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幼兒園如何預防手足口病
衛生防禦機制,孩子碗筷要干凈,得了病患兒要隔離
B. 手足口病的預防知識
手足口病(EV71)臨床表現
多為5歲以下嬰幼兒,手、足、口及皮膚、黏膜出現典型斑丘疹及皰疹樣損害,並伴有卡他性症狀。
1)典型病例:潛伏期一般2~7天,沒有明顯的前驅症狀,多數病人突然起病。約半數病人於發病前1~2天或發病的同時有發熱,多數在38•C左右,持續2~3天,少數病人3~4天以上。有中樞神經系統合並症幾乎都有發熱,且持續時間長。部分患者初期有輕度上感症狀,如咳嗽、流涕、惡心、嘔吐等。由於口腔黏膜潰瘍疼痛,患兒有流涎拒食。口腔黏膜疹出現比較早,主要位於舌及兩頰部,唇齒側也常發生。手足等遠端部位出現斑丘疹或皰疹。斑丘疹在5
天左右由紅變暗,然後消退;皰疹呈圓形或橢圓形扁平凸起,內有混濁液體,長徑與皮紋走向一致,如黃豆大小不等。手足遠端部位的斑丘疹和皰疹一般無疼痛和癢感,愈後不留痕跡。在同一患者手、足、口病損不一定全部出現。
2)不典型、散發型病例:出疹只表現在患者身體某一個部位上,斑丘疹或皰疹稀疏且不典型,往往很難與出疹發熱性疾病鑒別,須進行病原學和血清檢查。
3)合並症:有的可合並心肌炎、腦膜炎、馳張性麻痹、肺水腫等,但以無菌性腦炎、心肌炎等最為
常見。
發病季節:全年都可發生,以4~9月多見。
那些人容易感染:5歲以下兒童多見,尤其是嬰幼兒。它是一種兒童傳染病,傳染性強。一般通過患兒接觸的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引起傳播;患兒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飛沫傳播;被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物等亦可造成傳播。
怎樣預防:1)飯前便後要用潔凈水洗手,預防病從口入;
2)室內應經常通風,做好家庭環境衛生、食品衛生和個人衛生,小孩的衣物等要經常日光晾曬:
3)盡量少讓孩子到擁擠公共場所,還應注意嬰幼兒的營養、休息,防止過度疲勞;
4)托幼機構、小學等兒童聚集單位應每日晨檢,發現疑似病人時應敦促家長帶小孩就診。
C. 如何預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之一,多發於5歲以下的嬰幼兒,可引起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潰瘍,個別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炎等致病性並發症。可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克薩奇病毒是最常見的一種。主要通過人群間的密切接觸進行傳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唾液、皰疹液、糞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 內衣等,通過日常接觸傳播,亦可經口傳播。與患者同一室最易感染。接觸被病毒傳染的水源,也可經口傳播,並常造成流行。門診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嚴也可造成傳播。本病常呈暴發流行後散在發生,該病流行期間,幼兒園和托兒所易發生集體感染。家庭也有此類發病集聚現象。醫院門診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嚴格,也可造成傳播。此病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流行強度大。傳播快,在短時間內即可造成大流行。 本病至今尚無特殊預防方法,堅強監測,提高監測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關鍵。 一是要做好疫情報告,及時發現病人,積極採取預防措施,防治疾病蔓延擴散。 二是發現疑似病人,及時送正規醫院隔離治療。 三是對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等應消毒處理,患兒糞便及其他排泄物可和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陽光下暴曬,室內保持通風換氣。 四是在手足口病流行時,應做好環境衛生、食品衛生和個人衛生。飯前便後要洗手,預防病從口入。 五是家長盡量少讓孩子到擁擠公共場所,減少被污染機會。還要注意嬰幼兒的營養、休息,避免日光暴曬,防止過度疲勞,降低機體抵抗力。 六是中草葯具有清熱解毒作用,如板藍根、大青葉、金銀花、貫眾等具有一定效果,可用水煎服。在治療期間,本病如無合並症,預後一般良好,多在一周痊癒。治療原則主要對症處理,可服用維生素B、C及清熱解毒中萆葯或抗病毒葯物,有合並症病人可肌注丙種蛋白。 在患病期間,應加強患兒護理,做好口腔衛生,進食前後可用生理鹽水或溫開水漱口_,食物應以流質及半流質等無刺激性食品為宜。 因手足口病易合並心肌炎.腦炎,腦膜炎、弛緩性麻痹等,故患兒家長應及時帶孩子到當地醫療機構就診、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