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学语文教案格式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学内习新课
a、初读容课文,了解大意
b、学习生字词
c、想想课文讲的是件什么事
d、小组讨论、交流。
e、教师相机辅导,理清课文脉络
3、指导感情朗读,入情入境
4、小结,拓展延伸
5、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写教案的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十项:
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
七.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
九.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十.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书写过程中,教学过程是关键,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设计新颖活泼,精当概括。
3.提问那些学生,需用多少时间等。
(二)讲授新课
1.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练习设计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
(四)归纳小结
(五)作业安排
布置那些内容,要考虑知识拓展性、能力性。
❸ 小学语文面试说课,现场抽课题,如何快速组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根据教材确定重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要努力做到“四重视”“二 坚持”。
“四重视”即重视整体感知、把握教材;重视让学生采取不同的形式多读,在读中去体味、去感悟;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训练;重视组织学生讨论,讨论时目标明确、有的放矢,要达到目的,切忌浅尝辄止。
“二坚持”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少讲多学”,教师尽可能地少讲,让学生多学;坚持“放手”原则,凡是学生能读的就让学生读,凡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凡是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想,凡是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讨论,凡是学生能写的就让学生写,凡是学生能动手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思考时间、提问时间、读书时间和练习时间。
三、检查学习效果、及时对学生学习过程作出评价和指导。
四、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小结,形成技能。
反思与小结可从两方面进行:
1、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小结,目的在于加深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内化,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成与完善。
2、对学法进行反思与小结,结合本节课进行指导 ,让学生在反思中总结经验,创新学法。
五、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拓展练习,训练学生发散思维。
❹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小课题研究教学反思
语感是一种语言的修养,是经过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文字训练逐步形成的比较直接的,迅速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知能力,也是语文教学实践的目标之一。下面,我就将自己在教学尝试中行之有效的几点做法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联系身边生活,培养语感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潜移默化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爱好、性格、特点及语言感受能力。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生活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一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的越多了解越真切。”这说明只有经常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留心别人的语言,注意生活中的文字,仔细辨别其中好坏,慢慢地培养自己的语感。如听见“落叶”二字,不但会想到一个落英缤纷的景象,还会想到初秋、寥落、思乡及无常等等意味。脱离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位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二、加强朗读指导,培养语感
古今学者十分强调“因声求气”。周振甫先生认为:“作者由气盛决定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则人言短长与声之高下中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所以古人要求“必讽诵之深且久,使我之心与古人沂合于无间,然后能得契自然之妙,而终其能事。”周先生又将诵读与默读相比较,“专以沉思力索为事者”,虽然可以得到启益,但跟因声求气达到的“心凝形释,冥合于言议之表”的境界还有区别。叶圣陶先生也曾强调,对现代的“美文”,应重视“美读”。小学语文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学生通过朗读,把文中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无论是语感实践还是语感分析,都离不开朗读。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推敲、揣摩、品味语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感受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因此,教师训练学生语感,就应该注重朗读指导。
三、积淀语文知识,培养语感
高品质语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理性在感性中长期沉淀的过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语言从实践中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但是规则可以帮助并且强化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所以强调语感训练,决不能排斥或轻视理性的语文知识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范围内,语文知识应该是指一些浅显的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的技能技巧。如“理清课文的要理”“分清课文的主次”“按一次顺序写”等。此外,教师如果能做到深入浅出,“蜻蜓点水”般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修辞手法也未尝不可。修辞,特别其中的对偶、粘连、顶针是中国汉语言文化的精华,体现着中国语言的华美。适度的渗入可以提高学生对言语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理性的语文知识不能孤立的讲解,只有在学生对语言作品的感悟过程中点点渗透,才能更好地为语感的深化服务。否则就会变得抽象、空洞令人难以理解。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表达技巧的实例,值得借鉴:
师:同学们,“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诗描述的是一种什么情形?能说给大家听吗?
生1:是讲主人家园中的一枝红杏伸出墙外来了。
师:伸出墙来,还有更形象的说法吗?
生1:是高高地窜出墙来。
生1:因为怕人发现,所以它是悄悄地跑出墙来。
生1:是跃出墙来。急着留住诗人,想安慰他扫兴的心情。
……
师:大家讲的多好啊!同学们,加上了想象你的语言会变得比诗还美呢!
这位教师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露痕迹地将“想象会使语言生动”这一表达技巧,融进了学生对诗情诗境的感悟中,深化了他们对诗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到“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知识教学。”
四、换位比较品味,培养语感
小学语文课文都是精选出来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优美文章。许多课文用词准确生动,语句简洁传神,甚至到了非此词不可,非此词不用的程度。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各种比较方法推敲词语,感知词语。
1、换词比较。如教学《猫》一课时,学生只会体会到满月小猫的可爱,而对第一部分写猫的性格古怪所表达的作者的感情怎样,则大惑不解。这时可以抓住一些关键字词,“反其意而用之”。如(1)“它会找个暖和地方整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问,”把“睡大觉”改成“睡懒觉”好不好?(2)“……在稿纸上……踏几朵小梅花”改成“……上几个小黑团”行吗?学生通过这样的比较,就不难看出作者是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描写的了。
2、缩减比较。如《荷花》中一句“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可问学生,“仿佛”一词能不能删去?删去以后对句子有什么影响?学生通过仔细朗读后明白:“仿佛”不能删去,“仿佛”就是好像的意思,说明作者并没有真的变成荷花。而用“仿佛”更能说明作者对满池如诗如画的荷花入了迷,把自己想象成一朵穿着雪白衣裳的白荷花在迎风舞蹈。
总之,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艰巨性和紧迫性、重要性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努力,需要我们不断地转变观念,探求新的教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