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教版八下语文第一二单元作者简介,(文学常识),课文中心内容
[1]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散文有《春》、《绿》、《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48年8月12日病逝。
中文名
朱自清
外文名
Zhu Zi qing
别 名
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江苏东海
出生日期
1898年11月
逝世日期
1948年8月
职 业
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毕业院校
北京大学
主要成就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学者、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中国现代著名民主战士
原 籍
浙江绍兴
季羡林(1911.8.2~2009.7.11),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⑵ 八下语文第二单元课文
鲁迅的《雪》
1
象征意义:
北方雪象征不对恶势力妥协的顽强的中国人。
2语言赏析(不一一列举)
拟人: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写出江南的雪的滋润细腻纯洁。
排比: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 ,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 。
对比:拿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对比,突出北方雪的(如粉,如沙,决不粘连)独立、蓬勃、顽强、虽然孤独但是不屈不挠的精神。
3
写作背景:
《雪》这篇散文,1925年1月18日写于北京,当时鲁迅先生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这时正值“五四”退潮时,他以优美的艺术形式记录他当时彷徨、苦闷、希望能找到未来的心情。
鲁迅是五四运动中斗争最彻底和影响最广的作家,这时鲁迅的思想基础仍然是以他所理解的进化论为基础,从现实的斗争要求出发,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一方面在1919年已经歌颂了人民创造的“新世纪的曙光”,另一方面到1923年还没有摆脱对人民力量估计不足的弱点,认为“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1924年到1926年“五四”新文化思潮的降温使得鲁迅也有了一些苦闷与彷徨。这时的作品以内心抒发为主,交织着严肃的自制和不倦的战斗,感受非常深切,探索非常艰苦。这种感受和探索正是动荡的时代生活的产物。在新文学统一战线内部日趋分化的时候,进步的知识分子由于没有认清前进的方向,大都抱有同样的苦闷。不过鲁迅的苦闷比一般人要大得多,深得多
中心思想:
《雪》中不仅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也体现了存在于作者自己思想里的同样的冲突。他感到黑暗势力的浓重;同时又觉得战斗的不能松懈。虽然景物清新,格调明丽,却寄意深远,一丝淡淡的忧郁缓缓地流淌出来。
郭沫若的《雷电颂》
1
象征意义: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2
语言赏析
这段独白想像瑰丽奇特,气势宏伟壮阔,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诗学风格。作者进行大胆的艺术虚构,上天入地,驰骋想像,运用夸张、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使屈原和急风、怒雷、闪电这些宇宙伟大的自然力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批判一切污秽、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作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显得更加光彩熠熠、沉雄悲壮。
3
中心
这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屈原召唤着风暴雷电等雄伟的自然力量,他与风暴雷电已完全融为一体!让我们用自己最激越的感情,朗读课文,走进屈原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这雷与电的洗礼。本文展现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写作背景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雷电颂》是作者描写屈原在自尊的灵魂遭受最深凌辱、生命危在旦夕之际叩问天地表达自身理想的宣言书。“独白”以诗意化的语言赋予自然雷电以神力,让雷电化作手中的倚天长剑,去劈开黑暗,去焚毁这黑暗中的一切,《雷电颂》淋漓尽致,不可遏止地抒发了屈原热爱祖国、坚持正义、渴望光明、反对黑暗的理想与要求。《雷电颂》是正气歌,它以史为题材,以剧为形式,以诗为灵魂,“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表现了抗战时期人民抗战要求和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
海燕
1
象征
海燕象征勇敢的精灵 不朽的形象
——《海燕》艺术手法赏析
这是一篇散文诗,它融合了散文的描写性和诗歌的表现性的特点。刻画了勇敢的精灵——海燕的战斗英姿,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不朽的形象和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号召广大劳动人民积极行动起来,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以下我们一起来学习全文是如何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文章主题的。
2
语言:反复 对比 烘托
一、 运用象征,托义于物
首先我们明确一下象征的概念,它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也就是用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意义。就本文而言,由于特定的历史时期,虽然俄国革命运动不断高涨,但沙皇的反动统治还比较强大,人民的言论还没有自由,因此作者通过这种方式与统治阶级进行斗争。
文中出现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象征意义,而且通篇的象征义只是蕴涵在形象之中并没有揭示出来。海燕象征了坚强无畏、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大海及波涛象征了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暴风雨象征席卷一切反动腐朽势力的革命浪潮风暴;太阳象征光明的未来;狂风、乌云、雷电象征丑恶而又虚弱的沙皇反动势力;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害怕革命要破坏他们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同时,这些象征义随着形象的发展逐步加深。其中海燕的形象渐趋完整,随着情节的发展愈来愈鲜明突出;乌云、狂风则是作最后的垂死挣扎。这样作品就动态地呈现20世纪初俄国形势的发展趋势,而大海熄灭闪电的情景有力的预示着反动势力的最终结局——那就是灭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也就由此透露出来。
二、 对比烘托,形象有力
文中为了表现海燕的英勇战姿和对暴风雨的渴望之情,以暴风雨来临前夕大海的海面变化作为烘托,详细描绘了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之时、暴风雨即将来临之时等三个海面景象,写出了当时斗争环境的恶劣,反衬海燕的英勇形象。并且把海燕的形象与海鸥、海鸭、企鹅的呻吟、飞窜、恐惧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海燕的勇敢、乐观。另外,又以风、云、雷、电一齐出击来烘托海燕已经吹响了战斗的号角,豪迈激昂、振奋人心。
三、 语言优美,增强气势
散文诗由于兼具散文与诗的特点,因此有它的独特之处。语句不分行,不押韵,却精练、形象、优美。文中描摹出海燕的声——从“叫喊”到“大笑”;形——“黑色的闪电”;一系列的动作,如“飞翔”“穿”“掠”等刻画出海燕的快速敏捷,矫健勇猛的“直冲向乌云”。比喻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表达效果,使形象更为鲜明。全诗语言充满激情,使人振奋,尤其是结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既是对革命风暴的期盼、呼唤,又是对广大人民的战斗召唤。
当时的形势决定了这种极富战斗激情的文章是很难在报刊上发表的,正是文中通篇采用的象征手法,再加上当时审查官的疏忽,《海燕》这篇文章终于发表在1901年4月号的彼得堡《生活》杂志上,也正是这个原因《生活》杂志被查封了。
春天的旋律 革命的宣言
——《海燕》赏析
高尔基的《海燕》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它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在作品中,高尔基以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气势磅礴的艺术笔触,通过对大自然暴风雨即将来临时的客观景象的生动描绘,深刻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夜“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暗示了革命暴风雨的即将到来,沙皇专制统治的必然崩溃,革命事业的必然胜利。作品对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海燕”——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给予了最真挚、最热忱的赞颂。
寓情于景、借景述怀是《海燕》的基本艺术方法。正如高尔基说的:“用象征的形式可以方便和简洁地说出你想说的东西”,“在象征中可以注入很大的思想内容”。作者依据自己的美学选择,赋予笔下的自然景观以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并借助比喻、拟人、对比等艺术手段,使象征的主客体之间达到天衣无缝、自然和谐的境地。读者虽满眼是大海暴风雨前的景象,透过纸背,看到的却分明是一幅革命与反革命殊死较量的战斗画图。在作品中,乌云、狂风、雷声、闪电象征沙皇专制统治,代表黑暗的反动势力。“在苍茫的大海上,风聚集着乌云”、“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压下来”,“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这些文字明写风暴来临前的自然气象变化,暗指黑暗势力的相互勾结、对革命运动的残酷镇压以及最后的垂死挣扎。随着革命形势的高涨,敌人的镇压愈益猖狂,但历史潮流不可逆转,革命暴风雨的来临之日,就是反动派的灭亡之时。与此同时,海鸥、海鸭、企鹅则象征害怕革命、目光短浅的资产阶级社会阶层和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者。面对暴风雨的即将来临,海鸥“恐惧”“呻吟”,试图逃避,“掩藏到大海深处”;海鸭“呻吟着”,被“轰隆隆的雷声”“吓坏”;企鹅也无比“愚蠢”“畏缩”,以为“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就能避开暴风雨的冲击。这些动物心惊胆颤、张惶失措的情态,正是资产阶级和改良主义者害怕革命、贪图安逸,只想保全自己这一心态的真实写照,真实地反映了1905年前后俄国资产阶级对待无产阶级革命的态度,字里行间,寄寓着作者无情的嘲讽和蔑视。作品中,咆哮怒吼的大海象征日渐觉醒的人民革命力量,暴风雨象征就要来到的革命红色风暴,太阳象征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海燕象征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光辉形象。作者满腔热情,赞美大海,赞美海燕。在乌云翻滚、白色恐怖猖獗的险恶环境中,与海鸥们的怯弱、惊恐形成鲜明对照,大海翻起“白沫”,卷起“波浪”,发出歌唱,以英勇的迎战姿态“冲向空中去迎接雷声”,并把“金箭似的闪电”“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海燕像黑色的闪电高傲地飞翔”,“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云霄”,勇敢、热情、愤怒、欢乐,“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大海的主动出击,与雷声、闪电决一雌雄,海燕的兴奋活跃,热烈渴望暴风雨的来临,正是革命人民和无产阶级先锋战士革命坚定性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高尔基正是运用形象的对比、烘托,抑恶扬善,鞭挞恶丑,褒扬美善,才塑造出了“海燕”这一饱含力与美、深刻反映了时代特征的艺术形象,从而吹响了一曲嘹亮的时代进军的号角,唤醒民众,鼓励他们勇敢地投入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去。
在整体的审美上,《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它把诗和散文的特点结合起来,又表现出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文笔粗犷、气势磅礴、色彩厚重,情感激越,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
中心:突出海燕 的勇敢 、高傲 、自信、 顽强 、充满斗志 、大无谓 、不屈不挠
背景
高尔基写这首诗是在1901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散文诗。
⑶ 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课后词语音形意
通假字:《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鼓瑟希(希通“稀”:
稀疏)
《寡人之于国也版》则无望民之权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头发花白)
《劝学》輮以为轮(輮通糅:用火使木弯曲)
虽有槁瀑(有通又)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性)
《秋水》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
⑷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的词语和古诗
什么版本的?
⑸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课文有哪些
一1《藤野先生来》2《我的母亲》自
· 3《我的第一本书》、4《列夫·托尔斯泰》、5《再塑生命》
·二 6《雪》、7《雷电颂》
· 8《短文两篇》9《海燕》10《组歌》
·三 11《敬畏自然》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13 《旅鼠之谜》14《大雁归来》15《喂――出来》
· 四16《云南的歌会》17《端午的鸭蛋》
· 18《吆喝》19《春酒》20《俗世奇人》 ·
· 五21《与朱元思书》、22《五柳先生传》
· 23《马说》24《送东阳马生序》25《诗词曲五首》
·六 26《小石潭记》27《岳阳楼记》28《醉翁亭记》
· 29《满井游记》30《诗五首》
⑹ 语文八下1,2单元中心思想
1、《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被收在《朝花夕拾》里。这 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 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 文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移和事件发 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文章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还有一条内 在的暗线,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文中具体写了四件事,从不同侧面表现 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1)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表现 了藤野先生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2)为“我”改正解剖图,体现了藤野先 生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3)关心解剖实习,表现藤野先生对“我”的学 习一直关心、一直惦记,既热情,又诚恳。(4)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表 现了他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文中还有白描的手法来勾画人物的特征。
2、《我的母亲》作者是学者胡适。文章选自《胡适自传》。这篇文章写自己童 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表现了母亲 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 从全文来看,课文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 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写母 亲作为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1)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 的债主,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2)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 处和如何对待他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 (3) 写母亲受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 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因此在为人方面,母亲具有 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和睦仁慈的优秀品质。
3、《列夫· 托尔斯泰》节选自《三作家》,作者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 记作家。本文是一幅列夫· 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 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字里行间洋溢 着作者的无限崇敬与赞美之情。文章在艺术手法上的独特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作者写出自己心中伟人的平庸粗陋的一面,二是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 辞手法。
只找到这些,供参考,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