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语文上册 > 央广网中小学语文课示范朗读库

央广网中小学语文课示范朗读库

发布时间:2021-03-15 08:13:31

⑴ 小学语文如何有感情的朗读课件

浙江杭州市教研室 特级教师 钱正权 [注:文中划线部分是录入者所加,以示提醒.]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小学各学段阅读教学的共同目标,这足见它的重要性.学生在朗朗读书声中感悟了文章,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得到审美愉悦,受到情感熏陶.然而指导朗读难,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更难!这是许多老师的困惑.显然,怎样有感情地朗读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一、朗读的感情从哪里来 不少老师认为“感情”从认识中来,只要“读懂”了内容,也就能读出感情来.一般的教学思路是:呈现(确定)读的内容——理解意义——读出感情来.如呈现《女娲补天》的第一段: 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女娲难过极了…… 初读这段文字以后,教师问:你看到、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女娲心里感受到什么呢?当学生回答“感到可怕”、“女娲心里又难过又着急”以后,教师便要学生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在阅读理解中获得文字所负载的某种信息或意义以后,进行诸如重音、停顿等读的方法指导,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是许多老师朗读指导的路子.然而,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效果也不理想,即使认识“到位”了,却仍在课文外面绕圈子,进不去自然也就读不出感情来.这是常见的现象. 什么是“感情”?它是一种对外界刺激产生比较强烈的心理反映,或由此引起的心情变化.阅读中能促使学生心理反映和心情变化的“外界刺激”是什么呢?作用于感官引起心理反映的直接因素不是文字所负载的信息或意义.众所周知,课文大多是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是其主要特征,作者是通过描绘意境、塑造形象来表情达意的.确立和认同这一理念具有关键的意义.现代语文阅读学认为,文学作品是信息或意义不确定的文本,它内涵深邃,有许多认知的“未定点”.阅读时获取一定的文本信息或意义是需要的,但因其模糊性、不确定性,需要学生慢慢去解读.再说,理性层面的认识很难让小学生立即转化为朗读的情感.上面这段课文要是让学生通过想象,置身于“天塌之灾”的可怕情景中,想象“创造了人类”的女娲目睹了“许多人被火围困”、“许多人在水里挣扎”的心情,朗读时难道还不动感情吗?这说明阅读的理性化倾向,或者认识与情感的分离阻隔,是朗读难以出感情的症结所在.二、感受形象、体验情感是朗读指导的主要途径 语言是存在的家,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寄寓在文字中的,“情动而辞发”.阅读则是“披文而入情”,感知课文的语言文字,感知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在审美中受到情感熏陶.感情朗读是情感熏陶的主要手段.这是一个过程,课文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字里行间作者所倾注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世界相互作用,学生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第一步是学生“潜入课文”,触摸言语形态,引起阅读冲动;第二步感受形象,体察情感,内化以至物我交融;第三步感情朗读,激情在朗读声中得到释放.“感情”一词由“感”与“情”所组成,朗读先“感”(感知课文)而生“情”;再者,情用读的形式来宣泄,变成“情感”了.其中,感受课文形象、体验作者思想感情是朗读指导的关键环节. 由此可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阅读的一种高峰体验.如同登山,一步一陟,才能登临险峰观赏到奇丽的景色.孤立地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或者蜻蜓点水式感知课文,游离于课文语言文字、课文形象之外,学生少有真情实感,用一种矫情、虚情来朗读,是有悖朗读的规律和目的的. 感受形象、体验情感的具体方法,要根据学生年级、课文、教师自身条件有异而变化,不能一概而论.根据上面的认识,以下略举荦荦大者以供参考和研讨.1.充分自读自悟,渐入佳境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正确”、“流利”、“有感情”,既是朗读的不同层次,也体现了朗读指导的渐进性.“有感情地朗读”基于“正确”、“流利”,不可越位,否则欲速则不达.我们应改变眼下动辄让学生快速读课文,读了就说出意思的做法.“感悟感悟”,不能“赶着学生悟”.宋代学者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读“流利”了,教师可提示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画面,把语言文字转化为生活图景.触景生情,由感生情.叶圣陶先生说的“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是也.在学生自读自悟想象画面以后,教师可适当进行朗读的指点.如这样提醒学生: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觉得哪些词呀、句啊,要怀着感情来读?还可以走到学生身边去听听,个别交流、指点,了解学情为集体朗读指导做好准备.2.交流朗读体会,相互启发 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要交流朗读体会.学生个体自读时难以准确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有时找不到读的感觉是难免的.这就需要学习伙伴在读中相互比较、相互启发,一个学生读得到位会立刻感染大家,让大家豁然开朗.教师应及时点评,以点带面进行指导.譬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第二、第三段: 村里住着几十户人家.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家有了锋利的斧头.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林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林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林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房屋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教师指名朗读课文,要有重点地抓住词语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如当读到“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林一棵一棵砍下来”时,让学生说说带点的词语是怎样读的.学生可能会这样说:这些词语我读得重一些,从“拎起”、“一棵一棵”这些词语中,我读出了他们砍树是不假思索的,想砍就砍很随意的.我是怀着批评的态度读的.又如读到“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学生可能会想:我眼前似乎出现了人们无休止地在砍树木的情景,心里很难过.再如读到“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时,学生也可能会说:本该读得高兴,可是实在高兴不起来,因为靠砍树得到的东西迟早会失去的,灾难不知什么时候就会降临……精读课文的朗读指导,最具普遍意义的方法是把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感情和指导朗读结合起来.3.入情感知形象,移情体验 移情是朗读指导的重要方法.朗读指导需要通过课文言语创设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情境中的文字原本是有声音的、有色彩的,学生读着读着会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譬如写人物的课文,要在情景中揣摩人物的个性及其言行和神情.如《从现在开始》,读中体会动物世界中狮子、猫头鹰、袋鼠、小猴子说话的神情和语气.如:第一个上任的是猫头鹰.他想到自己成了“万兽之王”,神气极了,立刻下令:“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白天休息,夜里做事!”教师可引导小朋友进入大森林里动物们竞选“万兽之王”的情景,问:谁来当猫头鹰,看他怎样下达命令?等学生朗读以后,评议“猫头鹰”下达命令时是否“神气极了”.又如读《船长》一课中船长与机械师、大副的对话: 黑暗中人们听到这样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洛克机械师在哪儿?”“船长叫我吗?”“炉子怎样样了?”“海水淹了.”……船长喊了一声:“奥克勒福大副!”大副回答:“到.”“还有多少分钟?”“二十分钟.”……“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读好这些简短的对话,关键在于引领学生进入一个人们“惊恐万状,一片混乱”,轮船只剩二十分钟就要下沉的危难情景中去,想象船长就在我们眼前,他镇定、果敢、忘我、富有经验.朗读只有用坚定、有力、快节奏的语气和语速才能把船长的形象凸显出来,我们才能真正感受这个“伟大的灵魂”. 联系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小朋友更为有效.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转移到课文的朗读指导上来.如《三个儿子》:“一桶水可重啦!妈妈们提着沉甸甸的水桶胳膊痛了,腰也酸了……”老师启发说:你们见过妈妈提水吗?谁来当一回妈妈,试试提一桶水的感觉;请这位妈妈把提水的感觉用课文里的话告诉大家.有了生活体验也就能读出感情来了.三、范读是教师最直接、最有效的朗读指导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亲身示范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指导.教师范读有这样一些好处:一是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便于学生学习模仿.范读很受学生欢迎,往往报以热烈的掌声.二是以情激情.范读让学生一下子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找准朗读的感觉.教师读毕,学生情绪激昂,跃跃欲试.大凡名师都是范读的高手.如果你感到有感情朗读指导乏术,那么你的范读就是最后、也是最有效的一张“王牌”.教师的示范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1.学生朗读时随机示范 教师以平等者的身份参与朗读,或与学生对读、分角色读,还可以引读、领读等.如《珍珠鸟》一课中的句子:“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窦桂梅老师是这样指导朗读的.师:读这些句子要注意啊,它可是胆小的,你该怎么读才不吓着它们?(学生读得有些重) 师:气重音可不能重.要是我读的话,我读得还要轻,因为经是那么娇小,那么怕人,我会这样读:“我便用吊兰……”窦老师读得“小心翼翼”,学生鼓掌. 支玉恒老师教学《匆匆》时,把指导学生朗读与自己范读结合起来.如学生读了第二段,支老师说:朗读不是声音越高越好,得根据文章的感情色彩读.比如像这样的感情,是很深的感情,读的时候就不能读得太实了,要读得“虚”一点.接着支老师范读:默默地算着,八千多日子已从我手中溜去……惋惜之情就读出来了,学生眼前为之一亮.2.范读全文或重点片断 假如课文比较深,生字新词比较多,教师宜在学生初读前范读,其作用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字、读通句子、增强语感,也为有感情地朗读打下基础.目前学生的朗读水平不理想,低年级学生唱读现象较为普遍,教师范读尤为重要.假如课文并不难,重在读得情意浓浓、有强烈的情感体验,可在课中范读.教师觉得自己的范读不甚出色,那么退而求其次,播放高水平朗读录音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3.备课备朗读十分重要 教师朗读得有声有色、具有感染力,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备朗读有这样几件事要做:一时读中揣摩课文句子的含义,分析人物的心理,体会语言的情感,自己先进入角色,激发起自己的强烈感情.这样,朗读时才会情绪饱满,把自己的全部热情倾注到朗读中,努力与课文中的感情一致.二是琢磨朗读方法.指导学生朗读强调真情实感,不必过多强调朗读的方法.但对老师来说,在朗读中表达感情,除了要有真情以外,还得讲究朗读方法.教师掌握了方法自然会渗透到学生的朗读指导中去.朗读的声音技巧主要表现在重音、停顿、快慢、高低等在表情达意时的变化上.朗读有轻有重,才能使语意鲜明,感情跌宕起伏富有变化.语速变化可以区别人物特征,还可以区别情绪、气氛.如快读以表达兴奋、欢乐的情绪,紧张热烈的气氛;慢读表达悲伤、沉重的心情,平静、凄凉的气氛等等.三呢,不得不说“功夫在诗外”.练好朗读扎实的基本功,是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的必须条件.教师不是演员,不是播音员,但要想取得好的朗读效果不能忽视这方面的素养和能力的培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实质上是阅读步步深入的过程,是综合性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它需要熟读,需要精思,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它需要情感体验,需要驰骋想象……抓住了这个小小的切口,整个阅读教学的品质就会得以提升. 摘自《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07年第4期

⑵ 要讲共开课了,小学语文识字课堂有哪些多种朗读的方式

(一)范读法:这是示范性的朗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读给儿童听回,然后由儿童答仿读.一种是由朗读得特别好的同学进行范读.范读可以读全文,也可以读一段或一句.主要是给学生示范,所以必须做到正确、清楚,流利而带有感情.齐读法:是全班或全组儿童,同时齐声朗读.因为只求齐一声调,因此往往容易变成唱读.同时,因为齐读不容易发现儿童读音的错误,因此这种方式要尽量少用.
(二)伴读法:是教师或优等生伴着儿童读,儿童可隐隐约约听出自己的毛病而有所改进.

⑶ 语文课堂朗读教学应该怎么做

如果说语文是一首意蕴丰富的诗,那么朗读就是一首悦耳动听的歌。语文教学是否充满诗意,朗读是一扇窗口,是一个显示器,是一面镜子。张定远先生在《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指出:“要大声读,反复读!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读!读才能让学生学到情操,把语言转化为自已的东西,获得知识,进行积淀,形成语感。”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多诵读,熟读成颂,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可见,读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所以,朗读是语文细酌入“味”之佳法,语文教学要“读”占鳌头。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就不得不对“朗读”这个众人关注的语文改革的焦点做一番深入的思考了。那么朗读教学应该怎么做呢?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有想读的冲动

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注意力不够持久、爱转移等特点,因此朗读的形式要多种多样,朗读的指导和训练要有层次,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朗读活动中全面提高朗读效果。如我在课堂上常采用学生表演读、赛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有读的兴趣,读的欲望,也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一)、分角色朗读

人物对话多的课文,我经常采用分角色朗读。我认为分角色朗读尤为重要,因为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通过这种模仿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

(二)、表演读、赛读

好动、好胜心强使得表演读和赛读成为了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适当、巧妙地运用,可以起到难以想象的效果。

借助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富于趣味性、形象性,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现课文的情境,增进理解,加深印象,引起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此种方法适合于情节性较强的文章,如《西门豹》、《将相和》等。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地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一开始,学生有可能顾此失彼,注重了演,又忘了说。这时,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

赛读具有挑战性,可以个人赛、小组赛、男女赛,一般用于感情较浓、语言较美、需多次朗读的课文,也可以与表演读相结合。如男生读A部分,与女生读B部分比,然后换过来比。

(三)、变换形式,常读常新

人经常吃一种饭菜,即使做得再香,也会感到腻味。同样,教师指导学生读书,如果只用一种形式,一个腔调,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为了让学生对读书永远保持极大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要求,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

二、大胆地取舍——突显朗读的精当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那么,留给学生所谓的“充分时间”从何而来呢?我想,对教材大胆取舍,不求满载而归,但求课课有得不失为一良策。因此,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就应该讲求一个“精”字,寻找教学的“抓手”,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段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这样,教学既有较大的涵盖性,又更加精炼简洁,节约大量时间,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三个儿子》这篇课文共有13个小节,在朗读指导时,我通过“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肯定是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引出了朗读训练的两个主要板块:第二、三、六自然段的朗读指导和第七、十一自然段的朗读指导,其他段落则简略带过。

又如在对《鸟的天堂》一文进行朗读指导时,我就重点抓住其中的第8自然段和11、12自然段,其它自然段则一带而过。理由是什么呢?第8自然段作者运用了联想的修辞手法,把大榕树表现得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最后一句“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第11、12自然段,作者从鸟声、鸟影、“我们”的眼睛等几个方面进行描写、衬托,没有用一个“多”字,却明显地让人感觉到“鸟的天堂”里有数不清的鸟儿。与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所见所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经典地示范——彰显朗读的艺术

随着信息化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广泛推广,已有许多老师范读课文时以媒体代替完成。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范读很有必要,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录音示范也是一种可利用的教学手段,但在多数情况下不宜将教师的范读取而代之。范读,还需要加强。

教师在范读课文的时候,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直接领略语气、语调和表情,进而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一些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通过老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可以把文字上无法表达的内在情感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充分表达出来,或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或使学生对语言有所顿悟,或给学生以整体的感知,或给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或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所反省,或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如我教《鱼游到你的纸上来啦》一课时,范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一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我一边读,一边用右手拿支粉笔展现眼前,慢慢来回作涂写状;时而用力轻快大幅度画鱼的样子。力求把工笔细描、挥笔速(动作)与和一丝不苟(神态)让学生有更具体化的理解。不时用眼睛窥视学生的反应,发现学生都用眼睛盯着自己,静静地欣赏,学意甚浓。学生的这种感受是对教师范读的最好肯定。

四、有效地点拨——柳暗花明又一村

叶圣陶说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如《鸟的天堂》结尾处“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一句。其实是作者的自我调侃,并没有真正地埋怨自己的眼睛,这一点学生很难理解。学生第一次读完,我就问:“作者真的是在埋怨自己的眼睛吗?”“那又有何用意呢?”这样一点,学生读出了调侃的味儿来。

相机诱导,适时地点拨,可以使学生与作者进行有效地沟通与对话,对语言理解得更深,更全面,还朗读一个原滋原味。

五、宽容地评价——还学生一片广阔的发展天空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鼓励的话语,满意的微笑,赞许的眼神,默许的点头,使孩子们感受到器重、关切和敬佩,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拂春风,如沐春雨,欣然奋发,兴味盎然,课堂气氛就像春天的细雨,冬日的暖阳,和谐而愉悦。因此,我们在指导中,应以欣赏的眼光、朋友的口气、智者的明断对学生的朗读宽容地进行评价;而不宜过分地强求、严厉地指责与挖苦。在学生互相评价时,也应该注意这一点。

在不同的情况下,给予不同的评价。如:“读得很好,听得出你已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读要分出层次,首先是读通,将句子读顺口,不认识的字要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对于这一点,同学们做得很好??”“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但并不能一味地表扬学生,在学生确实读的不够好的时候,还是应该明确指出的。只不过形式上可以活泼一点,轻松一点。幽默的评价就能调节课堂气氛,能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中得以发展。

语文味从读中来。听读一段充满感情的语言文字,犹如欣赏一首悠扬悦耳的乐曲。有时如泉水叮咚,有时如鸟语婉转,有时高昂,有时激越,有时深沉,有时轻快??作品美的思想内容,美的艺术形式,通过适宜的强弱,和谐的节奏凸现出来,这里有“清风徐来”“和风细雨”,也有阳光灿烂,春暖花开,有活生生的人物,动人心弦的故事??这是一个美的世界,这是一个快乐的海洋.在这样美不胜收的氛围中,我们的学生能不被美的魅力所折服吗?能不追随美的足迹加入朗读的行列、步入语言的殿堂吗?这样的课堂能不洋溢出浓浓的语文味吗?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读”占鳌头吧!

⑷ 全国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作品上线了吗

2018年5月19日下午,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教育部联合举办的“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作品发布会,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复兴门办公区)音乐厅举行。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杜占元出席发布会,并共同见证首批100篇音频教材正式上线发布。

审核委员会委员、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卢静认为,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音员的朗读,让大家充分体会到了中国语言文化的生动和感染力。

19日的发布会以“最好听的语文”宣传片开场,充分展示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音员主持人、技术人员和教育部权威专家共同打造“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这道“文化大餐”的历程。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等在现场共同发布“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首期100篇作品,这些作品从即日起正式上线,公众均可通过央广网、央视网、国际在线、教育部官方网站等新媒体平台点击收听。发布会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方明、傅成励、于芳、康辉、海霞、肖玉、弥亚牛、雷鹏等8位老中青三代播音员、主持人现场演绎了中小学课文经典片段,用“中国好声音”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敬,也表达了该项目“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听到标准的中国声音,享受到平等的教育资源”的初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音员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育民小学的孩子们共同诵读了《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来源:央视新闻移动网

⑸ 苏教版小学语文1—6年级课文朗读mp3哪里可以免费下载

网上没有。

⑹ 比较好一些的语文朗诵软件

指导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门艺术。让学生充分地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有所感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如果离开朗读这一中介,学生很难走进课文,当然更谈不上让人物活起来。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的要求与方法:一、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就是通过朗读,把人物语言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方法之一:提醒学生注意提示语和对话中的标点符号,从中体会人物的处境和思想感情。例如指导学生读《珍贵的教科书》中指导员说的最后一句话: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我提醒学生注意提示语。一开始,学生就读得低沉无力了,省略号被忽略了。后来,学生明白了这里的省略号是因为指导员身受重伤,说话上气不接下气时,再读,声音就既弱又断断续续了。我经常提醒学生读书要读标点符号,因为它们也有表情达意的功能。方法之二:启发学生给人物对话加提示语,通过加提示语进一步理解人物思想感情。教《狐假虎威》时,有一位小朋友在狐狸说的老天爷派我来管理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这段话前面加了狐狸吹牛说的提示语。应该说他理解得不错,但他没读出吹牛的语气。我说:你这样读恐怕蒙不住老虎。如果蒙不住的话,你的命可就没了!我这么一说,第二遍他读得就好多了。这种启发,让学生进入角色。即透过全文,透过提示语和标点符号,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是最重要的。二、读出话外音有些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是话里有话。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见周晔读《水浒传》马马虎虎,常常把这个人做的事,安在另一个人身上,便说道: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还有,一天吃晚饭时,鲁迅说道: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都是话中有话。读这些句子,要先让学生理解话中之话是什么,懂了,再读。或者老师示范,让学生看老师读(读这样的话,表情特别重要),通过看老师读,去体会话中的意思。一旦理解了,才能读出话中话来。一般地说,这样的对话比较难读,但如果读好了,也特别地有意思。学生会在读中,在听中,感受朗读的魅力,感受祖国语言的表现力。三、读出人物的身份有些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朗读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如《惊弓之鸟》的魏王和更羸,《西门豹》中的西门豹、巫婆和官绅。身份不同,说话的语气自然也就不一样。指导学生朗读《惊弓之鸟》,我提醒注意人物的身份,学生读魏王的话就有了国王味,读更嬴的话就有了大臣腔。有的小朋友读魏王说的啊,你真有这样的本事一句时,还用手做了个捋胡子的动作。在他的想象中,他似乎真的成了魏王!这不就把人物读活了吗?指导朗读的另外一些方法:一、范读老师的范读,也是一种指导,而且是更现实、更直接的指导。但范读要选择好时机,一般不要在学生读课文前范读,这样做,告诉的成份太多。当学生读得不尽如人意时,处于愤、悱状态时,我才范读,即使这样,也没有强加于学生的意思。我总是这样说:让我读读看好吗?我的范读常常略带夸张,以突出人物的身份、性格。对学生来说,正统不如卡通。好的范读,不仅有指导作用,而且有启迪、激趣的作缉恭光枷叱磺癸委含莲用。所以,我备课首先备读。实践告诉我们,课文读懂了,读出味来了,教学方法往往也就随之有了。二、借助录像由于学生的年龄、智力等方面的特点,加之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对于课文中涉及到的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的内容,要求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完全投入到课文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中去,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可以运用录像这种声形并茂的信息载体,让学生进入形象的世界,使他们身临其境,激起他们的朗读兴趣。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中描写五壮士壮烈牺牲场面时,作者情感的高潮全部集中在几位战士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口号声上。当要求学生情感朗读时,学生的处理方法往往比较简单,只是单纯的放开喉咙,提高音调罢了,完全没有读出悲壮的感情来。于是,我上网选取《狼牙山五壮士》中的几个片断,播放给学生看,当播放到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镜头时,学生们的情绪被感染了,完全沉浸在画面所营造的悲壮气氛中,由衷地喊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人民万岁的雄壮口号,语调慷慨激昂,情绪也久久不能平静,从而完成了一次高水平的朗读,并对理解课文内容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三、借助音乐在朗读中,配上合适的音乐也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一个重要方法。音乐虽然不像录相那样直观,不能造成视觉可见的图景,不能叙述事件的经过,但是它最易激发人的情感,唤起人的联想与想象。如,在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中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这部分内容时,文中有一段文字相当优美的描写,在短短的几句话中,描写了海面由平静平和到风卷浪涌的变化。在教学时,我播放了《月光曲》中描写这部分内容的音乐,学生从乐曲中很明显地感受到了音乐由先前的舒缓宁静,慢慢变成激越慷慨。他们仿佛亲眼看到了洒满月光的海面的这种变化,当我要求他们去朗读时,他们已经有了对这首乐曲的情感体验。知道如何去把握语音、语调、语速的转折变化,听着他们时而舒缓,时而紧张,时而柔和,时而高亢的朗读时,连我也深深地陶醉了。朗读是眼、耳、口等多种感官与大脑共同参与的较为复杂的认知活动,朗读训练沟通着听说读写,联接着知情意行。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和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更陶冶了情操,培养了美的情感,同时也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⑺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哪一句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哪一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主任播音员、十佳主持人。央广《新闻和报纸摘要》播音员、《新闻纵横》主持人。



诵读者:陈智鹏

点击音频,一起聆听最好听的语文

赏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本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是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的好教材。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天开始放晴了。

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可是,地面还是潮湿的,不时还能看见一个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

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我走在院墙外的水泥道上。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要不是怕上课迟到,我会走得很慢很慢的。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当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第一回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

“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教育部、国家语委合作的一项公益项目,该项目已被列入《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建设,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语文课文标准的普通话诵读示范,使所有的孩子都有机会听到标准的中国声音,享受到平等的教育资源。让我们与全中国最好的声音,一起聆听最好听的语文。

⑻ 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朗读指导

指导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门艺术。让学生充分地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有所感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如果离开朗读这一中介,学生很难走进课文,当然更谈不上让人物活起来。 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的要求与方法:一、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就是通过朗读,把人物语言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读出来。 方法之一:提醒学生注意提示语和对话中的标点符号,从中体会人物的处境和思想感情。例如指导学生读《珍贵的教科书》中指导员说的最后一句话: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我提醒学生注意提示语。一开始,学生就读得低沉无力了,省略号被忽略了。后来,学生明白了这里的省略号是因为指导员身受重伤,说话上气不接下气时,再读,声音就既弱又断断续续了。我经常提醒学生读书要读标点符号,因为它们也有表情达意的功能。 方法之二:启发学生给人物对话加提示语,通过加提示语进一步理解人物思想感情。教《狐假虎威》时,有一位小朋友在狐狸说的老天爷派我来管理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这段话前面加了狐狸吹牛说的提示语。应该说他理解得不错,但他没读出吹牛的语气。我说:你这样读恐怕蒙不住老虎。如果蒙不住的话,你的命可就没了!我这么一说,第二遍他读得就好多了。这种启发,让学生进入角色。即透过全文,透过提示语和标点符号,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是最重要的。 二、读出话外音 有些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是话里有话。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见周晔读《水浒传》马马虎虎,常常把这个人做的事,安在另一个人身上,便说道: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还有,一天吃晚饭时,鲁迅说道: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都是话中有话。读这些句子,要先让学生理解话中之话是什么,懂了,再读。或者老师示范,让学生看老师读(读这样的话,表情特别重要),通过看老师读,去体会话中的意思。一旦理解了,才能读出话中话来。一般地说,这样的对话比较难读,但如果读好了,也特别地有意思。学生会在读中,在听中,感受朗读的魅力,感受祖国语言的表现力。 三、读出人物的身份 有些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朗读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如《惊弓之鸟》的魏王和更羸,《西门豹》中的西门豹、巫婆和官绅。身份不同,说话的语气自然也就不一样。指导学生朗读《惊弓之鸟》,我提醒注意人物的身份,学生读魏王的话就有了国王味,读更嬴的话就有了大臣腔。有的小朋友读魏王说的啊,你真有这样的本事一句时,还用手做了个捋胡子的动作。在他的想象中,他似乎真的成了魏王!这不就把人物读活了吗? 指导朗读的另外一些方法:一、范读老师的范读,也是一种指导,而且是更现实、更直接的指导。但范读要选择好时机,一般不要在学生读课文前范读,这样做,告诉的成份太多。当学生读得不尽如人意时,处于愤、悱状态时,我才范读,即使这样,也没有强加于学生的意思。我总是这样说:让我读读看好吗?我的范读常常略带夸张,以突出人物的身份、性格。对学生来说,正统不如卡通。好的范读,不仅有指导作用,而且有启迪、激趣的作用。所以,我备课首先备读。实践告诉我们,课文读懂了,读出味来了,教学方法往往也就随之有了。 二、借助录像 由于学生的年龄、智力等方面的特点,加之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对于课文中涉及到的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的内容,要求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完全投入到课文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中去,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可以运用录像这种声形并茂的信息载体,让学生进入形象的世界,使他们身临其境,激起他们的朗读兴趣。 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中描写五壮士壮烈牺牲场面时,作者情感的高潮全部集中在几位战士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口号声上。当要求学生情感朗读时,学生的处理方法往往比较简单,只是单纯的放开喉咙,提高音调罢了,完全没有读出悲壮的感情来。于是,我上网选取《狼牙山五壮士》中的几个片断,播放给学生看,当播放到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镜头时,学生们的情绪被感染了,完全沉浸在画面所营造的悲壮气氛中,由衷地喊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人民万岁的雄壮口号,语调慷慨激昂,情绪也久久不能平静,从而完成了一次高水平的朗读,并对理解课文内容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借助音乐 在朗读中,配上合适的音乐也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一个重要方法。音乐虽然不像录相那样直观,不能造成视觉可见的图景,不能叙述事件的经过,但是它最易激发人的情感,唤起人的联想与想象。 如,在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中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这部分内容时,文中有一段文字相当优美的描写,在短短的几句话中,描写了海面由平静平和到风卷浪涌的变化。在教学时,我播放了《月光曲》中描写这部分内容的音乐,学生从乐曲中很明显地感受到了音乐由先前的舒缓宁静,慢慢变成激越慷慨。他们仿佛亲眼看到了洒满月光的

⑼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提高朗读能力

朗读是学生不断吸取语言材料与技巧的过程,是掌握书面语言能力的基本途径。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 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是沟通读者与课文内容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熏陶。”所以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朗读,有感情的朗读 课文与理解课文,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等,起着其它任何活动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因此我校教师在语文课的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并引导学生领会课文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没兴趣朗读课文,朗读教学也没得到相应的重视,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导。很多时候,朗读只是为了朗读,学生只是被动地、毫无衔接性地完成朗读过程,没有真正的理解,没有心灵的交流,没有情感的激荡,也就享受不到朗读带来的愉悦。
为了解决我校现存的问题我们课题组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语文课中朗读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首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锻炼、培养自己成为朗读高手,有过硬的诵读能力,这样才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从而更好地驾驭课堂,取得实效。
同时,教师在布置朗读前对课文的讲释要尽量穿插语音、语调、停顿等方面的知识加以强调。
如贝多芬的《月光曲》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文章词句优美,感情丰富,意境很深,教学时,要抓住环境特点,仔细体会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从而体会到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课前我经过多次诵读训练,上课时先播放这首曲子并带有朗读,以深情的旋律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教师再深情地朗读全文,并注意每句中的重音、语气、语速、停顿等,学生听读时很快进入情境,个个全神贯注,激情洋溢,跃跃欲试,甚至有些同学已暗暗跟读着。
其次,我会让学生多听录音,以激励学生的朗读欲望。课前,让学生听一遍,划出重音、停顿、注意语速的处理;听第二遍,补充遗漏的;听第三遍,学生跟着试读,有了录音的示读,学生们敢读了,节奏、停顿也把握得好些了。
此外,朗读时我会根据课文内容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来配合,如播放乐曲、短片、动画,这样可以扩大想象的范围。
二、有效想象,进入情境
从理解和想象力着手。语文教材很多是属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中绘声绘色的人物描写、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凝聚着作者十分丰富的想象,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课题组大胆尝试,不采用教师分析讲解代替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感悟,而是将朗读作为学生学习和领悟的重要手段。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文朗读教学的层次,每次朗读之前提出不同要求,这样由浅入深,通过朗读把文章感情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如教学《穷人》我是这样设计朗读的。
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二读:指名朗读,要求在读准字音基础上准确把握句子的停顿。这个环节可让学生自己点评,然后教师适当点拨,教师示范读重点句,学生体会怎样正确处理朗读节奏。
三读:学生边齐读课文,边寻找表述穷人的语句,并思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所在。
四读:看着板书尽量用课文的句子描述课文图景的内容。这时,学生基本能当堂成诵了。
通过多层次的朗读,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栩栩如生的描述,让学生大胆想象和再创造,在头脑中唤起与词语相关联的表象,并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组合,以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三、感悟文章,抒发情感
朗读训练最终目的是要“放声读出来”。
每篇文章都是由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来体现的,当然也就决定着朗读时语调的轻重、抑扬和舒缓的变化。通过朗读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感悟去亲身体验和逐步把握,就能更好地理解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达到朗读要求的所谓“放声读出来”的效果,也就享受到朗读带来的愉悦。
当然,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齐读、分角色朗读、个别朗读、等,采用什么形式因文而异,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让朗读课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抒发性情的舞台。
总之,我们课题组的教师会重视朗读教学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朗读水平,会精心激发学生情趣,科学地实施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效果,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感水平和语文素养,为我校语文教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⑽ 如何进行朗读教学

老店镇中心学校 文正沛 浦恩洪 【摘要】我在听老师们上语文课时,发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一到中学,上了初中就很少听到学生朗读了。为何呢?难道只有小学生才需要朗读,中学生就不用了吗?【关键词】朗读 学生 语文 我在听老师们上语文课时,发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一到中学,上了初中就很少听到学生朗读了。为何呢?难道只有小学生才需要朗读,中学生就不用了吗?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个人认为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没有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课本选文较为典范,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难易适度,适合学生需求,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感情,通过朗读才能真正深刻地体会到其中的精妙,触摸到作者思想深处的情感,跨越时空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乃至思想的碰撞。有的语文老师认为自己是启发式教学,设计了许多问题来启发学生理解课文,如果让学生朗读会浪费许多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其实他们错了,大错而特错。他们不知道语文学习,尤其是阅读,只有学生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理解、感知,这是任何讲解、讨论都不能代替的。我们不能因为现在考试不考朗读,就不认真对待它。朗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 二、没有懂得朗读的方法 朗读看来是将无声的文字符号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就行了。其实,要想收到好的朗读效果并不那么简单。朗读有它的规律,有它的方法和特征,这需要老师精当的指导与示范,把握要旨,反复实践,才能真正体悟到文中精当精彩精妙的语言文字所包含的魅力与魔力,收到理想的效果,就连正确的发声、换气、声调的高低、停顿的长短和语气的急缓都得注意到,一点也不可含糊,犹如一首好歌曲,唱得不好怎能感受其妙? 其实,朗读作为学习语言的第一要着,也是学习语文的一大法宝。在长叹之余,许多教师也在思考对策,如何才能树立朗读的新形象,让其走进课堂,既而受到学生的亲睐呢?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一、朗读可以提高语文素养 首先,要端正对朗读的重要性的认识。吕叔湘先生认为,朗读是最直接整体感受语言的一种绝好方式。朗读把视觉语言转化为听觉语言,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把学生的思维触觉导向话内与言外,使之向作品深层次发展,进而体会到文中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含蓄思想。满怀情感地朗读是任何方式都不能替代的。 我们要摒弃和尚念经式的朗读,做到眼、耳、口、心多管齐下,吟哦之间,多加品味,注意积累,如“嫣然”、“氤氲”、“潺潺”只要一读,便心领神会。 朗读不仅可获取知识,还可培养气质与修养。能正确发音、吐字,把握节奏、语流和语态等技巧,其表达和交际能力必然得到提升,口才好,侃侃而谈,方显非凡气质。因此,有计划有系统的朗读技巧训练是很重要的。 二、朗读可以感受美 朗读是一种审美活动。朗读中,朗读者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被调动,铿锵婉转的音调进入耳膜,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浮现眼前,细腻深沉的情感激荡心田,朗读者陶醉于美感之中。因此,我们应尽量指导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呼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美,从中获益。这里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精选朗读材料,不同文章其教法有异。一般来说,精巧生动的文学作品和纵横捭阖的议论文宜于朗读,尤其是语言丰富有韵律、文字富有意蕴的作品,不读不能得其味,诗词歌赋历来靠朗读打动人心。 二是老师真情范读,现在教材均有名家范读磁带。但老师范读不仅能深情还能并茂,较之录音更直接、更有感染力。如《我与地坛》一文,其母亲对儿子的爱,儿子对母亲的无限忏悔,朗读之下让人哽咽泪下,感动无比!再如李清照的《声声慢》,老师范读到“寻寻觅觅,凄凄惨惨凄凄”那国破家亡、漂泊异乡的凄苦无不让人体会深刻,如临其境! 三是细致耐心导读,老师如一名导演,面对学生要用丰富的材料、入情入理的剖析,用生动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读起来才能进入状态,才能把文中的情、理表达出来,从而收到应有的效果。 四是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三、朗读可以展示学生才华 追求独立、张扬个性是中学生鲜明特点。我们要鼓励他们在朗读中展示个性才华。朗读者本人具有双重身份,是审美者,也是创造美的人。因此,朗读活动要做到开放性和多样性,才能尽显个性才华。开放性是不限制得太死,要自由地读。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对文章的理解也因人而异,鼓励学生读出各自的理解,抒发和张扬自己的个性情感。 活泼多样的朗读无疑会激发学生创造欲、表现欲,除齐读、个人读、男女生读、分角色读等外,还可采用一些有兴趣的形式,如:合唱式朗读、分领诵、对诵、高声部、低声部轮流交替朗诵,适合较长诗文。 课本剧适应表演读。熟背课文后,分角色上台朗读,并配以动作、表情,人物间要有交流,要有思想的碰撞。接力抢读,一同学先读,直至读完算积分决定胜负。采用这种方法一定要督促学生注意读准字音,更要注意情感的表达。 开放、多样的朗读会给学生带来展现个性才华的空间,激活潜能,发挥创造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阅读全文

与央广网中小学语文课示范朗读库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