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八年级上册语文29课《湖心亭看雪》课后练习题答案
一、背诵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2.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设题意图:背诵课文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基本功,培养语感,巩固所学的文言词。要当堂完成。第1题是让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风格有所感知。第2题是为了使学生对白描这种写作手法有比较透彻的理解,教师可以不局限于本文,适当地多举几个例子,让学生明白白描手法不仅用于文言文,还可以用在现代文里,不仅可以写景,还可以写人。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让学生当堂做白描的口头训练。
参考答案:
1.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2.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二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设题意图是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阅读能力。这比《三峡》一课的比较阅读要求更高了。《三峡》一课是求同比较,本课是求异比较。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三、课外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并互相交流。
设题意图是通过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作品,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有关西湖的文化,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还为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积累一些经验,教师可以对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先做一些介绍。交流可以在完成教学内容以后进行,也可以放在课前进行,最好在课堂上完成。
⑵ 初二语文上册湖心亭看亭的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来我自住在杭州西湖。下了好几天的大雪,湖中没有人的说话声也没有鸟叫声。这一天初更以后,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是白雪中的一点,我的船像一片飘在湖中的芥叶一样,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米粒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面对面坐在那儿,一个小书童烧着火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的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痴情赏雪的)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痛饮了三大杯酒后告别。我问他们的姓名,(他们回答)说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我到达自己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先生一样痴的人!”
⑶ 初二语文作业本29课湖心亭看雪阅读理解2的答案
初二语文29课湖心亭看雪解释。急急急
⑷ (语文)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老师的教案,仅供参考)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入新课〗
冬季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下雪了,那飘扬着的雪花,凝聚着对大地的热爱,从无垠的天幕洒落,在我们头顶飞舞,抚摸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下雪啦,多好!
雪带给我们的感受?--静穆、纯洁、纯净、阔大而辽远--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理清文章线索〗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明确: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合作探究〗
(一)既然题目是《看雪》,现在我们就共同来品味张岱眼中的雪世界。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通过听觉写景,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移步换景,变换角度,作者又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
-本段文字写景所用手法为白描,你能否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举出一两个例子并加以分析。
『品味白描手法的妙处。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下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一种人生情绪。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
本段文字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学生再朗读体味)
你能在文中再找出一些能表现作者此种情怀的词或句子吗?并分析。(独、痴)
(二)难道真的无人拥有如此情趣吗?看来不是,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还有谁有这样的闲情雅致。(湖心亭对座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
作者在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惊喜、愉悦(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此正所谓“文如看山不喜平”,足见作者用笔之巧。(强饮三大白)自己本不善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而且连饮三大杯,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名句。
--惆怅。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我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约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怅惘!
本文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做到了景有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作者在写景、叙事中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湖、山、人共同构成了极具艺术境界的画面。
〖赏析〗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分组完成下列问题〗
1、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找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仅仅是看雪吗?还有看人)
2、 全文共两段,请简要介绍各段的大意。
第一段总写雪的环境和雪夜舟中看雪。
第二段写亭中与人共饮。
3、 寒冬腊月,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钟情山水的独特个性却遇上了知音人,他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默读此段,找出表现独寂的夜游者相逢的心境的词。
见余大喜”中的“大喜”既是亭中人的惊喜,也是作者夜游的独特心境。
作者落拓不羁,放浪于山水之间的高雅情调得到了应和。
4、 高雅的情调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的,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还有什么深意吗?
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5、 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厚。如“独”、“大喜”、“雾凇沆砀”等。
6、 从小品文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
本文是张岱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韵味,美的语言。
〖达标训练〗
一、课堂讨论: 对“西湖”诗文的认识有哪些?
二、自测题。
1、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C )。
A、惟长堤一痕 B、一童子烧酒
C、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D、余拿一小舟
2、下面句中加点字与“客此”的“客”用法相同的是( C )
A、顾之,客请与予对局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以河为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 D、有两人铺毡对坐
3、湖上的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是“一痕”、“一点”、“一芥”?
因为湖上雾浓,所以长堤、湖心亭看似“一痕”、“一点”、“一芥”,形容船小。
⑸ 八年级上语文 在《湖心亭看雪》中,作者在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与下面那两句相似
B,因为他们在喝酒,又是知己 道道巴克上找的,看:作者在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与下列诗句中哪两句相似( B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酒逢知己千杯少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⑹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书中有一则文言文《湖心亭看雪》
拏、挐两个字是异体字,即一个字的两种不同写法,这对异体字有一个义项是“撑船;划船”,这里就是这个意思。有的人将这个字注释为通假字,认为是通“桡”,“桡”字有一名词义项“船桨”,可活用为动词,作“划船”讲,也可讲得通。
至于你们老师写的和课本上的区别,可能是版本的不同,可是都视为正确的。
附录:
湖心亭看雪
【明末清初】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
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9、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10、惟:只有。
11、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这里指苏堤。一,数词。痕,痕迹。
12、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
13、而已:罢了。
14、毡:毛毯。
15、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16、拉:邀请。
17、强(qiǎng)饮:尽情喝。强,尽力,勉力,竭力。一说,高兴地,兴奋地。
18、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19、客此:客,做客,名词作动词。在此地客居。
20、及:等到。
21、舟子:船夫。
22、喃喃:低声嘟哝。
23、莫:不要。
24、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25、更:还。
26、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译文、
崇祯五年(1632)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⑺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文中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二) 词类活用:
类型 例句 出处 解释
意动用法 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对……感到诧异
名词作状语 复前行、听妇前致词 《桃花源记》 往前、上前
形容词作动词 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穷尽,走到头
名词作动词 有仙则名 《陋室铭》 有名气
名词作动词 有龙则灵 《陋室铭》 有灵性
使动用法 无丝竹之乱耳 《陋室铭》 使……杂乱
使动用法 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 使……劳累
名词作动词 不蔓不枝 《爱莲说》 长枝蔓、长枝节
名词作状语 箬蓬覆之 《核舟记》 用箬蓬
名词作状语 石青糁之 《核舟记》 用石青
名词作动词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戴着高帽、长满胡须
名词作动词 居右者椎髻仰面 《核舟记》 梳着椎型发髻
名词作形容词 其色墨 《核舟记》 黑的
意动用法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大道之行也》 以……为亲人、
以……为子女
形容词作名词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大道之行也》 老年人、中年人、幼童
形容词作名词 造化钟神秀 《望岳》 神奇、秀丽的景色
意动用法 一览众山小 《望岳》 认为……小
使动用法 恨别鸟惊心 《春望》 使……受惊
形容词作名词 虽乘奔御风 《三峡》 飞奔的马
形容词作名词 空谷传响 《三峡》 回声
形容词作动词 夕日欲颓 《答谢中书书》 坠落
名词作动词 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 散步
名词作状语 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观潮》 用银、用玉
形容词作动词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观潮》 穷尽
名词作动词 皆披发文身 《观潮》 画着文彩
形容词作动词 上下一白 《湖心亭看雪》 变白
名词作动词 客此 《湖心亭看雪》 客居
名词作状语 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 在夜里
词类活用的类型: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三) 一词多义:
之 a. 渔人甚异之:代词,指桃花林的美景 为 a. 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b.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替
b. 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 c.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c. 无丝竹之乱耳:取消主谓独立性的结构助词,不译 d. 为宫室:做。这里指雕刻。
e. 中轩敞者为窗:是
d.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f.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
属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焉 a. 不复出焉:兼词,从这里。
b. 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b.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句尾语气助词,不译。
c. 属引凄异:连接 c.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哪里,怎么
舍 a. 便舍船:离开 志 a. 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
b. 屋舍俨然:房屋 b.寻向所志:名词,标记
寻 a. 寻向所志:寻找 奇 a.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特
b. 寻病终:不久 b. 八分有奇:指零数
可 a. 高可二黍许:大约 云 a.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说
b. 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b. 盖大苏泛赤壁云:句尾语气助词,不译。
行 a. 复前行:走 闭 a. 是故谋闭而不兴:封闭,阻塞
b. 大道之行也:施行 b. 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曾 a. 计其长曾不盈寸:竟然 虽 a. 老妪力虽衰:虽然
b. 荡胸生曾云:重叠 b. 虽乘奔御风:即使
自 a. 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绝 a. 沿溯阻绝:断,中断
b.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b. 绝崦多生怪柏:极
c. 自康乐以来:自从 c. 哀转久绝:消失
与 a. 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观 a.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看
b.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b. 天下之伟观:景观
c. 念无与为乐者:介词,和 能 a.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
b. 以此夸能:能力,本领
d.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e. 天与云与山与水:连词,和
仅 a. 仅如银线:几乎,将近 势 a. 势极雄豪:来势,气势
b.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b.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更 a. 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一 a. 上下一白:副词,全
b.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b. 惟长堤一痕:数词,一
白 a. 上下一白:形容词,白色的 者 a.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人
b.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名词,酒杯 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的标志
(四) 古今异义
类型 例句 古义 今义 出处
词义转移 芳草鲜美 鲜艳美丽 指食物的味道好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好象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悉如外人 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问所从来 从……来 从过去到现在 《桃花源记》
词义缩小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和儿女 专指男子法定的配偶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走投无路的境地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无论魏晋 不要说,更不必说 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值得 不够,不充足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诣太守,说如此 代词,指桃花源的情况 这样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惟吾德馨 品德高尚 散步很远的香气 《陋室铭》
词义转移 往来无白丁 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平民、百姓 《陋室铭》
词义转移 宜乎众矣 应当 合适 《爱莲说》
词义转移 罔不因势象形 顺着、就着 因为 《核舟记》
词义转移 罔不因势象形 模仿 指一种动物 《核舟记》
词义转移 佛印居右 在 居住 《核舟记》
词义转移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长 修理、修建 《核舟记》
词义转移 男有分 职业、职守 过分 《大道之行也》
词义转移 女有归 女子出嫁 返回 《大道之行也》
词义转移 盗窃乱贼而不作 造反 没有秩序 《大道之行也》
词义转移 造化钟神秀 聚集 指一种计时的器具 《望岳》
词义转移 良多趣味 确实,实在 好 《三峡》
词义扩大 四时俱备 季节 时间 《答谢中书书》
词义转移 晓雾将歇 消散 休息 《答谢中书书》
词义转移 夕日欲颓 坠落 变坏 《答谢中书书》
词义消失 相与步于中庭 院里 《记承天寺夜游》
词义转移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记承天寺夜游》
词义转移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罢了 耳朵 《记承天寺夜游》
词义转移 吞天沃日 用水淋洗 肥沃 《观潮》
词义转移 海涌银为郭 外城 指一种姓氏 《观潮》
词义转移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 马 骑马 《观潮》
词义转移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 举枪 指一种体育器材 《观潮》
词义缩小 人物略不相睹 人和物 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所描写的人 《观潮》
词义转移 江干上下十余里 岸,边 干燥 《湖心亭看雪》
词义转移 余拿一小船 撑,划 用手或其他方式抓起 《湖心亭看雪》
词义转移 用毳衣炉火 火炉 炉子和火/炉子中的火 《湖心亭看雪》
词义转移 仍怜故乡水 爱 可怜 《渡荆门送别》
古今异义的类型:词义缩小、词义扩大、词义转移、色彩变化、词义消失。
⑻ 8上语文《湖心亭看雪》中作者看到怎样的情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⑼ 8上语文《湖心亭看雪》中的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
他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在“更定”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
⑽ 八年级课堂作业本:语文湖心亭看雪答案。速度。。。。
29 湖心亭看雪1.C 2.D 3.张岱 陶 庵 梦 忆 西 湖 梦 寻 4.示 例:几 处 早 莺 争 暖 树 谁 家 新燕啄内春泥/水光潋容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5.(1) 这 (2)全,都 (3)酒杯 (4)客居 6.(1)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2)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7.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8.恰当。如此大雪天竟独去湖心亭,足见他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 水 之 乐,痴 迷 于 世 俗 之 外 的 雅 情 雅 致。 9.(1) ① ⑤ ⑦ (2) ② ⑥ (3)③ (4)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