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语文课堂教学资源有哪些
语文教材与课外丰富的文本资源互通声息,互相呼应,是花与叶,枝与根一般的亲密。把丰富的课外文本资源引入课堂教学,能使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道,在情感上更动人心弦,对教材的理解上更深入透彻。
一、描写空白处的填充
小语教材中有许多文本是节选的,如《少年闰土》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
《最后一头战象》选自沈石溪的小说《最后一头战象》,《怀念母亲》选自同题散文《怀念母亲》等。在进行此类课文的教学时,适当引入与本文相关的一些课外文本资料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文中蕴含的深情。
如《怀念母亲》一文,如果单单从课文中去阅读,学生很难理解季老“我痛哭了几天,
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这样的情感,更无法真切触摸到作者当时极度的悲痛。如何有效突破这个难点,在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的理解后,我适时地出现了两段文字资料:
(一)
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
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二)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 ’”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这是存留在作者脑海中的关于母亲最深刻的记忆和最深切的悔恨了,当母亲突然离 世,作者内心深处又怎能接受?让我们有感情地再来读读这句话。”
应当说这两段文字描写使一个含辛茹苦、慈祥温暖的母亲形象更为丰满与动人,很恰当地弥补了课文中描写的不足。而季老朴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对母亲的深情也能深深打动孩子的心,课文学习的难点便迎刃而解。
二、情感基调的铺垫
“语文课堂首先是情感的课堂。”这样的定位是因了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情感因素。除却少数说明文、议论文外,新课程的小学语文编排体系中多选用文笔优美、情感丰富的文本作为教材。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不仅是一次字词句篇章的知识积累,更是一次生动而丰盈的感情体验。而课外文本资源的引入,能很好地为这种情感的产生做好铺垫。
如教学《伯牙绝弦》一文时,教师先用大屏幕逐一出示了四句诗词:
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韵依依,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华而实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明·冯梦龙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南宋·岳飞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北宋·王安石
在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教师领着学生逐句追问:人生最难觅的是什么?朋友易得,而知音难求;愁肠百结,瑶琴弦断,却无人能懂,该是多么叫人怅惘。这知音让人从千年前追寻到千年后,他到底又去了哪里?今天我们就要循着知音的踪迹,去感受其中的知音情怀。
的确,正因为自古知音难觅,才有伯牙、子期知己相投,灵犀相通的极度欣喜愉悦;才有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的悲怆绝决。教师从丰富的古诗词资料中引入四句寓意深刻、情感深沉的句子,通过动声动情的朗诵,让学生初步感知知音的难求,知己的可贵以及失去知音的孤独与凄凉,为课文的有效学习埋好情感的伏笔。
三、情感高潮处的升华
一字一句总关情。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性是语文学习最富魅力之所在。我们行走在语文这条花香四溢的通渠中,能扑面迎来“昔我往兮,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的惆怅,能触摸到“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的深情,能采撷到
《月光曲》中月笼平洋般的清幽,能感受草虫村落里无忧无虑的快乐。语文的丰富不仅仅在于文笔的变化多端,更在于每一段文字里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感受以及跌宕起伏的情感波澜。而在语文课堂上,在师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感情趋向热烈的时候,一段优美的文字,更能把整堂课点燃,点亮,从而达到情感的升华,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
如教学《老人与海鸥》一文。文中的老人十几年如一日,年年冬天来到翠湖边上喂食海鸥,与海鸥结下了亲人般的情谊。老人逝世后,一大群海鸥围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成两行静静为老人守灵……人与动物间纯洁深厚的情感足以打动每个读者的心。在课文学习行将结束时,老师动情地说:“老人虽然离去了,但在海鸥的心里一定牢牢记住了这位老人,我们心里也牢牢记住了一位老人和这一群懂得感恩的海鸥,最后让我们用一首小诗来结束今天的学习:
永远在一起
怎能忘,那只为了海鸥的每一个冬日;
怎能忘,那天地间有声有色的乐章。
肃立不动的守护,却留不住往日的欢乐,
翻飞盘旋的旋涡,却挽不回亲人的脚步。
我们对老人说:您放心吧,一路走好;
我们对海鸥说:别太悲伤,亲人在含笑望着你们;
我们对围观的人说:让我们的心永远铭刻这动人的一幕:
我们对地球上所有的人和动物说:我们就像亲人一样,让我们永远在一起,在一起……
在背景音乐中,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着这首小诗,不少孩子的眼里闪出了泪花。
这泪花,是孩子内心情感达到高潮处的真实渲泻,是因人与动物之间纯美情感的最真切感动。一首引入的小诗浓缩了课文的精华,也点燃了孩子心头情感的导线,使课堂结束在情感最高潮处,心灵最震撼处。
四、文本内涵的延伸
在博大浩渺的语文天地里,常常有着同工异曲的奇妙。就如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与好友秦观不同的字谜可以暗指同一个汉字一般,在丰富的课外语文宝库中同样也有许多优秀的文章可以与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优美课文相互应和,发出同一个声音。我们把这些或文字优美,或观点鲜明的阅读资源引入课堂,可以有效地延伸文本,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如教学《少年闰土》一文,在学生聆听闰土讲的希奇事,了解“我”从心底里产生的对闰土的钦佩与羡慕后,问学生:“如果让你和闰土交换童年,你愿意吗?”在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后,教师出示了周国平的《童年的价值》一文,让学生两文对照,说说自己的想法:
在人的一生中,童年似乎是最不起眼的。大人们都在做正经事,孩子们却只是在玩耍,
在梦想,仿佛在无所事事中挥霍着宝贵的光阴。可是,这似乎最不起眼的童年其实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季节。粗心的大人看不见,在每一个看似懵懂的孩子身上,都有一个灵魂在朝着某种形态生成。
对聪明的大人说的话:倘若你珍惜你的童年,你一定也要尊重你的孩子的童年。当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时,不要用你眼中的正经事去打扰他。当孩子编织美丽的梦想时,不要用你眼中的现实去纠正他。如同纪伯伦所说:孩子虽是借你而来,却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爱,却不可给他想法,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执意把孩子引上成人的轨道,
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正是在粗暴地夺走他的童年。
在文本中,鲁迅与少年闰土的对话,表面上是羡慕闰土心中装满无限希奇的事,实质上,是在向那个时代讨还这他少年应有的故事与梦想。而周国平用哲学家的睿智,简明扼要地表达了这种想法,说出了孩子心中最想说的话。这一课外阅读资料的引入,不仅延伸了课文的内涵,更拉近了与孩子心灵的距离,让孩子对课文的理解也更上层楼。
五、阅读视野的拓展
“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叶圣陶老先生的话深刻地提示了教材与课外阅读材料之间的渊源关系,我们既要指导学生在语文教材中如何学习语文,更要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运用,以提高阅读与理解能力。而教师在课堂内巧妙地呈现相关文本,恰可起到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再如《少年闰土》一文,鲁迅与闰土后来真的没再见过面吗?并不是,三十多年后,鲁迅重回故乡,又看到了闰土。当学生读到这一段文字里,脑里必定会有许多的疑惑出现:闰土为什么变成了现在这个样
子?这三十年来的生活,他怎么过来的?他叫鲁迅老爷,为什么?”
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
字一字地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让学生读而有疑,进而引起进一步阅读了解的愿望,这便是教师引入这段文本,诱导学生急于去阅读小说《故乡》的全部用意了。
Ⅱ 中学语文教材里有这么一句“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出自哪篇课文
出自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俄国诗人普希金于1825年流放南版俄敖德萨同当地总督发权生冲突后,被押送到其父亲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幽禁期间创作的一首诗歌。
2、诗歌全文表述了一种积极乐观而坚强的人生态度,并且因它亲切和蔼的口气让许多人把它记于自己的笔记本上,成为了激励自己勇往直前,永不放弃的座右铭。
Ⅲ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作业本怀念母亲的答案
楼主你好,我也是六年级的,这一刻我们老师上完了,也把作业本的答案讲过了,你就放心吧。我有99.999%的希望全对,因为我们老师改我的时候我就是全对的。
1 .看拼音,写词语。
zhen ai mu meng long qi liang
( 真挚 ) ( 爱慕 ) ( 朦胧 ) ( 凄凉 )
si chao qi fu ke jian yi ban
( 思潮起伏 )( 可见一斑 )
2.给带点词换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1)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 去世 ),只活了四十多岁。
(2)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彻夜难眠 )。
(3)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抱恨终天 )。
3.摘抄课文中的四字词语,选择其中一个造句。
摘抄:思潮起伏 寝不安席 心潮腾涌
可见一斑 频来入梦 终天之恨
造句 最近一段时间,他精神紧张,寝不安席。
4.给下列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1)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
(2)看到她的神情,想起自已长眠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
(3)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4)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
5.按要求,摘抄句子。
摘抄文中描写作者对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感情。
(1)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2)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
(3)我仰在沙发上,听风声在窗外过路。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6.默读课文,并填空。
作者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他的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他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的(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作者在异国他乡,对于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从来也没有(断过),一直(伴随)他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7.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1),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在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日子里,作者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 母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母亲站在村口,边望着我离去的背影,边黯然神伤的情景。
(2)看到她的神情,想起自已长眠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一样的此慈祥,一样的善良,一样的期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
(3)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的意思是 屡次在梦中出现 。祖国母亲频来入梦,是因为 “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母亲 。从中我体会到了“我”对祖国母亲的思念和热爱 。
(4)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的糊在心头。我想到故乡,想到故乡的老朋友,感到凄凉,这是因为“我”远离亲人和祖国,心中有说不出的忧愁和思念;同时又感到甜蜜是因为一想到自己在故乡的生活情境和在祖国的亲朋好友,仿佛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一直陪伴着孤寂的“我”。
Ⅳ 我是96年上的小学 好怀念以前用的语文课本 谁要有的话 给传上来课本封面的图片 最好是人民版十二册全啊
我和楼主一样,也是96年上的小学,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很怀念那时的语文课文,文字虽然并不华丽,但却给我一种很温馨的感觉,要是哪里有卖的,真想买来一套好好回味一番。
Ⅳ 一篇语文课文,关键词有象牙塔。。。有没有未名湖忘了!!!突然是如此的怀念。所以高分求见!我是1990年出生
我是92年 你一说真勾起我的回忆了 第一次在心中种下象牙塔的梦是因一篇文章版《十三岁的际遇权》,田晓菲用她最真挚的文字写下了与北大的情缘。北大的湖光塔影,北大的知识瀚海,北大人的犀利睿智,这些风景都莫名地使我自己内心的渴望悄悄升腾……那时的自己还只是个懵懂幼稚的小学生,但却第一次有了追梦的渴望。那时的自己笃定地相信:大学是读书的天堂,浩瀚的知识足以将自己改变得满腹经纶、儒雅淡定。不知道是不是,这篇文章的确影响很深
Ⅵ 有六八,六九年的一年级语文课本吗我非常怀念上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本
不用买,直接在网上看就可以。人教版的地址是:.cn/xiaoyu/jiaoshi/tbjxzy/px1s/
Ⅶ 求:2000年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怀念…
著名作品 《我与地坛》 《秋天的怀念》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插队的故事》 《务虚笔记》 《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老屋小记》 《奶奶的星星》 《来到人间》 《合欢树》 《病隙碎笔》 《毒药》 《命若琴弦》 《原罪·宿命》 《钟声》 《午餐半小时》 《我的丁一之旅》 《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猜法》 作品总目 (截止至2004年) 1. 插队的故事(小说) 《午餐半小时》4000 —《花溪》80年9期 《没有太阳的角落》—《小说季刊》80年4期 (注:此《小说季刊》即后来的《青年文学》《没有太阳的角落》初发于《未名湖》和《今天》,《小说季刊》发表时名《就是这个角落》。) 《黑黑》—《滇池》82年11期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13000《青年文学》83年1期 《插队的故事》83000————《钟山》86年1期 《老屋小记》13000—————《东海》96年4期 附录:《几回回梦里回延安》2000 ———《青年文学》83年 《季节的律令》—《黑明摄影集:走过青春》 2.来到人间(小说)(约136000字) 《法学教授及其夫人》5500 ——《当代》79年2期 《兄弟》4700 ————————《花城》80年7期 (注:此篇曾名《墙》,初发表于《今天》4期) 《绵绵的秋雨》7500 ———《中国青年》82年4期 《夏天的玫瑰》7000 ————《丑小鸭》83年4期 《在一个冬天的晚上》11300 《丑小鸭》83年10期 《奶奶的星星》25000 ————《作家》84年2期 《足球》9000 ——————《人民文学》84年5期 《来到人间》14000 ————《三月风》85年9期 《车神》5500 ———————《三月风》87年1期 《礼拜日》46000—————《中外作家》87年5期 3.宿命的写作(散文随笔)(约140000字) 《随想与反省》6300 ———《人民文学》86年?期 《答自己问》16500 —————《作家》88年1期 《自言自语》18000—————《作家》88年10期 《好运设计》15000 ———――《天涯》90年9期 《随笔十三》15000 —————《收获》92年6期 《游戏 平等 墓地》6300 —《当代作家评论》92年 《给杨晓敏的信》3800 —————? 《谢幕》1000 —————《小说月报》92年?期 《没有生活》1600 ———————? 《爱情问题》10000 —————《钟山》94年4期 《神位 官位 心位》4300 ———《读书》94年6期 《记忆迷宫》3000 ————————《今天》 《无答之问或无果之行》6800 ――――—《北京文学》94年11期 《熟练与陌生》2000 《宿命的写作》1800 《文学的位置或语言的胜利》3500 ――――― 《作家》97年7期 《给安妮的信》3200 ————————? 《足球内外》9000 —————《天涯》96年1期 《私人大事排行榜》9000 ———《花城》97年1期 《无病之病》2000———《学术思想评论》第2辑 4.散文 随笔(约127000字) 《秋天的怀念》1000 ——广州《南风报》81年?期 《合欢树》2000 —————《文汇月刊》85年6期 《我的梦想》2000 ———《中国残疾人》89年1期 《文革记愧》4000 ————《东方纪事》89年1期 《我21岁那年》10000 ———《三月风》91年?期 《我与地坛》15000 ———《上海文学》91 年1期 《散文三篇》6300 ——————《芒种》92年?期 《墙下短记》4000 ――――――《今日先锋》4 期 《郿英》700 ――――――《今天》94年2期 《悼少诚》2000 ———————《北京日报》96年 《外国及其它》7000 —《华人文化世界》97年7期 《说死说活》3000 ——————《天涯》97年1期 《有关庙的回忆》6000 —《人民文学》99年10期 《
Ⅷ 谁有1991年左右上学时使用的小学课本,好怀念
我还留着呢,藏得可深了,不过我是96版的
巨大的装订线,封面画也很内和谐!没记错是一容个小朋友放风筝,二年级的是小朋友在北海滑冰。。
不过如今的页面都泛黄了,还有很多页被我当时啃着玩儿了。
我留着的都是语文课本,一年级的第一课记得是什么“我爱祖国,我爱天安门。。”一类的
二十年前教育还不完全是“产业”。现在不比从前了,谁都想在这里面捞一桶金!乱了
再也不会回来了,过去的都过去了
不敢在哥哥姐姐们面前卖老,不过我确实感觉现在的孩子压力比我那时候大多了!从教材的厚度也能看出来(不过北京的实验教材很薄,大都是课堂教师的扩展内容)。我一个邻居,他家小孩儿刚三岁!幼儿园老师告诉他妈妈您的孩子可以跳到三年级了(小学!)
跑题了跑题了,感叹而已!
Ⅸ 关于初一语文课文《秋天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选自《史铁生散文自选集》,体裁是短篇散文,作者史铁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散文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