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一份藏族舞蹈步伐組合的教案!急用,謝謝!
一、 教學內容:
1、新授基本步法組合
2、復習藏族體態與動律
3、復習慢板弦子
二、 教學目的:
1、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學習藏族舞蹈基本步法等各種組合,培養熱愛祖國,熱愛各族人民的情感。
2、通過藏族舞蹈訓練,使身體上體處於自然放鬆體態,訓練膝蓋,腳踝的屈張和力量,身體的協調,重心控制,對快板節奏的敏感度。
3、 慢板中弦子的訓練,體會呼吸調控上體左右,體會腳步的厚重感。
三、 難點和突破點
1、 基本步法中「七下退踏步」身體協調,腳步踏准節奏。
2、 弦子訓練注意節奏,速度前頂後拖,體現沉重感。
四、 教學過程
一、師生問好
二、基礎訓練
1、 基本素質訓練
2、 朝天登訓練組合
3、 呼吸提沉訓練組合
三、復習藏族基本體態動律
1、 顫膝、踏地組合(注意點:身體鬆弛,膝蓋放鬆,腳掌全腳踏地,重心下沉)
2、 剛打組合(注意點:左腳上同時地面右腳掌踏地,腳跟不離地,左腳全腳再踏地,左右腳交替踏)
3、 後腿步(注意點:踏三下,第四拍顫膝)
四、新授:基本步法組合
一)新授:第一基本步
1、 教師示範:第一基本步
找出重點:看看根我們上幾節課學的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2、 學生找出一樣的:身體體態,顫膝、鋼打;不一樣:手臂姿態,上體姿態
3、 學生自己訓練學習分幾組
4、 集體訓練
5、 跟著節奏音樂練習,找出優秀的學生示範,找出它的優點,不足,交流
6、 學生自己找毛病
7、 教師檢查,分析講解示範練習
8、 跟音樂練習
9、 復習後退步,連上第一基本步練習
10、 集體練習,注意身體姿態放鬆
二)、新授:七下退踏步
1、教師示範:這是什麼?
2、學生找出根以前學習的「鋼打」相同的地方
3、教師講解:把「鋼打」的步伐改變一下,運用前後組合成的一段步伐
4、重點:一、二兩步是往後退,第三步是往前走,第四步顫膝。
5、注意七下退踏步的身體協調
6、集體練習,找出「小老師」結對子
7、分小組練習,教師個別指導
8、教師講解節奏力度,速度
9、集體分組表演交流
三)、步法組合
1、復習弦子,體會腳步沉重感
2、教師示範講解
3、顫膝+踏地+後退步+七下退踏步+後退步+弦子
4、學生練習,注意節奏速度,腳步聲音的輕響
5、整體練習、學生分組練習
6、交流,個別,集體,分組
7、總結
B. 小班,思品,欣賞藏族服飾,教案
活動目標:
1、樂意跟唱歌曲,初步學習音樂游戲《哈巴狗》。
2、對音樂活動感興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樂。
活動准備:
材料准備:大門口的背景圖一幅,哈巴狗形象一隻;小狗頭飾;小椅子一張。
經驗准備:幼兒學過發聲練習和歌詞。
活動重點:學習集體玩音樂游戲。
活動難點:聽到哈巴狗「汪汪」後,反應較快的跑回自己的位置。
活動過程:
一、發聲練習
355︳533︳244︳422︳5566︳5—︳
小狗叫汪汪汪小狗叫汪汪汪小狗怎麼叫
5432︳1—︳
汪汪汪汪汪
二、歌唱活動《哈巴狗》
1、教師和幼兒圍坐在大門口,引出課題。
師:有一隻哈巴狗出來了,它蹲在大門口,真可愛,你們瞧!
2、幼兒完整欣賞歌曲一遍。
提問:哈巴狗蹲在大門口,眼睛怎麼樣?它想干什麼?它怎麼吃的?學學(適當獎勵)
3、幼兒跟唱歌曲數遍。
三、音樂游戲「小狗抓肉骨頭」
1、講解游戲玩法:一隻哈巴狗蹲在大門口,其餘幼兒當肉骨頭,小狗蹲在小椅子上,其餘
[1][2]下一頁
幼兒邊唱歌邊向小狗靠近,當音樂唱完後,哈巴狗大聲「汪汪」,從椅子上跳下來去抓肉骨頭,「肉骨頭」趕緊跑回自己位置。被抓住的肉骨頭由小狗吃掉。
2、老師當哈巴狗,游戲一遍。
3、請一名幼兒當哈巴狗,全體幼兒游戲一遍。
四、活動結束:
請小朋友們都來當哈巴狗,我們想吃肉骨頭嗎?到外面找找去!
附歌曲:
哈巴狗
1=D2/4
112︳333︳2123︳15︳112︳333︳2123︳
有一隻哈巴狗蹲在大門口呀小眼睛圓溜溜想吃肉骨
15‖:135︱15︱1313︱1—:‖
C. 蒙古族藏族民俗風情的PPT、教案
蒙古族藏族民俗風情的PPT、教案 離問題結束還有 14 天 23 小時 提問者:宮厷 | 懸賞分
D. 小班思品教案 欣賞藏族服飾
活動目標]
l引導幼兒初步感知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豐富詞彙:你好、好朋友。
l引導幼兒辨認小動物,並體驗模仿各種小動物不同的叫聲。
l教幼兒懂得與人交際要有禮貌。
[材料准備]
故事書《小鳥的好朋友》。
[活動過程]
一、教師模仿青蛙、公雞、牛、羊的叫聲,讓幼兒猜測是這是哪種動物的叫聲。
二、教師拿出圖書,講述故事,在故事中插問各種動物的名稱,並反復模仿動物的叫聲。
三、教師採用提問的方式,幫助幼兒記憶和理解故事:
1)誰是小鳥的好朋友啊?小鳥的好朋友都是怎麼叫的啊?
2)鳥媽媽同意小鳥去看好朋友了嗎?鳥媽媽是怎麼說的?
3)小鳥見到了好朋友,小鳥說什麼?
4)如果你見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你會對好朋友說什麼呢?
四、延伸活動:幼兒熟悉故事之後,鼓勵幼兒嘗試復述故事,並進行戴頭飾的角色扮演游戲。
附故事:《小鳥的好朋友》(原創)
1、小鳥有好多好朋友,她決定要去看望這些好朋友。小鳥對鳥媽媽說:「媽媽,媽媽,我要去看望我的朋友們。」鳥媽媽說:「好啊,記得在天黑前回家,要說話有禮貌。」
2、小鳥飛到了池塘邊,看見了小青蛙。小鳥說:「你好,小青蛙。」小青蛙說:「咕呱,咕呱,你好,小鳥。」
3、小鳥飛到了花叢中,看見了小蝴蝶。小鳥說:「你好,小蝴蝶。」蝴蝶姐姐扇動著翅膀說:「你好,小鳥。」
4、小鳥飛到了草地上,看見了小公雞。小鳥說:「你好,小公雞。」公雞說:「喔喔——喔——,喔喔——喔——,你好,小鳥。」
5、小鳥飛到了農場里,看見了小奶牛。小鳥說:「你好,小奶牛。」奶牛說:「哞——哞——,你好啊,小鳥。」
6、小鳥飛到了山坡上,看見了小綿羊。小鳥說:「你好,小綿羊。」小綿羊說:「咩——咩——咩——,你好,小鳥。馬上就要天黑了,你趕快回家吧。」小鳥說:「好,我馬上就回家,再見,小綿羊。」
7、小鳥在天黑之前就回到家,對鳥媽媽說:「媽媽,媽媽,我回來啦,我今天和好朋友在一起很開心。」
E. 關於藏族舞蹈的資料 要寫教案
藏族舞蹈
藏族的民間舞蹈以歌舞形式居多。由於日常生活中人們都穿著長袖的"楚巴"(藏式長袍),舞蹈中更增添了"一順邊"的美;而虔誠的宗教心理,則給舞蹈渲染上許多宗教的色彩。除前述寺廟舞蹈"羌姆"外,典型的舞蹈還有:"諧"、"果日諧"、"卓"以及"熱巴"等。
"諧"(歌舞之意):也叫"葉",俗稱"弦子",以四川甘孜的"巴塘弦子"最為典型,屬於農區的舞蹈形式。表演時,由一名操"必班"(藏式二弦琴)的人領舞,參加者隨著琴聲邊歌邊舞,曲調悠揚,舞姿優美,充分發揮了"長袖善舞"的優長。其舞姿和敦煌莫高窟壁畫《張議潮出巡圖》的儀仗中,數名漢族女子拂動長袖翩翩起舞的形象近似,可見漢藏文化交流歷史之久遠。
"果日諧"(意為"圍圈歌舞"):流傳於西藏的日喀則、山南等地。參加者圍成大的圓圈,隨著領舞者邊歌邊舞,沿順時針方向前進。(這和藏傳佛教講求"右旋"相一致)每首歌曲都有一定的跳法,並分為慢曲和快曲兩部分。慢曲時,高歌緩步,抬起同一側之手揮舞行進;轉快後,情緒激昂,波浪式"一順邊"的特徵就更為突出。
"卓"(意為"舞蹈"):俗稱"鍋庄",是流傳於牧區、半農半牧區的歌舞形式。其舞蹈名稱、曲調與動作風格因地區而異。雲南中甸"鍋庄",唱詞中多是歌唱寺廟和喇嘛的內容,如《單其木》:"金子的大床上鋪上三層褥墊,請一位大喇嘛坐在上面。"反映出人們對喇嘛的敬重。在名為"孔雀吃水"的表演中,歌詞雖都是贊頌孔雀的,但舞姿卻是鷹的形態。這是因為當地人把鷹和孔雀都看作是神鳥,所以男子的舞姿擬鷹的形象也比較多,表演者通過舞蹈體現出他們的宗教心理。
日喀則的"卓",常把一些源於勞動的舞姿用於表演中,氣勢磅礴,技巧性強。如《扎西倫布》:其歌詞是贊頌扎西倫布寺的內容,雖也是人們宗教心理的反映,但舞蹈充滿樂觀生活氣息。慢板時,舞姿中有打夯的體態;快板時,男子的動作則是高難的"躺身躍進"的技巧。
"熱巴":"熱巴"一詞,意為"流浪藝人"、也是人們對其表演形式的稱謂。過去,一些生活困難的舞蹈能手,常以本家族為主、或自由結合組成演出班子,並由一名老藝人作領班,到各地流動演出。由於他們要以此為生,表演帶有賣藝的性質,所以經過不斷地演出,每個藝人都有較高的表演水平和專長
F. 7、藏戲 教案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中國的民族戲曲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有據可考的就有275個劇種。藏戲,是藏族地區普遍流行、在祖國百花藝苑中一個獨具特色的劇種。藏戲藝術有600多年的歷史,比譽為國粹的京劇還早400多年,被稱為藏文化的「活化石」。
課文按說明事物的不同方面為序,以總—分—總的關系結構文章。先用三個排比句概括介紹藏戲主要特點:「戴著面具演出」「演出時沒有舞台」「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來詳細寫開山鼻祖唐東傑布開創藏戲的傳奇故事,「許下宏願,發誓架橋」「組成西藏的第一個藏戲班子」「在雅魯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鐵索橋,同時,成為藏戲的開山鼻祖」。緊接著介紹藏戲的重要特徵——「面具」的特點及作用。然後簡略地說明其他特色:舞台簡朴;劇情靠解說、說唱來描述;開場、正戲、結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動作豐富多彩;演出時間長等。最後用一句話總結全文,點明藏戲這一民族戲劇藝術靠師傳身授傳承和發展。隨著作者脈絡清楚、有點有面、有詳有略的描述,絢麗多彩的藏戲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藝術魅力展現在讀者面前。
這篇課文是一篇知識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較強的民俗散文。它以准確性說明為前提,以形象化描寫為手段,在說明角度、表達順序、表達方法、語言風格等方面與《北京的春節》有較大的不同。從內容看,《北京的春節》介紹的是節日風俗,而本文側重介紹藏戲的形成及藝術特色;從表達順序看,《北京的春節》以時間為序,而本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為序;從表達的方法看,《北京的春節》運用了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等方法,而本文主要採用比喻、反問、象徵、誇張手法生動形象地說明事物;從語言風格看,《北京的春節》的語言自然、平實、准確、精練,京味濃郁,耐人尋味,而本文的語言豐富多樣、生動傳神,頗具文學色彩。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引領學生了解本文的表達方法及語言特點,學習作者生動形象地表達;二是通過了解藏戲的形成及其特色,體會傳統戲劇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了解藏族的文化。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是戴著面具演出的呢?
課文開篇的表達方法新穎獨特,用反問句的形式先聲奪人,強調藏戲戴著面具演出等方面的突出特點。同時,也為本文將著力描述面具的顏色、形狀及作用埋下伏筆。
②還是從西藏高僧唐東傑布的傳奇故事講起吧。
這句話在全文謀篇布局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前面總括藏戲三大特點,用「還是」轉折,介紹唐東傑布的傳奇故事及藏戲的形成。唐東傑布是藏戲的創始人、開山鼻祖,沒有唐東傑布就沒有藏戲。高僧:德高望重的僧人(和尚)。傳奇故事:指情節離奇或人物行為超越尋常的故事。
③那時候,雅魯藏布江上沒有什麼橋梁,數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馬脫韁般的激流中,許多試圖過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
作者用精練准確的語言、生動形象的描寫,再現了當時惡劣的自然環境,間接歌頌了唐東傑布的高尚品質,說明他許下宏願、發誓架橋的思想根源,也說明民間藝術源於生活,根據時代的需要而產生。
④面具運用象徵、誇張的手法,使戲劇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鮮明。
藏戲面具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為什麼得以保留?這個句子作了精當的回答。句子的前後部分是因果關系:「運用象徵、誇張的手法」是原因,「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鮮明」是結果。象徵的手法: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意義或思想感情。比如,藏戲中用白色面具代表純潔,戴白色面具的是善者、好人。誇張的手法:為了啟發觀眾的想像力,用誇大的事物來表現。比如,藏戲中用半黑半白的面具形容兩面三刀的性格,用青面獠牙的面具形容妖魔。
⑤他們別無所求,只要有觀眾就行。
唐東傑布組成藏戲班子的目的是「勸人行善積德、出錢出力、共同修橋」,所以對演出舞台、道具等沒有過多的要求,只要有觀眾,能起到宣傳效果就行。
⑥藏戲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地師傳身授下去。
最初的藏戲沒有劇本,全靠師父言傳身教,全靠在戲班排練和演出過程中逐步加工提高,使具有600多年歷史的藏戲得以保留和發展,成為藏文化的「活化石」。
(2)對詞語的理解。
劇種:戲劇藝術的種類。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騰轟鳴,也可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吞噬:噬:咬。吞食。
雄渾:本課指歌聲雄壯渾厚。
活佛:本課指喇嘛教中用轉世制度繼位的上層喇嘛。
女巫:以裝神弄鬼替人祈禱為職業的女人。
壓抑:對感情、力量等加以限制,使不能充分流露和發揮。
敦厚:忠厚。
演繹:一種推理方法,由一般原理推出關於特殊情況下的結論。本課可作表演、表現來理解。
招徠:招攬。本課指藏戲開場用陳述藏戲歷史的方式招攬觀眾。
優哉:優:美好,舒服;哉:語氣詞,表示感嘆。
開山鼻祖:開山:佛教用語,指最先在某座名山創立寺院。鼻祖:比喻創始人。原指某一事業的創始人。本課指唐東傑布是藏戲的創始人。
兩面三刀:比喻陰險狡猾,當面一套,背地一套。
隨心所欲:隨:聽任;欲,想要,希望。心裡想要怎麼做就怎麼做。
二、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傳奇、咆哮、曠野、吉祥、柔順、象徵、妖魔、恐怖、一無所有、鬨堂大笑、能歌善舞、贊嘆不已、身無分文、兩面三刀、別無所求、隨心所欲」等詞語。
2.默讀課文,了解藏戲的形成及其特色,體會傳統戲劇藝術獨特的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3.學習文章准確的說明和生動形象的描述,積累語言,領悟表達方法。
三、教學建議
1.教學本課前,可先布置學生搜集相關資料,了解我國西藏地區的有關信息及藏族同胞的民俗,了解我國傳統戲曲的有關知識。有條件的還可組織學生觀看有關的音像資料片,豐富學生對西藏、對戲劇的認識。
2.教學這篇略讀課文,需整體把握,不宜肢解課文。第一步讓學生認真讀課文前的閱讀提示,按照閱讀要求進行自主閱讀。第二步在引導學生讀熟課文,在整體把握內容的前提下,弄清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藏戲的,並用自己的話說說藏戲是怎麼形成的,它有什麼特色。在此教學環節中,應留給學生充足的讀、思、議的空間,促進學生與文本以及學生之間的對話。第三步引導學生選自己喜歡的句段畫畫批批,交流收獲體會(可以是受到啟發的,可以是好詞佳句的,可以是文章寫法的,可以是讀書方法的),積累語言。老師在此過程中穿針引線,釋疑解惑,激勵點撥,歸納提煉,把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落到實處,提高學生的欣賞和評價能力。
3.比較閱讀是培養語文能力的好方法。教學中可以探究本文與《北京的春節》在表達上的異同。可讓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探究,讓學生在互動中促進交流,在交流中學會合作,在合作中引起爭辯,在爭辯中激活思維。老師在此過程中既要蹲下去與學生平等對話,又要站起來作引領;既要珍視學生個人的獨特感受,又要關注文本的價值取向。
4.在學習了兩篇介紹民風民俗的文章後,可以進行一次小練筆,引導學生仿照《北京的春節》的表達方法,寫寫自己家鄉的春節;也可以仿照《藏戲》的表達方法寫寫自己熟悉的一種藝術形式。
5.本課知識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較強,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領會編者意圖,根據兒童特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切忌面面俱到,過度發掘。知識方面對宗教、活佛、高僧、巫女等不必深究,對藏戲的開山鼻祖唐東傑布的精神不作過多過深的人文內涵挖掘。重點在了解藏戲的形成及特色,領悟表達方法。
6.本課好詞佳句多,文學色彩比較濃。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有關詞句的意思,在語言環境中辨析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並採用有效方法積累詞語。
四、教學案例
片段:
了解藝術特色,領悟表達方法
師:藏戲有什麼特色呢?我們一起來交流交流。
生:課文一開始,就概括地寫了藏戲的特點。我給大家讀一讀(朗讀1—3自然段)。從這三個自然段,也就是這三個反問句中,我們知道了藏戲有「戴著面具演出」「沒有舞台」「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還沒有結束」的特點。
師:你很會讀書,從作者開篇的連續三個自然段,也就是連續三個反問句中,概括出了藏戲的特色。同學們,我們一起讀讀這三個自然段。
生:課文還具體描寫了藏戲的面具,在課文的8—16自然段。我和同桌一起給大家讀一讀。
(朗讀8—16自然段。)
生:從這里,我們可以了解到在藏戲里,身份相同的人所戴的面具顏色和形狀基本相同。不同的顏色和形狀是代表著不同的身份和意義的。
生:我來補充一下。在16自然段,作者還寫了藏戲面具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面具運用象徵、誇張的手法,讓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鮮明。
師:兩位同學合作學習後,分工匯報,讓我們了解了藏戲裡面具的特色和保留下來的原因,謝謝你們。但是面具是怎樣運用象徵和誇張手法呢,誰能再具體地說說?
生:我來說。比如,面具用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意義,白色代表純潔,紅色代表威嚴,綠色代表柔順,黃色代表吉祥等等,就是象徵手法。我們也可以想像這些面具在色彩上,尤其在形狀上肯定非常誇張,比如,「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壓抑和恐怖」「村民老人的面具則用白布或黃布縫制,眼睛、嘴唇處挖一個窟窿,以示朴實敦厚」,這樣就讓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鮮明了。
師:補充得非常好!了解藏戲的面具,我們可以感受到藏族人民的智慧,感受到藏戲的獨特魅力!除了面具,藏戲其他方面還有哪些特色呢?我們繼續交流。
……
師:同學們,我們回顧全文,作者開篇用反問的手法概括地寫了藏戲的特色,中間寫藏戲的形成,最後又對藏戲的特色做了詳細生動的描寫,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呢?大家仔細想想。
生:我想這是因為藏戲的特色太鮮明了,所以作者開篇就概括寫它的特色,而且用反問形式,情感非常強烈。
生:我想,作者僅僅在開篇這樣概括介紹藏戲的特色,讀者並不能具體了解藏戲到底有什麼特色,所以課文後面又濃墨重彩地描寫,就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五、相關鏈接
1.唐東傑布(1385—1464)明代著名建築師,藏戲創始人。藏民歷來把他看作是創造藏戲的戲神和修建橋梁的鐵木工匠的「祖師」,是藏族人民心目中創造、智慧、力量的化身。
唐東傑布幼時家境貧窮,牧羊為生。成年後當過兵,做過生意,後削發為僧,僧名尊珠桑布。由於他勤奮好學,刻苦鑽研,博學多思,成為一名有造詣的學者和得道者,被眾人譽為唐東傑布(意為「千里平原上的國王」)。唐東傑布親身感受到西藏地域遼闊、山高水險,交通極不發達,給藏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很大不便。於是,他不畏辛勞,跋山涉水,廣泛地向民眾講明了搭橋的意圖,贏得了許許多多的人信賴和政府官員的支持。終於於1430年在雅魯藏布江上首次建成曲水鐵索橋。
以後,唐東傑布為了募集更多的資金修橋造船補路,邀請了山南瓊結縣白納家的7名貌似天仙、能歌善舞的姊妹,共同組成了歌舞演唱隊,他親自教授她們演唱自己創作的作品,把自己設計的各種款式不同的服裝,裝扮在這些美麗的姑娘身上,隨處表演。演戲化緣得來的錢,作為專用資金,調集了設計師和冶煉工匠以及大量民工,因地制宜,連年施工。在他一生中,共建築了58座鐵索橋。人們親切地贊譽他為「鐵橋活佛」。
唐東傑布在募集資金、解除眾百姓交通不便之苦的過程中,又完成了佛教跳神舞蹈向藏劇的過渡。他將佛教經典中的傳記同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內容融在一起,創作出一種具有人物性格和舞蹈、唱腔相結合的表演藝術,使過去那種單一的跳神舞逐漸地戲劇化,表現手段也不斷加強,並從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形成了藏劇藝術的雛形。因此,藏族人民把唐東傑布尊為藏戲的開山鼻祖。
1464年,唐東傑布逝世,享年79歲。唐東傑布一生為西藏交通的開拓,為藏戲的創立、發展建立了不朽的功績,人們用各種形式歌頌他,紀念他。至今在許多藏戲演出場地,看戲的觀眾首先要在唐東傑布的像前敬獻哈達,以示謝恩;在唐東傑布的故鄉,甚至還保留著一種傳統儀式,每逢大家觀看藏戲表演時,都要帶一些青油和羊毛,將這些禮物送給戲班子表示用青油、羊毛擦在鐵索上,以保存好唐東傑布所建的(早不復存在的)鐵索橋上,使其不銹,永存於世。另外,在西藏的一些寺廟里,也常可看見供著一位白須白眉、神態安詳、和藹可親、手持八節鐵索的唐東傑布畫像或塑像。
2.關於藏戲
藏戲是藏族戲劇的泛稱,是以民間歌舞形式表現故事內容的綜合表演藝術。藏戲在歷史上多伴隨節慶、廟會、集市、募捐等民俗活動,主要在拉薩、日喀則、山南和康區的集鎮、鄉村或庄園演出,其形式和風格帶有強烈鮮明的藏民族特點和濃郁突出的雪域神奇色彩。
作為一種廣場藝術形式,貼近觀眾、易於被接受,是藏戲最大的特點和優勢。演出時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頓」,是開場白;第二部分稱為「雄」,是正戲;第三部分稱為「扎西」,意為祝福迎祥。藏劇的服裝,從頭到尾只有一套,沒有化妝,主要是面具。藏劇傳統劇目共有十三大本,著名的有《文成公主》《曲結諾桑》《朗薩姑娘》《蘇格尼瑪》《白瑪文巴》等劇目,多含有佛教內容。西藏民間藏戲劇團是十分普遍的。隨時隨地可以見到農村的廣場上,或搭大帳篷,或扯大帆布,藏戲班子就地演出,周圍方圓十里的群眾都會來觀看,常常是圍得水泄不通。
藏戲被稱為藏文化的「活化石」,目前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3.其他地方戲曲
4.總結:有著千年悠久歷史的藏戲藝術,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風雨洗禮之後,時至今日,猶如一朵盛開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蓮花,深深地紮根在西藏人民的心靈深處。藏族人民通過它歌頌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現實中的假、惡、丑。可以說,她是藏族群眾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度,是高原兒女創造的一個藝術奇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