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三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成语
一无所有
yīwúsuǒyǒu
[释义] 什么都没有(一:一概;完全)。
[语出] 《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回话》答:“万法皆无;一无所有。”
[近义] 空无所有 空空如也 两手空空 身无长物 家徒四壁
[反义] 无所不有 无所不包 包罗万象 应有尽有
[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动宾式。
[辨析] ~与“一贫如洗”有别:~是直陈性的;可与比喻配合运用;所指不仅是财物;较为广泛;适用对象也不仅是个人、家庭、范围可扩大至集团、国家等;“一贫如洗”是比喻性的;不能再与比喻配合运用;所指以财物为主;适用对象仅是个人或家庭。
[例句] 解放前;我家是~。
Ⅱ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考试作文
有趣的包粽子作文
500
字
在青少年实践基地第三天,老师安排我们去参加一次有趣的活动——包粽子。
首先老师叫我们把芦叶一张张地洗干净,接着放在锅子里煮了一下,然后把煮
好的芦叶和洗干净的米一起放在桌子上。
开始包粽子了,老师提醒我们:“同学们请仔细观察,我是怎样来包棕子的?”
老师拿起一张芦叶,右手拿在芦叶的最右边,左手拿在右手一个食指的距离,
再用右手转了一个圈,左手不动,再用右手像“S”形状的绕一下,再把右手从
洞里钻过来,最后,再把两个已经包好的粽子口对口,用绳子包扎起来,一只
精致的小粽子就展现在你的眼前。刚开始,我们都非常好奇,心里想:很简单,
转几个弯,然后,用绳子一捆就好了。接着,老师叫我们自己操作,我也学着
老师的样子,两手放好,可是,我一转,由于,我左手动了,所以,就要散架,
米掉来了,可是,这时候,那里有几位同学已经包好了,他们的脸上露出了笑
容,情不自禁地叫了起来“我成功了”,看着他们喜悦的心情,我有点垂头丧
气。老师发现了我,走到我身边,跟我又说了一遍。老师边鼓励我,边教我。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也成功了,心里乐滋滋的。
最后,盘子里满满地装着粽子。这些粽子形态各异,胖胖的,瘦瘦的,还有扁
扁的„„形状包的漂亮的小朋友在自夸自,那些形状包的并不漂亮的小朋友,
不但没有泄气,而且说:“可别看我和你们包的有差距,但是,我们包出来的
味道是一样的,有可能,我包的还比你包的好吃呢。”不一会儿,一阵阵香味
飘过来,我们吃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里好开心呀。这个时候,整个教室里回
荡着同学们的欢声笑语。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得到了一次锻炼。同时,我们要善于观察,面对困难不
要放弃,要勇于面对,相信成功是属于自己的。
Ⅲ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课文的感受到了什么用格言表达出来
凿石索玉,剖蚌求珠。
晋·陈寿《三国志·蜀书·秦宓传》。这两句大意是:凿开石头版索取权宝玉,跑剖开河蚌寻求珍珠。玉藏于石中,不凿石则不能得美玉;珠产于蚌中,不剖蚌则不能得宝珠;人才隐于百姓之中,不深入寻求则不可得人才。这两句用于比喻要深入探求和发现人才。
西晋史学家 陈寿 《三国志·蜀书·秦宓传》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发现名言
宋·陆九渊《语录》。这两句大意是:治学最可担忧的是提不出疑问,有了疑问就有了进步的基础。这是一条劝学格言。它警示学者应带着怀疑的眼光治学,不能使学问停留在前人的水平上,而应该在怀疑中发现问题,解决同题,有所创新,有所前进。~指出,学习中“有疑”与“无疑”是衡量学者是否学会了治学,是否能有所成就的一个标尺,这个主张很有见地。今天的学者仍可书于座右,奉为科律。
南宋哲学家 陆九渊 《语录》
智慧只能在真理中发现。德国剧作家、诗人、思想家 歌德
愈学习,愈发现自己的无知。法国哲学家、科学家和数学家 笛卡儿
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疯狂英语创始人,全球著名英语口语教育专家 李阳
Ⅳ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三首教案
xiǎojìng——小径
古诗三首课题古诗三首本课包括《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都是描写秋天景色.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