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文上册 > 语文老师论坛

语文老师论坛

发布时间:2020-12-21 19:55:34

① 大家有好的语文老师推荐吗

语文教育专业来是“语文”源和“教育”的综合,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文学)。学制:三年。与其相同的本科专业为:汉语言文学,同属于文学类专业。语文,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学习的主要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史、文学概论、西方文论、新闻写作、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学实践、逻辑学、三笔书法、语言学概论、教育学、心理学、美学、文艺学、民间文学、儿童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应用文写作、英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影视文学等。

② 语文老师500字

同学们,你们一定都有自己的启蒙老师吧!你们一定很难忘记这些启蒙老师对自己的教导吧!你们一定也想对自己的启蒙老师说些什么吧!对于我现在来说启蒙老师就是打开帮助我们打开知识宝库的第一个人,我们怎能忘记呢?
我记得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李慧老师,她是我的第一任语文老师,李老师很和蔼,在我的印象里她从来没有严厉的骂过同学们,每当同学做了错事,她总是把那个同学叫到面前,问清楚原因,并温和提醒。
我记忆里,李老师对好的学生是鼓励更加上进,对差的同学是鼓励争取有更大进步。虽然两种都是鼓励,但大有不同。先说对好同学的鼓励,她对好的同学先是微笑点头,再是用赞美的眼神望着那位同学,并用甜美的声音表扬那位同学,最后用一句鼓励上进的话,让同学感受深刻。在二年级时,从不举手发言的我,开始慢慢开朗,简单的问题我都举手,成绩也有了进步,李老师见了很开心,对我的进步总是点头微笑,我心理美滋滋地。对于差生,李老师也从不指责和责骂,而是带着微笑指出同学不足之处,帮助寻找学习方法,让每一同学都感到学习的乐趣和重要,同时也让我们感到了老师亲切的期望和鼓舞。
黑板上那密密麻麻的粉笔字是老师用爱心写的,作业本上那鲜红的数字是老师用心改的,一句句的教导是老师用泪说的,我的李老师正是用自己爱的露水滋润着我们这些含苞欲放的花朵,让我们开花结果。
2.
提到“三高”,就不由自主地让人想到了“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可是我今天要说的却不是这老三样,而是针对教我语文的王老师而谈的新三高,“能力高、智慧高、嗓门儿高”。
何为“能力高”,是说她的教学能力强,是个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学高手。
“老师们到咱们班来听课了。”“快点、快点,赶紧坐好。”在我们的整装待发中王老师开始了今天的精彩教程。《将相和》一课中的蔺相如与廉颇犹如来到了课堂之上,蔺相如勇敢机智、胸怀宽广、识大体顾大局,廉颇性格坦率、知错能改。两个人物描绘得惟妙惟肖,不仅仅让我们走进了故事中,感受到了与课本的零距离,更让听课老师们啧啧称赞不已。她自从三年级开始带领我们,直到现如今五年级期终,每学期测试都在全学区排名第一,无一次落空,真真了不得。
“智慧高”,顾名思义是说她学识高,处理各种应急事情的能力强,让我们这些跟随她整整三年的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
学校组织班级评选“阳光少年”,小有人气的我当仁不让,如愿以偿地评选成功。在第二个月的再次评选中,出人意料,我这个副班长在十拿九稳中落选了。委屈的泪水顿时来眼眶,警觉的王老师马上把我叫到台前,“同学们,孙新为同学辅导功课,抱怨过吗?没有。她主动为班级打扫卫生,说过累吗?没有。她为我们班付出多少,我们有目共睹,是不是?”“是”。同学们异口同声。由于王老师这一番智慧的话语,让我的心情平静下来,也让自己所做的每件事得到了肯定,我坚信自己会做得更好。
说“嗓门儿高”,是声如洪钟,还是高如喇叭?两者皆不是。王老师因患口腔疾病,原来声音甜美的她声调再也高扬不上去了。可是她慢条斯理地一声“不许说话”,就像晴天霹雳响彻整个班级,再也听不到一丝窃窃私语;她不高不低地表扬一句“你真棒”,犹如给我们打了一针强心剂,干劲十足;她轻轻地一声咳嗽,牵扯着我们每个人的心肺,因为她像妈妈一样疼爱我们,我们正像子女一样去关心她。
这就是我可亲可敬的“三高”老师,一位普普通通的小学语文老师,但能令我一辈子不忘记。

③ 语文老师教学水平太差怎么办

这个我是深有体会的,注意学生的话,我会向他提些建议,委婉的暗示他教学水平太差,如果说他自己有补习的话,那么皆大欢喜,实在不行的话就向校长反应。

④ 语文老师请进!

(一)判断句

用名词和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常见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

2、……者…… 这种句式,“者”不翻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3、……,……也 这种句式,“也”不翻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非”表示否定判断)

臣,君之庸臣也

4、……,…… 不用“者”和“也”,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失其所与,不知。

5、……为…… 动词“为”表示判断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6、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较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7、用“乃、必、则、即”等父慈表示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二)省略句

1省略主语,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的内容补出来,有“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

A承前省

如:永洲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庄公寤生,(庄公)惊姜氏,故名曰寤生,(姜氏)遂恶之。

B蒙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对话省

如: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省略宾语

A省略动词后面的宾语

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B省略介词后面的宾语

如:敢以(之)烦执事。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3省略介词

如:晋军(于)函陵

介词有时还省略“自”,“以”,如“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4省略兼语,一般出现在“使、让”等后面

如:君加惠于臣,使(臣)不冻馁。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三)宾语前置

A动词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无、莫”等,就是否定句。

如:忌不自信

古之人不余欺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疑问代词有“何、谁、孰、安、焉、胡、奚”等。

如:敢问何谓也?

君何患焉?

大王来何操?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加强语气。

如:惟命是听

其是之谓乎?

何厌之有?

何后之有?

句读之不知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有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惟……是……”和“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惟”译成“只是”或“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标志,不翻译,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等等,都是这种格式。

B介词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如:沛公安在?

微斯人,吾谁与归?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

一言以蔽之。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

(四)定语后置

1“中心词加之加定语加者”的格式

如:国之孺子之游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中心词加定语加者”的格式,“者”相当于助词“的”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3“中心词加而加定语加者”的格式

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4“中心词加之加定语”的格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五)介词结构后置

1介词结构“于……”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按照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

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2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后作补语,但多置于动词前作状语。

如: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

封之以膏腴之地。

(六)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加于”

如:不拘于时

2在动词前用“见”表被动,构成“见加谓语”的形式

如:徒见欺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加谓语加于”的形式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在动词前加介词“为”,构成“为加动词”的形式

如:为天下笑

4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形式有时“为”的行为主动者可以不出现,或被省略了,变成“……为所……”的形式

如: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5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加动词”的形式

如: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6没有任何标志,意念上的被动,通过上下文推断。

如:夜缒而出

王之蔽甚矣

赵之子孙侯者

况君之宠弟乎?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受”在古文中也可以表示被动。

(七)谓语前置

有时为了强调谓语,把它放在主语之前,就是谓语后置,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如:甚矣,汝之不惠!

(八)固定句式

1无以,无从,翻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2有以,翻译为“有用来……的办法”

3有所,翻译为“有……的”(人、物、事)

4无所,翻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5如何,奈何,若何,若之何,翻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6如……何,翻译为“对……怎么办?”

7奈……何,翻译为“把……怎么办?”

8是故,是以,翻译为“因此,所以”

9所以,翻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

10不亦……乎,翻译为“不是……吗?”

11何……焉为,翻译为“有什么……呢?”

12何……为,翻译为“还要……干什么?”

13庸……乎,翻译为“难道……吗?”

14其……乎,翻译为“难道……吗”,必须是在疑问句中。

15得无……乎,得无……耶,翻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该不会……吧?”

16无乃……乎,翻译为“恐怕……吧”

17……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翻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18孰与,与……孰,翻译为“跟……比较,哪一个更……”

19孰若,翻译为“哪里比得上”

20然则,翻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21有……的,翻译为“有个……人”

22是何异于,翻译为“这种做法和……有什么不同?”

23奚以……为,翻译为“哪里用得着……呢”或“凭借什么……呢?”

⑤ 当一名语文老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那是一种语文会越来越退步的体验
因为是教英文,且中学都是最基础的
教到最后,以前学的深奥的语文都快忘光了

⑥ 有没有一些初中语文老师经常上去找资料的学习类网站

tt277,这是个学生导航,你可以网络搜索下,看看是否符合你要求

⑦ 有什么好的语文教育论坛

山西语文报社出版的《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中文核心期刊陕师大主办《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都是不错的。

⑧ 请叫语文高手或语文老师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全诗共三百 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司马迁认为是遭受 忧患的意思,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里也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曹忧作辞也。” 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云:“离,别也;骚,愁也; 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在历史上影响 较大的主要是这两种。因司马迁毕竟距屈原的年代未久,且楚辞中多有“离尤” 或“离忧”之语,“离”皆不能解释为“别”,所以司马迁的说法最为可信。 《离骚》的写作年代,一般认为是在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史记·屈原贾 生列传》说屈原因遭上官大夫靳尚之谗而被怀王疏远,“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也 认为《离骚》创作于楚怀王疏远屈原之时。

《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 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全诗缠绵悱恻,感 情十分强烈,他的苦闷、哀伤不可扼止地反复迸发,从而形成了诗歌形式上回旋 复沓的特点。这种回旋复沓,乍看起来好像无章次文理可寻,其实是他思想感情 发展规律的反映。《离骚》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从开头到“岂余 心之可惩”,首先自叙家世生平,认为自己出身高贵,又出生在一个美好的日子 里,因此具有“内美”。他勤勉不懈地坚持自我修养,希望引导君王,兴盛宗国, 实现“美政”理想。但由于“党人”的谗害和君王的动摇多变,使自己蒙冤受屈。 在理想和现实的尖锐冲突之下,屈原表示“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显示了坚贞的情操。后一部分极其幻漫诡奇,在向重华(舜)陈述心中愤懑之后, 屈原开始“周流上下”,“浮游求女”,但这些行动都以不遂其愿而告终。在最 后一次的飞翔中,由于眷念宗国而再次流连不行。这些象征性的行为,显示了屈 原在苦闷彷徨中何去何从的艰难选择,突出了屈原对宗国的挚爱之情。

一般认为,《离骚》的主旨是爱国和忠君。司马迁说:“虽放流,睠顾楚 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在《离骚》前一部分中,有不少“系心怀王”的诗句,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 美人之迟暮”,“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等。诗中用了一些婚姻爱 情的比喻,如“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 他”等,以这种男女之间感情的不谐比喻君臣的疏远。根据中国传统的伦理习惯, 弃妇的哀怨是以对夫君的忠贞为前提的,所以,这些诗句可以解释为屈原的忠君。 国君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的象征,而且只有通过国君才能实现自己的兴国理想。 所以,屈原的忠君是他爱国思想的一部分。屈原的爱国之情,是和宗族感情连在 一起的。如他对祖先的深情追认,就是一种宗族感情的流露。屈原的爱国感情更 表现在对楚国现实的关切之上,从希望楚国富强出发,屈原反复劝戒楚王向先代 的圣贤学习,吸取历代君王荒淫误国的教训,不要只图眼前的享乐,而不顾严重 的后果。如“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以及引后数句,列举 了夏启、羿等由于“康娱自忘”而遭到“颠陨”的命运,向楚王提出了警告。他 对那些误国的奸佞小人也是充满了仇恨,“椒专佞以慢慆兮,榝殳又欲充夫 佩帏。既干进而务入兮,又何芳之能祗。”君昏臣佞使得楚国处境岌岌可危。对 宗国命运的担忧,发而为一种严正的批判精神,这是《离骚》中非常值得珍视的 地方。

在《离骚》中,屈原感慨道:“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表示将用生命来殉自己的“美政”理想。他的“美政”理想在一首抒情诗中当然 不能全部表明,但我们从《离骚》中仍能约略知道一些主要内容。这就是明君贤 臣共兴楚国。首先,国君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享有国家。《离骚》云: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铺。夫唯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其次, 应该选贤任能,罢黜奸佞。诗中称赞商汤夏禹“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并列举了傅说、吕望、宁戚、百里奚、伊尹等身处贱位却得遇明君的事例,借以 讽谏楚王。另外,《离骚》批评现实道:“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度。”所谓“规矩”、“绳墨”显示了屈原对制度法 令的重视,修明法度也是其“美政”的内容之一。总之,相对于楚国的现实而言, 屈原的“美政”理想更加进步,并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向。当然,屈原念念不忘君 臣的“两美必合”、和谐共济,还与他自己的身世之感有关。《史记·屈原贾生 列传》说:“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 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楚王的不信任和佞臣的离间,导致君臣乘违,事功 不成,这是屈原悲惨人生的症结所在。所以,他在诗中反复地咏叹明君贤臣,实 际上也是对楚国现实政治的尖锐批判,更是对自己不幸身世的深切哀叹,其中饱 含着悲愤之情。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 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 唯昭质其犹未亏。……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 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从这些香草和装饰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奋发自励、苏世独立的人格。“路漫 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则是其人格的外在显现。 探求的热情和功业未就的焦虑,发而为对有限时间的珍视,“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恶劣的政治环境, 使屈原陷入极端艰难的处境之中,但他却以生命的挚诚来捍卫自己的理想:“余 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正是在这强烈自信和无所畏惧的精神的鼓舞下,屈原才能对楚王及腐败的佞臣集 团展开尖锐的批判:“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唯党人之偷乐兮, 路幽昧以险隘。”屈原的形象在《离骚》中十分突出,他那傲岸的人格和不屈的 斗争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的文人,并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象征。

《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 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 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 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早在西周 春秋时代发展起来的阴阳五行观念里,就把君和夫、臣和妇放在同样的位置,这 一观念可能影响了屈原的创作。《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 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 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 《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 藉而且生动。

《离骚》对自己的上下求索有出色的描写。第一次远逝历经多处神界,最后 受阻于帝阍。第二次远逝,由于目睹故国而不忍离去。对这两个情节的理解,一 般根据“灵氛”所言“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认为象征屈原试图离 开楚国另寻可以实现自己理想之处,但由于对宗国的留恋而终于不能成行。这两 次远逝中都有十分壮丽的场景,试看这一段的描写: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 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饮余马于咸池兮, 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 属。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 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吾令帝阍开关兮, 倚阊阖而望予。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 妒。

望舒先驱,飞廉奔属、凤凰承旗、蛟龙为梁,在这些神圣形象的支持下,屈 原显得如此从容、自由,他伟岸的人格也更加光辉灿烂。这里显出了对自己信念 的执著,表现了对世俗的蔑视。因此,这两次远逝,既是一种象征,又是屈原形 象的一种折射。周流求女一节,历来诠释最多。从《离骚》的全诗来看,屈原所 痛感的,一是君王昏庸,一是佞臣当政,屈原在现实中同时遭到昏君佞臣两者的 排斥。也正是在这种绝境之中,屈原才开始“上下求索”的历程。求女失败之后, 灵氛用“两美必合”鼓励他往别处寻觅。一次次求女不遂,是屈原的现实遭遇在 诗中的投影。所以,求女在诗中应该象征着对明君贤 臣的向往,也表现了屈原 虽在绝望之中,仍不放弃对自己政治理想的孜孜不倦的追求。

“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是屈原的创造,但它们又是与楚国地方文 化紧密相关的。《九歌》是巫术祭歌,是楚地“信巫术,重淫祀”(《汉书·地 理志》)的文化习俗的反映。《九歌》的基本情节是“人神恋爱”,往往以人神 恋爱的成功来象征祭祀的成功,而人神交接的艰难,又使《九歌》充满了悲剧色 彩;香草作为献祭或巫神取悦对方的饰物,在表层意义上是一种追求爱情的象征, 而它的内核又暗示着宗教的诸种情境;《九歌》既然描述的是人神之间的事,其 中自然就假想了许多驾龙骖螭的飞升情节。屈原显然是熟悉楚地民间祭祀文化的, 民间文化中这些成熟的文学意象,必然会对他的创作产生影响。《离骚》中最耐 人寻味的“求女”,与《九歌》中人神恋爱的情节颇有类似之处。至于香草和飞 升的细节,与《九歌》也很相似。这些较为原始的楚地民间文化中的文学意象不 但被屈原借以描述现实,同时也帮助屈原进入古代神话或原始宗教的情境之中, 通过对来自历史和人类心灵深处的自由和激情的体验,达到对现实的超越。

相对于《诗经》,屈原的作品在形式上也有新的特点。《诗经》的形式是整 齐、划一而典重的,而屈原的作品则是一种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骚 体”。这种形式是建立在对民间文学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屈原以前,楚地流行的 民歌句式参差不齐,并且采用“兮”字放在句中或句尾,如《越人歌》(《说苑 ·善说》)。而与《离骚》有直接关系的则有《九歌》。显然,《离骚》学习借 鉴了楚歌的形式特点。不仅如此,《离骚》还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黄伯思 《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并且还举“些、只、羌 、谇、 謇、纷、侘、傺”作楚语的例子,举“顿挫悲壮,或韵或否”作楚声的例子。 《离骚》中的楚地方言还有很多,屈原采用这些楚地方言,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 和生动性,同时,对“兮”等语助词的多种方式的使用,促成了句式的变化,这 些句式和委婉轻灵的楚声相结合,很适合于各种不同情绪和语气的表达。楚语还 使《离骚》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增加了生活气息。

阅读全文

与语文老师论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