导航:首页 > 语文上册 > 2016届单元卷语文05

2016届单元卷语文05

发布时间:2020-12-25 12:51:16

❶ 2016届高三大联考语文五 新课标卷答案图片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聚落考古在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标志性、概括性意义,在文明起源研究中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不过文明起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体系工程,大型聚落和城市只是文明起源过程中的一个结晶。在文明形成过程中,聚落和城市可以理解成文明体的表层结构,是文明的结果与呈现。支持表层结构进步与改变的,是与生产直接相关的技术因素的发展——特别是导致集约化生产出现的关键性技术因素的突变,以及由此引起的基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建立在其上的社会文化形态的形成。因此,技术因素在文明起源过程中,提供了原生动力,是文明起源的内因。技术因素、基础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可以理解成驱动文明这辆马车前行的两轮,相互支持,互为表里。从世界文明史发展的视野看,决定不同区域文明特质的常常是那些文明体的表层结构,而驱动文明马车前行的技术因素在不同文明体中通过交流存在明显互动性,存在着趋同现象。
和其他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成熟一样,夏文明体的出现并非偶然,是外因和内因交互作用的结果。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开始以来,西方文明因素向中原地区汇集的步伐加快,使这里演变成文化的接触与交融的漩涡地带。整个公元前3千纪的下半叶数百年间,中原文明已经孕育了深层的变革,至2千纪初前后,夏文明诞生。
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西方文化因素向中原频繁汇集,更多学者不断举出南方以水稻种植文化的北传和对黄河流域农业文化产生的深刻的影响来进行说明:源于中国境外更多的文化因素这一时期传至中原,对中原文明形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所起的作用,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这些外来文化因素引起中原地区的社会变化更为深刻,甚至是革命性的,所以近来有学者立足于青铜技术的西东向传播的史实,用“青铜革命”来概括这一时期社会的变化。
青铜技术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这是因为每一件青铜器都需要找矿、开矿、选矿、熔炼、设计、锻造和铸造等系列工序,如果是合金,一件铜器的产生就需要更复杂的程序,这无疑需要严密有效的基础社会组织才能实现。其次是小麦,小麦是一种高产农作物,中原地区夏代或略早突然开始普遍种植的小麦,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小麦是需要灌溉的农作物,因此它的大面积种植需要公共管理系统对水源进行分配与调节。国际学术界曾站在水利资源分配的角度,探究过西亚两河流域以及埃及文明出现的动因。可以推测相应的水利灌溉与水源管理知识体系的应用,与中原夏代文明机制的不断成熟必然存在内在关系。牛羊类动物牲畜传入中原内地对中原早期文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可低估。牛羊人工畜养传入中原内地后,大大改变了当地传统的以猪肉为主的肉食结构,丰富了人类的营养,增强了人类体质。
(摘编自刘学堂、李文瑛《史前“青铜之路”与中原文明》)
1.下列关于“文明起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尽管聚落考古在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标志性、概括性意义,但是大型聚落和城市只是文明起源过程中的一个结晶,文明起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体系T程。
B.与生产直接相关的技术因素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基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建立在其上的社会文化形态的形成,是支持文明表层结构进步与改变的因素。
C.技术因素、基础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是驱动文明这辆马车前行的两轮,相互支持,互为表里,技术因素在文明起源过程中,提供了原生动力。
D.从世界文明史发展看,文明体的表层结构常常决定不同区域文明的特质,驱动文明车马前行的技术因素在不同文明体中,从各不相同逐渐趋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原文在几百年间孕育了深层的变革,2千纪初前后,夏文明诞生,夏文明体的出现并非偶然,是外因和内因交互作用的结果。
B.西方文明因素从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开始向中原地区汇集的步伐加快,使中原地区演变成文化的接触与交融的中心地带。
C.源于中国境外很多文化因素在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传至中原,对中原文明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但一直遭到学界的否定。
D.可以用“青铜革命”来概括的,以为青铜技术的西东向传播为主要表现之一的外来文化因素引起中原地区社会革命性的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每一件青铜器都需要找矿、开矿、选矿、熔炼、设计、锻造和铸造等系列T序,如果是合金,T序更为复杂,这需要严密有效的基础社会组织才能实现。
B.中原地区夏代或略早突然开始普遍种植高产农作物小麦,这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小麦的大面积种植使公共管理系统对水源进行分配与调节。
C.从水利资源的分配与西亚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出现的关系,可以推测水利灌溉与水源管理知识体系的应用,与中原夏代文明机制的不断成熟有关系。
D.牛羊人工畜养传人中原内地后,大大改变了当地的肉食结构,丰富了人类的营养,增强了人类体质,对中原早期文明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 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抚李秋免,大学士高拱欲用学颜,或疑之,拱日:“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侍郎魏学曾后至,拱迎问日:“辽抚谁可者?”学曾思良久,曰:“张学颜可。”拱喜曰:“得之矣。”遂以其名上,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辽镇边长二千余里,城寨一百二十所,三面邻敌。官军七万二千,月给米一石,折银二钱五分,马则冬春给料,月折银一钱八分,即岁稔不足支数日。自嘉靖戊午大饥,士马逃故者三分之二。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未复全盛之半。继以荒旱,饿莩枕籍。学颜首请振恤,实军伍,招流移,治甲仗,市战马,信赏罚。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建州都督王果①以索降人不得,入掠抚顺,守将贾汝翼诘责之。果益憾,约诸部为寇,副总兵赵完责汝翼启衅,学颜奏曰:“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赵完惧,馈金貂,学颜发之,诏逮完,而宣谕王杲如学颜策。诸部闻大兵且出,悉窜匿山谷。果惧,十二月约海西王台送俘获就款,学颜因而抚之。
时张居正当国,以学颜精心计,深倚任之。学颜撰会计录以勾稽出纳。又奏列清丈条例,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清溢额、脱漏、诡借诸弊。又通行天下,得官民屯牧湖陂八十余万顷。民困赔累②者,以其赋抵之。自正、嘉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学颜有力焉。学颜八疏乞休,许致仕去。卒于家。

❷ 2016年超级中学名师名题原创预测卷语文第五模拟答案

古诗文阅读
(一)古诗阅读。10.
古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渲回染了一种悲凉答的气氛,表达了天涯沦落人凄苦的心情。
(二)文言文阅读。
11.本节选自《礼记•学礼》,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12.解释词语。
(1)肴:带骨头的肉。 (2)旨:
甘美。 (3)困:不通,理解不了。 (4)自反:反省自己。
13. (1) (C) (2) (A)
14.翻译句子。
(1)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2)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
15.相关内容链接。
(1)子曰:“德 之 不 修,学 之 不 讲,闻 义 不 能 从,不 善 不 能 改,是 吾 忧也。”
(2)略。

❸ 2016年全国高考冲刺押题卷语文5

摘抄部分答案:(1)本诗前两联从三个方面照应诗题中的“笼”字:从动回作方面描写黄莺被迫答在笼中栖息、从心理方面写黄莺在笼中焦躁不安、从声音方面写黄莺在笼中感受不到春的温馨而悲啼的情状。(答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2分,三点得4分。)(2)作者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怀,借黄莺表达了虽处在金衣翠幕之中,虽长有一样的翅膀,纵然在同样的季节,却受到雕笼的束缚不能展翅高飞,寄托追求自由而不得的不满,怀才不遇(或“白白浪费青春年华”)的怨恨。(手法2分,情感2分。)

❹ 五年语文答案正确包含作文第五单元测试卷答辩2015至2016

1

六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

一、请你填写鲁迅的相关资料。

鲁迅原名
周树人
,字
豫才

浙江绍兴
人。
1918

5
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
》。鲁迅一生创作和翻译的作品很多,如小说集《
呐喊


彷徨
》《
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
野草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杂文集《

》《
热风
》《

盖集
》。鲁迅以

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
民族魂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
文学家


想家

革命家
,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二、根据拼音提示,写出正确的词语。

畜生

深奥

殷勤

致敬

咳嗽

刺猬

逝世

囫囵吞枣

三、根据积累补充下列词语并选填到句子中。

一望无(



无(

)无尽

失声(

)哭

张(

)李戴

北风(

)号

饱(

)风霜

精神抖(



不(

)其数

1
、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
饱经风霜
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2
、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
精神抖擞
地直竖着。

3
、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
张冠李戴
地乱说一气。

四、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
..
也好。

家里的一切情况



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
..
年纪。
一样



我们日里
..
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

白天



我„„只是无端
..
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没有根据



我素

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

向来,一直



海边有如许
..
五色的贝壳。

如此

像这样

2

五、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1
、我们沙地里

潮汛要来的时候

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

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

2
、那天临走的时候

伯父送我两本书

一本是《表》

一本是《小约翰》


3


碰壁
?”
我说
,“
您怎么会碰壁呢

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

4


先生
,”
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发出低微的声音
,“
没留心

踩在碎玻璃上

玻璃片插
进脚

底了

疼得厉害

回不了家啦
!”

六、请写出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

1
、我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摸摸里衫上的衣袋——袋里只剩一块多钱。

表示话题转换

2
、“哦!您,您就是——”

表示话没说完

3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
表示补充说明

4
、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

表示解释说明

七、指出下列语句是对人物哪个方面的描写。

1.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

外貌、动作描写


2.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外貌描写


3.
我想,
这么冷的天,
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心理活动描写


4.
“哦!”我恍然大悟,

“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语言描写


八、把下列名句补充完整。

1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
、我好像一只牛,
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

3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
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


,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九、写出你从下列语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1
、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

农村人的朴实和善良。

2
、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鲁迅先生受到各界人士的爱戴。

3
、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3

鲁迅先生对现实社会的无奈和对我的期盼。

4
、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

“我”的钱来之不易,很珍惜。

5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要珍惜时间。

十、补充语句并回答问题。

1

A.
有的人活着,他
已经死了

B.
有的人死了,他
还活着



1

A
句中的“人”是指
损害人民利益,破坏人民幸福
的人。


2

B
句中的“人”是指
为国为民作出贡献
的人。

这样的人你知道的有
焦裕禄、雷锋、鲁迅
等。

2
、横眉冷对
千夫指

俯首甘为
孺子牛。

诗句不仅表达了作者
对损害国家、集体、人民利益的人的憎恶
的感情,还表达了作者
愿全心全

意为国为民作出自己的贡献
的高尚品质。

十一、按照课文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

1
、(
深蓝色
)的天空中挂着一轮(
金黄
)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
一望无际
)的


碧绿
)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
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

假如这段话描述的是一幅画,请你给这幅画拟一个题目
《看瓜刺猹》
,这段话最能突出少

年闰土
活泼可爱、机智勇敢
的特点。

2
、你想,四周(
黑洞洞
)的,还不容易(
碰壁
)吗?


1
)画线部分比喻
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
,
看不到一点光明
,
人民连一点民主和自由都没有


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
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
的精神和
革命的乐观主义


态度。


2
)这句是
反问
句,改为陈述句
四周黑洞洞的,很容易碰壁


3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

)上车子,一个(

)着,一个(
半跪
)着,爸爸拿镊子(

)出碎玻

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

)干净。他们又给他(

)上药,(

)好绷带。


1
)从所填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爸爸和伯父对穷苦人民的关心和照顾。


2
)如果那个拉车的人来向鲁迅先生最后告别,他会说些什么?

鲁迅先生,谢谢你曾经对我的帮助,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你的。

先生
,
多谢您在那个夜晚帮助我
,
您就是我们的恩

❺ 2016全国卷高考语文默写篇目范围

关于2016届高考全国卷语文必备篇目64篇
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高考大纲要求必背古诗词篇目(高中14篇,初中50篇)
1.《论语》
2.《鱼我所欲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4.《曹刿论战》左传
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6.《前出师表》诸葛亮
7.《桃花源记》陶渊明
8.《三峡》郦道元
9.《马说》韩愈
10.《陋室铭》刘禹锡
11.《小石潭记》柳宗元
12.《岳阳楼记》范仲淹
13.《醉翁亭记》欧阳修
14.《爱莲说》周敦颐
15.《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6.《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17、《关睢》诗经
18《蒹葭》诗经
19.《观沧海》曹操
20.《饮酒》陶渊明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22.次北固山下》王湾
23.《使至塞上》王维
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25.《行路难》李白
26.《望岳》杜甫
27.《春望》杜甫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32.《观刈麦》白居易
3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34.《雁门太守行》李贺
35.《赤壁》杜牧
36.《泊秦淮》杜牧
37.《夜雨寄北》李商隐
38.《无题》李商隐
39.《相间欢》李虞
40.《渔家傲》范仲淹
41.《浣溪沙》晏殊
42.《登飞来峰》王安石
4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苏轼
44.《水调歌头》苏轼
45.《游山西村》陆游
46.《破阵子》辛弃疾
47.《过零丁洋》文天祥
48.《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49.《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50.《己亥杂诗》龚自珍
二高考古诗文背诵篇目(高中14篇)
1.《劝学》荀子
2.《逍遥游》庄子
3.《师说》韩愈
4.<阿房宫赋》杜牧
5.《赤壁赋》苏轼
6.《氓》诗经
7.《离骚》屈原
8.《蜀道难》李白
9.《登高》杜甫
10.《琵琶行》白居易
11.《锦瑟》李商隐
12.《虞美人》李煜
13.《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14.《永遇.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阅读全文

与2016届单元卷语文05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