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文上册 > 七年语文上册

七年语文上册

发布时间:2020-12-20 14:16:52

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文

(一)、课内古诗背诵

【观沧海】(曹操"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西江月】(辛弃疾"南宋)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二)、课外古诗词背诵

【龟虽寿】(曹操 东汉)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孟浩然"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泊秦淮】(杜牧"唐)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晏殊"宋)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南宋)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如梦令】(李清照"南宋)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观书有感】(朱熹"南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 七年级上册语文阅读

阅读方法格式与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
抒情、说明、议论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通感、顶真
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
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语:讽刺了……
三、表现手法:象征、巧合、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卒章显志、动静结合、借物抒情、联想、想像、衬托(正衬、反衬)、以小见大、借古讽今、直抒胸臆、侧面描写
表现手法的赏析:
1,以小见大:本文从我们所熟知的……入题,抓住……的……特点,让我们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道理。(或从平常小事中体现出了崇高的思想境界;或从平常小事中表现出美好的精神品质。)
2,对比:本文巧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出……。
3,象征:本文运用象征的写作手法,抓住了……与……相似的特点,通过对……准确的描写刻画,更好地达到了表现……的目的。
4,巧合:本文巧妙地运用了巧合,既在读者的意料之外,却又在生活的情理之中,很好地表现了主题……
5,抑扬:本文运用了抑扬之法,作者的本意是……,而先……,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
6,衬托:本文运用了衬托之法,用……的……衬托……的……,使作者对自己的表现对象的表达意图更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7,烘托:本文大量运用环境烘托,把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8,托物言志: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紧紧抓住……的……的特点,精心刻画,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理想(或人生观或生活态度或精神品质)。
9,卒章显志:本文运用了卒章显志的写作手法,层层铺叙,直到最后才突然揭开谜底,……,令人有恍然大悟之感,然后又转入深深的思考。
10,悬念: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悬念的写作手法,先把……抛给读者而又并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达到了表达自己主题的目的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
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插叙的作用答题格式:
补充交代了……使故事情节更完整、又使情节更流畅紧凑,使行文富于变化,丰富了人物形象,突出深化了……主题。
倒叙的作用:答题格式
开篇点题,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结构紧凑。

六、记叙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的作用:
使故事亲切真实、便于直抒胸臆(便于直接抒发感情)。

七、描写人物的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八、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
神态、心理、外貌、细节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具体如下:
1、抓住有形之物的形、色、味。
2、以相关的景物加以烘托从不同角度描述。
3、对同一景物进行观察,俯视、仰视、远眺等不同角度。
4、动用人的全部感觉系统
5、巧用联想、想像
十、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
味觉、触觉、嗅觉
十一、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二、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三、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十四、选材剪裁:如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详略是否得当等。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
(1)开篇点题;
(2)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3)总领下文;
2、文中:
(1)承上启下;
(2)总领下文;
(3)总结上文;
3、文末:
(1)点明中心;
(2)深化主题;
(3)升华主题;
(4)照应开头、照应标题
(二)、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三)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四)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五)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1)文章的结构共有哪几个…
2)文章的形式有哪些…
3)所有的写作方法罗列一下
4)赏析一句话或一段文字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型归类
一、说明文常见题型
1.说明对象的判定及其特点的概括
2.说明方法的判别及作用
3.根据文意为某名词术语下定义
公式:
下定义=被下定义项+是+与邻近的大概念的区别+它的属概念
4.说明顺序
5.根据所概括的特点找对应句子
6.概括某两事物的区别完成比较表格
7.概括文中某现象的原因及危害
8.找出解决某一问题的途径或方法
9.提出某一问题的解决措施或方法
10.针对某一问题谈看法及理由
11.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的分析或某句话有什么特点
12.根据图表或相关数据补写句子
13.概括归纳要点,所说明事物的哪些因素并有何特点
14.仿文段运用说明方法写话
15.根据某对象拟写宣传标语或广告
二.记叙文阅读理解
⒈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具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呢?
(1)、新巧,吸引读者。(2)、设疑,引起思考。(3)、直接表明观点态度。(4)、 点明文章的结构。(5)、表明文章的线索。(6)、指出文章写作对象。(7)、运用修辞。(8)、体现人物心情、表现人物心理变化。(9)、暗示文章主题。(10)、引出下文。(11)、双关含义。(12)推动情节的发展。(13)既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1分),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并启发人们领悟……之间的辩证关系(1分)。
⒉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 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 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 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 推动情节发展;
(3). 渲染 气氛;
(4). 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 突出、深化主题。
⒊人物描写方法判别、记叙要素的概括归纳、记叙顺序的辨析
⒋主要人物判别
⒌根据某一提示找文中关键对应词
⒍通过人物的行为、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分析人物心理或性格特点或人物态度或观点或品格或作其他因素的分析探究;为什么会这样
⒎通过人物性格特点等因素的提示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具体行动、语言、外貌、心理、动作的描写实例句
⒏阅读记叙文后作出评价或归纳一个做人的道理或归纳给你的启示
⒐根据文意联系现实以某某为话题谈认识或看法
可以分为:对描写对象、对人物情感、对文章的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
答题指导: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和态度,不能模棱两可;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有病句,要有层次感,可以引用诗文或名句答此类题,以增强说服力。

⒑仿文章句子写描写句(置身大自
然感受如何?形象描述。)
拟写标语题:
(1). 语句必须简短、精炼;
(2). 可采用以下句式:祈使句、比喻句、排比句、对偶句、对称句,也可巧妙地应用诗文名句、谚语、歇后语等稍作改动以切合语境。

⒒根据文章或中心展开联想与想象,补写人物的语言或心理,或作其他联想并描述出来。
⒓扣关键词语析人物感情(这些加点词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感情)
⒔根据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概括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⒕写作方法判别与简析
⒖将开头顺序改为倒叙

16.线索:
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分七类:
① 以具体事物为线索。
② 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③ 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④ 以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⑤ 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⑥ 以某个人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⑦ 明暗线并行。
17.抒情的方式:
18赏析句子: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1)、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
(2)、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19.记叙的人称及作用:
20.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答题思路:①解释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要答该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表现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语言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21.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含义。
22.重点段落的作用
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或总结上文、前后照应或首尾呼应。
内容上:开篇点题、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等。
23. 关键句子
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 点明题旨的句子;② 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 总结全文的句子;④ 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 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24. 句子比较分析题:
常见题意: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
答题方法及步骤:
(1). 表明观点(行不行,哪个好);
(2). 分析原句优点;
(3). 分析改句缺点。
三.议论文阅读
⒈中心论点或分论点的归纳
⒉论据类别判别及其作用
⒊引用资料(论据作用活考)
⒋论证方法的判定、意义、目的的理解及据论证方法找例句
⒌论证的方式
⒍根据文中观点补写典型事例或道理论据;
⒎段间结构关系或句间关系;
8.找评价性词语;
9.受到的启示或感想或联系实际谈看法;四、各类文体通用考测题型归纳
1.标题、标题与内容的关系、标题的拟定或选定;
2.文体判别;
3.补写过渡句;
4.找出代词指代部内容;
5.感情色彩;
6.表达方式的判别(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及作用、提供表达方式找例句);
7.伏笔与照应及找划线句(指定句子)的照应句;
8.根据文章概括中心或观点或主旨或内容概括或表手法或思想内容有何作用。
五、重点通用题型考测
1.词语比较比较分析(关键词语、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的理解考或补写反义词),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涵义,或比较选择或说其表达作用;
2.关键句重点句(点题句、主旨句、过渡句、照应句、总括句、深刻含义句、形象描写句)的寻找与理解分析或在文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的分析;
3.层次划分及层意概括;
4.根据文章概括内容、观点、主旨、中心或表手法或思想内容有何意义作用。
5、表达方式的判别。
六、开放题型归纳
(一)记叙类描写类:
1、仿文章句子写描写句。(置身大自然感受如何?形象描述。)
2、根据文意或中心展开联想与想象,补写人物的语言、心理,或作其他联想并描述出来。
3、将开头顺叙改为倒叙;
4、用修辞手法仿写某一文段;
5、补写省略内容。
6、对人物进行评价。
(二)议论类:
1.阅读记叙文后作出某些因素的评价或归纳出一个做人的道理或略谈给你的启示。
2.根据文意联系现实以某某为话题或针对某现象谈认识或看法或感受、启示。
3.根据文中观点补写典型事例或道理论据。
4.根据平时积累写有关文章某观点的名言等论据了(限阅读选文之外)。
5.对文中所用的论据是否妥当进行判断并说出理由。
6.补写衔接句。
7.从语言特点的角度看,在某段文字中找出最有表现力的精彩语句。写出你最欣赏的一句,并陈述理由。
(三)说明类:
1、提出某一问题的解决途径、措施、方法;
2、根据图表或相关数据补写句子;
3、仿文段用说方法写话;
(四)创新题型类:
1、对句(补写对联,根据所读文章);
2、文段修改;
3、名著考查;
4、用文中名言及所提供名言就某一主题制作卡片;
5、写哲理格言:
下面是两个寓理于事的例句,请另写一物品(如“镜子”、“风筝”……)
写一个既符合物品特点又包含生活哲理的句子:例:
(1)蜡烛:站得不端正,必然泪多命短;
(2)月亮:正因为有圆有缺,才使人不感到乏味;
6、根据某对象拟写宣传标语或广告;
7、做读书卡片;
8、对原文提出自己的质疑;
9

续补写开头、结尾。

3. 七年级上册语文的全部古诗文

诗:《观沧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湾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天净沙
秋思》马版致远
《龟虽寿》曹权操
《过故人庄》孟浩然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夜雨寄北》李商隐
《泊秦淮》杜牧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观书有感》朱熹
词:《浣溪沙》晏殊
《如梦令》李清照
古文:《论语十则》儒家学说
《山市》蒲松龄

4.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电子教材

1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研讨与练习

一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二联系上下文,品味下边诗句中加点的词语(括号里的问题可作参考)。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3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4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枯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三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读一读,写一写

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一瞬间

显然,《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世界对于幼年的我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条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
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王家新)
2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

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我”的脱险对你也会有宝贵的启示。
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嗨!”内德说,“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
“我们现在就去爬吧!”有个孩子叫道。他们就朝一座悬崖飞跑而去。
我一时拿不定主意。虽然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来呀!”我最要好的朋友杰利对我叫喊,“别做胆小鬼。”
“我来了!”我一面应着,一面跟着他们跑。
我们最后来到一处空地。那座悬崖就耸立在空地的另一边。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其他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向上爬,朝着一块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狭小岩石架进发。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嶙峋(línxún)〕形容人瘦削。的胸腔里冬冬直跳。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他们打算从崖顶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
“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枣”
“再见!”其中一个孩子说。其他孩子跟着也都哈哈大笑起来。
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凝视着我。“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研讨与练习

一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二在下边两种情况下,你将分别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一下。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三△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出来,班里出一期专栏。
标有△号的为选做题,下同。
读一读,写一写

训诫耸立迂回凝视啜泣纳罕瘦骨嶙峋心惊肉跳头晕目眩小心翼翼
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叶萧瑟晚来风急
垂下头颅
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无论走向何方
都会有无数双眼睛跟随着你
从别人那里
我们认识了自己
(汪国真)
3 短文两篇蝉小思

作者从夏天的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都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今年,蝉鸣得早。杜鹃花还没有零落,就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的蝉更知知不休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一天,在树下拾得一只病蝉,透明的翅收敛了,身躯微微颤动,没有声响。它就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一个夏天罢了!
朋友说:知道吗?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17年埋在泥土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
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的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
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贝壳席慕蓉

在海边,我捡起了一枚小小的贝壳。
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迥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成一圈的复杂图样。怪不得古时候的人要用贝壳来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海边捡起的这一枚贝壳的时候,里面曾经居住过的小小柔软的肉体早已死去,在阳光、砂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贝壳中生命所留下来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了。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小居中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呢!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
在千年之后,也许也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研讨与练习

一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一抑一扬表达了梦行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语句的含义。
1. 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2. 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3. 在千年之后,也许也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三对比阅读两篇课文,说说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读一读,写一写

零落断续收敛宽恕卑微一丝不苟
看不厌,看不厌那些跑沙跑水在大野与草原上奔驰的马群;看不厌,看不厌那些战风战浪在蓝天中搏击云海的飞鸢和在波峰涛谷中飞翔的白帆;看不厌,看不厌那些穿山穿岭在大地上呼啸着的列车。
看不厌它们那奔驰着的英姿,疾翔着的风骨,呼啸着的不倦的生命力的凯歌。
(刘再复《奔驰的生命》)

4紫藤萝瀑布宗璞

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吸引“我”驻足观赏,使“我”浮想联翩,原先的悲痛和焦虑化为宁静和喜悦。面对紫藤萝花的勃勃生机,“我”感悟到了什么?朗读时,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品味优美的语句。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982年5月6日
研讨与练习

一朗读全文。试用你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
二揣摩下列语句,体会写景的妙处。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2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3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4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三人们往往赋予一些花木以某种象征意义,试搜集几种说法(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搜集一些吟咏花木的诗句),与同学交流一下。
读一读,写一写

嚷穗舱绽凑酿发端终极迸溅挑逗繁密伫立凝望笼罩伶仃稀零忍俊不禁仙露琼浆蜂围蝶阵盘虬卧龙
紫藤萝开得恣肆风流,辉煌灿烂,但又端庄雅淑,耐得寂寞。不管是宏观的飞动闪光的瀑布,或是一朵张帆航行的船舱,都在读者心中造成充满生命的张力。
花美在精神,精神是要人用心去感受的。
(陈素琰《〈宗璞散文选集〉序》)
5童趣①沈复

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像和联想,会变得美丽而又奇特,从中可以获得许多“物外之趣”。你在童年时代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课文是用文言写的,只有二百多字,要仔细体会这种语体简洁的特点。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②,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③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④为之强⑤。又留蚊于素帐⑥中,徐⑦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⑧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⑨。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①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题目是编者加的。沈复(1763?)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②〔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③〔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④〔项〕颈,脖颈。⑤〔强〕通“僵”,僵硬的意思。⑥〔素帐〕未染色的帐子。⑦〔徐〕慢慢地。⑧〔唳(lì)〕鸟鸣。⑨〔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研讨与练习

一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叙述“我”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个“庞然大物”的经过。为什么作者说这两件事都有“物外之趣”?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二解释词语。
1.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试选用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1)项为之强(2)果如鹤唳云端
(3)以丛草为林(4)兴正浓
(5)方出神(6)驱之别院
2.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解释时不妨采用讲述大意的办法。示例: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1)明察秋毫:
(2)怡然自得:
(3)庞然大物:
(4)夏蚊成雷:
三背诵全文。
《浮生六记》是自传体的散文。原有六记,今存前四记。作者以朴实的文笔,记叙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与愁苦两相对照,真切动人。书中描述了他和妻子志趣相投,伉俪情深,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韬曾为书作跋,称赞此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
第一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第一单元这就是我

下列三项活动你可以任选一项,做好准备鼓起勇气,站到全班同学面前说说自己。如有条件,还可以运用图片、音像资料、个人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展现自己的风采。全班同学渴望了解你呢,你尽管坦然地、落落大方地说。
自我介绍生活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令人憧憬的中学校园接纳了你,许多陌生的同学将与你同窗三年。你一定想尽快地让同学和老师认识你、了解你吧。那么,就用你的笑语、你的歌声、你的幽默、你的智慧,真诚地把自己介绍给大家。参加班里的自我介绍活动,让大家了解你。
推荐自己来到新的学校,新的大集体就是新的大家庭。这个“家”的每一个新成员都可能思考这样的问题:我能为这个“家”做些什么?你可以想一想,这个“家”中还有哪些事情需要做;你可以了解一下,有哪些学生社团还在招收新成员。你不妨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拟一份简明的发言提纲,在一定的场合,大大方方地推荐自己。
模拟面试一家刊物组织学生记者团,准备从在校学生中招聘一批小记者。被聘任的同学不但有机会接受专门培训,而且将有组织地深入社会进行调查采访,小记者采写的文章还可以在该刊物上优先发表。机会等着你,你一定想一试身手。那么,就请准备该刊物举行的面试。在班里组织一次活动,由同学分别扮演“考官”和应聘者,进行一场模拟面试。
通过这次活动,每个同学都认识了新同学,也更了解了自己。以“这就是我”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尽量写出自己的个性。
6理想流沙河

理想,多么诱人的字眼!人类有了理想,才使世界不断向前发展;你我有了理想,所以能向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努力。理想是什么?读了这首诗,你对理想的内涵也许会有新的理解。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
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
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
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
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
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
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
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
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
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
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

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
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
理想既是一种获得,
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
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而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
寂寥里的欢笑,欢笑里的酸辛。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
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
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
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世界上总有人抛弃了理想,
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
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的仙草;
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

理想被玷污了,不必怨恨,
那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
理想被扒窃了,不必哭泣,
快去找回来,以后要当心!

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
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
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
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

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
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研讨与练习

一朗读这首诗,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探究下面的问题。
1你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两句诗的含义?
2诗人说:“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你同意这些说法吗?与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3你能说说《理想》与《在山的那边》的内在联系吗?找出这两首诗中内涵相同的诗句。
二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试模仿第一段也写几句。
三举行一次朗诵比赛,比一比,看谁朗诵得最好。
读一读,写一写

蜕饥寒离乱缀连远行倔强洗濯玷污怨恨扒窃
诅咒浓阴海天相吻浪子回头碌碌终生绝处逢生可望不可即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列夫·托尔斯泰)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爱因斯坦)
彩虹,经过与雷电激战之后才出现;
理想,经过与困难搏斗之后才诞生。
(谚语)
回首昨天,应该是问心无愧的;
面对今天,应该是倍加珍惜的;
展望明天,应该是信心百倍的。
(谚语)
7短文两篇

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尝试第一次有时需要勇气,但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怎样才能获取更多更宝贵的生命体验?这两篇短文将给你深刻的启示。
行道树张晓风

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这一点,其实我们知道得比谁都清楚。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惟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无论如何,我们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5. 求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人教版)中的所有古诗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如下:

一、《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选自《曹操集》上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这首诗是《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第一章。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qíao)县(现在安徽毫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临:到达。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澹澹(dàn dàn):(水波)荡漾。

竦峙(sǒng zhì):高高地挺立。竦,高起。峙:挺立。

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幸,庆幸。 至,极点。

二、《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选自《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次,停留。北固山,在现在江苏镇江北。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 客路:行客前进的路。

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 海日生残夜: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残夜,夜将尽未尽。

江春入旧年:意思是,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归雁洛阳边: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三、《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

选自《白居易集》卷二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钱塘湖,即杭州西湖。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字号香山居士。太原(现在山西太原)人。唐代诗人,著有《白氏长集》。

孤山: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

贾亭:即贾公亭。唐代贞元中,贾全在杭州做官的时候在西湖造了这个亭。

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涨。

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暖树:向阳的树。

不足:不够。

白沙堤: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

四、《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

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版)。天净沙,曲牌名。思,思绪。马致远(约1250-1321以后),号东篱),大都(现在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五、《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 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 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 不但在天;养怡之福, 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注释

选自《曹操集》上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龟虽寿》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四张中的最后一章。

竟:终结,这里指死亡。

螣蛇:传说中龙的一种,能腾云雾升天。 骥:良马。 枥:马槽。

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

盈缩:原指岁星长短的变化,这里指人寿命的长短。 养怡:指调养身心。怡,愉快、和乐。 永年:长寿。

六、《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注释

选自《孟浩然集校注》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过,造访。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 黍(shǔ):黄米饭。 合:环绕。

郭:这里指村庄的四周。

开轩面场圃:打开窗子,面对着的是打谷场和菜园。 把酒:端起酒杯。

桑麻:这里泛指庄稼。 重阳日:九月九日重阳节。

就菊花:指欣赏菊花与饮酒。就,接近。

七、《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注释

选自《全唐诗》卷一百四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版)。常建(生卒年不详),大约是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破山寺,在现在江苏常熟虞山北。

初日:早上的太阳。 禅房:僧人的房舍。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空寺里有空心亭。

钟磬:钟和磬,佛教法器。

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注释

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版)。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现在四川江油)人,唐代诗人。龙标,唐朝县名(现在湖南黔阳)。王昌龄这次是被贬为龙标尉。

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 五溪:现在湖南西部五条溪流的总称。 随风:有版本写作“随君”。

夜郎:古代少数民族国名。辖境主要在现在贵州西部。

九、《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

选自《李商隐诗集疏注》卷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现在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

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却:再。

十、《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释

选自《樊川诗集注》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秦淮,河名,发源于江苏溧水东北,经南京流入长江。

商女:歌女。

后庭花:是《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后主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十一、《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选自《朱熹集》卷二(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现江西婺源)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一鉴开: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 共徘徊:都在镜子中一起荡漾。 渠:它。指方塘。

那:哪。

十二、《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注释

选自《珠玉词》(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浣溪沙,词牌名。

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

十三、《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选自《李清照集笺校》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李清照(1084-约1155),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现在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如梦令,词牌名。

溪亭:溪边的亭子。 日暮:黄昏时候。 藕花:荷花。

争渡: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

6. 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所有古诗

1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5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6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8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0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1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2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3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14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15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里面《西江月》和《过故人庄》是六年级和好像是三年级园地里学到的。。另外一个《天净沙·秋思》老师在上课应该提到过的。。很好背的。。

7. 七年级语文上册要背的课文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七年级语文辅导视频_免费试学30天...
查看详情
广告m.tongzhuo100.com
2、天净沙·秋思马致远龟虽寿曹操

枯藤老树昏鸦,神龟虽寿,犹有竟时。小桥流水人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古道西风瘦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夕阳西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断肠人在天涯。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杨花落尽子规啼,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闻道龙标过五溪。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我寄愁心与明月,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随风直到夜郎西。

4、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夜泊秦淮近酒家。去年天气旧亭台。商女不知亡国恨,夕阳西下几时回?隔江犹唱后庭花。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5、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天光云影共徘徊。兴尽晚回舟,问渠那得清如许?

误入藕花深处。为有源头活水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6、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7、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8、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8. 初一上册语文古诗文

咏雪
咏雪的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的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咏雪的解字
(1)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史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2)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 (3)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因:凭借 )(“因”在这里有特殊含义) (4)讲论文义(讲解诗文)(讲:讲解 )(论:讨论 ) (5)俄而雪骤,公欣然曰(俄而: 不久,一会儿 )(骤;迅速 )(欣然:高兴的样子) (6)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这儿当“子侄辈”讲,即年轻一辈) (7)内集:家庭聚会。 (8)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9)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10)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11)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12)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的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的译文
陈太丘跟朋友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碰面。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只有七岁,正在门外嬉戏。朋友就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答道:“我父亲等您很久,而您没到,他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简直不是人做的事啊!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元方答道:“您跟父亲约好正午见,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的手。陈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大门。
陈太丘与友期的解字
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地名;长,长官。
与:和
元方:即陈纪,字元方,是陈寔的长子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会,约定时间。行,出行。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
至:到。
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了。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时年:这年(那时)。
戏:玩耍
,游戏。
尊君在不(fǒu):您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非:不是。
相委而去:丢下别人而离开。相委,丢下别人;相,副词,表示动作偏向
一方;委,放弃,抛弃。
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家君:家父。
惭:惭愧。
引:拉,
这里指表示友好的动作。
顾:回头看。
信:诚信,信用。
礼:礼貌。
引之:拉住。
不:同“否”。
注:曰:说!

论语十则
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孔子说:“仲由,教导你对待事物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见到品德高尚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品德不好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发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缺点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不能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是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的吗?死了就停止了,不也很遥远吗?”
9.孔子说:“在严寒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才凋谢的。”
10.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观沧海
三国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一丛一丛到处都是,各种草儿长得十分繁茂。 树木被风吹动发出飒飒的声响,海上翻涌起巨大的波涛。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好极了,用诗歌来咏叹自己远大的志向吧!
注释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何:多么 澹 澹(dàn 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 峙(sǒng zhì):高高地挺立。竦通“耸”,高。峙:挺立。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太阳和月亮 若:如同 星汉:银河。 幸:庆幸。 至:极。 幸甚至哉:真是幸运极了啊。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 咏:歌吟 咏志:即表达心志。 志:理想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2.次北固山下
[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 行旅在青山之外,乘舟于绿水之上,涨潮时两岸间水面变得开阔,顺风时船上的风帆独自高悬,海上的太阳初升在将尽未尽的夜。江边的春意呈现在尚未逝去的年,家信要寄向何方,让归去的大雁带着它去洛阳。
注释:本诗选自《全唐诗》。 1.次:路途中停宿;这里是停泊,停驻的意思。 3.客路:旅途。 4.青山:点题中“北固山”。 5.前:向前航行。 6.平:涨平,潮水涨得与岸齐平。 7绿水:长江 8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9风正:风顺而和。 10悬:挂。 11海日:太阳从海上升起。 12残夜: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夜将尽未尽的时候。 13.旧年:过去的一年。指旧年未尽,春之气息已到,点明节候已到初春。 14江春入旧年: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到。 15.归雁洛阳边: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3.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春天,我走在钱塘湖边,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向阳、暖和的树,在上面筑巢,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 ,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白沙堤。
选自《白氏长庆集》。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1、孤山寺:孤山:位于西湖的北部,坐落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孤峰耸立,景色秀丽,为湖山登临胜地。 2、贾亭:即贾公亭。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初:副词,刚刚。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 绘湖面景色。 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指向阳的树木。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5.暖树:向阳的树。 6、乱花:各种颜色的野花。渐:副词,渐渐的。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 7、行不足:百游不厌。 8阴:同“荫”。 9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10、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这里指下垂 12、没(mò):隐没。 13、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 。 14·不足:不够。
4.西江月 “西江月”为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作者:辛弃疾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5.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漂泊未归的断肠人还远在天涯。 思想感情: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6.《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 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 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 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 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译文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结的时候。 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我非常高兴,要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注释 1.思想感情: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神龟”二句:神龟虽能长寿,但还有死亡的时候。神龟,传说中的通灵之 龟,能活几千岁。寿,长寿。竟,终结,这里指死亡。 3.“螣蛇”二句:螣蛇即使能乘雾升天,最终也得死亡,变成灰土。螣蛇,传 说中与龙同类的神物,能兴云驾雾。 螣音同“腾” 4.骥(jì):良马,千里马。 枥(lì):马槽。 5.已:停止。 6.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暮年:晚年。 7.盈缩:原指人的寿星的长短变化,现指人寿命的长短。盈,满,引申为长。 缩,亏,引申为短。 8.但:仅,只。 9.养怡:保养身心健康。 10.永:长久。永年:长寿,活得长。 11.幸甚至哉:两句是合乐时加的,跟正文没关系,是乐府诗的一种形式性结尾。 12竟:终结,这里指死亡。 7.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shǔ),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á)。 开轩(xuān)面场圃(pǔ),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hái)来就菊花。 译文老友准备好了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的田舍做客。 村外绿树环绕,青山在村子周围横卧着。 打开面对打谷场和菜园的窗子,一边举杯畅饮一边畅谈今年庄稼的收成。 等到九月重阳节的那一天,我一定要来饮酒欣赏菊花。 注释 过:拜访,探访,看望。 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 具:准备,置办。 黍(shǔ):黄米饭。 至:到。 合:环绕。 郭:原本指城郭,这里指村庄的四周。 斜:倾斜。 轩:有窗户的长廊或小屋。面:面向。 场圃:打谷场和菜园。 桑麻:桑树和麻。这里泛指庄稼。 还:重复,再。所以读为hái,不读huán。 就菊花:指欣赏菊花与饮酒。就:赴。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注: 这里的“斜”压a韵,通常读古文时读 “xia”二声。 把酒:拿起酒杯 重阳日:九月九日重阳节。 8.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qìng)音。 ——选自《全唐诗》 译文 清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注释 1、[曲]:弯折 2、[初日]:早上的太阳。 3、[禅房]:僧人的房舍。 4、[万籁]:各种声音。籁,凡是能发出音响的孔都叫“籁”,此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 5、[磬]:(qìng )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6、[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 7、[空]:使……空明。 8、[清晨]:早晨的雾。 9、[但余]:“惟闻”。 10、[曲]:一作“竹” 11、[俱]:都。 12、[但]:只。 13、[幽]:幽静。 14、[悦]:使……高兴 15、【竹径】:一作“曲径” 1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异曲同工之妙。 1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话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18.钟磬:寺院里诵经,斋供时打击钟磬作为信号. 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⑥。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树上杨花落尽,子规鸟儿在不停地啼叫,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注释 ①、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 ②.、左迁:贬谪,降职。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③、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④、杨花:柳絮。 ⑤、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⑥、五溪: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当时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⑦、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10.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芯;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注释 1、寄北:寄赠给住在北方的妻子。一说是友人。 2、君:你,指作者的妻子王氏。一说是友人。 3、巴山:也叫大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泛指巴蜀之地) 4、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 5、共剪西窗烛:在西窗下共剪烛芯。 6、剪:剪去烛花,使烛光更加明亮。 7、却:副词。还,且。表示小小的转折。 8、话:谈论。 9. 风:一作“君”。 11.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 迷蒙的烟雾笼罩着寒江,小洲白沙上映着银色的月光, 夜晚我停泊在秦淮河岸,正临近酒家所在的地方。 歌女不知什么是亡国恨事,在对岸还把《后庭花》声声歌唱。 注释 (1)选自《樊川诗集注》。 (2)笼:笼罩。这句运用的是“互文见义”的写法:烟雾、月色笼罩着水和沙。 (3)商女:一说商女即歌女,在酒楼或船舫中以卖唱为生的女子。清徐增《而庵说唐诗》云:商女,是以唱曲作生涯者。 (4)《后庭花》:就是乐曲《玉树后庭花》,以此曲填歌词者,今存数种,而以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所作最为有名。因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人把他所喜爱的《玉树后庭花》曲、词当作亡国之音的代名词。 (5)江:这里指秦淮河。长江以南,无论水的大小,口语都称为江。 12.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①,去年天气旧亭台②。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③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④独徘徊。 译诗 喝着一杯杯美酒,听着一首首歌词翻新的曲子。 又想起去年同样的季节,还是这种楼台和亭子。 天边西下的夕阳啊,你什么时候才又转回这里? 美丽的花儿总要凋落,这是让人无可奈何的事。 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好生眼熟,就像旧时的相识。 在弥漫花香的园中小路上,我独自地走来走去。 注释 ①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 ②去年天气旧亭台: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已秋日伤感》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 ③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④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 13.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出)一山拦。 译文 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 这句话骗得游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 当你进入到万重山的圈子里以后, 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马上将你阻拦。 注释 ①选自《江东集》,原为六首,这是第五首。此诗是绍熙三年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外出纪行之作。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 ②赚:骗。 14.如梦令 (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依旧经常记得出游溪亭, 一玩就玩到日暮天黑, 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我赶紧划呀,船儿抢着渡, 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注释 (1)溪亭:临水的亭台。 (2)沈:同“沉”。 (3)争:同“怎”。[3] (4)兴尽:尽了兴致 (5)争渡:“争”与“怎”相通,如何的意思 15.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齐映入水塘,不停的晃动。 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 因为有永不干枯的水从源头不断流出来,从而成了活水! (其二)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 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气力, 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注释】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以铜为境,包以镜袱,用时打开。5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那(nǎ)得:怎么会。清如许:这样清澈。 ④艨艟:也作“艨冲”,是古代的一种战船。(这里指大船)一毛轻: 轻如一根羽毛。在水中飘荡。

阅读全文

与七年语文上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