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重庆一中和重庆三中,哪个的语文学科强一些
显然是一种。三中的语文是他的致命伤。
论长远发展,一中当之无愧。
很多优秀的语文老师都涌向一中。
最最重要的一点,一中语文最好的老师会照顾年轻老师,而不是见你优秀就打压。而且重庆语文“泰斗级”人物是在一中哦
但竞争还是会很大哈。毕竟是一中,优秀的人又很多
怎么说,还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定吧。
愚见,仅供参考。自己再找找相关资料吧
B. 重庆一中周鹏语文的真相简报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C. 重庆一中初二月考的语文117数学138英语139物理87(语数外150,物理100),这个成绩咋样
稳上重点高中
D. 重庆一中九年级半期语文作文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南昌市期中形成性测试卷
九年级(初三)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一、(12分)
1.(2分) 2.A(2分) 3.D(2分) 4.C(2分) 5.B(2分) 6.C(2分)
二、(22分)
(一)(10分)
7.B(2分) 8.假装 直接(2分)
9.曹操因此怀疑杨修诬陷中伤曹丕,更加讨厌他了。(“因”、“ 谮害”、“愈”、“之”每处0.5分)( 2分)
10.C (2分)
11.(四条原因,以第四条的说法较全面且符合小说的叙述,以第二条的说法较为简单、片面,不可取。第一条是直接原因,第三条是次要原因,所以第四条更有说服力。(如果同意第一、第三条,言之成理,也不为错。观点明确得1分,理由言之成理即得2分。) (3分)
(二)(8分)(每空1分。凡错、漏、增字,该空不给分。)
12.(1)人迹板桥霜 (2) 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3) 零落成泥碾作尘
(4)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5)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三、(20分)
(一)(10分)
13.C (2分)
14.比喻(或借喻,1分);指的是“我”和闰土之间所产生的心灵上的隔膜。(2分)
15.没有消失。依据:①我的母亲曾对“我”说:“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②闰土得知“我”要回来的消息时,对“我”母亲说:“我实在欢喜的了不得。”③在贫困的情况下,还送给我“干青豆”。④闰土看见“我”时,“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每项得1分;计3分。
16.“我”漂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有美好的回忆,看到故乡衰败冷落的现实,深感悲哀失望,但内心深处还是怀着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2分)
(二)(10分)
17.C(2分)
18.例如:知恩图报,诚实守信(扣住“报恩、感恩、守信、慷慨”等作答即可)(2分)
19.(3分)。绅士纵身跳下马车,满头大汗。心里默念着:“但愿儿子不会有事,不,不会,绝对不会有事的……” 当气喘吁吁的他看到满身污泥的农夫和平安的儿子在一起时,悬着的一颗心才逐渐平静下来。(“焦急”描写具体2分,语言表达1 分)
20. (3分) 不好。(1分)示例:因为原文设置了悬念(或埋下了伏笔),行文有波澜,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意思接近即可)(2分)
四、(50分)
21. 评分等级
(一)基础等级(40分)
1.一类卷(34—40分):符合题意,感情真挚,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语言流畅,条理清楚,书写规范整洁,标点正确。
2.二类卷(28—33分):符合题意,感情真挚,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语言较通顺,结构完整,书写整洁。
3.三类卷(21—27分):基本符合题意,中心较明确,内容较充实,语句较通顺,层次较清楚,书写较整洁。
4.四类卷(20分以下):中心不够明确,内容贫乏,语句零乱,结构松散,卷面混乱。
(二)发展等级(10分)
1.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材料丰富,形象丰满)
3.有文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4.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想像奇特,有个性)
说明:(1)评卷时从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个方面给分。发展等级选取四点中最突出的一点评分,该给多少分就给多少分,直至满分10分。(2)要考虑考场作文的实际,优秀的可给满分。
追问:
有没有英语啊
E. 重庆一中如何教学生提高语文
1、感知是阅读教学的前提,是语文素养提高的基础。让学生接触课文多读,在读中画出生字,注上拼音和优美的句子。低年级语文老师可以领读、示范读,然后让学生自己读,培养语感;也可以稍缩短读的时间,并指导他们学会粗读和细读。如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称赞》课文,我先让同学们粗读,以便理解整篇课文内容,接着细读感知重点句子。“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这是小刺猬对小獾说的话。我要求学生读得抑扬顿挫,这样对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并让他们到台上表演感知小刺猬的“真诚”。2、领悟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语文素养提高的钥匙。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如何让我们的学生理解作家的意图和情感,体会出作家在静默状态下的心性语言,我认为是阅读教学的关键,也是语文素养提高的钥匙。语文教师要担负起这个重任,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不断去唤醒他们心底的善良和感恩,关怀和爱,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领悟自我感受难忘的句子。还是小刺猬对小獾说的那句话,“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怎么样学生领悟这个句子的内涵呢?我认为:那就是要激发学生的生活情感和想象能力,而恰恰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生活积累极度贫乏和无知,于是我采用了打比方的教学方法诱导学生想象:假如你在做一道数学题有点困难的情况下,而其他同学都做完了,当你看到空荡荡的教室只剩你一人的时候,你什么心情呢?是慌乱还是焦躁,我估计可能要哭了,而就在此时突然有一位同学从教室外面进来走到你的身边,对你悄悄的而又小声的说:“你的作业做的真认真,相信你能够自己动脑筋把剩下的题做完做好的!”好的,那么我们再来设身处地的理解小獾的做木工的技术是个什么样呢?粗糙但很认真,抓住“粗糙”和“认真”,让学生去体会和感悟,说明小刺猬是真诚的在鼓励小獾,强调生活的真实情感,让他们也去学会发现这些平凡生活的细小情感和心理波澜。3、积淀是阅读教学的贮存,是语文素养提高的平台。学习语文不能急噪,更不能浮躁,我们要有耐心的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感悟语言的内涵和魅力。应该说感知语言是记忆语言,是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领悟语言是把课文的语言摘进自己的内心里去,内化到自己的情感区中,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而积淀语言才是我们用自己的语言和作者对话的平台,它可以厚积薄发,也可以薄积厚发。这是实践语言发展观的环节,也是学生习作的重要前沿。积淀语言是我们教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我们要引导学生感悟文理中美好的情感。如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积淀语言的:在熟读和领悟的基础上,我一下子提取三个句子,这就是课文中的三个感叹句!我把最后的一个感叹句列举出来,“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让学生积淀这一种语言的委婉的表达方式,联系前面的课文也出现了这样的句子:“现在可以把你的绿铅笔借给我了吧!”,而这一句是在“你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的商量的语气基础上说的,所以我们必须要联系着理解才能真正感悟句子的内涵,积淀语言的神采。多读,也可以自己表演,体会推敲其中的语气、神态、节奏、轻重、语境和感情,从而帮助他们贮存自己的语言金矿。4、创新是阅读教学的跃升,是语文素养提高的界碑。学习语文的关键是发展语言,而语言的发展又要求我们在学习语言,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创新能力。正确处理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关系是我们激发学生语言创新的基础。因此创新的理论只有我们语文教师自己把握,而我们要求学生创新,就是要求他们写自己喜欢的语言就可以了,在表现形式上可以不断使用各种句型,能够在各种环境下真实的生动的表达自己内心逼真的情感。美的语言书写美的情感是语言创新不竭的动力和源泉。我在课堂中是这样训练学生语言创新能力的:张扬学生运用语言的个性,肯定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及时发现他们在运用语言方面的点子并鼓励和表扬,使他们有一种表达的冲动,然后理性的加以辅导。变化各种句型的表达方式,积累情感表达的修辞手法,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同一个句子可以尝试着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来表达,也可以把把字句改为被字句,把陈述句改为感叹句,把疑问句改为陈述句等等都是训练学生创新语言的方法,在指导过程中避免公式化和概念化,激发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及准确使用语言的能力。5、风格是阅读教学的展示,是语文素养提高的特色。风格是阅读教学的理性展示,是语文素养提高的品质特色。风格含在个性的其中,融合特色,就是学习了的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不运用所学的知识等于白学,也很难有什么建树。同样从阅读教学中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更要关注语言的发展,要始终把训练学生语言个性化的风格作为永远的追求。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语言风格一定是出色的,那么语文素养就会自然提高。诙谐的语言、委婉的语气,人性化的表达方式等都是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前提,也是形成自己语言风格的必然基础。我在平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风格的导向,仅仅是导向作用,因为我们不可能寄希望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只通过短短的六年小学语文教学就让我们的学生养成自己的语言风格,这是不符合自然规律和学科规律的。但是我们可以朝着往这个方向去努力,因为每前进一步,我们就离目标近一步了。我的措施是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指导他们阅读。我的策略是:培养兴趣;涉猎自然书籍,对文学书籍有所选择;加强阅读的自主性;阅读经典的名著,读书一定要有自己的心得。使教师的指导能够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起着提供、激励、示范和反馈的作用。重庆一中如何教学生提高语文
F. 重庆一中初一考试的有效分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
考试有效分的计算方法
——考试中有效分的价值分析
考试结束了,学校里论功行赏颁发教学奖,奖励的依据就是学生在考试中的平均成绩,结果,教数学的周老师以他的学生平均考分112.5分拿到了最高奖金。这下办公室里炸了锅。
“我的语文学科平均128分,为什么不能得最高奖?”
“我的外语学生平均考了114分哩,比112分还多2分哩。”
“我们科学考得好,为什么最高奖不给我们?这是明摆着欺负人。”……
是有点“欺负”人,在五门学科里取得128分的最高平均分,任课教师为什么不能得最高奖?科学学科为什么也不能拿最高奖?
我从教师们写在脸上的问号里,知道他们遭遇了一个悖论。
不错,单纯从绝对值的角度看,114与128确实比112.5大,可是如果将这几个数学放在特定的情境里来比较相对大小时,结果会不会颠倒过来?而什么又是特殊的情境?在转换坐标的前提下来比较各学科教学水平的相对高低,就是这种特殊情境。其实,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在进行考分处置时就是这种特殊情境。
今天,我国的高考依然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考试,在实践新课程时,研究这世界上影响最大考试中的考分处理,有没有意义?回答依然是肯定的,即使今天许多地方将升学成绩换成位置值的中考,这种特定情境还是存在的,因为位置是考分的二次处理结果。这样,一个在教学管理中亟待厘清的概念——“有效分”就浮出了水面。
雾里看花
办中学,离不开升学率,只是不要片面追求。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学校的升学率越高越好,这是硬道理。要升学,就不能不谈考试;要谈考试,就避不开甄别与选拔。只要考试的选拔功能不丧失,有效分就始终存在,而且有自己特定的价值。要说明的是,尽管许多人久经考场,尽管许多教师百战不殆,尽管许多教学管理干部满口科学规律,但是对于什么是有效分,却总是雾里看花。许多区县教研员也老以有效分来分析辖区内的教学现状,然而遗憾的是,他们手里的权威大棒却常常包含着一个核心错误,那就是他们的“有效分”其实不是有效的。
例1:某学校在下列20名考生中依据考试成绩录取其中的前10名,教研员刘老师在分析这次考试结果时是这样标定有效分的。(如下表1)
表1 学生某次考试的成绩一览表
有效总分为445,就是从高到低的第10名学生的考分,这就是录取的有效分。
依据“从高到低取第10名”总成绩同样的方法,他也给出了各科有效分:语文为98;数学为97;外语为99;科学为101;政治为62。
但是,他忽略了一个问题,这样处理的结果是,各科有效分之和为457,远远大于445分。
这又冒出了一个悖论。
众所周知,悖论是不能服众的。如果用悖论来指挥教学,那还是科学吗?岂不是在误人子弟?然而奇怪的是,这样一个如和尚头顶虱子般的悖论却偏偏被绝大多数教师接受了。
这又是一个悖论,一个认识学上的悖论。
咬分嚼数
什么是“有效”?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能实现预期目的的”。什么是“有效分”?显然是“能实现预期目的的考分”。结合当今具有明显选拔功能的高考(中考也一样)来看,所谓有效分就是按政策划定的最低录取分。这样,有效分就可以分解为“有效总分”和“各科有效分”了。有效总分是大概念,各科有效分是小概念。大概念是管小概念的。全部小概念的内涵加起来就是大概念的内涵,各科有效分之和就是总有效分。这是一个极简单的道理。
教研员刘老师之所以犯了错误,就在于忽视了后面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机械地套用寻找总有效分的办法来确立了各科有效分。
各科有效分应该怎么求?它需要经过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求录取人数(本案例中有10人)的平均总分,再除被录取的人数(10),这可以用计算机数据库的求和与除法功能很快取得。其数学计算式为。
(564+522+503+488+479+479+476+466+465+445)÷10=488.7
第二步,求出被录取人数的单科平均分。
通过计算机,我们能很快得到:语文为109.6;数学为113.4;外语97.3;科学105.6;政治62.8,和为488.7分(平均总分)。
第三步,求出有效系数。
445÷488.7=0.9106
第四步,求出各科有效分。
公式为,被录取人数的各科平均考分×有效分系数。于是就有——语文有效分:109.6×0.9106=99.8数学有效分:113.4×0.9106=103.3外语有效分:97.3×0.9106=88.6科学有效分:105.6×0.9106=96.2政治有效分:62.8×0.9106=57.2这五项加起来,99.8+103.3+88.6+96.2+57.2=445,而445分就是第10名学生的总考分,也就是被划定的录取最低分。
有效分的意义
有效分的第一个意义,在于它出现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研究自己工作的过程。虽然教师们进行的课程传递中有许多学习,也有许多研究,但是,那些学习与研究常与各自担任的学科教学内容相关,与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相关,与那些专科知识的传授相关。从实际情况看,没有几个人会将教育统计学应用于教学实际,来定量指导自己的专业发展,尤其是文科教师,而对教育统计学进行创新就更是少之又少。有效分的出现,实际上是教师的教学分析从质性走向量化,是精细化分析的结果。从这一角度看,平日里所说的教学常规“备—教—批—辅—考”五大环节,再也不能统括今天教师们的专业化活动,而必须添上“析—研”两环,构成“备—教—批—辅—考—析—研”这样一个完整的序列。显然,这是新课程实践中所需要的,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逻辑性。
有效分的出现,确立了各学科进行比较的逻辑起点。因为它在换算的过程中,以一个数据群内的属性为基点,以“有效”为基本尺度,在衡量各种因素的影响时,只以数为据,这样,求算出来的各学科有效分实际上是等值的。以上面的分析为例,也就是说这次考试成绩中语文的99.8分、数学的103.3分、外语的88.6分、科学的96.2分与政治的57.2分一样大。各学科考试成绩比自己的有效分低时就无效,大于或等于时就有效。显然,判断分数的大小,已经从纯数值的大小走向是否“有效”,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就不难理解文章开始时,为什么数学平均考分112.5比语文平均128分要高,为什么周老师就能拿最高奖。
如果我们将有效分作为一个基本尺度,还可以用来衡量学生各科成绩的平衡情况,我们就以前10名学生为例,看这些孩子的学科成绩是否均衡。(如表2)
表2 前10名学生成绩与有效分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尽管上面这些学生能够被录取,但是,杨静的科学,何亮的外语与政治,彭淑萍的语文、数学,龚婷的语文、数学,何璇的数学,汪梦的语文、外语,赵芳的科学都是跛腿学科,因为这些学生的这些学科成绩都没有达到有效分,尤其是何璇,数学只有62分,离有效分的距离太大,如果采用位置值来录取,她就会被淘汰。显然,有效分能从微观上指导学生怎样抓学习平衡,而这一点,恰好是新课程实践和考试、录取制度改革中十分关注的焦点。由于对“数学只有62分,何璇会被淘汰”等现象的研究,促进了学习均衡发展的探讨,“位置值录取”成为考试改革中的宠儿,而这宠儿的催生婆就是“有效分”。
如果考试成绩是我们使用的第一代数据,那么有效分就是我们开发出来的第二代数据。依据有效分,我们还可以开发出第三代数据。
例2,判断各学科教学总体水平的高低。(如表3)
相对差怎么求?
相对差%=(本学科有效分-学科平均分)÷本学科有效分×100%
语文学科相对差=-(100.15-99.8)÷99.8×100%=-0.3507%
相对差越大,说明以有效分为参照系的学科成绩离标准越远。
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总分的相对差是-0.809%,而数学竟然为7.89%,远远大于总分的相对差,是本次考试中的拉腿学科。外语(-4.0068%)、科学(-4.0021%)与政治(-6.8182%)的相对差比总分的相对差小许多。这说明,这些学科是真正做出了贡献的学科。数据越小,做出的贡献越大。这么看来,本次考得最好的学科是政治。
这里的“相对差”就是开发出来的第三代数据资源。
如果我们知道了一个地区多所学校某一次考试中上面的各种数据,再与我们自己的学校进行比较,就很容易发现自己的学科优势,也很容易治理学校的跛腿学科,促进学校内部的均衡教育,指导不同学生的均衡发展,点亮许多家庭的希望。在长期的实践中,我就用这有效分的规律,指导过几十所学校走出困境,其中就有好几所学校从零升学率的阴影里突变为升学的黑马;其中就有许多校长与教师,借助这个规律,成为专业化发展中的佼佼者,成为口碑颇好的学科带头人。
遗憾的是,至今仍然有许多学校、许多教师却不能这样分析成绩,只能依据别人提供的数据,人云亦云。
在教师的职业难度越来越大的今天,这种人云亦云是否可以抢占制胜的高地?
我突然意识到,焦裕禄说过的一句话实在高明,那就是: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我又想,这种吃法何止是没味道,简直是令人作呕啊。
G. 重庆一中语文老师窦老师究竟教得怎样
好!窦窦教得好到爆!我保证你不会再遇到这样的好老师!!不过听写不过关会被锅铲打手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