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看規律畫圖
⑵ 小學數學規律畫圖題
第四題只看每副圖的左側,第一幅圖形帶陰影的圓在從上往下第一個,第二幅圖形帶陰影的專圓在屬從上往下第二個,第三幅圖形帶陰影的圓在從上往下第三個,所以第四副圖形帶陰影的圓應在從上往下第四個。
同理,光看右側,第一幅圖形帶陰影的圓在從下往上第一個,第二幅圖形帶陰影的圓在從下往上第二個,第三幅圖形帶陰影的圓在從下往上第三個,所以第四副圖形帶陰影的圓應在從下往上第四個。
⑶ 按規律填畫圖。
![]() |
⑷ 按規律畫圖
根據題干分析可得:第n幅圖中的點數是:n×n,
所以當n=4時,點數為4×4;
當n=5時,點數為5×5;
當n=6時,點數為6×6;由此接著畫圖如下:
⑸ 按規律畫圖,
從第三幅圖起規律是第一幅圖的樹枝數加這幅圖的前一幅圖的樹枝數的和乘以2
即第三回幅圖的樹枝答數=﹙1+3﹚×2=8
第四幅圖的樹枝數=﹙1+8﹚×2=18
第五幅圖的樹枝數=﹙1+18﹚×2=38
第六幅圖的樹枝數=﹙1+38﹚×2=78
第七幅圖的樹枝數=﹙1+78﹚×2=158
所以第七幅圖比第六幅圖多出158-78=80個樹枝
⑹ 寫一篇幼兒小班找規律,畫補圖形教案
這次的數學活動,我原先想得到這樣的教學目標: 1、完整的補畫圖形並給它們塗上不同的顏色。 2、大膽的進行自主作業,體驗操作完成的成功喜悅。 於是我根據《幼兒園指導綱要》中科學(數學)的有關要求設計了這次的教學活動: 一、認認圖形。 二、補畫圖形。 三、分類塗色。 當我走進教室進行實際教學活動的時候,我從孩子的身上看到了這樣的情況:孩子們對於他們熟悉的圓形和三角形能很好的補畫完成,但是對於比較相近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卻容易混淆,有的甚至不知道該如何人下筆,使得下面的教學活動很難展開。 針對這些現象我覺得我原來的教學設計可以適當的調整: 1、在開展本次活動之前,一定要預先讓幼兒對各個圖形(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有很系統的認識,當我拿出一樣事物的時候他們能很明確的區分他們的形狀,這是教學活動之前的幼兒前期知識經驗的准備。 2、在進行第一個環節認認圖形的時候,我覺得可以採取實物的方式。可以利用幼兒比較熟悉和喜愛的事物來激發他們對於圖形的認識。比如:用各種形狀的積木,或者是用橡皮泥捏成的圖形形狀。這樣能更直觀的讓幼兒了解圖形。 3、在補畫圖形的時候可以讓幼兒拿著食物的圖形去補畫。因為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邏輯思維發展不高,直觀形象思維則需要我們老師提供實物幫助幼兒更好的開展活動。對於那些能力特別弱的孩子,老師更應該單獨進行指導,讓他們有信心,不能感覺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