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八年级上语文书21课22课23课24课全文解释。和加点词
21.桃花源记
117页
①选自《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②〔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③〔武陵〕郡名,现在湖南省常德市一带。④〔落英〕坠落的花瓣。⑤〔缤纷〕繁多交杂的样子。⑥〔异之〕对此感到诧异。
118页
①〔林尽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②〔才通人〕仅容一个人通过。③〔俨然〕整齐的样子。④〔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遇。阡陌,田间小路。⑤〔鸡犬相闻〕(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⑥〔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⑦〔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以指老人。垂髫,小孩垂下来的头发,用以指小孩。⑧〔要(yāo)〕邀请。⑨〔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⑩〔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为具言〕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说出。〔为〕对,向。〔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顺着。〔郡下〕郡里,指武陵。〔寻向所志〕寻找原先做的标记。〔刘子骥〕名驎之,《晋书》有传,说他“好游山泽”。〔规〕计划。
119页
①〔未果〕没有实现。②〔寻〕不久。③〔问津〕问路,这里的意思是探访、访求。津,渡口。
22.口技
121页
①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年版。《虞初新志》是清朝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进士。②〔会〕适逢,正赶上。③〔厅事〕大厅,客厅。④〔施〕设置,安放。⑤〔屏障〕指屏风、围帐一类用来隔断视线的东西。⑥〔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⑦〔团坐〕围绕而坐。⑧〔少顷〕一会儿。⑨〔闻〕听见。
122页
①〔满坐寂然〕全场静悄悄的。坐,同“座”。②〔欠伸〕打呵欠,伸懒腰。③〔呓(yì)语〕说梦话。④〔既而〕不久。⑤〔抚〕抚摸,安慰。⑥〔乳〕喂奶。⑦〔呜〕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⑧〔絮絮〕连续不断的说话。⑨〔一时〕同一时候。⑩〔众妙毕备〕各种妙处都具备,意思是各种声音都摹仿得极像。毕,全、都。〔侧目〕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默叹〕默默地赞叹。〔未几〕不多久。〔齁(hōu)〕打鼾。〔作作索索〕老鼠活动的声音。〔倾侧〕翻倒倾斜。〔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少,稍微。舒,伸展、松弛。〔俄而〕一会儿。〔间(jiàn)〕夹杂。〔力拉崩倒〕劈里啪啦,房屋倒塌。力拉,拟声词。〔曳(yè)屋许许(hǔhù)声〕(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曳,拉。许许,拟声词。
123页
①〔凡所应有〕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②〔虽〕即使。③〔不能指其一端〕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形容口技摹拟的各种声响同时发出,交织成一片,使人不能一一辨识。一端,一头,这里是“一种”的意思。④〔名〕说出。⑤〔奋袖出臂〕扬起袖子,露出手臂。奋,扬起、举起。⑥〔股〕大腿。⑦〔战战〕哆嗦的样子。⑧〔几(jī)几乎,差点儿。
23.孙权劝学
125页
①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7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山西省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现在浙江省富阳县)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②〔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③〔卿〕古代君对臣、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以及朋友之间、夫妻之间的爱称。④〔当涂〕当道,当权。
126页
①〔辞〕推辞。②〔孤〕古时王侯的自称。③〔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诗》《书》《礼》《春秋》一类书。④〔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⑤〔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⑥〔见〕知道。⑦〔及〕到了……的时候。⑧〔过〕到。⑨〔寻阳〕县名,在现在湖北省黄梅县西南。⑩〔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于和谋略。〔非复〕不再是。〔吴下〕指吴县,在现在江苏省苏州市。〔阿蒙〕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意味。〔更〕重新。〔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眼。〔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见事〕认清事情,识别事势。
24.伤仲永
127页
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伤,哀伤。②〔金溪〕地名,现在江西省金溪县。③〔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隶,属于。④〔尝〕曾经。⑤〔书具〕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⑥〔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⑦〔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⑧〔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⑨〔自是〕从此。⑩〔立就〕立刻。〔文理〕文采和道理。
128页
①〔邑人〕同县的人。②〔稍稍〕渐渐。③〔宾客其父〕请他父亲去做客。宾客,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④〔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⑤〔利其然〕就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看作有利(可图)。⑥〔扳(pān)〕同“攀”,牵,引。⑦〔环谒(yè)〕四处拜访。⑧〔明道〕宋仁宗年号(1032—1033)。⑨〔先人〕这里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⑩〔称(chèn)〕相当。〔泯(mín)然〕消失,这里是毫无特色的意思。〔王子〕王安石的自称。〔通悟〕通达聪慧。〔受之天〕“受之于天”的省略,意思是先天得到的。受,承受。〔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胜过、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受于人〕指后天学习所得。天、人对举,一指先天禀赋,一指后天学习。〔不至〕没有达到(要求)。〔彼其〕他。〔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
25.诗五首
130页
送村少府之任蜀州
①选自《王子安集》(《四部丛刊》本)。少府,官名,即县尉。之任,去上任。蜀州(一作蜀川),现在四川省崇州市。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现在山西省河津市)人。唐代初年的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起,被称为“初唐四杰”。②〔城阙辅三秦〕三秦护卫着京城。城阙,这里指京城,当时的京城是长安。阙,原意是城楼。辅,辅佐、护卫。三秦,指关中(陕西省潼关以西)地区。项羽灭秦以后,把关中分为三区,因此关中也称“三秦。③〔五津〕四川省泯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131页
①〔宦游〕出外做宫。②〔海内〕四海之内,天下。③〔无为〕无须,不要。④〔岐路〕岔路,指分手的路口。⑤〔沾巾〕沾湿手巾,形容落泪之多。
黄鹤楼
⑥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崔颢(?~754),汴州(现在河南省开封市)人,唐代诗人。颢,念hào。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蛇山的黄鹄矶头。⑦〔昔人〕古人,从前的人。传说仙人曾骑鹤到这里,“黄鹤楼”之称即由此而来。⑧〔悠悠〕浮荡的样子。⑨〔睛川历历汉阳树〕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对岸)汉阳镇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川,平原。历历,分明的样子。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的汉阳区。⑩〔芳草萋萋鹦鹉洲〕鹦鹉洲上,芳草长得极其茂盛。萋萋,草茂盛的样子。鹦鹉洲,长江中游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乡关〕故乡。〔烟波江上〕江上的雾气波涛。
132页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①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现在河南省洛阳市)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滴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②〔巴山楚水〕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带。刘禹锡被贬后,迁徙于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这些地方。③〔二十三年弃置身〕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至宝历二年(826)冬应召,约22年。因贬地离京遥远,实际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身。④〔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稽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⑤〔翻〕反而。⑥〔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载: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⑦〔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133页
泊秦淮
①选自《樊川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代诗人。秦淮,河名,发源于江苏省深水县东北,横贯金陵(现在江苏省南京市)流入长江。相传秦时凿钟山以疏淮水,所以叫秦淮河。秦淮河两岸曾是酒家林立的繁华地区。②〔笼〕笼罩。③〔商女〕以卖唱为生的乐妓。④〔江〕指秦淮河。古时江南称河为江。⑤〔后庭花〕又名《玉树后庭花》,是南北朝时陈朝最后的国君陈后主(陈叔宝)所作的舞曲,词调淫靡凄伤,被称为亡国之音。
夜雨寄北
⑥选自《李义山诗集》(《四部丛刊》本)。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现在河南省沁阳市)人,唐代诗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⑦〔巴山〕这里指作者居留的巴蜀山地。⑧〔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是作者身在巴山设想回归长安,与友人剪烛夜谈的情景。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剪去烧焦的灯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却话,回叙。
26.愚公移山
136页
①选自《列子·汤问》(中华书局1979年版)。②〔太行、王屋二山〕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向北平原之间。王屋山在山西省阳城县西南。③〔方〕见方。古代计算面积,用截长补短的办法,把不规则的边长变成正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④〔高万仞〕形容极高。⑤〔冀(jì)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丰河以西的地区。⑥〔河阳〕古地名,在现在河南省孟县西部,南临黄河。
137页
①〔且〕将近。②〔面山而居〕向着山住着。面,向着、对着。③〔惩(chéng)〕这里是"苦于"的意思。④〔塞(sè)〕阻塞。⑤〔迂(yG)〕曲折,绕远。⑥〔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⑦〔汝〕你,这里是“你们”的意思。⑧〔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⑨〔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豫州,古地名,现在河南省黄河以南。⑩〔汉阴〕汉水南岸。〔杂然相许〕纷纷地表示赞成。杂然,纷纷地。许,赞同。〔献疑〕提出疑问。〔曾(zēng)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曾,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可译为“连……都……”。损,削减。魁父,小山名。丘,土堆。〔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把……怎么样”。〔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且,况且。焉,哪里。置,安放。〔投诸渤海之尾〕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诸,就是“之于”。〔隐土〕古代传说中的地名。〔荷(hè)担者三夫〕(能)挑担子的三个人。荷,负荷、挑。〔箕畚(jīběn)〕簸长春,一种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京城〕姓。〔孀(shuāng)妻〕寡妇。〔遗男〕遗孤,孤儿。〔始龀(chèn)〕刚刚换牙,指七八岁。此,换牙。〔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同“返。焉,用于句末,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138页
①〔叟(suǒ)〕老头。②〔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这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句,先说“甚矣”,有强调的意味。甚矣,太过分了。惠,通“慧”,聪明。③〔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连山上的一根草都不能毁坏。这是夸张的说法。毛,指地面上生长的植物。④〔其〕加在“如……何”前,有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⑤〔长息〕长叹。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⑦〔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⑧〔穷匮(kuì)〕穷尽。⑨〔苦〕。⑩〔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同“无”。〔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拿。〔惧真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帝〕神话中的天帝。〔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负〕背。〔一庴(cuò)朔东〕一座放在朔东。厝,同“措”,放置。朔东,朔方东部,现在山西省北部一带。〔雍〕雍州,现在陕西省、甘肃省一带。〔陇断〕即垄断,高而不相连的山丘。
27.短文两篇
141页
①选自《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陋室,室名,意思是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②〔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著名了。古代传说,仙人多住在山上。③〔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龙,古代传说中能兴云致雨的一种神奇的动物。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斯,这。惟,这里是“只”的意思。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⑤〔苔(tái)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⑥鸿儒(rú)〕博学的人。鸿,大。儒,有学问的人。⑦〔白丁〕原意是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⑧〔调素琴〕这里指弹琴。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⑨〔金经〕指佛经。⑩〔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案牍(dú)〕月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南阳,现在湖北省襄阳县一带。诸葛,诸葛亮(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蜀国的丞相,著名的政治家。西蜀,现在的四川省。扬雄,一作杨雄,字子云,西汉时的文学家。〔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语出《论语·子罕》。
142页
①选自《周元公集》(《丛书集成》本)。周敦颐(1017~1073),道州(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濂溪先生。②〔蕃(fán)〕多。③〔李唐〕指唐代。唐代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④〔淤(yū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⑤〔染〕沾染(污秽)。⑥〔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披,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重。⑦〔不蔓不枝〕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⑧〔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树立。⑨〔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⑩〔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因为牡丹看起来十分浓艳,所以这样说。〔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爱好。〔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直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宜,应当。
28黔之驴
144页
①选自《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有删节。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现在山西省运城县解州镇)人,唐代文学家。黔(qián),地名,包括现在四川、贵州等省的部分地区。②〔好(hào)事者〕喜欢多事的人。③〔船载以入〕用船装运(驴)进入(黔)。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以,而。④〔则〕却。⑤〔庞然〕巨大的样子。⑥〔以为神〕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以”后边省去“之”字。⑦〔蔽〕隐藏。⑧〔窥(kuī)〕偷看。
145页
①〔稍〕渐渐。②〔怒愁(yìnyi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③〔莫相知〕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④〔骇(hài)〕惊惧。⑤〔遁(dùn)〕逃走。⑤〔以为且噬(shì)己〕认为将咬自己。且,将。噬,咬。⑦〔然〕然而,但是。⑧〔觉无异能者〕觉得(驴)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似的。者,这里相当于“H·H·似的”。⑨〔搏〕扑,击。⑩〔猾(á)〕亲近而不庄重。〔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荡,碰撞。倚,倚靠。冲,冲击。冒,冒犯。〔不胜怒〕非常恼怒。不胜,不禁、不能承受。〔蹄〕踢。〔计之〕盘算这件事。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技止此耳〕本领不过这样罢了?止,只、不过。耳,相当于“罢了”。〔跳踉(láng)〕跳跃。〔口阐(hǎn)〕虎怒吼。〔去〕离开。
29.工之侨献琴
147页
①选自《诚意伯文集·郁离子》(《四部丛刊》本),题目是编者加的。工之侨,虚构的人名。刘基(1311~1375),字伯温,元末明初青田(现在浙江省文成县)人。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任御史中萃,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②〔桐〕桐木,制古琴的材料。③〔斫(zhuó)〕砍削。④〔弦〕琴弦,这里是“装上弦”的意思。⑤〔鼓〕弹。古代多说“鼓琴”。⑥〔金声而玉应〕发声与应和声如金玉之声,形容琴声清亮优美。⑦〔天下之美〕天下最美好的(琴)。⑧〔太常〕太常寺,掌管祭祀礼乐的宫署。⑨〔国工〕最优秀的工匠,这里指乐师。⑩〔弗吉〕不古老。
148页
①〔以归〕即“以琴归”,带琴回家。②〔断纹〕断裂的纹理。漆面年久就会裂出小缝。③〔篆(zhuàn)工〕刻字工作。④〔古窾(kuǎn)〕古代的款识。⑤〔〔匣〕装在匣子里。⑥〔期(jī)年〕周年。⑦〔适〕往。⑧〔贵人〕大官。⑨〔易〕交换,买。⑩〔朝〕朝廷。〔乐(yuè)官〕掌管音乐的官吏。〔传视〕大家传递着看。〔希世〕世上少有。〔悲哉世也〕可悲啊,这个社会。〔独〕只。〔莫不然〕无不如此。
30.诗词五首
149页
龟虽寿:①选自《乐府诗集训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首诗是《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寿,长寿。②〔神龟〕传说中的一种长寿龟。③〔竟时〕终了的时候。
150页
①〔腾蛇〕传说中的一种能兴云驾雾的蛇。②〔骥(jì)〕良马,千里马。③〔枥(lì)〕马槽。④〔烈士〕这里指有雄心壮志的人。⑤〔暮年〕晚年。⑥〔盈缩之期,不但在天〕意思是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只决定于天。盈,满,这里是“长”的意思。缩,亏,这里是“短”的意思。但,只。⑦〔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意思是只要能调养身心使之和乐,就能长寿。养怡,调养身心使之和乐。永,长、久。
石壕吏
⑧选自《杜工部集》(《四部丛刊》本)。758年,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平息安(禄山)史(思明)之乱。第二年,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篇。石壕,也叫石壕镇,在现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⑨〔投〕投宿。⑩〔逾(yú)〕越过。〔一何〕多么。
151页
①〔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②〔戍(shù)〕防守。③〔附书至〕捎信回来。④〔新〕最近。⑤〔偷生〕苟且活着。⑥〔己〕停止,这里是“完结”的意思。⑦〔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⑧〔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⑨〔有孙母未去〕(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⑩〔无完裙〕没有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老躯(yù)〕老妇。〔请从吏夜归〕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请,请让我。〔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应,应征。〔犹得〕还能够。⑩〔夜久语声绝〕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泣幽咽(yè)〕(有人)隐隐约约地哭。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诗人)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
152页
相见欢
①选自《南唐二主词》(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975年亡国降宋,后被毒死。煜,念yù。相见欢,词牌名,又作“乌夜啼”。这首词是李煜降宋之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②〔一般〕一种。
观书有感
③选自《朱文公文集》(《四部丛刊》本)。朱熹(1130~1200),字元晦,婺源(现在属江西省)人,南宋著名理学家。④〔方塘〕方形的水塘。⑤〔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鉴,镜子。
153页
①〔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②〔渠〕它,指水搪。③〔那〕同“哪”怎么。④〔如许〕如此,这样。⑤〔为〕因为。
清平乐
⑥选自《稼轩长短句》(中华书局1959年版)。清平乐,词牌名。⑦〔茅檐〕指茅屋。⑧〔溪上〕溪边。⑨〔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ǎo)〕不知道是谁家的老公公、老婆婆,带着醉意,说着柔媚的吴语互相打趣。吴音,吴地的方音,当时辛弃疾居住的信州(现在江西省上饶市)是春秋时吴国的地方,故称。媚好,悦耳动听。媪,老妇人。⑩〔亡赖〕无赖,这里是顽皮、淘气的意思。
『贰』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第21课课后习题(第三,第四大题)
三。
1.(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回(渔人)还家,设酒答杀鸡作食。
2.村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
3。运用指代词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如此”指上文说说的额。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自己所发现桃源的经过、源中的生活情况,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四。1.交通,这里指道路从横交错,四通八达。2.妻子,这里指妻子和儿女。3.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4.不足,不值得。
求采纳给些分啊。打字很幸苦。 没人答就我一个。。给分啊采纳啊 。(有什么可以问我的。我也是八年级的 。语文我也学的很好 )
『叁』 八年级上册语文21课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竟然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惊讶。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后来就没有探访的人了。
『肆』 初二语文书21课课文内容
是桃花源记吗
『伍』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堂作业本第21课答案
咳..............我们今天制做,可悲。 不过我找到了一个。
1、(1) 感到……惊异 (2) 类
(3) 交错相通 (4) 从前的,旧的
(5) 到 (6) 渡口
2、(1) 捕鱼为业 对
(2) 就 竟然
(3) 寻找 不久
(4) 做标记 做的标记
3、 (1) 夹岸数百步 落英缤纷
(2)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3)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 (1) 沿着 扶
(2) 都 咸
(3) 通“邀”,邀请 延
5、 (1) 率领妻子、儿女和同县的人来到这个地方,没有再出去勒。
(2) 这个人一一地详细地给他们讲述他知道的事情,村里人都感到感叹,惋惜。
6、 桃花源的人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中安宁,和平,幸福的生活。
7、 世外桃源 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8、 B
9、 C
10、 (1) 汤敦甫发现钱包已经空了,告诉菜翁去家里取钱。
(2) 菜翁才害怕起来,磕头求饶。
11、 汤敦甫是一个不摆官架子,平等待人,宽宏大量的人。
『陆』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桃花源记》翻译
一、《桃花源记》的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
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二、《桃花源记》的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三、《桃花源记》的作者出处
【作者】陶渊明【朝代】魏晋
一、创作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陶渊明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二、作品赏析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这个幻想中的桃花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
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
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
『柒』 8年级语文上册21课生字
希望有清楚的人能够指点下!绪料站叉会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1,22,24,25,26,27,28,29,30课后生字丹坦井
哲叮钱婶刺洽析句晨拼限湾坚尚闸
『捌』 八年级上册语文21课正确的解释
我初三的
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以捕鱼为业的武陵人。(有一天)他沿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见到(一片)桃花林,(桃花林)生长在溪水两岸,(绵延长达)几百步,中间(除了桃树)没有其它的树。花草鲜艳美丽,飘落的花瓣繁多而纷乱。渔人对此感到诧异。又向前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桃花林消失在溪水的源头,(紧接着)就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看到(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光亮。(渔人)于是离开船,从洞口进入。起初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这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互相都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这里面的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 桃花源里面有几个人)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有个人)于是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其他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桃源里的人)问现在是几世皇帝,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朝了。渔人一一都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临别时)桃花源里的人嘱咐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渔人)出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之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到处做标记。到了郡城下(武陵郡城),拜见了太守,述说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通往桃花源的)路。
南阳的刘子骥,是品德高尚的人。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要去(探访)。还没有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而结束寻找)。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过问(桃花源)了。
『玖』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21课【桃花源记】全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作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前进,忘记了路程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靠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这儿的步在古代是一个计算单位,并非是现代的一步),中间没有其他的树,野花野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桃林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于是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的样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这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互相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便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一一地回答。他们就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问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出去过,最终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渔人一个一个地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这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美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在这里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请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对桃花源以外的人说。”
渔人出了桃花源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到处作了标记。回到武陵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路了,再也找不到渔人留下的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