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班語言:《說說為什麼》教案與反思
設計背景
因為今天早上,新來的插班生黃琳賢小朋友奇怪地問:「陳老師,為什麼你要戴眼鏡,為什麼梁老師沒有戴呢?」我說:「因為陳老師近視了,遠的看不見,所以要戴眼鏡,而梁老師沒有近視就不用戴眼鏡。」所以我就設計了此活動。
活動目標
發展幼兒的陳述理由,說明原因的能力。
重點難點
讓幼兒理解「因為」是說明 事情的原因,「所以」是說明事情的結果。
活動准備
各種玩具。
活動過程
1.物品分類
請幼兒將混放在一起的各種玩具分類好,並說明理由。提醒幼兒可以使用「因為---所以---」句式。一個幼兒說完後,師生評議,看他分得、說得對不對。
例如:
(1).小牛、小老鼠、小貓都是小動物,所以把它們放在一起。
(2).因為蘋果、香蕉、梨都是水果,所以把它們放在一起。
2.說一件生活中的事。
請幼兒用「因為---,所以---」,說一說生活中的一種現象、一件事或一種情景。
例如:
(1) 因為春天到了,所以小草從土地里鑽出來了。
(2) 因為張萊小朋友今天特別乖,所以老師陳老師給她獎一朵小紅花。
(3) 因為媽媽工作了一天很累,所以我們放學回去要幫助媽媽做點小事情。
教學反思
希望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我們班各位小朋友都能夠使用「因為---,所以---」的句式來回答「為什麼」,同時希望在訓練過程中他們在注意力、觀察能力、語言等方面都能得到很好的訓練,並且慢慢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我採用了和生活息息相關的一些場景來增加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在整個訓練過程中主要存在的問題是「鸚鵡」式的語言較多,總是重復別人的說話內容,所以以後我要多用「因為---所以---」這個句式來和他們交流交流對話。
『貳』 中班社會活動《應該怎麼做》教案與反思
中班社會活動《應該怎麼做》教案與反思
活動目標:
1. 通過游戲,進一步了解有關生活中的安全行為。
2. 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活動准備:
1. 教師自攝一段不安全行為教育的錄像帶。
2. 有關幼兒在家庭生活中的安全行為圖片若干幅。
3. 每人一塊泡沫板坐墊、鼓一隻。
活動過程:
1. 情境導入:
播放一段有關幼兒在家或戶外發生不安全行為的真實生活情景的錄像
——「在錄像中,你看到發生了什麼事情?」
2. 「擊鼓傳花游戲」:
方法:讓幼兒圍著圓圈坐在泡沫板上,圖片間隔放置在泡沫板坐墊下。聽到擊鼓聲開始傳花,鼓聲停時花落在誰處,誰的泡沫板坐墊下如有圖片,該幼兒就要說明圖片上的事該不該做,大家可以一起參與討論,以明辨哪種行為正確,哪種行為不正確。
教師就圖片內容設問,引發幼兒討論:
「聽到敲門聲該不該開門?為什麼?應該怎麼做?」
「能不能隨手從窗戶往下扔垃圾或物品?為什麼?應該怎麼做?」
「能不能站在窗檯或陽台上?為什麼?」
「能不能隨便開煤氣?為什麼?」
「能不能隨便碰電插座?會有什麼危險?」
「能不能隨便吃葯品?會造成什麼後果?應該怎麼做?」
「上下樓梯應該怎麼走」
活動反思:
到了中班以後,孩子們自我意識在不斷增強,但他們自我保護意識淡薄,對好多危險的行為引不起注意。為了培養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行為,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接近幼兒生活,結合游戲設計了這次教育活動。從活動一開始就以錄像帶形式真實地再現了幼兒的不安全行為,讓幼兒從一開始就樹立安全意識,通過幼兒的討論讓幼兒明白這些不安全行為給我們帶來的可怕後果。通過游戲的形式緩解活動的緊張,幼兒每個人說一說什麼行為是正確的?什麼行為是不正確的?個別培養了幼兒明辨是非的能力,設計的內容都是幼兒自我保護意識方面的,所以對幼兒自我保護意識的提高是不容置疑的。活動採用現場演示——幼兒討論(結合游戲)的方法,既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富有兒童情趣,幼兒在活潑寬松的氣氛中學習,我覺得很好。
『叄』 中班早期閱讀《為什麼我不能》教案與反思
活動意圖:
幼兒期孩子們都充滿了好奇心和求知慾,走到哪兒都愛問為什麼。中班幼兒對早期閱讀方面的常規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根據幼兒年齡特點。設計了此次活動《為什麼我不能》。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要善於提問。讓幼兒充分感受提問帶來的樂趣。
活動目標:
1.了解畫面內容與文字間的對應關系,認識符號:說話的「泡泡」。
2.各種動物特徵及動作。
3.人人都有與眾不同的優點。
活動准備:
大版面繪本一本,人手一本繪本。
活動過程:
一、出示大圖書封面。
這是書的哪裡?有誰?兩條魚一樣大嗎?小魚和媽媽在幹嘛?
1. 認識符號:說話的「泡泡」。
小魚吹的媽媽吹的泡泡一樣嗎?哪不一樣?
2. 教師小結。
泡泡里裝的是小魚問媽媽的問題,泡泡是表示說話的意思,尖尖對著誰就是誰有問題。
二、共同閱讀,提問理解。
現在我們一起來翻閱大圖書。
1.根據畫面內容和已有經驗來猜測泡泡中的內容。
2.理解最後一頁。
一起來看看最後一頁,媽媽們的泡泡里有東西嗎?
3. 每種動物都不同,它們都有各自的優點,就像我們每個小朋友那樣。
三、 幼兒自主閱讀。
四、 學習提問。
你會提問嗎?你會提什麼問題?
活動結束:
我們也要像這些小動物一樣仔細觀察,大膽提問,有問題可以問爸爸、媽媽,可以向有知識的人請教。
活動延伸:
把書放在圖書角,孩子們可以在晨間活動時自主閱讀。
活動反思:
故事《為什麼我不能》文字簡明,重復句型製造出節奏的韻味;圖畫單純可愛,由拙撲線條勾出稚嫩的造型,再用粗獷筆觸上色,幅幅充滿童稚。著重以幼兒為主體,觀察圖片、引發想像、大膽提問與講述各個環節結合起來,使幼兒在一種積極的閱讀過程中得到了鍛煉和提高。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要善於提問,並努力想辦法解決,起到了一個有效的推動和啟迪作用。
『肆』 幼兒園中班數學活動《夠不夠》教案與反思
反思
數學能抄為幼兒動手襲、動口、動腦,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創設最佳情景,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身心潛能,省時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同時,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心理素質,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質協調發展。引導學生在「玩"中學,「趣"中練,「樂"中長才幹,「賽"中增勇氣。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組織紀律性
『伍』 中班小紅帽教案中班設計思路與反思
活動目標
1、了解故事內容,能夠根據圖譜的提示復述故事情節。
2、理解故事中的人物特點,並與音樂與配對。
3、嘗試運用聲音、動作和表情來表演人物,加深對故事寓意的記憶,懂得不能輕信陌生人
的道理,加強幼兒的安全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聽懂並能復述故事內容,理解故事中的人物特點,並與音樂與配對。
2、教學難點:嘗試運用聲音、動作和表情來表演人物,加深對故事寓意的記憶。
活動准備
1、故事錄音及相關音樂
2、角色頭飾
3、圖譜
活動過程
開始環節:
播放背景音樂《森林狂想曲》,在樂曲聲中帶領幼兒想像森林中的美景。《森林狂想曲》中鳥鳴、蛙叫、潺潺流水聲會立刻把幼兒帶入了「森林」的場景之中,在聽覺上給幼兒極大的審美刺激,他們一下被吸引住了,興奮地講述自己的發現。
基本環節:
一、故事欣賞——分析人物特點。
1、師:在這個美麗的大森林裡,發生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小朋友們要認真聽,聽完後看誰能回答我的問題(欣賞童話故事《小紅帽》的錄音)。
師:小朋友們,你們還記得剛才那個童話故事的名字嗎?那故事裡都有誰?
2、分析故事中的人物特點。
師:在四個人物中你喜歡誰?不喜歡誰?為什麼?小紅帽有沒有做得不太合適的地方?
二、聽辨音樂——找出和人物特點相附的音樂。
師:小紅帽的故事可真好聽,老師還為故事中的四個人物配了四段音樂,請小朋友聽一聽,分一分,這段音樂像誰。
1、分段聽音樂,區分並模仿小紅帽和外婆的音樂形象。
師:第一段音樂像誰,為什麼?
師:誰來學一學小紅帽走路的樣子,她邊走路邊做什麼?
師:第二段音樂像誰,為什麼?
師:音樂聽上去很憂傷,就像外婆在病中思念著小紅帽。誰來學一學年老的外婆走路的樣子。2、區分並模仿大灰狼和獵人的音樂形象。
師:再聽兩段音樂,你們聽聽像誰?
師:音樂很神秘,好像大灰狼鬼鬼崇祟地跟在小紅帽的後面呢!誰來學一學大灰狼走路的樣子?
師:音樂聽上去很有力,就像勇敢的獵人邁著有力的步伐走來啦。大家來學一學獵人的樣子。
結束環節:
音樂表演——體驗並表現人物特點。
1、分配角色並提出表演要求:要聽清楚音樂再出場,注意聲情並茂地。觀眾們要仔細看,對演員表演進行評價。
2、集體表演後總結故事所蘊含的道理。
延伸環節:
歡慶勝利一一體驗戰勝大灰狼的快樂。
師:在故事的最後,大灰狼被打敗了,大家都很高興,讓我們一起來唱歌,跳舞,慶祝勝利吧!播放《小紅帽》的歌曲,幼兒邊唱邊跳出教室。
『陸』 中班社會活動《應該怎麼做》教案與反思
有先後順序的,並學習按一定的順序做事。中班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先內後順序概念,在容他們講述對的事情中孩子常常會說先什麼然後怎麼樣,但了解到什麼程度以及對多樣事物的先後順序還是一樣清楚嗎?希望通過本次活動能讓孩子們了解,並用首先——接著——然後——最後這些詞來講解圖述。
『柒』 中班安全《防火知多少》教案與反思
教學案例、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教學敘事的區別:①教學案例與教案:教案回(教學設計)是事先答設想的教育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育措施的簡要說明,反映的是教學預期;而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發生的教育教學過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學結果。②教學案例與教學實錄:它們同樣是對教育教學情境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事實判斷),而教學案例是根據目的和功能選擇內容,並且必須有作者的反思(價值判斷)。③教學案例與敘事研究的聯系與區別:從「情景故事」的意義上講,教育敘事研究報告也是一種「教育案例」,但「教學案例」特指有典型意義的、包含疑難問題的、多角度描述的經過研究並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點評)的教學敘事;教學案例必須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選擇有關信息,必須事先進行實地作業,因此日常教育敘事日誌可以作為寫作教學案例的素材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