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圖形運動與位置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易出現哪些問題,又該如何應對
在圖形運動與位置學習過程中,學生可能會出現反應不夠快,動作不夠靈活等問題。
㈡ 幼兒園中班圖形拼擺教學反思
中班數學活動《有趣的圖形》教案及反思 活動目標: 1、在認識圖形的基礎上,使幼兒初步感知圖形之間的轉換關系。 2、培養幼兒思維的靈活性,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准備:自製的「小路」,上面鏤刻出大小不同的幾何圖形;供幼兒操作的圖形、小筐若干;小熊頭飾、小動物的家;音樂磁帶等。 活動過程: 一、引入環節,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 1、教師引導幼兒觀察,發現「石頭」的不同。 2、引導幼兒撿起自己喜歡的石頭,並與同伴進行交流。 二、創設情境,引發幼兒探索、操作。 1、以小熊摔跤的故事情境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 2、引導幼兒觀察小路,說說小路上的坑是什麼樣子的,啟發幼兒想辦法把坑填好。 3、幼兒思考並嘗試操作,教師根據情況適時引導。 4、引導幼兒發現,用幾個不同形狀的圖形能變出一個新的圖形來。從而理解圖形之間存在的轉換關系。 三、伴隨著音樂,幼兒和教師一同歡快地走出活動室。活動自然結束。 有趣的圖形活動反思: 在認識了多種幾何圖形以後,在智力區我們投放了許多色彩不同、大小不同的圖形供幼兒拼擺,孩子們非常感興趣。每天都會到這兒來利用圖形拼擺出各種畫面:如火車、汽車、飛機、房子、大樹、小鳥等。可是在一次游戲中,有兩個小朋友發生了爭吵,原因是自己擺的房子都需要一個大一點的正方形,而當時盒子中只有一個合適的,兩人都握著正方形,誰也不願松開。於是在我的引導下,一名幼兒用兩個三角形組合在一起拼出了正方形,其他幼兒看見了覺得很有意思也紛紛來嘗試。這時我突然意識到,長期以來幼兒在拼擺過程中都是用圖形直接來當作物體某一部分的,如果下次三角形不夠了或是長方形不夠了,孩子就只會爭搶。我想應該讓孩子理解圖形之間是可以相互轉換的,再遇到這樣的問題時就可以用別的圖形組合在一起來替換所需要的圖形,如果獲得了這種經驗,孩子們的拼擺活動會更加豐富,思維也會變得靈活起來。因此我設計了今天的數學活動:有趣的圖形。此次教育活動的目標是: 1、在認識圖形的基礎上,使幼兒初步感知圖形之間的轉換關系。 2、培養幼兒思維的靈活性,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我主要考慮到以下幾點: 一、復習、鞏固認識的圖形: 活動開始我鼓勵幼兒撿一些不同的石頭,並與同伴進行交流,自己的小石頭是什麼形狀的,這樣對每個圖形的外形特徵加深印象,為他之後的填坑活動奠定基礎。 二、在玩兒中學 為了使枯燥無味的數學活動變得生動有趣,在引導幼兒撿圖形的環節上我設計成撿石頭要去建房子,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以小熊摔跤的故事情景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萌發他們助人為樂的情感;創設小動物的家這樣溫馨的背景環境,營造一個寬松愉悅的活動氛圍;直接利用小路作為活動場所,讓孩子們在邊玩兒填坑的游戲中邊感知圖形之間的轉換關系。 三、提供幼兒充分探索、嘗試、思考的空間和條件。 1、在填坑之前,教師先引導幼兒觀察路上的坑是什麼樣子的,如:是什麼形狀的、有大又有小。為的是讓孩子明白要想辦法來獲得這些圖形。同時教師提出要求,引導幼兒坐在小路的兩邊,把身邊的坑填滿,不能漏洞,也不能讓石頭疊放在一起,這些提示語會引導著他們不斷嘗試、思考把坑填好。 2、路面上我所設計的坑多數都大於幼兒手中現有的圖形或是沒有這樣的圖形,一塊石頭不可能直接填滿,這就給孩子創設了難題,促使他們想辦法用多個圖形拼在一起來解決問題。可是哪些圖形更合適呢?這就激發了幼兒思考——操作——再思考——再操作的過程。 3、考慮到難易程度的不同,有的坑用2—4個圖形就可以拼成,而有的坑就需要更多的圖形,這讓能力強的和能力較弱一些的孩子都能獲得成功,願意參與活動。 四、活動中注意觀察幼兒的表現,及時鼓勵。重在啟發、引導幼兒嘗試操作: 在幼兒嘗試、探索、發現的過程中,教師觀察幼兒的表現,看到好的做法及時鼓勵、肯定;看到幼兒遇到困難時,啟發全體幼兒共同想辦法解決,並不斷地歸納、總結,引導幼兒感知圖形間的轉換關 系。
㈢ 關於《圖形的分類》教案活動反思怎麼寫
《圖形分類》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八冊第二單元《認識圖形》的起始課。本課教材的教學是建立在之前認識了立體圖形、平面圖形的基礎上,讓學生經歷具體的圖形分類活動,對已學過的一些圖形進行歸類和梳理,了解圖形的類別特徵以及圖形之間的關系;並在教材中安排了「看一看,說一說」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舉出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在生活中的運用事例,並設計活動「拉一拉」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明白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平行四邊形具有不穩定性以及它們在生活中的運用。現反思如下:
1.通過翻線繩游戲復習學過的圖形,初步感知各種圖形的基本特徵,在此基礎上,進行分類,這有利於學生正確識別圖形。讓學生觀察、操作等實踐活動中進一步認識圖形,揭示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區別,並逐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平面圖形的特點,正確地對平面圖形進行分類,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
2.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把對圖形分類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思考分類的標准,通過分組討論,使學生更全面地認識圖形,形成了清晰的圖形分類體系。在小組合作與交流中,經歷了探索的過程,對所給的圖形進行有效的分類。這樣設計,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推理和分類能力,又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使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主動學習,既學到了知識,又感到其中的無限樂趣。
3.利用各種學具、教具和教學手段,使學生在探索圖形區別的過程中,更具有趣味性、挑戰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學生動手操作,既完成對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平行四邊形具有不穩定性的特點的理解,又發展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欣賞生活建築中的圖形,讓學生對今所學的知識進行總結,把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化,加深印象,內化知識結構。並讓學生明白三角形的穩定性這一特徵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應用。
4.在教學中,我力求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探究;通過觀察、分類等方法獲得數學信息,並能清晰、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他們能用數學語言,合乎邏輯地進行討論與交流,吸納同伴的方法。給學生充分的活動空間,讓學生自己去探究,體驗,發現,讓學生高高興興地進入數學世界,在探究中激起興趣,使學生體會到做數學的樂趣,培養學生的自信。
本節課不足之處在於:
1.我仍不敢大膽放手讓學生去自主探究,第一次分類是將圖形分成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其實完全可以讓學生准備充分的學具,讓學生直接獨立分類,學生中一定會有人想到分成這兩大類。然後快速交流後就直接對平面圖形繼續分類,再交流不同的分類方法及標准。
2.關於課件的使用,因為本節課學生手裡有操作的實物圖形,所有展示交流時直接用實物展示就可以了,不用等學生展示完了又來演示一遍課件,機械重復,沒有意義。
3.當學生的分類標准不夠明確時,要通過學生的質疑交流和教師的點撥,給予明確的分類標准,不能太含糊。
㈣ 大班數學《圖形的變化》課後反思
在北師版六年級上冊的圖形變換教學中,又一次讓我體會到教法的小小改進,就能帶來有效教學的喜悅。
在教《圖形的變換》之前,我認真研讀了教材的內容和目標:能有條理地表達圖形的平移、旋轉或對稱變化的過程。我想這個目標的實現不難。考慮到這些變換過程單考圖和講解是抽象,我設計為先用flash的動畫給學生展示平移、旋轉和對稱三種變換的概念,再歸納要點,然後讓學生觀察圖,解釋各變換方法和過程。
板書:
1、平移----點
2、旋轉----點、邊
3、對稱-----對稱軸
板書完後,再讓學生看圖,並解釋說明各種變換過程,接著做練習。
效果證明,這是一堂沉悶的練習課。任憑我在講台上一邊講解,一邊近似瘋狂的手勢比劃,部分學生的目光還是還是迷茫,對圖形變換過程的表達條理很亂。從教室出來,我像打了敗仗的將軍。
怎麼辦?我不得不重新研讀教材。教學目標還是一樣:能有條理地標到平移、旋轉及對稱變換過程。但教材沒有給出這三種變換的具體方法,只是讓學生去動手感悟、體會這些變換。聯繫到這些,我發現我忽略了幾點:1、沒有讓學生親自動手嘗試變換過程。2、沒有引導學生具體地把這三種變換的關鍵要素找出來(五年級時已經強調了整個圖形的平移其實是這個圖形中的每個點都在平移,所以抓住其中一點的位置來看)。
針對以上兩點,我設計了第二節練習課的教學方案:
1、具體化三種變換的要素:
平移:向上/下/左/右,平移了多少格
旋轉:以哪個點為中心,原圖的哪個部分順時針/逆時針旋轉了多少度。
對稱:以哪條直線作為對稱軸,哪部分圖做對稱變換。
2、畫圖演示:把圖形變換過程的每個步驟詳細畫出來,讓學生理解每種變換方法,強調分步說明變換過程。(附圖)
3、剪圖演示:在方格紙上畫圖,剪出要變換的圖形,按照圖形的變換步驟,動態地投影圖形的變換過程,讓變換過程更深刻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中。
按這三點思路上完第二節課後,學生不僅能真正理解了平移、旋轉、對稱的變換過程,而且能有條理地表達圖形的變換過程。
回想《圖形的變換》前後兩節的教學設計和效果,給我的啟發是:
1、要深刻地分析教材的重難點:前一節課只是引導學生三種變換跟點、邊有關,後一節更詳細地分析圖形變換的中心點,對稱軸的作用,更准確地把握了教材的重難點。
2、採取有效的教學方法:第一節課中,我選取的flash課件時效性不夠,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變換過程,忽略了生活實例與實物操作。第二節我用方格紙描繪圖形的每一步變換,並用文字注釋每一步的變換方法。為了加深理解,我剪出與題目大小一樣的小紙片,演示圖形的變換過程。
3、還課堂於學生:這堂課如果提前布置手工作業,讓學生課前剪好教材和練習中的圖形,在課堂中親自操作變換過程的話,課堂的氣氛會更活躍,學生也能在動手的過程中更深刻地理解圖形變換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