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壓歲錢的好處和短篇故事,理論。
一、壓歲錢的好處:
壓歲錢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幫助小孩平安過年,祝願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放進紅包分給晚輩,相傳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如今,壓歲錢還可以讓孩子有了足夠的資金可以與朋友去應酬,促進人際關系增加人脈來源;可以更好的教導孩子的對於金錢的控製程度;可以開始小額度的理財,就相當於教學費教孩子認識金融,對於投資理財擁有更多的經驗。
二、有關的故事:
關於壓歲錢,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著的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著頭疼發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著燈坐著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心肝寶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著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著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不敢合眼。半夜裡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後大家學著做,孩子就太平無事了。
原來八枚銅錢是八仙變的,暗中來保護孩子的。因為「祟」與「歲」諧音,之後逐漸演變為「壓歲錢」。到了明清,「以彩繩穿錢編為龍形,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所以一些地方把給孩子壓歲錢叫「串錢」。到了近代則演變為紅紙包一百文銅錢賜給晚輩,寓意「長命百歲」。對已成年的晚輩紅紙包里則放一枚銀元,寓意「一本萬利」。貨幣改為紙幣後,長輩們喜歡到銀行兌換票面號碼相連的新鈔票給孩子,祝願孩子「連連高升」。
『貳』 壓歲錢的故事感受
這個壓歲錢是有傳說的,從前大年三十的晚上總會有小妖來搗亂,大人們為了不再出現這樣的現象便用錢來壓壓那些叫「祟」的妖怪,所以就有了壓歲錢。
記得去年大年三十除夕夜姑媽來到我家,想必她是來給我送壓歲錢來的吧!只見她從包中拿出一個大紅包對我說:「這個給你,希望你啊在新的一年裡能學習進步,幸福平安。」「姑姑,謝謝了,雖然我沒有錢給你但是我也祝願你工作順利,財源廣進。」媽媽對我說:既然這是姑姑給你的,你就拿著吧!」看這這個紅包心裡非常興奮心想:這么多錢我可以去買幾本書,多積累一點知識。
母親節快到了我把自己平時積攢的壓歲錢拿出來要為媽媽買一個小禮品,本來我是想拿這些錢去買書的,可是媽媽為我做了很多事情,我應該回報她。我來到禮品店看到許多禮品不滿意有項鏈,擺飾品等,想到媽媽平時洗碗特別是冬天雙手都放在冰冷的水裡凍僵了,便來到超市走到手套專區為媽媽選了一雙又暖又防水的手套,付完錢回到家就將放在身後的手套拿出對媽媽說:「媽媽,這雙手套給你,你冬天洗碗手都凍紅了。以後戴上這雙手套就不會了。」她聽完我這番話十分感動,站在一旁的嬸嬸說:「小姑娘長大了,懂事了知道關心媽媽,可真有孝心啊!」
對於這些壓歲錢,我希望大家要合理運用,買書,為父母送禮品是應該的,這是可以積累知識和回報父母的。而買零食等只能解一時的口饞卻不能像書和情義永遠留存,讓壓歲錢也用的有意義。
『叄』 關於壓歲錢的故事
關於壓歲錢,有一個故事。傳說古代有一個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內里出來容,專門摸睡熟的小孩的腦門。小孩被摸過後就會發高燒說夢話,退燒後也就變成痴呆瘋癲的傻子了。人們怕祟來傷害孩子,整夜點燈不睡,就叫「守祟」。
據說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愛。在年三十晚上,為防止「祟」來侵擾一直逗孩子玩,小孩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後,包著的八枚銅錢就放在枕邊。半夜裡,一陣陰風吹過,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頭,突然孩子枕邊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著逃跑了。於是這件事傳揚開來,大家紛紛效仿,在大年夜用紅紙包上錢給孩子,祟就不敢再來侵擾了。
因而人們把這種錢叫「壓祟錢」,「祟」與「歲」發音相同,日久天長,就被稱為「壓歲錢」了。
『肆』 壓歲錢的來歷
壓歲錢的來歷:
「壓歲錢」的習俗在中國流傳了數千年,但「壓歲錢」最初並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而是一種佩戴在身上的裝飾品,目的也不是祈福,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
每到傳統節日春節,長輩往往會給晚輩一些「壓歲錢」,希望晚輩們在新的一年中大吉大利,健康平安。「壓歲錢」的習俗在中國流傳了數千年,但「壓歲錢」最初並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而是一種佩戴在身上的裝飾品,目的也不是祈福,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
最早的「壓歲錢」出現在中國的漢代,它最初的名字叫作「壓勝錢」,也稱「大壓勝錢」。這種錢幣不是用來流通的,也不能當錢花,而是一種用來觀賞的、可以佩戴的錢幣形狀的裝飾品。
「壓歲錢」正面一般鑄有吉祥用語,如「天下太平」、「四季平安」、「千秋萬歲」、「去殃除凶」、「百毒不侵」等字;背面則鑄有各種民間瑞獸祥鳥的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斗劍、星斗、蝙蝠、鹿等。
(4)壓歲錢的故事教案反思擴展閱讀:
當時,人們對「壓歲錢」有一種美好的寄託,這源於一則民間傳說。相傳古時候,有一種妖怪叫「祟」,專門在大年三十夜裡出來活動,偷偷地潛入百姓家中,去摸熟睡孩子的頭。
凡是被「祟」摸過頭的孩子,就會頭痛發熱,最後變成傻子。於是,家家三十晚上都點著燈徹夜不睡,謂之「守祟」。
有一對老夫婦老來得子,視若寶貝,三十晚上怕「祟」來傷害孩子,便拿出8枚銅錢給孩子玩,孩子玩累後就把8枚銅錢放在枕邊後睡去。半夜,一陣陰風過後,「祟」潛入老夫妻家中,吹滅燭火,伸手去摸孩子的頭,結果枕邊突然迸發出8道閃光,把「祟」嚇得奪門而逃。
此事不脛而走,人們便認為那8枚銅錢乃是八仙化身來保護孩子的,因「祟」與「歲」同音,後來人們便將「守祟」稱為「守歲」,並在大年三十晚上給孩子一些銅錢,以祈求平安。
宋元時期,過春節時,長輩都會給小孩一些銅錢,任其把玩,以求平安吉祥,這種風俗一直盛傳不衰。明清時,「壓歲錢」才有了正式的名字,清代典籍《燕京歲時記》中記載:「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
因銅錢是線串的,所以古時民間也稱「壓歲錢」為「串線」。晚輩們將長輩賞賜的「壓歲錢」像玉佩一樣佩戴在身上成為一種裝飾品,以用來辟邪保平安,也表示對長輩的一種尊重。
隨著社會的發展,「壓歲錢」逐步向「錢」上過渡。民國時期,壓歲錢的配飾、辟邪功能正式退出歷史舞台,而代之以真正的貨幣,變成了大年三十「壓歲」時,長輩發給晚輩的「福利錢」:紅紙包上一百文銅錢,寓意「長命百歲」;包上一枚銀元,寓意「一本萬利」。
「壓歲錢」不再佩戴,而真正用於貨幣流通,擔負起了「一本萬利」、「財源茂盛」、「步步高升」等現實功用。近現代,紙幣逐漸取代了金屬貨幣,「壓歲錢」才真正成了今天我們眼中的「壓歲錢」。
『伍』 有關壓歲錢的故事
壓歲錢最早復出現於漢代,也叫制厭勝錢或是大壓勝錢,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正反兩面鑄有文字或圖案,正面的是文字,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反面的是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斗劍、星斗等。
壓歲錢據說和唐代宮廷有關,根據《資治通鑒》卷廿六中記載:時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這里說的洗兒錢除了賀喜外,更重要的意義是長輩給新生兒的避邪去魔的護身符,賜錢新生兒的風俗逐漸從宮廷流傳到民間,宋代成為民間重要風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