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九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提纲
阅读下面文言文,做1~5题。(12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节选自《陈涉世家》)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①:度已失期 度 : ②为天下唱 唱:
③今或闻无罪 或: ④乃丹书帛曰 书:
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3、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导火索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答:①:
②:
4、陈胜、吴广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2分)
答:①
②
5、用简要的话概括本文段的大意。(2分)
答: 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
1、解释(2分)① 度 :估计 ② 唱 :同“倡”,倡导 ③ 或:有人 ④ 书: 写
2、翻译。(4分)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现在逃跑也是死,举行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到外面去带兵。
3、(2分)①导火索是戍卒在开赴渔阳途中遇雨失期,依法当斩。
②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
4、陈胜、吴广为起义做的舆论准备是:(2分)① :置书鱼腹。②篝火狐鸣
5、文段的大意是:记叙了陈胜、吴广谋划起义并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过程。(2分)
《唐睢不辱使命》练习
1、按注音填空正确的字
(1)唐睢不rǔ ____使命 (2)秦王fú ___然怒 (3)免冠徒xiǎn ____
(4)以头qiāng ____地 (5)休jìn ____降于天 (6)天下gǎo ___素
(7)秦王色náo ____ (8)huì ____星袭月 (9)好收吾骨zhàng ___江边
(10)天上宫què ____ (11)三年jī ____旅客 (12)低qǐ ____户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字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 )
(2)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 ) ( )
(3)岂直五百里哉!( )( )
(4)长跪而谢之曰( )
(5)万籁此都寂( )
(6)今日又南冠( )
3、下面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扑于殿上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C、大王尝闻布之怒乎?
D、秦王不悦。
4、填空。
1、《战国策》是____末年____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____篇。
2、唐睢是____国的使臣,他是一位____的谋士,出色地完成了出使奏国的使命。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____;聂政之刺韩傀也,____;要离之刺庆忌也,____。
5、阅读
唐雎不辱使命(节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浮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仓鹰击于殿上( ) (2)长跪而谢之( )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臣而将四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唐睢不辱使命》
一、(1)辱 (2)怫 (3)跣 (4)抢 (5)祲 (6)缟 (7)挠 (8)彗 (9)瘴 (10)阙 (11)羁 (12)绮
二、(1)用,交换 (2)派遣,出使 (3)难道,只是 (4)道歉 (5)一切声响(6)囚徒
三、C
四、1、西汉 刘向 33 2、安陵有胆有识 3、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 仓鹰击于殿上
五、1.(1)“仓”同“苍”,青色。(2)道歉。
2. 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可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3. (1)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4. 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答出要点及过程,意近即可)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5. 示例:(1)墨子 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2)晏子 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3)诸葛亮 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出师表·同步训练
1.给加粗的字注音。
(1)中道崩殂( ) (2)裨补阙漏( )
(3)行阵和睦( ) (4)以彰其咎( )
(5)陟罚臧否( ) (6)以遗陛下( )
(7)庶竭驽钝( ) (8)猥自枉屈( )
(9)咨诹善道( ) (10)夙夜忧叹(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以光先帝遗德( ) (2)引喻失义( )
(3)以遗陛下( ) (4)悉以咨之( )
(5)猥自枉屈( ) (6)斟酌损益( )
(7)咨诹善道( ) (8)以彰其咎( )
(9)先帝不以臣卑鄙( ) (10)遂许先帝以驱驰( )
3.翻译下列句子。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4.文中“先帝”指________,“陛下”指________,“天下三分”指天下分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国。
5.请概括第一段文字的内容要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几条建议?请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以上文字中,有些词语已经成为经常使用的成语,请写出两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1.(1)cú (2)bìquē(3)háng(4)jiù(5)zhì pǐ(6)wèi(7)shù(8)wěi(9)zōu(10)sù 2.(1)发扬光大(2)适宜、恰当(3)给予(4)询问(5)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6)减少(7)询问(8)表明、显扬(9)身份低微,见识短浅(10)奔走效劳3.(1)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2)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3)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4)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增益收效。(5)先帝不因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而委屈降低了自己的身份。(6)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并不希求获得显达的诸侯之名。
4.刘备 刘禅 魏 蜀 吴 5.分析蜀国当前形势,指出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提出“开张圣听”的建议。6.开张圣听;陟罚减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7.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希望刘禅亲贤的恳切感情。作者把亲贤和“汉室之隆”联系在一起,是意味深长的,因为能亲贤才能纳谏,能亲贤才能远小人,这样才能贯彻执行正确的政策,使国家兴旺发达起来。8.“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临崩寄臣以大事”。9.妄自菲薄、作奸犯科。
『贰』 初三上语文复习资料
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史记(司马迁)
词语解释
少时 年轻的时候 尝与人佣耕 曾经
辍耕之垄上 停止;去、往 怅恨 失望
苟富贵 如果 若为佣耕 你
太息 长叹 安知 怎么
适戍 强迫去守边。适通谪 屯大泽乡 停驻
皆次当行 编次;当在征发之列 会天大雨 适逢
度已失期 估计;误期 乃谋曰 于是、就
亡亦死 逃走 等死 同样
吾闻二世少子也 听说 数谏故 屡次;缘故
上使外将兵 皇上;带领 今或闻无罪 有人
楚人怜之 爱戴 今诚以吾众 如果
为天下唱 通"倡",首发 以为然 对的
乃行卜 去、往 卜者知其指意 意图
足下事皆成 指对方,古人对别人的敬称 念鬼 考虑卜鬼的事
威众 威服众人 丹书帛曰 用朱砂;写
陈胜王 称王 所罾鱼腹 用网捕
得鱼腹中书 字条 固以怪之矣 本来;通"已"认为奇怪;
间令 暗使。间,私自,偷着 之次所旁丛祠中 往,到
旦日 第二天 指目 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
素爱人 向来 广故数言欲亡 故意;屡次
令辱之 使 笞广 用鞭、杖或竹板打
陈胜佐之 帮助 并杀 一齐
召令徒属 号令;所属的人 公等 你们诸位
藉第令毋斩 即使、假若 宁有种乎 难道
诈称 假装 袒右 露出右臂
为坛而盟 筑;盟誓 蕲下 攻克
徇蕲以东 攻占 比至陈 等到
数万人 几 弗胜 不
豪杰 指当地有声望的人 会计 集会商议
身被坚执锐 亲自;通"披";紧握着;铁甲;武器 伐无道 攻打
诛暴秦 消灭 社稷 国家
刑其长吏 惩罚
句子翻译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陈涉年轻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适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时期。误了期限,按法令都得杀头。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现在逃走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
天下苦秦久矣。 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托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部下,向天下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此教我先威众耳。 这是教我们先威服众人罢了。
固以怪之矣。 自然就诧怪这事了。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 又暗使派吴广往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夜间用篝火装作"鬼火",又装狐狸叫,喊道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第二天,戍卒中到处谈论,都在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 吴广故意屡次扬言要逃走,使尉恼怒,让他责辱吴广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守卫边境而死的人一定也占十分之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况且大丈夫不死便罢,死就要干出大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几天后,(陈胜)下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来集会商议大事。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将军亲自披着坚固的盔甲,手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无道的昏君,消灭暴虐的秦王
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 各个郡县里痛恨秦朝的官吏的,都惩罚当地郡县长官。
关键问题
本文选自哪部名著?作者是谁? 《史记》;司马迁
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分别是?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天下苦秦久矣。
陈涉为起所作的两方面舆论阀准备是? 丹书鱼腹;篝火狐鸣
陈涉是怎样一个人? 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有超人的才略和胆识。
文中能体现陈涉少时就有远大志向的一句是?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既表明陈涉对统治阶级无比愤恨又表明其伟大抱负的动员群众的名言是? 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词语解释
不辱使命 辱没、辜负 易安陵 交换
其许寡人 答应 大王加惠 给予恩惠
甚善 好 虽然,受地于先王 虽然这样
弗敢易 不;交换 因使唐雎使于秦 于是;派;出使
故不错意也 所以;错通"措" 请广于君 扩充
逆寡人者 违背 轻寡人与 轻视
非若是也 像;这样 虽千里不敢易 即使
岂直五百里哉 难道;只,仅仅 怫然怒 盛怒的样子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先生;曾经听说 布衣 平民
免冠徒跣 摘掉帽子,光着脚 以头抢地耳 撞;罢了
庸夫之怒 平庸无能的人 非士之怒 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仓鹰 通"苍" 休祲 吉凶的征兆
若士必怒 如果 缟素 穿丧服
色挠 变了脸色;挠,屈服 谢之 道歉
寡人谕矣 明白,懂得 徒以有先生也 只是
句子翻译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虽然这样,我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我)愿意意始终守住它,不局限性 拿它来交换。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吗?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拿一千晨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面积为五百里的(土地)吗?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
关键问题
本文选自哪部作品? 《战国策》
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
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吏实有什么用意? 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九年级上册:《隆中对》-----陈寿
词语解释
亮躬耕于陇亩 亲自 好为《梁父吟》 喜欢
身长八尺 身体 时人莫之许也 承认、同意
惟博陵崔州平 只有 谓为信然 说;确实这样
屯新野 驻扎 先主器之 器重
谓先主曰 对……说,告诉 此人可就见 接近、趋向
不可屈致 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宜枉驾顾之 屈尊;拜访
先主遂诣亮 于是;拜访 凡三往 总共
因屏人曰 于是;命人退避 汉室倾颓 崩溃、衰败
孤不度德量力 衡量;估计 欲信大义 通"伸",伸张
遂用猖獗 因此;失败 然志犹未已 仍、还;止
君谓计将安出 计策;怎样;产生 自董卓已来 通"以"
非惟天时 只是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已经
此诚不可与争锋 的确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可以凭借;谋取
利尽南海 物资;全部取得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大概;资助、给予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兴旺富裕;爱抚、爱惜 帝室之胄 后代
总揽英雄 广泛地罗致 外结好孙权 友好
命一上将将荆州 将领;率领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 亲自
百姓孰敢箪食壶浆 谁;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以迎将军 来
诚如是 果真;这样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一天天
岂有意乎 有(这种)打算 岂愿见之乎 是否(可)
每自比于管仲 常常 君与俱来 一起
抑亦人谋 而且 挟天子 挟持、控制
因之以成帝业 凭借、依靠 若跨有荆益 占据
愿君勿复言 希望;再 所以资将军 用来……的
翻译
时人莫之许也。 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他这种比法。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你只可以到他那儿见他,不可以委屈(他)来。将军应当亲自去拜访他。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于是先主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孤不度德量力 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先生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曹操和袁绍相比,就显得名声小,兵力弱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但是曹操终于能虎胜袁绍,以弱胜强,不只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谋划得好啊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这大概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是否有(夺取它的)打算呢?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百姓谁敢不用箪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浆来迎接将军呢?
关键问题
文中提到的诸葛亮有何特点? 智识卓绝、才华横溢、抱负非凡,料事如神,关心国家大事,有卓越的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文中提到的刘备有何特点? 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虚心诚恳
九年级上册:《出师表》------诸葛亮
崩殂 死(皇帝)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实在;时
盖追先帝殊遇 原来是;优待,厚遇 以光先帝遗德 发扬光大
恢弘志士之气 发扬扩大 陟罚臧否 善恶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显示;治 是以先帝简拔 因此
以遗陛下 给予 悉以咨之 都;询问
亲贤臣,远小人 亲近;疏远 痛恨于桓灵也 痛心遗憾
躬耕 亲自 猥自枉屈 降低身份
卑鄙: 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由是感激 感动,激动
遂许先帝 于是;答应 二十有一年 通"又",表余数
夙夜忧叹 早晚 恐托付不效 实现
深入不毛 不长草(的地方) 庶竭驽钝 差不多;比喻才能平庸
托臣以以讨贼兴复之效 重任 以彰其咎 表明,显扬;过失
咨诹善道 询问 临表涕零 流下眼泪
句子翻译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路。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家会有司论其刑赏。 如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以及忠心耿耿做好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
必能使行和睦,优劣得所。 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因此我很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意为他奔走效劳。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陛下也应自行谋划,以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考察,采纳正确的意见。
关键问题
本文中诸葛亮主要向刘备提出了哪三条建议? 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感恩图报之情,表达其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叁』 怎样上好九年级语文复习课
复习课来以唤起记忆、巩固自消化、打牢基础、强化能力为目的,老师的巧妙启迪和引导是为学生有目的地读书服务的,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把书读懂,唤起记忆。反复咀嚼知识,、唤起记忆的初步目的就达到了。再次让学生练习。巩固消化,
学生总复习必须全面系统,做出全面反馈。从整体上把握全册内容,复习就有章可循、明确每一个知识点,注意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复习应该明确考纲要求,有的放矢,深入理解教材。
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相互合作地解决问题,才算很好地掌握了知识。我们在评价过程中不应只看成绩,还应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预期复习效果。
『肆』 九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提纲(人教版)
九年级上语文
一、词汇积累
惟余 风骚 妖娆 忍冬 襁褓 田圃 喧嚷 洗礼 征引 旁骛 亵渎 陨落 灵柩 凌驾 睿智 扶掖 枘凿 垂手 凭吊 谀词 忐忑 繁衍 阴晦 萧索 影像 心绪 易主 值年 无端如许 苏生 愕然 鄙夷 嗤笑 瑟索 打拱 惘然 隔膜 展转 恣睢 厚实 嬉闹 驱除 拮据 栈桥 福音书 煞白 发窘 抽噎 出风头 汲取 创意 素材 田地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怡情 傅彩 学究 诘难 滞碍 阐证 要诀 狡黠 玄虚 诓骗 端的 辰牌 干系 做大 吹嘘 恁地 怨怅 省得 打火 搬口 着意 兀的 苦也 强人 兀自 数内 逞辩 口浅 却才 去休 理会 吃嘴 翻了 早是 左右 不争 过口 劈手 聒噪 计较 寻思 勾当 主簿 班师 号令 沉吟 禀请 谮害 惑乱 进学 带挈 体统 行事 长亲 见教 腆着 同案 文会 盘费 火候 把与 出榜 喜钱 草标 道是 央及 高邻 报帖 拙病 在下 斋公 叙功 局不过 何消 些须 桑梓 轩敞 年谊 倒运 舍与 管待 商酌 相与 三昧 笔墨 画缯 鳏鳏 腻烦怔怔 润如油膏 敬业乐群 羲皇上人 廓然无累 重蹈覆辙 涕泗横流 气吞斗牛 化为乌有 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 断章取义 不二法门 言行相顾 强聒不舍 弥留之际 媚上欺下 兼而有之 孤军奋战 黎民百姓 恼羞成怒 恪尽职守 聚族而居 歇斯底里 十拿九稳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不言而喻 袖手旁观 格物致知 文采藻饰 寻章摘句 味同嚼蜡 吹毛求疵 不求甚解 狂妄自大 咬文嚼字 因小失大 豁然贯通 开卷有益 怀古伤今 尴尬去处 喏喏连声 恃才放旷 对答如流 唯唯连声 万贯家私 起承转合 地灵人杰 兴兴头头 茶饭无心 控心搜胆 精血诚聚
二、课文理解
《沁园春 雪》是毛泽东同志的一首写景抒怀之作。它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同志诗词的豪迈风格。
《雨说》的作者是台湾诗人郑愁予,这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它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倾诉真情,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生活欢快、充满情趣。
《星星变奏曲》的作者是“朦胧诗”诗人江河。这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它以情景的变换来丰富“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正如音乐中主题与变奏的关系,因而是一首名副其实的“星星变奏曲”。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蝈蝈与蛐蛐》的作者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夜》的作者是俄罗斯诗人叶赛宁,这首诗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作者安适、宁静的心境。
《敬业与乐业》的作者是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梁启超,这篇演讲词引用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的格言,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文章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作者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等。本文是一篇演说,全文贯穿着民主、自由、和平的精神,是对人类先贤的礼赞,对
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的正义的呐喊、对良知的呼唤。作者紧紧围绕伏尔泰思想上的成就,用激情饱满的浪漫语言,回顾了伏尔泰的笔、伏尔泰独自一人的斗争,以及他的微笑、睿智,由此刻画了一位“斗士”的形象,“智者”的形象。伏尔泰是法国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
《傅雷家书两则》是文学翻译家傅雷与在国外学习的儿子的通信。选文是他12年所写的180多封信中的两封,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了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致女儿的信》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面对14岁的女儿询问“什么是爱情”的时候,给她讲述了一个极其动人的故事。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神里先后读到了三种东西: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人在年轻的时候,异性间很“容易”产生爱慕之心,但岁月和生命是对爱情的最大考验:只有能经得起时间砺磨的忠诚,能超越死亡的心灵追念,才配得上真正的爱情。
《故乡》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剥削之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孤独之旅》选自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的曾经获得“宋庆龄文学奖金奖”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这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课文通过描写杜小康随像样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描写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提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成熟这一道理。“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灵变化的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历之旅。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小说运用对比手法来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充分地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刻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心声》的作者黄蓓佳,这是一篇儿童小说,小说写一位与万卡有着相似命运的小男孩李京京,要求在语文公开课上朗读课文《万卡》被老师以“嗓子沙哑”为理由拒绝;纠正同学的朗读错误被嘲笑;在公开课上终于得到机会,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课文。通过故事表达了孩子对和谐美好家庭的渴望,揭示了在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弄虚作假的不良现象。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作者是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课文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起,先用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通过对几种不同答案都具有合理性的分析,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引申出“不满足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于是顺理成章地提出“有赖于创造思维”,论述创造思维必需的三个要素是:一、有渊博的知识,因为知识`的组合能形成新的创意;二、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三、持之以恒的毅力。课文还特别提出“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出两个例子加以证明。然后再论述“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一个报告中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文章是围绕“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这个论题进行论述的。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谈读书》作者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培根。他的重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等。这篇随笔的写法不同一般,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但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二是阐述读书的方法;三是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作者是当代作家马南邨(邓拓的笔名)。这篇杂文是驳论,是在批驳别人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不求甚角解——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的。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是鲁迅,这是一篇驳论文,全文为了驳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错误论点,提出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个正面论点。在批驳错误论点时,作者从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谈起:先是自夸“地大物博”,后是寄希望于“国联”,再后是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接着,作者又历数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以之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他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这样,就间接地反驳了敌论点。 《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课文通过对杨志押运生辰纲失败经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统治下复杂的阶级矛盾,表现了起义英雄在反抗斗争中的智慧和力量。小说刻画了一个精明、谨慎、能干而又急功近利、粗暴蛮横的杨志。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该书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选文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原因。表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性格特点,也表现了曹操既十分奸诈,又能深谋远虑的复杂性格。全文共写了七件事:鸡肋事伯、园门阔事件、一盒酥事件、梦中杀人事件、告发藏吴质事件、试才干事件和作答教事件。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该书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僚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作者吴敬梓,字敏轩,清代小说家。课文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生动描写了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境遇,通过刻画他喜极而疯的丑态,以及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抨击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物的思想毒害,揭露当时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讽刺了世态炎凉。 《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该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庭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者曹雪芹,名沾,字梦阮,清代小说家。课文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及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刻画了香菱和黛玉的性格。
《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史学家,文学家,他用毕业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课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这一场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鲜明地揭示了它的实质——一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反对暴力统治的农民运动。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该书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为十二策。课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国的原因。颂扬了唐雎忠于使命,誓死捍卫国家利益的精神。文中刻画了唐雎有胆有识,沉着、镇定、坚强、无畏;秦王的骄横、狂妄、阴险狡诈和前倨后恭性格。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作者陈寿,字承祚,晋朝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记载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通过对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叙述,表现了诸葛亮能从客观实际出发,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分析各方面的力量,估计未来形势的发展并据此确定蜀汉建国的政策、策略,赞扬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
《出师表》作者诸葛亮,这是一篇表,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感激”之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词五首》之
《望江南》作者是晚唐温庭筠,这首小词表现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她梳洗后登楼远眺不见归人,充分体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诗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渔家傲》作者是北宋的范仲淹,这首词描写的是作者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了征夫戍边的情感,流露出词人功业未成和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 《江城子》作者是北宋的苏轼,通过对一幅威武雄壮的出猎图的描绘,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武陵春》作者是南宋的李清照,通过对不堪之景的描写,揭示“物是人非”的凄凉愁苦,表现了词人的故国之思。
《破阵子》作者南宋的辛弃疾,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