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的语文课
好的语文课要体现两大原则,那就是“以文为本”和 “以人为本”。
一、以文为本。
“语文”就是语言文字,“语文课”就要以语言文字为本。语文教学首先要从语言文字入手,以课本为主。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如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是每个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也是一堂好的语文课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如听了《紫藤萝瀑布》就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先由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及其语言的感染力。再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文段朗读品读,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然后再让学生摘出自以为文中写的美的句子、重要段落并说明理由。并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料查阅有关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在理解作者的基础上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最后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我认为这样的课就是上乘的语文课。前一段有些人过于注重课改的形式,把《狼》上成多媒体展示大量图片资料的生物课,把《乡愁》变成了政治宣传课,把“歌词欣赏课”上成学生音乐才艺展示课。也有人把课文条分缕析,肢解文意,还有人把语文上成了训诂学,这都是有悖于语文教学本质的。
二、以人为本:
语文课的授课对象是学生,所以要以学生为本。语文教师的任务,不是控制学生为主,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学生,创设“畅所欲言、自由讨论”的教学氛围,以“学生”的身份参与争鸣,使学生们丰富多彩的个性、卓越的才干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课堂教学才能进入一种教学相长的境界。老师可以是一个指导者、研究者、创新者,可以是一个合作者、方法论的授导者,也可以是学生的伙伴、学生的资源,而不单单是传统意义上的讲授者、纪律的维护者、教学的组织者。”学生也不能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装水容器、知识的接受者,应积极尝试研究型学习、探究式学习,做创新者,做探索者。一堂好课上,教师应有一个个精心创设出的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我在讲《斑羚飞渡》时,利用多媒体制作了有关斑羚飞渡的动画,并配以悲怆的古筝乐声,让学生进入斑羚飞渡的悲壮惨烈的情景之中。然后引导学生配乐配画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在图文声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深深的体会到了斑羚团体协作、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而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基本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为主体,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合作讨论学习,和老师相互交 流,彼此探讨,实现教学相长。让每位学生都能展示自我、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采用的全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的主体作用,增加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我觉得这样的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语文课,就是一堂好课。
❷ 记一节什么的语文课
一节难忘的语文课
步入初中的第一个星期,一切都充满着新意,我怀揣着新奇度过每一节课。
到了星期三,语文课上,老师让大家介绍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这个作业几天前就布置了,我也绞尽脑汁,苦苦思索,毕竟还是有所准备的,老师挑着叫了几个同学,说的都不错。我不善言谈,所以嘴里低声喃喃道:“天灵灵,地灵灵,保佑老师不要叫到我……”
就在我向神灵祈祷的同时,随着老师的一声点名,我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不是别人,那正是我。我的心脏“怦怦怦”地加速起来。我清了清嗓子,故作镇定,然后开口说出了第一句话:“我要向大家介绍的书是《狼图腾》。”教室里一片惊奇声,大概是在惊讶我小小年纪就看过此类小说。我暗自窃笑,谁知刚一开口就露了怯--我忘词了。我顿了顿,迅速组织语言,结结巴巴的说了起来,语言中不时夹杂“呃”、“然后”、“那个”、“哦,对”之类的“连词”。刚才的那一露怯让我本来就紧张的心情更加慌乱,我嘴里语无伦次地叙述着这本书的内容,在停顿的瞬间我抬头看见老师耐心地听着我讲,眼里含着期待,同学们的目光都聚在我的身上,我觉察到了自己的窘态,为了避免当众出丑,我闭上眼,做了一个深呼吸,再次组织了语言,省略掉许多话语,草草地结了尾。
老师示意我坐下。随后又有两位同学论述了他们自己对此书的看法。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真不是滋味。一方面我窘像大露,感觉脸上都发热,一方面羡慕那些同学的表达能力。
上完这节语文课,我深刻地认识到表达与交流在学习及生活当中的重要性,在小学我不善言谈也就罢了,随着语文难度的加深,人际交往的扩大,表达与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从那堂课以后,我经常克服心理障碍,勇敢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那堂语文课给了我一个一生的启迪----若想让别人了解自己,就必须学会表达与交流。
❸ 什么也是一堂语文课
自小学一年级到现在,我学语文的时间也不算短了。虽比不上那些大作家、大诗人,但我也不差呢!他们的语文是出口成章、才华横溢,而我从生活中实实在在的语文课上学有长进。不信,你看……
网上的语文
读初中后,我已成了一个“网虫”。往电脑前一坐,喝着汽水,敲着键盘——感觉好极了!浏览网页,看些文章,这是我的首要任务……咦?这篇报道怎么这么多错字啊?说时迟,那时快,我迅速就给网站的信箱发了封“伊妹儿”,指出了报道中的错字。
一星期后,我打开自己的邮箱,看到了那个网站发来的邮件:“感谢你的支持,以后一定多加注意。”心情特好,立刻有种当伟人的感觉。这不吗?
艺术节上的语文
每年的11月,学校要办艺术节,主要是从各班挑选出好的节目,汇成一台演出。这可是各班展现自己的好时机呀!我参加了我们班的配乐诗朗诵节目。最后,这个节目通过了两次审评,终于登上了艺术节的舞台,而且大受好评。当时全班同学的心里甭提多美呢!这也是一堂语文课嘛!
春节联欢中的语文
“饺子包好喽!”随着外公的一嗓子,家里喜庆劲儿更浓了。虽说每年的春节都这么过,可我却怎么也过不腻。正想着呢,一家人有说有笑朝客厅走来——不用说,准是该开联欢会了。这可是我家每年的保留节目。记得去年的联欢内容是“成语接龙”,我不幸第一个被淘汰,今年不管是什么游戏,我都得拿个名次。一会儿,家里人都已坐好了,外公开始发话。讲话内容先是祝词,后是总结这一年里的事儿,最后好容易才说到游戏题目。我赶紧竖起耳朵仔细听……“什么?接对联?”听到题目后,我呆住了,“哎!今年又没戏了。”
游戏开始了,父母已经答对几道题,而我在旁边像个摆设似的。时间一分一秒地流走,此时只剩最后一个上联了。“年年岁岁道平安”,外公念完了上联正等着人接。我没怎么想就脱口而出了“团团圆圆闹春节”的下联。家里突然静了几秒,然后便是如潮水般的夸赞声。我自己刚明白过来怎么回事儿,就已经陶醉在这快乐中了。这还是一堂语文课啊!
看过了上面的几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觉?我可是又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处处有语文课。我在生活中学语文确确实实尝到了甜头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课无处没有,无时不在。
——题记
放学前,语文老师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个蒜头,要同学们回家栽到盆子里,每周观察一次蒜头的变化。一个月后,到班级汇报蒜头的成长情况。
同学们都奇怪了,语文老师怎么不务正业,干起生物老师的行当了?但要我们动手实验,谁不愿意?于是全班同学各自回家悄悄忙开了。
一月后,同学们把栽蒜头的盆子搬到了班级。小张同学实验失败了,因为他把蒜头放在瓶子里,瓶子里有水没有泥土,蒜头埋在水里,还盖上盖子,蒜头在瓶子里烂掉了。我的实验成功了,而且我栽的蒜头长得最好,嫩嫩的,绿绿的,直直的,自豪地从泥土中钻出来。失败的,心情沮丧。成功的,心情喜悦。但无论失败了,还是成功了,同学们每周观察的记录写得都很具体、生动、精彩。
老师问我们:“为什么今天大家写的文章都很成功?”
我们各抒己见,贪玩的小王说:“我们没有交作文的压力。”
好动的小明回答:“这是我们喜欢做的事。”
我也争先恐后地答道:“写我们亲身经历的,当然会生动。”
老师又紧跟着追问:“那么,我们过去经历过许多事,但写得却不生动呢?
语文科代表振振有辞:“许多事我们虽然经历了,但没有留心,没有积累,所以我们虽有生活,但大脑里没拥有生活素材。”
老师笑了:“对,这就是语文,它从我们身边悄无声息地走过,我们要学会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真切记录,才会学好它。”此时,我才恍然大悟,老师让我们栽蒜头,原来这呵
也是一堂语文课
我最喜欢语文课,打开书本,能让我们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衰乐。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卧薪尝胆》这一课。
那是上周的一节语文课。老师走进教室,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大字,然后转身向大家说:“今天我们上《卧薪尝胆》”接着老师打开大屏幕,上面出现了一幅画,老师问我们,这是谁?大家异口同声的说:“越王勾践”。对了,今天我们主要讲吴越相争,越国兵败会稽,为吴王当奴仆,最后经过越王二十多年的努力打败吴国的事情。
在讲到吴王和谋臣时,老师让我们扮演这两个角色。我立刻和小组里的同学表演起来,过了几分钟,老师让大家静下来,请几个人上台表演。曾佳辉把吴王表演得活灵活现,一副骄傲自满、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样子,根本听不见别人的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最后,老师让大家讨论现在是否需要“卧薪尝胆”,大家激烈的讨论起来,然后,老师问到底需要不需要?有人说不需要,有人说需要。最后,老师打了一个比方:有个人他成绩不好,就到农民家拿一堆柴草,不睡床,睡在柴草上。大家都知道了,卧薪尝胆不是形式,而是一种精神。
虽然这节课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但是课堂上老师幽默的语言和同学们爽朗的笑声常常萦绕在我的耳边。
选我吧
❹ 以一堂什么样的语文课为题的作文
一堂有趣的语文课
只见我们班的同学个个都保持着一个姿势,虽然满脸涨得通红,但没有一个人将高举的手放下来,也没有一个人坐在椅子上休息,这是为什么呢?那还得从这节语文课的开始讲起。
今天,我们语文老师——张老师笑眯眯的走进教室,神秘地对大家说:“今天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啊?”“好!”全班都欢呼起来,“今天的这个游戏很特别,是由三个三分钟组成的,现在让我们来完成第一个三分钟的‘任务’。”老师亲切的讲到,“第一个三分钟呢,让我们做一个姿势,保持三分钟不动。”老师刚刚讲完底下的同学们就开始议论“这有什么难的?” “老师怎么让我们做这么幼稚的游戏呢?”……此时我的心里也感到有些胸有成竹,心想:不就是摆一个造型坚持三分钟吗?三分钟也挺短的呀!就在同学们的议论中,老师叫到:“大家站起来!随意的摆一个造型。”大家摆的造型可真是花样百出啊!有的做大鹏展翅的动作,有的做了一个“耶”的动作,有的还做出了超人的“飒爽英姿”……我也不甘示弱,做出了一个“金鸡独立”的动作,“预备——开始!”就在这一声令下中,比赛开始了,大家的脸上都是胸有成竹的笑容,可是没想到没过多久我的手臂就开始酸了,多盼望着老师说结束啊!可是盼来的不是这句话,而是:“现在才过了一分钟啊!”再看看周围的同学,有的脸上已经露出了难受的表情,有的脸都涨得通红了,有的手已经开始颤抖,本来挺直的腰杆也弯了下来,我们坚持再坚持终于盼来了这样一句:“还有十秒!”不知是谁带的头大家一起倒数起来:“十、九……零!”大家感叹一声,坐了下来,老师对我们说:“接下来让我们进行第二个三分钟的游戏”说着老师便将一张张纸发到每个人的手里说:“接下来让我们把刚刚做游戏的内容写下来,看谁写的多!预备——开始!”同学们唰唰的开始写了起来,可是这会儿三分钟又变得非常的快了,好像一眨眼就过去了,“停!大家写了多少字?”“100”“98”“130”“155”大家各报自己的字数,“接下来让我们进行第三个三分钟的游戏,大家把纸翻过来,在反面为刚刚写的文章取题目。越多越好!预备——开始!”大家奋笔疾书,飞快地写着,时间眨眼间过去了,三分钟又到了,老师对我们说:“时间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大家明明可以在三分钟内写一段一百字左右的话,可是你们经常喜欢拖时间,用半个小时来写一段话,时间是金钱,是不可浪费的!”
这堂有趣的语文课使我感到了时间的启示:时间不会等人,而人是可以抓住时间的!
❺ 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是什么
具体的说,一堂好课应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1、课时目标要明确:(这并不是说必须采用目标教学法)课时目标的制定要在明确课时指导思想、吃透本节课在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单元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去确定重点、难点或关键;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世界意识、环保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意识(德育教育)。
2、教学方法灵活适当、教学策略适时有效:教法在此不多说。教学策略包含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认知策略是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调控策略是指对教学进行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的策略;交际策略是指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交际机会、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资源策略是指有效利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的策略。
3、学法指导要重视,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教材理解深且处理灵活,教学设计科学,教学过程优化:优秀的教师都能针对学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当材料,拿来为我所用,作教材的主人,而不是教材的奴隶;优秀的教师总是能突破教材的束缚,兼顾不同的教材和课外读物。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正确处理输入、吸收、技能与转化(输出)的关系,力求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的智能和身心都得到发展。教学过程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感受成功的乐趣,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而不是没有过程、没有输入、吸收、技能就表演成功(成功输出)的假教学。
5、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评价主体(学生)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来自教师、同伴、家长、社会和自身感受(自评)。2)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习档案、问卷调查、访谈等。
6、师生角色正确: 1)教师角色:组织者(导演、指导者)、管理者、材料收集者、沟通者、评价者、心理医生、参与者(合作者)等。 2)学生角色:参与学习的主体、评价者和被评价者。
❻ 一、语文教什么
语文学科没有严密的科学体系,所以要想在很短时间内掌握语文教学的规律并非易事。同章节制教材相比,章节制教材的教学一般存在一大难题——怎么教,而语文教学则有两大难题——教什么和怎么教。因为章节制教材,按照知识体系的序列编排,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只需按章节的顺序和内容施教即可,不必为教什么犯难。而语文教学则不同,一篇文章一个系统,虽然也有“单元”,但那都是一个模糊的临时“共同体”,没有清晰的知识序列。所以语文教师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确定教学目标——教什么(不教什么);其次才是设计教法——怎么教。正是因为如此,语文课堂常常五花八门。我曾经向高中三个年级的200多名学生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题问道:在你接受的各科教学中,思路不清的、抓不住重点的、老师废话多的各是哪个学科?结果,学生几乎众口一词地都回答是:语文!所以如此,从客观上讲,语文课的知识是很难定量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发挥,有时多说几句少说几句或者想讲什么不想讲什么都无定格,所以语文老师把握不住就会走板、跑调,有时离题万里还自以为得意。在传统语文教学那里,就教学内容而言,有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和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等大家认同的内容——但即使如此,语文课上也是五花八门。现在的新课程方案,取消了语文知识,于是原本就是难点的教什么便更成了盲区了。 王荣生博士区分了以下3个概念:“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语文课程内容”指语文教学“应该教什么”,“语文教材内容”指语文教学“用什么去教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语文教学“实际教什么”。前两个问题是专家们的事,最后一个问题才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事。 经过几年的讨论,语文学界形成了一些共识: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不能说教材内容就是教学内容”,这个问题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语文教材的信息非常广泛,几乎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及所传达的内容都有可能成为教学目标。 那么,如何去发现教材中的语文教学价值呢?有人说,依据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指出:“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方面获得发展。”即“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但是,这里讲的是能力,而不是教学内容。原来,课程标准没有对教学内容做出规定。 但是新课程高考考纲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路标。考纲规定的考核目标为六级: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识记包括: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汉字——字音、字形,规范书写。理解包括理解词语和句子。分析综合包括: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评价包括: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表达应用包括: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正确使用词语,辨析并修改病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实际上,语文处处都有探究。所以这一项,我以为可有可无)可见,新课标语文考纲仍然不失语文特色。它应为我们语文教学的指导纲领。 需要说明的是,考纲规定的这些层级,不是截然分开的。识记是初级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是高级理解,表达应用也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语言的理解是语文教学价值的核心。 但是,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有时候使我们无所适从。因为,有的地方,我们以为学生不理解而将其作为教学目标,结果学生靠自己的感悟能力都能理解,造成时间的浪费和学生的寡味,长此以往,上课瞌睡。有的地方我们以为学生靠自己的感悟能力能理解,于是没有作为教学目标,造成目标失落和夹生饭。但是语文的理解难度确实很难定位,很多时候是要么大家都理解,要么都不理解。这是难题,但是也是机遇。我们必须在大家看似都理解的地方,挖掘出理解不深、不真、不透的因素,在大家都不理解的地方拿出自己的见解来。二、语文怎么教1、文本表层信息,必须形成学生的共识何为形成共识?即全体学生对文本的表层信息都在信息对称的原则下获得了了解——你知道,我也知道,大家都知道。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作进一步的探究。如何形成共识?办法一,老师念(朗读)大家听;办法二,学生念(朗读)大家听;办法三,老师提出要求,学生有目的地看(默读)。这是对现代文中的精读教材而言的。对于略读教材,可以灵活些;而对于文言文而言,表层信息的认知则是主要教学内容,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要字字落实,句句落实。有同志不知道共识的重要性,上课以后问大家,这篇课文大家读了没有,读了!好吧,现在我们分析一下文章的内容吧。——架空分析于是就开始了。 2、文本的结构与思路,必须加以系统梳理这一项,也是进一步达成共识的步骤,同时,通过梳理文章的结构与思路,还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而且,不系统梳理,就不可能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但是,这种梳理,不是为梳理而梳理,而是在适当的时候作适当的梳理。其方法大致有:其一,按照传统方法由老师梳理;其二,将梳理作为教学目标,让学生独学或合作探究;其三,先就重要内容设计阅读题,在反馈以后的讲评中进行梳理。 3、语言的学习与积累,是每篇文章的基本教学任务 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任务。语文的本体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王尚文)。我们只能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王尚文)。语文教学就是从语言出发,解读文本内容,然后再反观其语言,从而获得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语言教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词语的理解与品味,一是句子的感受与解读,一是段落的分析与概括。每篇文章,都要在这三个方面寻找教学目标。 4、文本的分析概括与评价,依据文体的特殊要求,借助语言形式,有重点地进行。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诗歌、戏剧,文体不同,研读的内容和要求也不同。记叙文总结主要人物的品质特点是重点,议论文总结论证方法和思路是重点,说明文总结说明方法和思路是重点,等等。所有概括结果,都必须有文本中具体的语言形式作支撑。在这里,不但要求说出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弄清为什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仅凭语感(直觉)即可解决认识问题,而老师则不但要有敏锐的语感,还应对语感作进一步的阐释。这种阐释能力是语文老师必须具备的。老师的本事就在于能解释语感。 5、作家作品的介绍,要有效设计先说有效就先说,后说有效就后说,插说有效就插说,不说有效就不说,少说有效就少说,一般不要详说,更不宜没有目的地长时间地说。在这个问题上,常见的毛病是小题大做和一上课就说。 6、课后的《研讨和练习》,要灵活处理首先,课后的《研讨和练习》,从这套教材看,不一定都是教学重点。该用的用,该改的改,该删的删,该调的调。基本原则是:具体、有效。例如高中语文模块一中:《沁园春·长沙》的练习有3道:第一道朗读背诵,可用之;第二道,“用自己的话描述……”可做修改:改成用书面语言改写原文;第三题课外延伸,可以提一下,也可以不管。再如《诗两首》,关于《雨巷》有两道题。第一题是品读音乐美并背诵,第二题是内容分析。第一题是难点,第二题是重点。如果按照序列先解决第一题,就会出现两个问题:第一,体会不深;第二,后续教学重复。怎么办才高效?先解决理解问题,再解决朗读背诵问题。这首诗歌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初读——解读——朗读。(《沁园春·长沙》也可以采用同样地方法,但我更倾向于先背诵下来,然后再解读。因为,它的内容不难理解。) 7、语文教学15字诀 依文本,抓语言,重挖掘,慎拓展,忌空讲。“依文本”,就是从文本出发,有所侧重地“教教材”;“抓语言”,即筛选文本的语言教学价值,据此进行语言教学;“重挖掘”,就是要注重从“平易”语言中发掘深刻内涵和启迪意义,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和鉴赏能力;“慎拓展”,就是不要随便拓展教材内容,以防走调转向;“忌空讲”,就是对文章内容的解读一定要建立在对语言信息观照的基础之上,给出的答案要有语言材料做支撑,不能脱离文本架空分析,更不能将观点强加于文本。8、语文教学内容三层次表达了什么?怎样表达的?为什么这样表达?“表达了什么”涉及表层信息与深层信息的解读;“怎样表达的”,涉及积极修辞、消极修辞、表达方式和文章技法等;“为什么这样表达”涉及表达手段与表达内容、表达目的、表达效果之间的关系。这里的“为什么”是语言鉴赏必须追求解决的一个问题。对于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种表达方式、一种修辞技巧乃至一个标点符号等,都可以用以下方法加以验证: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
❼ 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
大家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为什么会用这样的评语?不是语文课又是什么课?这些年来我们的语文课堂在做什么?这不能不引起我的深思。
我发现,被人们认为不大像语文课的,往往或者就课文讲课文,深挖其中的人文内涵,上的有些像思想教化课;或者深入解析文中的一些科学道理、探索与课文有关的一些自然奥秘、动手做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实验,等等,上的好像是科学课、生物课、物理课;或者就课文中的某一点无限扩展,完全不顾课文本身,甚至无限度地使用音、像等五花八门的课件,那就不知道该叫它什么课;还有的将合作、探究这种新观念表象化,一味地让学生讨论发言而不给予归纳,不提示其中的语言问题,不点拨语文学习的方法与过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被大多数人认为“真正的语文课”究竟是什么样的课?我们稍微注意一下就不难发现,这样的课一般都是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着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渗透着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交织着语文方法的把握和学习。
于是,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那些不大像语文课的,实际上是对课程改革的一些理念还没有真正地理解和把握,还只是停留在表层的认识上。如课程标准强调语文的人文性,那就是不要进行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那就是不要老师的讲解,完全由学生自己去完成,而且课课如此,从无变化,等等。而那些“真正的语文课”,则较好地把握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充分重视了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重视了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有机融合。这就涉及到了人们不同的思维模式。
人类普遍存在着一种极端的思维模式――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非此即彼,非对即错,非好即坏。人们常说,任何一次改革都可能会矫枉过正,因为不这样就不太容易达到改革的目标。其实,我觉得这是一种误解,从某种程度上说,不是改革思路本身强调过分,矫枉过正,而是我们普遍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限制了人们对改革思想的正确认识。由此再转到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标提倡全面提高语文素养、重视感悟,不是否认各种必要的语文知识;强调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情感,不是彻底摒除能力训练;主张以学生为主体,也不是说教师可有可无;强调自主、合作、探究,也不是说完全可以不要接受性学习。非此即彼的二元逻辑,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矫枉必须过正”的思想观念,在语文教育的严肃性面前都应坚决摒弃。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我们需要的,是符合课标精神的课堂教学?很多老师会说:你给我拿出一个标准来,有了标准我就可以模仿了。巢宗祺先生在一次讲话中曾经提出语文教学基本模式与个性化设计的统一。我自己理解,所谓基本模式是尽可能体现新课标中的新的理念,体现语文教学的基本思想,但是这些体现,不是大家千篇一律地套用某一种固定的格式,而要从课文本身、从老师所长、从学生已有的语文实际出发,设计出富有独特个性的教学方案。历史以来,我们有一个不好的传统,就是一旦出现一种新的好的模式很快就会将它固定化、程式化,这样的教训是深刻的。张志公先生多次疾呼反对这种做法,而这也是我们在研究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实践乃至多方面的语文教育研究中应该竭力避免的。
❽ 初三作文一节什么的语文课
一节难忘的语文课
“叮零零……”随着欢快的上课铃响起,白老师捧着一大摞书大步流星地走进教室,只见平日春风满面的白老师,现在怎么神情这么严肃?可不,你看她,脸色铁青,每一寸肉都绷紧着,同学们见她这副模样,也不敢开小差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白老师的目光像一把刀子似的在各个同学脸上扫视着,最后落在孙大为身上:“孙大为!你给我上来!”不出我所料,白老师果然先向孙大为“开火”。说起孙大为,那可是全年级闻名的“捣蛋王”,平日里他不仅衣冠不整,还肆意打架,他可是挨批评最多的学生,加上他今天刚和同学打了一架,白老师无疑先批评他。
孙大为好像被吓蒙了,他一边慢慢地走上讲台,一边胆怯地问:“白……白老……师……”
白老师不耐烦地把他用力推出门外,门“砰”一声关了,把他关在了外面。接着,白老师应该来对付我们了,同学们吓得连大气也不敢喘一下,教室里连一根绣花针掉在地上的声音也听见,我心里好像有一只小鹿在跳,心都跳到嗓子眼儿了。白老师威严地走上讲台,我心想:完了!“暴风雨”即将来临。
刚刚还神情严肃的白老师,脸色突然来了个三百六十度大转变,她清了清嗓子,用温柔的语气轻声问:“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孙大为穿什么衣服,鞋子吗?”说完,刚才“坐如钟”的我们便哈哈大笑了起来,我也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白老师似乎也被逗笑了,眼睛眯了起来。一阵笑声之后,我们开始莫名其妙,白老师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她要干什么?……同学们在下面窃窃私语,都不知道白老师葫芦里面卖的什么药。有几个大胆的同学举起手来:“他穿黑衣;他穿蓝衣……”白老师道:“那么请孙大为进来吧!”我听到这句时,才松了一下肩膀,原来白老师是问我们这个问题呀!
白老师开了门,让孙大为进来,这下孙大为不干了,他刚刚像作贼似的贴在门上,想进来,现在他又连连退缩,好像怕白老师把他吃了,无奈,白老师只能像老鹰捉小鸡似的把他揪进了教室,哦!原来他是蓝衣服,黑裤子,同学们看到他,又不禁再一次地哄堂大笑起来,孙大为可能仍搞不清我们在笑什么,只能在一旁傻笑。
终于进入正题了,白老师教导我们要处处留心生活中的事物,这样写作就有素材了,细心观察周围的一切,你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值得写下来的东西,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你看,我们与孙大为每天都在一起学习,我们怎么没发现他的衣服是什么颜色呢?总而言之,观察对于儿童必不可少,我们要学会留心身边的事物,要知道,“生活处处皆学问”呀!
❾ 一节语文课是什么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