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文上册 >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全解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全解

发布时间:2020-12-24 07:34:11

❶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二课文全解落花生全解

1到3第一段,写了事情最早的起因;2到14第二段,写了作者与兄弟姐妹和父母在一起吃花生,聊天的情景;15第三段总结说明父亲的话让自己受益终生。

❷ 五年级上册所有课文的语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复十六课《珍制珠鸟》,
一文讲述了:
由于作者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让小鸟由怕人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最后到与人融为一体的经过.从而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之间爱的颂歌,并由衷地发出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慨.

❸ 五年级上册语文所有课文的词语解释及近义词和反义词

A

爱慕—喜爱 安然—安稳 遨游—游览

奥秘—神秘 懊悔—后悔

B

报酬—酬劳 悲哀—悲伤 崩塌—倒塌

必然—必定 避免—幸免 便宜—廉价

哺育—培育

C

猜测—推测 才干—才能 采用—采纳

诧异—惊诧 颤动—抖动 沉浸—沉醉

惩罚—惩处 迟延—拖延 耻笑—讥笑

炽热—酷热 憧憬—向往 酬谢—答谢

啜泣—抽泣 创造—制造 绰号—外号

慈悲—慈善 慈祥—慈爱 葱茏—葱郁

聪明—聪慧 催促—督促 璀璨—明亮

D

打扮—装扮 打搅—打扰 胆怯—害怕

淡忘—忘却 调皮—淘气 叮嘱—嘱咐

陡崖—悬崖 妒忌—嫉妒 对付—应付

对照—对比

E

恩赐—赏赐

F

发布—公布 发誓—宣誓 发展—进展

繁殖—生殖 反抗—抵抗 防御—防备

妨碍—阻碍 分量—重量 分外—格外

愤怒—愤慨 锋利—锐利 服侍—侍侯

浮现—出现 赋予—给予

G

告别—告辞 恭敬—尊敬 估计—估量

鼓励—鼓舞 固然—当然 故意—有意

关心—关怀 管理—治理 贯通—贯穿

瑰宝—珍宝

H

含糊—模糊 寒冷—严寒 和蔼—和气

宏伟—雄伟 欢跃—喜悦 环绕—围绕

荒芜—荒凉 回顾—回忆 汇集—汇合

获取—猎取 祸患—祸害

J

机灵—灵巧 积累—积存 即将—马上

疾驰—飞奔 寄托—寄予 讥笑—嘲笑

坚固—牢固 坚毅—坚强 艰苦—艰难

艰难—困难 建造—建筑 交织—交错

娇嫩—柔嫩 节制—克制 竭力—尽力

解救—拯救 谨防—防备 谨慎—慎重

惊险—危险 精密—周密 精致—精巧

敬仰—仰慕 境界—境地 居然—竟然

绝望—无望

K

开辟—开发 开辟—开拓 慷慨—大方

可惜—惋惜 空暇—空闲 恐怖—恐惧

控制—操纵 款待—招待 愧疚—内疚

L

劳苦—劳累 冷艳—艳丽 黎明—拂晓

立即—马上 灵便—灵活 领略—领会

浏览—扫瞄 隆重—盛大 沦陷—沦落

罗列—排列

M

满意—中意 漫步—闲逛 茂密—茂盛

朦胧—模糊 弥漫—布满 密切—紧密

勉励—鼓励 勉强—牵强 藐视—轻视

泯灭—消灭 明丽—明媚 明艳—鲜艳

摹仿—模仿 蓦地—突然 模范—榜样

N

鸟瞰—俯视 凝结—凝聚 凝视—注视

挪移—移动

O

偶尔—间或

P

判断—推断 批评—批判 疲惫—疲乏

疲倦—疲乏 僻静—偏僻 漂亮—美丽

飘荡—漂浮 飘拂—漂动 品格—品行

平生—终生 平庸—平凡 平整—平坦

普通—一般

Q

欺凌—凌辱 奇妙—奇异 歧视—卑视

气魄—气势 气势—气概 启示—启发

清晰—清楚 乾坤—天地 潜伏—埋伏

谴责—责备 惬意—满意 亲密—亲热

轻蔑—轻视 轻盈—轻快 清澈—清亮

清纯—纯洁 清晰—清楚 驱赶—驱逐

R

弱小—微小

S

伤害—损害 商议—商量 商议—协商

稍微—略微 奢靡—奢侈 神秘—神奇

神奇—奇妙 神奇—奇特 审阅—批阅

实用—有用 舒畅—舒服 思量—思考

伺侯—侍奉 肃静—安静 素质—素养

率先—领先

T

贪婪—贪欲 探索—探究 逃避—躲避

特殊—特别 誊写—抄写 体面—风光

体味—体会 推荐—推举 妥帖—稳妥

W

蜿蜒—曲折 顽强—坚韧 顽强—顽固

宛然—仿佛 宛如—犹如 宛若—仿佛

宛若—宛如 巍峨—雄伟 惟独—只有

危急—危险 尾随—跟随 委托—托付

温和—和气 温和—温柔

X

吸收—汲取 希翼—希望 稀罕—希奇

袭击—突击 吓唬—恐吓 鲜明—鲜亮

羡慕—艳羡 向来—一直 消失—消逝

歇息—休息 欣赏—观赏 新鲜—新奇

兴旺—兴盛 兴许—或许 凶猛—凶狠

雄伟—宏伟 修筑—修建 羞愧—惭愧

秀媚—秀丽 徐徐—缓缓 寻常—平常

寻觅—寻找

Y

延续—连续 严重—严峻 遥望—眺望

要挟—挟制 依然—依旧 游览—巡游

黝黑—乌黑 幼稚—稚嫩 预计—估计

愿意—情愿 允许—同意

Z

暂时—临时 阻挠—阻止 赞赏—欣赏

赞叹—赞美 责怪—责备 占领—占据

照射—照耀 照应—照顾 珍贵—宝贵

镇静—冷静 征服—制服 拯救—挽救

争执—争吵 指望—盼望 骤然—突然

注视—凝视 追寻—寻找 捉弄—戏弄

茁壮—健壮 滋味—味道 纵情—尽情

阻塞—堵塞

别具一格—独具匠心 不可计数—不计其数

风俗世情—风土人情 毫不犹豫—坚决果断

绞尽脑汁—费尽心机 筋疲力尽—力倦神疲

迥乎不同—绝然不同 举世闻名—闻名遐迩

聚精会神—全神贯注 雷霆万钧—排山倒海

络绎不绝—川流不息 眉开眼笑—眉飞色舞

目不转睛—聚精会神 排山倒海—移山倒海

疲惫不堪—筋疲力竭 千磨万击—千锤百炼

情不自禁—不由自主 盛气凌人—不可一世

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同心协力—同心同德

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喜不自胜—乐不可支

腥风血雨—凄风苦雨 一五一十—如数家珍

依依不舍—恋恋不舍 应有尽有—无奇不有

朝夕与共—朝夕相处 震耳欲聋—响彻云霄

❹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

清顺治四年(1647年)八月的一天夜里,一名小偷满心期待的进了一名老秀才的家。不过,小偷很快的就发现这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穷酸秀才,他的 家里空空如也。小偷不甘心空手而归,于是,径直把秀才放在床头的那口箱子抱起,三步两步的逃得无影无踪了。可笑的是小偷偷走的并非金银,却是老秀才二十几 年的心血——《国榷》的手稿。

当第二天老秀才醒来发现书稿被窃时,他仿佛整个世界都已将他遗弃。二十年辛酸顿时化作老泪纵横:“噫!吾力殚矣!”

他的名字叫谈迁。一名家境清贫的普通百姓。在他二十九岁的那年,母亲离世,他在家守孝。他是一名嗜书如命的人,只要有人送他一本书,他就会高兴得不行。他什么书都读,可谓博览群书。但他最感兴趣的还是历史。

母亲病逝,他为了排遣心中的哀痛,认真通读了陈建所著的《皇明通纪》。但他发现这本记录大明历史的书,写得实在是差,不单见解肤浅,文笔不畅,甚至史事中的错误也不少,有些甚至是非颠倒。因此,他决心自己动手,还给后人一部真实的明朝历史。

于是,他以明实录为本,遍查群籍,考订讹误,按实编年,序以月日。寻找史料的过程是艰辛的,因为很多相关的书只有富贵人家才有,他必须厚着脸皮 上门求借。遇到一些珍贵的书籍,主人家不肯轻易外借,他还要当场掏出纸笔进行抄录,这过程没有少遭到嘲笑和驱赶。他借书翻阅资料时常被拒之门外,有时为了 借到一本书,坐在人家门口等上一整天,但他并不在乎。

为了确认一些史料,他必须去寻访古迹。有次冒着滂沱大雨,不远百里去考察史迹。二十七年间,他借阅了有关明史诸家的史书100多种,一本本地相 互对证比较,一条条记录下来。他分门别类地进行综合研究,终于在1647年8月完成了初稿,共100多卷,有好几百万字,厚厚的一摞。

他在自序中高兴地写道:“故予窃感明史而痛之,屡欲振笔,辄自惭怒臂,不敢称述。间窥诸家编年,于伪陋肤冗者妄有所损益,阅数岁,裒然成性。”

明亡之后,他怀着对故国的思念,以一个爱国遗民的感情,来收集补述崇祯、弘光两朝的史实,终于求得了先朝历史的完整。全书前后修改了六次。如今,这部凝结了他二十年心血的书稿竟然在夜里被人盗走,他能不伤心若狂吗?

如果他就此沉沦,那么,那个窃贼必定为世人所痛骂。所幸,谈迁没有被挫折击倒,他擦干了泪眼,说:““吾手尚在,宁已乎!”。老人家从零开始。

为了抓紧时间,他不论酷暑严寒,不顾年纪老迈,总是拄着一根拐杖,艰难跋涉。他遍访各地藏书之家,恳求让他参阅一下有关书籍,然后拼命抄写。4年又过去了,皇天不负有心人,在他的艰苦写作下,他终于又完成了书稿,取名《国榷》。

《国榷》完稿后,谈迁又想到了他的书中对明朝万历到崇祯这几十年的史实记载得不甚清楚,他想到了亲自去北京加以订正。正在他苦于没有盘缠之时,弘文院编修朱之锡聘他一起上北京,请他帮助做些文墨工作。谈迁靠着这个机会,来到了北京。

在北京,谈迁除了替朱之锡作些文字工作之外,就是为他的《国榷》收集材料,一有时间,就去寻书访人、探寻遗迹,脚磨起了泡,走迷了路,依旧兴致 勃勃,简直象中了魔,不知困难、疲劳为何物。前朝的降臣、皇亲、宦官和公侯的门客,他几乎遍访无遗,就连当年崇祯邸报也借到了手,取得了核对书稿的第一手 资料。

两年的努力没有白费,北京之行使得《国榷》这部书稿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他在一首诗中写道:“往业倾颓尽,艰难涕泪余,残编催白发,犹事数行书。”这便是他一生奋斗的写照。

后来,谈迁回到了海宁老家,返乡之时,谈迁在金钱方面一无所获,唯“筐中录本,殆千百纸”。他喜不自禁,连称“余之北游幸哉!余之北游幸哉!” 三十年的辛酸终于有所回报,谈迁也无憾了。几年后,他就去世了。

明清的史学很发展,官修、民修的史学著作都很多。明代私家著史以谈迁的《国榷》最有名。《国榷》原稿称百卷,谈迁死后仅有抄本传世,后经浙江海 宁张宗祥据蒋氏衍芬草堂抄本和四明卢氏抱经楼藏抄本,及崇祯一朝十卷本互相校补,加以标点,分为一百零四卷,又卷首别作四卷,共一百零八卷。

《国榷》记叙从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诞生,到顺治二年五月清兵入南京、福王政权灭亡为止的三百一十七年间的历史。对于研究明史,尤其是研究明代建州女真及崇祯一朝的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❺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全解析

文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全解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

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做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毛泽东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

这篇课文选材具有鲜明的特色。作者颇具匠心地截取了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一个片断,反映出人物的崇高境界。哀莫大于老年丧子,要经得起这莫大的哀痛,需要极大的意志力。文章就抓住了得知丧子后的心情和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读后让人肃然起敬。

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毛泽东鲜明的性格特点,展示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这是本文在表现手法

上的基本特点。

1、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

如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还如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这些传神的细节描写,朴实无华而又生动形象。它表现了毛泽东既有着跟普通人一样的丧子之痛,又有着伟人的胸怀,充分而真实地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具有为革命而牺牲一切的崇高品质

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本文对毛泽东的心理活动刻画得非常真实和细腻。如第八自然段,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对儿子的爱戴和体贴;金日成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

岸英的遗体是运回祖国,还是留在朝鲜,这是毛泽东当时思考的问题所在。“.….就让我见见遗体吧!”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泽东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

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这个要求作为主席是能做到的,也是合情合理的。父子情深在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中中袒露无遗。“.....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我又怎能特殊呢。

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5)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全解扩展阅读:

出处典故: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清·徐锡麟《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忠骨”指忠臣的遗骸。“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马革裹尸”是指牺牲在战场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

❻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全解的鸟的天堂的主要内容

作者记叙了他来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自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❼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

1.请你用自己的话描绘出四季的特点。
春温暖,夏炎热,秋干燥,冬寒冷。
2.请在下面回括号里填上一答个成语,使左右能分别组成一个四字短语。
满城(风)(雨)(同)(舟)共济
名满(天)(下)(太)(平)盛世
万众(一)(心)(一)(意)孤行
在所(不)(辞)(劳)(苦)功高
赤胆(忠)(心)(耿)(耿)于怀
3.照样子,写词语
不知不觉(ABAC)(不清不楚)(不明不白)(一心一意)
银光闪闪(ABCC)(小心翼翼)()()
喋喋不休(AABC)(翩翩起舞)(津津有味)(闪闪发光)
4.近义词
颤抖(颤动)
融合(融洽)
珍藏(典藏)
溺爱(宠爱)
醒悟(明悟)
平坦(平缓)
挫折(困难)
5.请你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字,组成成语
抱(头)(鼠)(窜)
(打)抱(不)(平

(怀)(冤)抱(屈)
(推)(襟)(送)抱

❽ 语文五年级上册人教版22课课文

狼牙山五壮士

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当时,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经过一个多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坚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的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阅读全文

与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全解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