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幼兒園小班餐前准備的活動有什麼
幼兒園小班,你和他們講解了游戲的方法,有些孩子也未必聽得懂,最好帶個中班的,然後老師和中班表演一下,小班孩子看了就明白了
2. 小班開學餐前活動,教育目標
活動過程:
1、 講故事,讓幼兒根據已有生活經驗想像小動物們發生事故的原因。
(1) 講故事的前半段。
熊貓媽媽的醫院今天可忙了,貓媽媽帶著小貓來了。見小貓難受的樣子,熊貓醫生關心地問:「小貓,你哪兒不舒服?」小貓指指喉嚨說不出話來,熊貓醫生拿起手電筒對小貓說:「張開嘴,讓我瞧瞧。」熊貓醫生用壓舌板壓住小貓的舌頭,打開手電筒一照,看見一根長長的魚刺卡在了喉嚨中間。熊貓醫生正要用鑷子取出魚刺,聽見了小狗汪汪地叫著跑了過來,它不停地咳嗽,說是被骨頭嗆著了。熊貓醫生趕緊幫助它們取出了卡在喉嚨里的魚刺和小骨頭。熊貓醫生奇怪地問:「小貓、小狗,你們怎麼會被魚刺卡住,被骨頭嗆著呢?……」
(2) 請幼兒看故事圖片,教師提問,組織幼兒討論。
師:小貓為什麼會被魚刺卡住?誰來熊貓醫院看病?小狗為什麼會被小骨頭嗆著呢?
(3)
講故事的後半部分,幫助幼兒理解詞語:細嚼慢咽。
貓媽媽說:「今天小羊過生日,它為好朋友們准備了許多它們喜歡吃的東西,朋友們非常高興,就一邊吃一邊唱呀,說呀,玩呀,結果被魚刺卡住了,被小骨頭嗆著了。」熊貓醫生對小貓、小狗說:「吃東西的時候要特別小心,不能邊吃邊玩。吃到嘴裡的東西要細嚼慢咽,不要著急,記住了吧?」
小貓、小狗記住了熊貓醫生的話,又高高興興地參加小羊的生日祝賀會了。
2、了解安全進餐的方法,初步學習吃魚吃蛋黃等的正確方法。
(1)
請幼兒看故事圖片,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師:熊貓醫生提醒小貓、小狗在吃東西時要注意什麼?為什麼?我們小朋友應該怎樣做?怎樣吃煮雞蛋的蛋黃?
教師小結:熊貓醫生提醒提醒小貓、小狗在吃東西時不能邊吃邊說邊玩,吃到嘴裡的飯菜應細細地嚼爛,慢慢地咽下,不能著急。如果邊吃邊玩或一口吃下蛋黃,容易被卡住或嗆著。我們小朋友也應該這樣做。
(2)總結吃魚的方法。
師:魚是我們小朋友喜歡吃的食物,但是它的身上有許多魚刺,怎樣吃魚就不會被魚刺卡住呢?
教師小結:在吃魚的時候,要把能看見的魚刺先取出,然後吃進嘴裡,當你感覺還有魚刺時,要慢慢吐出。飯和魚不混在一起吃,便於取出魚刺。
餐前教育:蘿卜營養多
機關建國幼兒園
楊俊
3. 幼兒園餐前游戲活動
拍拍手啊,等等。。。。 http://www.ertong6.com/jiaoan/index25-1.html
4. 小班餐前活動蘊含什麼教育價值
餐前活動主要目的是在調節幼兒良好的進餐情緒,達到讓能在愉悅的情緒下進入早餐時間。良好的餐前活動能提供給幼兒更多自我表現的機會,獲得成就感,輕松的活動氛圍更能放鬆孩子離開父母的不適,容易認可現在的環境,和教師互動還能夠加深師幼之間的感情。另外,這也是老師調節工作節奏,解決個別問題的極好時段。
5. 1、小班幼兒進餐及進餐前後的活動都很難組織。比如端飯時,要求幼兒排隊有序地
小班的學生呢?肯定有些不太聽話,必須要組織他們按順序進行學會排隊,這是最基本的
6. 幼兒園小班餐前准備的活動有什麼
小班幼兒要求注重行為習慣的培養,故餐前建議做: 1. 念誦行為習慣的兒歌,如《我是一個大蘋果》; 2. 我園幼兒餐前有智能提升的活動,如記憶力、反應力的訓練; 3. 進行當餐食物營養的講解,既擴寬幼兒知識面,又能提高幼兒的食慾。
7. 幼兒園小班就餐衛生紀律活動方案
我就從餐前組織、進餐細節、餐後組織三個方面希望對您有幫助,如您需要小班游戲方案可到_扒樂網_尋找方案: 一、餐前組織: 1、用音樂律動和手指游戲等方式組織幼兒盥洗,減少等待現象 每餐前的盥洗是必不可少的程序,以往總是老師維護好幼兒的秩序,以組為單位進行,一位老師在教室看護好教室里的幼兒,另一位教師要注意幼兒上廁所的安全和幼兒洗手的情況。從第一個孩子洗完手到最後一個孩子洗完手中間有一段時間差,從洗完手到端到碗吃飯又有一段時間差,是幼兒消極等待比較多的環節,如教師組織不當,先前孩子洗干凈的手又要再次污染。怎樣減少多數幼兒的無謂等待,我園進行了多次的教研和相互學習,老師們積極開動腦筋,每個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組織方式,如有的班以不同的動物為名對幼兒進行角色分組,經過多次的觀察,總結出每次進盥洗間幼兒合適的人數和所需時間,然後對音樂的長短進行調整,錄制磁帶播放,以相對應的動物音樂對幼兒進行有序調動,中間有目的穿插需要復習鞏固的律動,當兩組幼兒進行盥洗活動時,其餘的幼兒正在專心地做律動。盥洗回來的幼兒隨時跟進,既照顧到了幼兒間盥洗時間長短的差異,又照顧到全體幼兒,沒有了無謂等待時間,孩子洗干凈的手也不會再次污染。中間穿插的音樂律動會定時更換,有的班以手指游戲為穿插,以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孩子學習的開心,教師組織輕松。環節過渡不再是一個難題。 2、創設寬松的就餐環境,開展餐前食譜播報活動,促進幼兒食慾。 良好的進餐環境有利於孩子促進消化腺的分泌,激起用餐食慾,對幼兒身體的健康發展產生好的影響,同時體驗集體生活的快樂,有利於幼兒積極適應社會。幫助幼兒調節情緒,讓幼兒在良好和愉悅的情緒下進餐是餐前安靜活動的主要目的,因此我們努力在為幼兒進餐前創造溫馨、寬松的環境。主要的方法是開展餐前播報活動,大班幼兒有了一定的獨立性,為了鍛煉幼兒的表達能力,每天由值日生提前一天在家中和家長一起收集當天食譜的相關營養知識,在每餐前當小小信息播報員,向全體同伴播報當餐的食譜及其營養價值;中小班孩子自主性不夠,對於飲食的營養價值認識不清。老師就事先了解當天的菜譜,利用網路搜索菜餚營養價值的圖文、在餐前給孩子看,色彩艷麗的圖片、加上教師生動的描述,不僅讓幼兒了解每種菜對自己的身體生長的好處,還營造了孩子想吃、樂吃、愛吃的心理氛圍,當保育員把飯端到班上時,用飯菜的香味再次調動孩子們的食慾。 二、就餐時的細節組織 1、把握好幼兒就餐時間,掌握正確的就餐方法 專家指出,就餐時間過少或過多,都會影響到孩子營養素的合理攝取,由於鐵攝入不足,從而導致缺鐵性貧血患病率增高。兒保專家主張,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幼兒每次就餐所用時間在30~40分鍾為宜。因此,班級教師和保育員針對吃飯過快的幼兒,及時提醒其細嚼慢咽,對幼兒進餐環節中出現的邊吃邊玩、東張西望,把飯含在嘴巴里不肯吞下去,吃飯耗時過慢的幼兒,找出具體原因具體分析,教師嘗試用進步星,或午餐中多出來的水果、點心獎勵有進步的孩子,或用餐後活動如玩具分享、自主游戲等來吸引他們盡量吃快。讓幼兒逐步自覺調整用餐時間。我園幼兒小班是用勺子進餐,中大班是用筷子進餐,在小班主要是教給幼兒進餐各環節的方法和要求,如先在椅子上坐端正,一手扶碗一手拿調羹,飯往嘴巴喂時,下面要用碗接住掉下來的飯粒等等。到了中大班就是學習怎樣使用筷子正確進餐。 2、規范幼兒端飯線路,確保進餐中的安全 在進餐過程中總有個令老師頭疼的問題,那就是不安全因素,盡管幼兒也是很有序的按順序進行,免不了還是有因端飯引起潑灑或碰撞,老師也是天天強調注意安全,但還是不盡人意,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摸索,我們終於找到了其中的竅門,如果所有的幼兒能都圍繞在固定的線路上(如逆時針從後到前)進行活動,那麼就不會出現交叉現象,就能避免人為的碰撞,於是我們對幼兒分組端飯的線路進行統一規范,每組由組長帶隊,按固定的順序進行,無論幼兒誰當組長,位置怎麼調整都不影響線路,讓每個孩子都能很快明白坐在哪個位置該怎麼走,剛開始幾天需要老師不斷的強調提醒,慢慢就好了。這不是對幼兒的限制,而是一個培養規則意識的極好環節。 3、關注幼兒的進餐心理健康 現代「健康」已不僅僅是傳統上認為的身體健壯、發育正常、無缺陷,還包括心理健康,它涉及認識、情緒、情感、個性等多方面。在幼兒園中要保證幼兒的健康發展,教師不僅對幼兒身體發育加以照顧,還要對幼兒心理加以保護。因此進食問題已不能僅從身體健康考慮,必須從心理健康的角度重新認識。在幼兒園進食中,常常聽到這樣善意的提醒:「好好吃,別說話」「不要把米粒撒在桌上」……原本愉快的進食頓時嚴肅起來。因為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普遍認為吃飯不說話是一種美德,有利於健康。所以幼兒必須遵守這種傳統的美德,時刻提醒自己按要求吃飯,從生理特點來看,當人的情緒低落時,消化腺受到抑制,就沒有食慾。教師對吃的慢的幼兒的催促,以及對規則不時的提醒,使幼兒的神經處於緊張狀態,影響了食慾,引起幼兒情緒的反感、緊張,造成厭食、畏食。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家齊克森、默海的研究證實了這一點,並認為在飲食中交談,人們心情愉快、思維活躍、富於創造性聯想。在觀察中,我們發現小班的孩子說話不多,而中、大班的孩子往往在吃飯時悄悄說話。給幼兒適度的自由說話的權利,體現了對幼兒的尊重,也體現了教育的開放性。那麼,教師是否因此對幼兒的吃飯放鬆不管呢?給幼兒一個寬松的就餐環境不等於放任自流,教師必須明白何時何事需要維持紀律。在進餐活動中,幼兒願意相互交流或自言自語,沒有影響其他小朋友或破壞進食活動,個性行為就不應受到紀律的束縛。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有些小孩喜歡干擾別的幼兒吃飯,這時老師就需要維持紀律,讓幼兒了解紀律的重要性,才能自覺遵守,並逐步學會自控,使幼兒身心和諧發展。 4、良好就餐習慣的養成 養成良好的習慣是幼兒園生活教育的重要目標。在現代生活一般都比較優越的情況下,許多幼兒形成了吃飯挑剔、邊吃邊玩等不良飲食習慣,如果沒有形成與之相應的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和規則,光有豐富可口的食物也是徒然的。幼兒期是孩子生長發育的關鍵期,而攝取豐富的營養是健康發育保證。如何讓美味的飯菜吃進孩子們的肚子里,成了我園教研的重要內容,因而也探索出了一些做法,因人而異,實施不同的教育方法: (1) 故事引導、榜樣示範法。利用幼兒喜歡聽故事、「愛表揚」的特點,利用集體的氛圍感染他們,為他們樹立榜樣。 請吃飯干凈整潔、動手能力強的幼兒示範吃飯樣子給大家看,讓幼兒明白自己動手吃飯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從而讓依賴性強的幼兒開始自己動手吃飯。 (2)座位調整、小組比賽法。以前,為了老師的便於管理,所有班級把因吃得特別慢的幼兒集中在 一、二張桌子上督促,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後來,經過實踐改變了方法,把他們同能吃的孩子混搭在一起,這樣,他們看到自己周圍的朋友吃得這么香,受到感染和鼓舞,漸漸也吃得快,吃得香了。另外利用幼兒不服輸的個性,平時吃飯時看哪組表現更好從而得到更多獎勵,依靠集體的力量幫助他們養成良好進餐習慣。通過比賽幼兒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增加了自律性。 (3)逐漸加量、家中配合法。有些幼兒從小就不吃某種食物,因此要他一下子改過來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太現實的。對這類幼兒我們採用「逐漸加量」的方法。從一
8. 幼兒餐前活動游戲都有哪些
要分年齡班:
小班:手指游戲:十個寶寶好、小手指要睡覺。
中班:手指操、鱷魚游來了、小手不見了。
大班:講故事、小手排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