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 第五单元的课文~~~(全部)
激烈的校运会
上星期的早上,天气格外晴朗,万里碧空飘着朵朵白云,学校举行第十三届校运会。
比赛的项目可多了!有赛跑、垒球、立定跳远、跳高等等。
比赛开始了,先是男子60米赛跑,从低年级轮起。他们昂起头,正做着赛前准备,有的扭扭脚,有的活动活动手。然后拱着腰,做好赛跑的姿势。听到裁判员的枪声,就争先恐后地跑起来。
好不容易轮到五年级。我们班的代表杨础荣同学胸有成竹、精神抖擞,一影驰魔盘点儿也不紧张,"预备,开始。""砰!"枪声一响,各班的运动员们就像离弦的箭一般冲了出去。这时候,四面响起了"加油,加油"的有节奏的啦啦声,在这紧要的关头,我干脆站起来。开始杨础荣还遥遥领先,渐渐地,二班的一位同学超过了他,并且将他远远地甩在后面。我心里暗暗为他着急:杨础荣,千万别输啊!果然,杨础荣并没有放弃,反而更加使劲向前跑。5米、4米、3米,近了,更近了。忽然,杨础荣猛地向前冲,终于又超过了他,第一个踩到终点的彩线。杨础荣高兴极了,一蹦三尺高。我也松了一口气,为他感到骄傲。连老师们都称赞他:"杨础荣是第一个打破我们校运会赛跑的记录,真了不起!"杨础荣听了,不好意思的抓抓头。
比赛继续进行着,同学们有的垒球,有的立定跳远,还有的跳高,他们都想为班级争光。
校园的一阵阵欢呼声,在慢慢地飘荡。
❷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古诗
第五单元《杜甫诗三首》: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版昏晓。荡胸权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❸ 八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册第五单元综合练习答案
一、1.(1)A(2)B(3)A(4)A(5)A(6)A
2.阡陌 huò 馨 jì sǎn ruò
3.(1)以(之)为异,认为(它)奇怪。 (2)作标记
(3)生枝蔓 (4)以……为子。
4.(1)代桃花林的景象 (2)主谓之间,不译。
(3)那 (4)代核舟
5.(1)与 举 推举 (2)简 拣 挑选
(3)要 邀 邀请 (4)诎屈 弯曲
6.示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7.(1)诗史 诗圣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修睦
8.D
9.(1)作为 向 (2)作标记 作标记
(3)寻找 不久 (4)极致消失
10.(1)√ (2)× (3)√ (4)√
11.(1)会当凌绝顶 (2)恨别鸟惊心 (3)妇啼一何苦
(4)水波不兴 (5)草色入帘青 (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二、(一)1.(1)类 (2)全,都 (3)邀请
2.A
3.(1)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2)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或: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
4.热情好客 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
5.寄托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二)1.(1)更加 (2)玩弄 (3)应当(4)美妙到了极点
2.D
3.B
4.(1)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2)一天,(我)和几位好友一起,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花。
5.(1)雨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雨后:鲜艳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
(2)例一: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
例二:我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因为被雨水洗涤过的荷花,更显得鲜妍明媚、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
(三)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澄澈,宁静,不世俗堕落,不轻薄浮躁。
3.在纷繁忙碌的世俗生活里,我们要把持住自己,不妖随波逐流,怀着一颗柔软的心去感受纯真、美好和崇高,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清明、充实、自由,让自己的生命得以延伸。
4.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抒发了对生命的感慨、思索,对自我的审视,澄清;对美好、真实的回忆,对崇高、自由的向往。
❹ 初二语文上期末复习教案怎么写在线等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21、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作为)业。缘(沿着)溪行,忘路之(的)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指代花)草鲜美(鲜艳美丽),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渔人甚(很)/异(对……感到惊异)之。复(又)前行,欲穷(尽)其林。
林尽水源,便(就)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隐隐约约)若有光。便舍(舍弃)船,从口入。初极狭,才(仅)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土地平旷,屋舍(房子)/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都)如外人。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并(都)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竟)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通“邀”,邀请)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都)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妻子和子女)/邑人(同县的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再)出焉,遂(于是就)与外人间隔(隔离)。问今是何世,乃(竟)不知有汉,无论(更不必说)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详细)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邀请)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离开)。此中人语云:“不足(值得)/为(对、向)外人道也。”
既(已经)出,得其船,便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路,处处志(做标志)之。及(到了)郡下,诣(到)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标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计划)往。未果(实现),寻(不久)病终。后遂无问津(渡口)者。
一、字词解释
二、句子翻译: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5、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三、内容理解
1、概括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写桃花林的美丽景色。)
2、写桃花源景色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描述桃花源的景色)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4、桃源人见到渔人为什么会“大惊”?“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什么?“皆叹惋”的内容是什么?
5、概括第4段的内容。(写桃花源的社会风尚——和平安定、民主平等、丰衣足食、民风淳朴)
6、“处处志之”,却“不复得路”,表明了什么?(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7、最后一段写刘子冀的作用?(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个尾声——有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就变得更浓了。同时也暗示了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8、桃花源为什么让作者向往?(环境方面:优美;物质方面:富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
22、短文两篇
陋 室 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这)是陋室,惟吾德馨(香气,指品德高尚)。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往来无白丁(平民)。可以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使……扰乱)耳,无案牍(官府的公文)之劳(使……劳累)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表示反问语气)有?”
爱 莲 说
水陆草木之(结构助词,的)花,可爱者甚(很)/蕃(多)。晋陶渊明独(只)爱菊;自(从)李唐来,世人盛(很,非常)爱牡丹;予独爱莲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表示舒缓语气)出淤泥而(表示转折)不染,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而不妖(美丽而不端庄),中通外直,不蔓(生枝蔓)不枝(长枝节),香远(远播)/益(更)清,亭亭净植(立),可远观而不可亵(亲近而不庄重)玩焉。
予谓(认为)菊,花之(结构助词,的)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表示舒缓语气)爱,陶后鲜(少)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应当)乎众矣。
一、字词解释
二、句子翻译: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使耳朵扰乱,没有(成堆的)公文使身心劳累。)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三、内容理解
1、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陋室不陋的?(三个方面:环境:陋室之景宜人;交往的人:陋室之人高雅;生活情趣:陋室之事有趣。)
2、为什么要举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来说明“陋室不陋”?(用类比的手法,隐含作者的远大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句话有什么弦外之音?(表明作者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厌恶,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4、结尾引用孔子的话的作用?(引经据典,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突出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1、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2、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而且一个人的品德比学识更重要。)
6、文中是写莲花的,但为什么要写到菊花和牡丹呢?(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花的品德高尚。)
7、陶渊明的“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出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相同:表现出他们不随世俗的态度。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高尚的。)
8、爱菊、爱莲、爱牡丹所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高洁品格、不随世俗同流合污;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
9、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具有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豁达的高贵品质。)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有什么弦外之音?(表现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夷和厌恶。)
11、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这是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的典型。这种道德情操是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都应重视并学习的,这样才能在物质上,在精神上统一地提高,完善地发展。)
23、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用)径寸之木,为(做,这里指雕刻)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无不,全都)/因(顺着)/势(形状)/象(模仿,这里指雕刻)形,各具情态。尝(曾经)/贻(赠送)余核舟一,盖(表示推测的语气词)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奇,高可(大约)二黍许(上下)。中轩(高)敞者为舱,箬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开)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缓缓地)来,水波不兴(起)”,石青(用石青)/糁(涂)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戴帽子)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拿)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身各微侧;其两膝相比(靠近)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极)类弥勒,袒胸露乳,矫(举)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类)。卧(使……平放)右膝,诎(使……弯曲)右臂支船,而竖(使……竖起)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靠着)之,珠可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船桨)。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梳着锥形发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好像)啸呼状(……的样子)。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正视)/容(神色)/寂(平静),若听茶声然(……的样子)。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清楚明白),其色墨。又用(指雕刻)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者五,为窗者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者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竟然)不盈(满)寸,盖简(通“拣”,挑选)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一、字词解释
二、句子翻译: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2、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3、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4、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
5、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6、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7、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