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语文版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目录每篇课文的作者及出处
1《巴东三峡》 刘大杰 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
2.《周庄水韵》 赵丽宏 选自《散文选刊》2000年第7期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冯君莉 选自《中国风景散文三百篇》
4.《走进纽约》 刘成章 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
5.《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选自2001年7月14日《人民日报》
6.《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
选自《通讯名作100篇1949—1999》
7.《生命之舟》 梁家新 等 选自《中国新闻奖作品选》
8.《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谭士珍 选自《晚报文萃》1990年第5期
9.《纪念白求恩》 毛泽东 选自《毛泽东选集》第2卷
10.《谈语言》 王力 选自《王力文集》
11.《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选自《饮冰室全集》
12.《懒惰的智慧》 凯利 选自《读者文摘》1985年第9期
13.《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施耐庵 选自《水浒传》第3回
14.《范进中举》 吴敬梓 选自《儒林外史》第3回
15.《选举风波》 秦文君 选自《男生贾里 女生贾梅》
16.《山米与白鹤》 贝特西 贝尔斯
选自《20世纪世界儿童文学名著精粹 小说卷》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贾祖璋 节选自《生物学碎锦》
18.《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巴里 齐默尔曼等
选自《火星,我的第二个家园》
19.《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选自《十万个为什么 地球科学》
20.《世界之交的科学随想》 杨振宁 选自《参考消息》1999.12.22
21.《小石谭记》 柳宗元 选自 《柳河东全集》
22.《记承填寺夜游》 苏轼 选自《苏轼文集》
23.《游恒山记》 徐霞客 选自《徐霞客游记》
24.《满井游记》 袁宏道 选自《袁中郎全集》
25.《诗词五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选自《杜工部集》
《过古人庄》 孟浩然 选自《孟襄阳集》
《游山西村》 陆游 选自《陆游集》
《渔家傲》 范仲淹 选自《全宋集》
(塞下秋来风景异)
《浣溪沙》 苏轼 选自《东坡乐府》
(山下兰芽短浸溪)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选自《孟子 告子下》
27.《曹刿论战》 选自《左传 庄公十年》
28.《干将莫邪》 干宝 选自《搜神记》
29.《劳山道士》 蒲松龄 选自《聊斋志异》
30.《诗词五首》
《观刈麦》 白居易 选自《白氏长庆集》
《赤壁》 杜牧 选自《樊川诗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己亥杂诗》 龚自珍 选自《龚自珍全集》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选自《全元曲集 》
Ⅱ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原文人教版
菜园小记
作者:吴伯萧 文体:散文 作者简介: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散文家。1906年3月13日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1982年8月10日病逝于北京。吴伯萧从小因受家庭熏陶,又加之天资聪慧,十四岁便考入曲阜师范。1924年毕业后,在孔府任孔子七十三代孙孔德成的英语教师。1925年,因不满封建婚姻,婚后三天即离家出走,暑期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1931年师大毕业,在青岛大学(现为山东大学)当过三年多校长办公室职员,之后在简易济南乡村师范当过一年半教务主任兼国文教员。抗战前,还在山东省教育厅担任过高等教育股主任科员、莱阳简易师范学校校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满怀报国之志,毅然放弃了优裕的生活,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先在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一大队政治班学习四个月,后到晋东南前方工作,写了《潞安风物》、《冰州行》、《响堂铺》、《路罗镇》等大量作品。1941年8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2年5月,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和整风运动,聆听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思想境界有了很大提高。在延安期间,他先后担任陕甘宁教育厅教育科长、文化协会秘书长、延安大学和华北大学教授,并发表了《战斗的丰饶的南泥湾》、《一坛血》、《黑红点》、《化装》等大量反映当时抗战军民英勇斗争的文章,后来这些文章由作家出版社收入在《烟尘集》中,于1955年出版。解放战争至建国后,吴伯萧先后担任了东北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东北师范大学副教务长兼文学院长;1949年7月,参加新中国第一次文代会,被选为中华全国文化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会理事,同时被任命为秘书长,后又连续担任了东北教育学院副院长、人民出版社付社长兼总编辑、中国文联委员、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务。1956年10月,赴民主德国参加“海涅学术会议”;1981年11月,年逾古稀的吴伯萧又在英国进行访问。 吴伯萧同志一生鞠躬尽瘁,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更可贵的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勤奋笔耕,以其精美的散文作品丰富了我国的文学宝库。他自己曾说:“在文艺战线上我只是一个民兵,写作业余进行,不脱产。”事实正是如此,在繁忙的教育工作之余,他撰写了大量的充满革命激情的散文,并翻译过海涅的诗《波罗的海》,成为我国当代有突出成就和重大影响的散文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红点》、《北极星》、《忘年》、《吴伯萧散文集》中。散文《南泥湾》、《一坛血》、《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作为范文收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其数量之多在同代作家中首屈一指。这些作品以其真挚深厚的情感,朴实动人的描绘,严谨缜密的结构,清丽洗炼的语言,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喜爱。正如他的战友、文艺工作者张志民同志所说:“他的文章质朴、味厚,他把浓郁的感情揉进朴素的文字里,从不使用华丽的词藻,从不多加一点可有可无的装饰,那简洁的语言,淡雅的叙述,象一位身穿土布衣裤、家做布鞋的村姑,她脸上没有脂粉,但那种自然的美,那种天然的健康,比艳丽的浓妆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在几十年革命征程中,吴伯萧始终保持着党的优良传统,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对人民有着朴素深厚的感情。无论是当革命顺利或受挫折时,还是个人愉快或苦恼时,都以党的事业为重,乐观向上,充满信心。十年动乱期间,他被批斗下放工厂,没处交党费,就自己作了一个红布口袋,每月按时把党费放在里面,把向党的汇报写在小本子上。吴伯萧人如其文,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他身居高位而不谋私利,在北京工作多年,一直住在一个大杂院里,经常和普通百姓一样,上下班挤公共汽车,他秉性耿直,对人诚恳,从不计较个人恩怨。临终时他对子女们说:“我死后不要给人民添任何麻烦,不通知亲友,不举行任何仪式,希望把骨灰撒在家乡的泰山。”吴伯萧同志作为一个有高尚情操、一身正气的化名人,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纪念。 写作时间:1961年4月9日 内容: 种花好,种菜更好。花种得好,姹紫嫣红,满园芬芳,可以欣赏;菜种得好,嫩绿的茎叶,肥硕的块根,多浆的果实,却可以食用。俗话说:“瓜菜半年粮。” 我想起在延安蓝家坪我们种的菜园来了。 说是菜园,其实是果园。那园里桃树杏树很多,还有海棠。每年春二三月,粉红的桃杏花开罢,不久就开绿叶衬托的艳丽的海棠花,很热闹。果实成熟的时候,杏是水杏,桃是毛桃,海棠是垂垂联珠,又是一番繁盛景象。 果园也是花园。那园里花的种类不少。木本的有蔷薇,木槿,丁香,草本的有凤仙,石竹,夜来香,江西腊,步步高,……草花不名贵,但是长得繁茂泼辣。甬路的两边,菜地的周围,园里的角角落落,到处都是。草花里边长得最繁茂最泼辣的是波斯菊,密密丛丛地长满了向阳的山坡。这种花开得稠,有绛紫的,有银白的,一层一层,散发着浓郁的异香;也开得时间长,能装点整个秋天。这一点很像野生的千头菊。这种花称作“菊”,看来是有道理的。 说的菜园,是就园里的隙地开辟的。果树是围屏,草花是篱笆,中间是菜畦,共有三五处,面积大小不等,都是土壤肥沃,阳光充足,最适于种菜的地方。我们经营的那一处,三面是果树,一面是山坡;地形长方,面积约二三分。那是在大种蔬菜的时期我们三个同志在业余时间为集体经营的。收成的蔬菜归集体伙食,自己也有一份比较丰富的享用。 那几年,在延安的同志,大家都在工作,学习,战斗的空隙里种蔬菜。 机关,学校,部队里吃的蔬菜差不多都能自给。那个时候没有提出种“十边”,可是见缝插针,很自然地“十边”都种了。窑洞的门前,平房的左右前后,河边,路边,甚至个别山头新开的土地都种了菜、我们种的那块菜地,在那园里是条件最好的。土肥地整,曾经有人侍弄过,算是熟菜地。地的一半是韭菜畦。韭菜有宿根,不要费太大的劳力(当然要费些工夫),只要施施肥,培培土,浇浇水,出了九就能发出鲜绿肥嫩的韭芽。最难得的是,菜地西北的石崖底下有一个石窠,挖出石窠里的乱石沉泥,石缝里就涔涔地流出泉水。 石窠不大,但是积一窠水恰好可以浇完那块菜地。积水用完,一顿饭的工夫又可以蓄满。水满的时候,一清到底,不溢不流,很有点像童话里的宝瓶,水用了还有,用了还有,不用就总是满着。泉水清冽,不浇菜也可以浇果树,或者用来洗头,洗衣服。“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比沧浪之水还好。同样种菜的别的同志,菜地附近没有水泉,用水要到延河里去挑,不像我们三个,从石窠通菜地掏一条窄窄浅浅的水沟,用柳罐打水,抬抬手就把菜浇了。大家都羡慕我们。我们也觉得沾了自然条件的光,仿佛干活掂了轻的,很不好意思,就下定决心要把菜地种好,管好。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为了积肥,大家趁早晚散步的时候到大路上拾粪,那里来往的牲口多,“只要动动手,肥源到处有”啊。我们请老农讲课,大家跟着学了不少知识。《万丈高楼从地起》的歌者,农民诗人孙万福,就是有名的老师之一。记得那个时候他是六十多岁,精神矍铄,声音响亮,讲话又亲切又质朴,那老当益壮的风度,到现在我还留着深刻的印象。跟那些老师,我们学种菜,种瓜,种烟。像种瓜要浸种、压秧,种烟要打权、掐尖,很多实际学问我们都是边做边跟老师学的。有的学会烤烟,自己做挺讲究的纸烟和雪茄;有的学会蔬菜加工,做的番茄酱能吃到冬天;有的学会蔬菜腌渍、窖藏,使秋菜接上春菜。 种菜是细致活儿,“种菜如绣花”;认真干起来也很累人,就劳动量说,“一亩园十亩田”。但是种菜是极有乐趣的事情。种菜的乐趣不只是在吃菜的时候,像苏东坡在《菜羹赋》里所说的:“汲幽泉以揉濯,待露叶与琼枝。 或者像他在《后妃菊赋》里所说的:“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西河南阳之寿。”种菜的整个过程,随时都有乐趣。施肥,松土,整畦,下种,是花费劳动量最多的时候吧,那时蔬菜还看不到影子哩。可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算种的只是希望,那希望也给人很大的鼓舞。因为那希望是用成实的种子种在水肥充足的土壤里的,人勤地不懒,出一分劳力就一定能有一分收成。验证不远,不出十天八天,你留心那平整湿润的菜畦吧,就从那里会生长出又绿又嫩又茁壮的瓜菜的新芽哩。那些新芽,条播的行列整齐,撤播的万头攒动,点播的傲然不群,带着笑,发着光,充满了无限生机。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夜雨剪春韭”是老杜的诗句吧,清新极了;老圃种菜,一畦菜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诗? 暮春,中午,踩着畦垅间苗或者锄草中耕,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 新鲜的泥土气息,素淡的蔬菜清香,一阵阵沁人心脾。一会儿站起来,伸伸腰,用手背擦擦额头的汗,看看苗间得稀稠,中耕得深浅,草锄得是不是干净,那时候人是会感到劳动的愉快的。夏天,晚上,菜地浇完了,三五个同志趁着皎洁的月光,坐在畦头泉边,吸吸烟;或者不吸烟,谈谈话;谈生活,谈社会和自然的改造,一边人声咯咯罗罗,一边在谈话间歇的时候听菜畦里昆虫的鸣声;蒜在抽薹,白菜在卷心,芫荽在散发脉脉的香气: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 我们种的那块菜地里,韭菜以外,有葱、蒜,有白菜、萝卜,还有黄瓜、茄子、辣椒、西红柿,等等。衣谚说:“谷雨前后,栽瓜种豆。”“头伏萝卜二伏菜。”虽然按照时令季节,各种蔬菜种得有早有晚,有时收了这种菜才种那种菜;但是除了冰雪严寒的冬天,一年里春夏秋三季,菜园里总是经常有几种蔬菜在竟肥争绿的。特别是夏末秋初,你看吧:青的萝卜紫的茄子,红的辣椒,又红又黄的西红柿,真是五彩斑斓,耀眼争光。 那年蔬菜丰收。韭菜割了三茬,最后吃了薹下韭(跟莲下藕一样,那是以老来嫩有名的),掐了韭花。春白菜以后种了秋白菜,细水萝卜以后种了白萝卜。园里连江两腊、波斯菊都要开败的时候,我们还收了最后一批西红柿。天凉了,西红柿吃起来甘脆爽口,有些秋梨的味道。我们还把通红通红的辣椒穿成串晒干了,挂在窑洞的窗户旁边,一直挂到过新年。 主要内容: 本文写了劳动的美好。其实劳动是艰苦的,劳累的,不过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享受自己的成果时的确是愉快的,此时,回过头来看劳动就会感到劳动是美好的。 写作特色 1、即小见大的写法。题为小记,写的只是菜园,写了种菜的感受和体会,却放在了大生产运动的背景下,反映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伟大号召的巨大作用,表现了延安军民热爱劳动的崇高品质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2、抒发了浓烈的思想感情。直接抒发的不多,作者善于把感情融会在记叙描写之中。如菜园的环境描写及种菜的各个环节的记叙和描写都有无限喜爱的感情 4、 语言富有特色。 A准确生动,绚丽多彩。“花种得的好”——姹紫嫣红;“茎叶” ——嫩绿;“块根” ——肥硕;“果实” ——多浆。十分准确 B、动词叠字,生动形象,读来十分亲切。施施肥、培培土、浇浇水、抬抬手、吸吸烟、谈谈话 C、富有色彩美。青萝卜、紫茄子、红辣椒、红黄西红 D、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童话里的宝瓶”“新诗(拟人、比喻、排比、引用、反问“一首更新的诗”)” E、使用家谚俗语。“瓜菜半年粮”“一亩园十亩田”具有生动性和表现力。
Ⅲ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目录
1 新闻两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2 芦花荡
3 蜡烛
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5 亲爱的爸爸妈妈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第二单元
6 阿长与《山海经》
7 背影
8 台阶
9 老王
10 信客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让世界充满爱
第三单元
11 中国石拱桥
12 桥之美
13 苏州园林
14 故宫博物院
15 说“屏”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说不尽的桥
第四单元
16 大自然的语言
17 奇妙的克隆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
19 生物入侵者
20 你一定会听见的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走上辩论台
第五单元
21 桃花源记
22 短文两篇 陋室铭
爱莲说
23 核舟记
24 大道之行也
25 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莲文化的魅力
第六单元
26 三峡
27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28 观潮
29 湖心亭看雪
30 诗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游山西村
Ⅳ (人教版)八年级下 语文 第8课的写作背景
《日》和《月》都抄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
这篇作品写于抗日战争的1942年,其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者写作《日》,就是为此而发,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的为祖国轰轰烈烈献身,赞美飞蛾,也就是赞美抗日将士。作品思想深邃,情意深沉,富于启迪性和鼓舞性。
Ⅳ 求语文版八年级上语文书第8课《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原文
不知你要哪个版本,以下是其中一篇:
梦,诞生于儿时那片美丽的园艺场
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眼界很小,他只在一粒小小的稻种上倾注了所有的精力;袁隆平的贡献很大,他让这粒稻种解决了13亿中国人吃饭的问题。现在,这位品牌价值高达10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杂交水稻之父”正把心血投注到“超级杂交稻”的研制上,据说,它不是比一般品种的杂交稻增产25公斤、50公斤,它将可能增产150公斤、200公斤、250公斤。
袁隆平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他出生在北京,从小家境还可以,虽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却一直读书受教育,前后辗转到了北京、重庆、武汉、南京等大城市。母亲启蒙了他的英语,后来又上过教会学校,因此会说一口地道的英语。
袁隆平是怎样走上农业科学研究这条路的呢?
大约6岁时,袁隆平参加一次郊游,老师带着他们来到武汉郊区,参观了一个私人园艺场。虽然那里规模不大,但那些红红的桃子、果实累累的葡萄、漂亮的花花草草对小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给他的印象太深刻了。刚好他那时才看过一部电影《摩登世界》,里面的花园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他觉得这一切实在是太美了!当时,他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
一片花果鲜艳的园艺场,在风雨飘摇、国事艰难的年代,深深地打动了小袁隆平纯真的心。袁隆平到现在还在无限感慨地说:“如果当年不是老师带我们去了那个园艺场,也许我这辈子不会搞农业……”这片美丽的记忆,成了他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情结与梦幻,最终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改变了13亿中国人的命运。
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的袁隆平,为了追求心中的梦,毅然从四川重庆来到了偏僻的湘西雪峰山旁的安江农校任教。
不久,一场罕见的饥荒席卷神州大地。袁隆平亲眼见到有人饿倒在路边、田坎上,很多人因饥饿得了浮肿病。农校的老师被下放到最艰苦的地方锻炼,在集体食堂里,他们吃的菜就是一大锅红薯藤,加一小酒杯的油来煮,跟猪食差不多。饭是双蒸饭,用水蒸了两次,饭粒儿看起来大,吃下去一会儿就饿,整天想的就是:能吃顿饱饭就好了。袁隆平为这沉痛的现实深深感到不安。在这种情况下,袁隆平响应党的号召,和学生们一起来到黔阳县的硖州公社秀建大队支农。生产队长老向充满期待地对他说:“袁老师,听说你正在搞科学试验,如果能研究出亩产400公斤、500公斤的新稻种,那多好啊!我们就可以不怕饥荒了,苦日子也就可以结束了。”老队长的话又一次唤醒了袁隆平蕴藏在心底的童年之梦,从那一刻开始,他将“所有人不再挨饿”奉为终生的追求。
人类到底能否战胜饥饿?袁隆平思索再三,认为还是要靠科技进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他曾经梦见试验田里种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帚那么长,粒子像花生米那么大,他们几个朋友累了,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梦当然只是梦。为了一步步接近这个梦,袁隆平以一种义无反顾的精神一头扎进了杂交水稻这个世界性的难题中。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让现实中落后、贫困的农村能变得如儿时园艺场那般富饶而美丽。为此,他所经历的困苦与磨难超出了常人的想象,但他数十年如一目地坚持着,努力着。
如今,袁隆平以自己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非凡的奇迹——最早将杂种优势广泛应用于水稻生产。目前在我国,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种着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收获的稻谷60%源自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
Ⅵ 八年级上册语文各课作者
1.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
②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毛泽东):
2.芦花荡:孙犁
3.蜡烛:西蒙诺夫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雨果
5.亲爱的爸爸妈妈:聂华苓
6.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7.背影:朱自清
8.台阶:李森祥
9.老王:杨绛
10.信客:余秋雨
11.中国石拱桥:茅以升
12.桥之美:吴冠中
13.苏州园林:叶圣陶
14.故宫博物院:黄传惕
15.说“屏”:陈从周
16.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17.奇妙的克隆:谈家桢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当然是阿西莫夫了
①恐龙无处不在:
②被压扁的沙子:
19.生物入侵者:梅涛
20.落日的幻觉:黄天祥
21.桃花源记:陶渊明
22.短文两篇
①陋室铭:刘禹锡
②爱莲说:周敦颐
23.核舟记:张潮
24.大道之行也:戴圣托孔子之名
25.杜甫诗三首
①望岳:杜甫
②春望:杜甫
③石壕史:还是杜甫呦
26.三峡:郦道元
27.短文两篇
①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②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28.观潮:周密
29.湖心亭看雪:张岱
30.诗四首
①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②使至塞上:王维
③渡荆门送别:李白
④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呵呵,花费了很长时间搜集到了全部的,如果你觉得好的话,给加点分吧,谢谢 ,
Angela3392 卧艹尼吗,你盗窃别人的劳动成果,你要脸吗?你还是人吗?这都是我一个字一个字打上去的,你复制一下就OK,你还是人吗?
Ⅶ 初二上册语文第八课大册子人民教育出版社
计算机核算过BVIDCBGAUPVFKJDSA
Ⅷ 八年级语文上册所有课文作者资料
做任务,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