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学经典教育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专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属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先贤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其中蕴含的丰富哲理可以成为孩子受用一生的文化资产。在课程多样化的今天,融国学经典于语文教学,借国学经典来提升能力,已经成为彰显语文学科特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尝试,也是让语文教学实践 “文”起来的一种策略。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国学经典教育,充分发挥其作用呢?
❷ 同学们在语文学习或课外的阅读中你学到了哪些国学知识又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呢请你选择感触最深的写一写。
开展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中学学科教学常规》都明确规定:中学生要开展课外活动,每周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00字.事实,帮忙点个采纳,万分感谢
❸ 精锐教育有国学课程吗,可以语文国学一起学吗
国学不是很清楚呀,你可以打电话咨询一下的。
❹ 高中作文国学进课堂与发展科技
语文教学的崇高使命是引导我们的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传承祖国的文化,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文化瑰宝之一。它能引导学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有益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把国学经典有效的渗透、巧妙的融入到语文课堂,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与国学经典零距离对话,既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升语文教学的魅力。
那么,如何让国学经典同语文教学相结合呢?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课前三分钟,背诵经典。
我们课本中学到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国学经典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丰厚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去涉猎,去搜集、整理、积累。背诵最有价值的中华经典,让他们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形成自己的品质,在中华经典中成长。
“学以致用”,读书不是为了读而读,应把外部的获得通过学生主体的消化吸收,成为内部的知识积累,这样才能真正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教师应铺设平台,利用课前三分钟,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小小的三分钟,它的作用不可忽视。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让学生明白了谦虚使人进步,应该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会了学生读思结合的学习方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使学生懂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告诉学生要有责任感,要用坚强的意志来完成自己背负的使命。在展示的过程中,有学生的积累成果,有教师的简单解说,有同学们知识的相互补充,更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丰富了课堂的内容,情感做人的教育也无形中有了渗透和熏陶。
课前三分钟的有效利用,引领学生走进经典,领略经典的魅力,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提升自己的审美和创造能力。
二、解读文本,渗透经典。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注重意境,强调诗画同源,通过所写的文字来展现出意境的画面,使读者对其思想产生共鸣。《国学经典诵读》读本中的《蒹葭》,文字简单,画面唯美,意境朦胧,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把它有效的融入语文教学中,通过意境转化法的训练,培养学生把握意境的能力,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在赏析诗歌方面能给学生很好的借鉴。
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不再用问题贯穿一节课的始终,不再以老师的问与学生的答作为课堂的主题。我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国学经典《蒹葭》,通过意境转化法的训练,使学生有效的学会这种赏析诗歌的方法,举一反三来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第一:学习《蒹葭》。
1、教师用形象性的语言进行解说:深秋的早晨,秋风萧瑟,露水成霜,白苍苍的芦花,漫长、崎岖的道路,小洲上的伊人,在水边追逐的他,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2、教师描述《蒹葭》的画面。
教师提示:在描述画面时,一要抓住景物,二要抓住景物的特征,三还可加入符合诗歌的想象。
白露秋霜时节,蒙蒙的雾,柔软的芦苇,清浅的水,细细的沙,水中的绿洲,一位痴情的少年追求他心中的伊人.神思恍惚,感觉伊人就在身边,就在眼前,就在不远处的小洲上,追寻的道路曲折又漫长,但他始终不放弃,不绝望,始终充满希望,但又始终与伊人隔水相望。
3、教师点拨,学生总结。
诗歌以“蒹葭”托物起兴,苍苍、凄凄、采采的蒹葭和白露,永远隔水相望的伊人,共同创造出一种秋水情思,可望而不可即的朦胧的境界,将读者带入略显凄凉的意境之中。、
教师提示诗歌的情感及主旨:
《蒹葭》:每个人都应该有梦想,只有不辞劳苦的去追寻,才可能一步一步的接近理想。
第二、学以致用,用形象性的语言描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画面,通过画面的描述把握情感和主旨。
(小组合作,描述画面)
学生作品:
八月深秋,凄风怒号。衣衫单薄、步履蹒跚的老年杜甫,眼睁睁地看着屋上的茅草被风一点点刮跑却束手无策。他想捡起刮掉的乱茅以待风停后修缮,可狂风把茅草刮得到处都是,有的挂上了树梢,有的沉入了塘坳,还有的飘过了江郊……
杜甫无奈地把眼前的一些茅草收拾着,突然从南村跑来一群孩子,他们从老人手中抢过茅草就跑,丝毫不理睬主人的呵斥,转眼就消失在竹林里了。杜甫倚着拐杖只能叹息着安慰自己:唉!都是可怜人,就算我送给你们取暖吧……
风停了,黑云四起,灰蒙蒙的天空越来越昏暗,接着下起了雨。这整整一天,他一家人几乎连饭也没得吃,只是孩子喝了一点玉米粥,说是玉米粥,只不过是一碗水加了一点玉米面罢了。杜甫躺在床上,想到流亡时,一路上受冻挨饿,再想想其他的老百姓,流离失所连个安身的草房也没有,他的心更凉了。这时,小儿子被冻醒了,杜甫伸手一摸儿子的被窝,竟像铁一样冰冷,仔细一看,还有好多裂缝,可全家人仅有这一件棉被御寒,怎么办呢?雨仍下个不停,屋顶四处漏水,屋里没有干处。杜甫佝偻着身子,望着眼前的一切,一股酸涩涌上心头,不由地祈祷,雨啊,停止吧!百姓已经苦不堪言了!
安史之乱开始后,杜甫忧心忡忡,经常失眠。他暗地里呼唤国君:你为什么偏爱美人而不要江山?你为什么沉迷香梦还不苏醒?你为什么贪图享乐而忘记了黎民百姓?
今夜有泪如雨!谁又能安然入睡?
恍惚中,杜甫眼前突然出身了千万间宽阔的房屋,无数的贫苦人正欢天喜地地换新居……杜甫笑醒了,才发现是在做梦。杜甫在暗夜中许愿:如若梦想真的能实现,那么我的屋被刮破、人被冻死也心甘情愿!可是,回答他的,只有呼啸的凄风,阴绵的苦雨……
通过画面的描述,诗歌所展现的所有内容一目了然:杜甫的贫困生活,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屋漏偏逢连阴雨”的深思,“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不用教师苦口婆心的讲解,全在学生的描述和感悟之中,诗人的济世情怀和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与博大情怀也悄然走进学生的内心。
经典既融入了语文课堂,又丰富了语文课堂。
三、拓展延伸,重温经典。
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字成词,积词成句,积句成篇,积篇成章——积累尤其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没有积累,就谈不上语文学习。拓展延伸的环节,就是学生进行大量积累的好时机。
八年级的《雷电颂》是作者描写屈原在自尊的灵魂遭受最深凌辱、生命危在旦夕之际叩问天地表达自身理想的宣言书。“独白”以诗意化的语言赋予自然雷电以神力,让雷电化作手中的倚天长剑,去劈开黑暗,去焚毁这黑暗中的一切,《雷电颂》淋漓尽致,不可遏止地抒发了屈原热爱祖国、坚持正义、渴望光明、反对黑暗的理想与要求。随着这篇文章的学习,大家认识了一个爱国诗人屈原,也感受到了他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要想使这个人、这份情深入人心,还要更全面的了解屈原才行。这时就可以通过《国学经典诵读》读本,了解屈原的人生经历,诵读屈原的名言,走进屈原的作品,在全面把握屈原形象的同时,用诵读的方法进行大量的积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屈原的人生经历:
屈原(前339~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身楚国贵族。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全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名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 (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离骚)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离骚)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离骚)
了解经典中屈原作品的主要内容:
《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宏瑰丽的特征。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后代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
《离骚》在艺术上取得的高度成就,与它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绝唱,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曾赞之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汉文学史纲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宋代著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说:“《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这就是说,《离骚》不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
《国殇》,诗歌名,是中国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作品《九歌》中的一首,这首诗歌是祭祀保卫国土战死的将士的祭歌,歌颂了将士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的精神,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
屈原的人生经历,为我们揭开了自沉汨罗江的原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看到了屈原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所做的努力;《离骚》又给我们解读了一位伟大的诗人。这些都能给学生独特的感悟,使屈原这个人物形象彻底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重温经典,多了一份积累,更多了一份感动。
四、单元写作,品味经典。
八年级第一单元都是有关战争题材的文章,战争的残酷,和平幸福生活的不易,对于现在生活在优越条件下的孩子来说,感触其实并不深。在这种情况下,就决定通过单元写作来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和教育。
任何一种教育,简单的说教是最苍白的,是没有任何说服力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朝历代,许多志士仁人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人或是一件事,道理不言而喻,学生自会反思自己的言行,在对比之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国学经典诵读》读本中,岳飞一生精忠报国,《满江红》表达了岳飞的卫国之情,他恨不得把敌军个个都歼灭,吃他们的肉、喝他们的血,对祖国失去大好江山而感到惋惜。在诵读中,学生的内心自然是激情澎湃的,也会深深的体会到:在国家利益和自身利益相违背时,我们应该像岳飞一样,舍身救国,将中华民族之大意发扬光大。“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样的诗句也随时会给学生以警醒:我们作为祖国的新一代,做事应当从大角度来思考,努力为祖国发展做出贡献。
《国殇》中壮士们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挚情,无不让人动容。热爱祖国的深情,贯串屈原的一生,熔铸了他的人格,辉映着他的诗品。《国殇》中,诗人激情迸发,放声歌颂,从外貌雕塑到内心刻画,对烈士进行了热诚的礼赞。他们背井离乡,奔赴疆场,以身报国,义无反顾。他们头颅虽断,弓剑未丢,纵死不悔,斗志犹生。他们忠勇刚强,坚不可摧,英勇永在,浩气长存。这就是千古以来世代相传炎黄子孙禀赋崇尚的爱国精神。
跟随着英雄们的脚步,再一次的感受到他们与祖国同休戚、共命运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激情。在这样的气氛之中,定能给学生很好的爱国教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情感的教育到位后,再通过写作把这种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让学生明白作为一名中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责任也有义务承担建设祖国的重任,牢记爱祖国。
回味经典,有了一份责任,多了一种幸福。
如果在语文课堂中,有机的将课堂和传统经典相结合,那些蕴含着丰富哲理的,启发人深思的,催人勤奋的等有灵性的国学经典,都会植根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影响孩子们的言行,熏陶孩子们的情感。由此可见,充满深厚国学经典文化底蕴的课堂,是鲜活生动的课堂,是富有强大生命力的课堂。那就让经典传统文化在我们语文课堂上熠熠生辉吧!
❺ 为什么曾经的国学课现在叫语文课
在新中国建国早期的语文教材编写中,叶圣陶是关键的人物之一。也正是回他正式提出将此前小学的“国答语”和中学的“国文”统一定名为“语文”。他解释说:“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
❻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国学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国学教育的途径
面对国学教育的热潮,如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进行国学教育,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课题。
1、要打好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
语言文字是国学的载体,是学习国学的基础。只有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国学博大精深的内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大力度对学生语言文字基础的培养,为国学教育打下深厚的基础。首先,要教会学生读准字音。其次是要识别一定数量的文字。再次是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如谚语、俗语及成语等。
2、要诵读国学经典文章
中国古代文明很多都是有文字记载的,国学诵读,切不可忘记“经典”。 在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一周诵读至少三首古诗,每月上一节以古诗为主题的语文活动课。中国这个向世界贡献过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李白、杜甫等无数杰出人士的国度,竟然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四书五经了,竟然只能从一些流行歌曲中才能感受到古典诗词之美妙。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实在是我们这个曾经以君子之风、任侠之气为荣的国家的不幸!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职责担负起国学教育的重任。
3、要理解国学经典的内涵
目前国学教育中,偏重于诵读,忽略了理解国学的内涵。针对小学生这一群体,可以开展“诗歌朗诵会”活动。当学生所掌握的古诗词达到一定的数量时,让学生对诗句进行分类整理:哪些是描写自然景观的,哪些是描写人文景观的,哪些是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的……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既可以复习记忆中的诗句,又为运用诗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就理解了诗句的内涵。同时针对国学中一些晦涩难懂的部分,语文教师可以侧重宣讲一些通俗易懂的传统美德的故事,如“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匡衡凿壁借光”、“车胤囊萤苦学”等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基本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 使学生了解这些源远流长的国学经典所蕴含的丰富内容。
❼ 和风对细雨是哪里面的课文,是语文书本还是国学
语文课本
云对雾,雪对霜。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
是出自小学一年级下册课本中的识字3
❽ 为什么现代国内大部分大学不开大学语文或者国学课
并不是这样的,大学语文现在在大学里面都是有的。是之前没有,很早就恢复了。
同时,不应当忘记“大学语文”还是“语文”,有综合性和工具性特点,上课应当扣着“语文”能力来讲,做读写训练。我不太赞成把“大学语文”上成一般的文学欣赏课,它是一门综合课。——温儒敏,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原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
❾ 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 鲁迅杂文
一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难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二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三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这就是刘和珍。其时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此后似乎就不相见。总之,在我的记忆上,那一次就是永别了。 四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五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六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七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四月一日
❿ 当下有学校提倡穿汉服读诗经一些学校甚至把语文课改成国学课你怎么看待
我觉得有有些课是国学课或者是读一些古代的诗经什么的,挺好的,对学生的文学素养有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