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社會我是哥哥姐姐反思
能乾的我反思
每一個「我」不僅是一個獨特的「我」,而且是一個不斷成長發展的我,對幼兒來說,發現自己的變化,知道自己的成長,可以幫助他們增加自信心,更好地認識自己和周圍的「人」。升入中班的幼兒,幼兒有了做哥哥姐姐的自豪感,同時也開始對事物的緣由有了新的認識和了解,並試圖自己來處理和解決問題,獨立性有了明顯的提高。他們很關心自己的同伴們如何看待自己,老師、家長如何評價自己,建立自己的社會地位有了初步的意識,羞恥心和榮譽感也逐漸增強。因此我們設計「我長大了」的主題活動,我們從多元的角度,讓幼兒回顧自己的成長變化,體會「成長」是一件神奇和令人興奮的事。
這是升入中班的第一個主題,不管是從幼兒的心理還是能力上都是非常適合的一個內容。而當孩子們踏上樓梯,步入新的教室,那種從內至外的自豪感、新鮮感也是極其明顯的,而我們則充分發揮孩子們的這種積極性,突出他們的主體性,帶領孩子進行了豐富多彩的活動。首先是通過社會活動《我升中班了》《能乾的我》來讓幼兒知道自己是一名真正的中班孩子,有比我們小的弟弟妹妹剛升入小班,應該成為他們的榜樣,於是我們就利用游戲活動時間,讓孩子們帶上自己喜歡的玩具、好吃的東西與小班弟弟妹妹一起互動游戲,可以看到作為哥哥姐姐,孩子們很認真地帶動小班幼兒,如陽陽一會教妹妹玩拉線玩具,一會又帶妹妹玩電動玩具,細聲細語,真得很有愛。我們還通過值日生來讓幼兒感受到自己的能幹,從情感與行動上激發幼兒的發展潛能。其次是語言活動《別說我小》《我喜歡我的小毯子》等,讓幼兒體會「長大」的真正含義。而美術活動《我長高了》《送給爸爸的領帶》《我的小手》則是讓幼兒有了表現自己的機會,雖然剛入中班,但因為有良好的基礎,所以在繪畫過程中,大部分幼兒都能完整表現自己長高的樣子,也能用自己的色彩裝飾領帶送給爸爸。在主題進行中,恰逢中秋節,我們還組織幼兒進行了《香香的月餅》活動,與孩子了解中秋節的習俗,並一起欣賞月餅、吃月餅,身臨其境感受了中國傳統節日的魅力。
主題進行中,我們還結合本班特點,調整了區域,將角色區布置一新,並在各個區域投放了多樣的活動,如根據美術活動的延伸,在美工區中投放了塗色七巧板,塗完之後再進行剪,最後塑封好投放進益智區,供幼兒進行拼七巧板的操作。再如根據主題進程逐步更新內容,如美工區中從一開始的繪畫「我長高了」到泥塑「我長高了」再到剪紙「我喜歡的……」,逐層鍛煉幼兒的手指精細動作。總之,通過環境的創設、適宜的游戲活動、多樣的區域材料,我們在這個主題中,不斷將幼兒的能力提高,突出幼兒的主體性,充分讓幼兒感受到了長大的快樂。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處,首先是家長方面的,很多家長特別是爺爺奶奶對幼兒的獨立性總是持有懷疑態度,他們總是不肯放手,一個月了仍有像王金喆這樣的孩子依賴情緒突出,每天哭著來園,因此如何讓家長重視幼兒的能力鍛煉,將是下階段的側重點。
Ⅱ 父母課堂一弟弟經常打哥哥怎麼辦的教學反思
沒什麼好反思的
哥哥即使比弟弟大
也不能在原則上縱容
還有就是家長也要注意教育
Ⅲ 小班:加油!雞哥哥教學活動反思
聲音的傳播:
(1)聲音靠介質傳播,氣體、液體和固體都可以傳播聲音.真空不能傳版聲;
(2)聲音在介質中以權聲波形式傳播,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與介質有關,聲音在固體中傳播速度最快, 在液體中第二,氣體排第三.(軟木是例外,軟木細胞壁薄,內部氣泡多)
(3) 聲速還與溫度有關,聲音在15℃的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40m/s左右,溫度越高聲的傳播速度越快.
(4)聲波在兩種介質的交界面處發生反射,形成回聲.人耳要想區分原聲和回聲,回聲到達人耳要比原聲晚0.1s以上.如果不到0.1s,則回聲和原聲混在一起,只能使原聲加強.
(5)利用回聲可以測距離,如測海有多深,離障礙物有多遠.(這是一種仿生技術,出自蝙蝠,海豚一類) 聲音可以傳遞能量和信息.
Ⅳ 小班哥哥課後反思
小班 閱讀是孩子們喜歡的看圖講故事之一,但由於我班幼兒年齡小,注意力不容易集 中,沒有養成傾聽的習慣,為了培養幼兒認真傾聽的習慣,我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 點設計了這堂課。 孩子們看圖講故事很認真, 並能在我的提示下學說簡單的角色對話。 整個活動中,我充分運用頭飾、圖片、掛圖、課件吸引幼兒的注意力,看圖講述 故事內容,講到熊哥哥、黑豬弟弟互相分享禮物時,我會出示相應的頭飾和圖片,讓 幼兒了解動物的外形特徵及各種食物,幫助幼兒記憶故事角色。但我在講述故事時語 言不夠精煉,口水話多,影響了教學的效果,這是今後在教學中應該多多注意的。幼 兒聽得還是非常認真,還能積極地跟著我復述每一幅圖的內容及角色對話。但整個故 事的角色對話對小班部分孩子來說有點難度,因此我就放棄了要求每位幼兒復述整個 故事的角色對話這一環節。由於部分幼兒缺乏生活經驗,在講到黑豬弟弟手上有什麼 禮物時,部分幼兒不認識是可樂,孩子們卡殼了,這是因為老師事先沒有了解孩子們 缺乏這方面的生活經驗,沒有做好應有的鋪墊工作,提醒我今後不管上什麼課,不光 要備好老師的課,更重要的是要先了解幼兒在這方面相關的生活經驗。 在活動准備中,材料上,我准備了動物頭飾、食物圖片、掛圖等,讓孩子們更直 觀的看圖講述故事內容及角色對話。在經驗准備上顯然不夠,雖然活動前預想了很多 不同情況,孩子會有什麼反應,孩子會有什麼動作。也一一想了相應的對策,但在組 織活動的時候,孩子們出現了這樣的情況時就都拋在腦後了,顯得手足無措。 當我上完這堂課,最大的感觸就是,不知道怎麼樣才能將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我 的身上來。在語言上,語言過於啰嗦,說話不夠簡單明了。在語氣上,我自己都能感 覺到自己在整個活動中都是嚴肅的表情,沒有微笑,親和力不夠,這樣一來,對孩子 們就沒有吸引力了,這也是我這堂課的缺點之一。活動過程中,有的孩子對看圖講故 事不感興趣,自己在下面玩,沒有及時的發現,引導,導致孩子想怎麼玩就怎麼玩, 不聽老師的招呼。在孩子不遵守活動規則時,應及時提醒日常的規則,在活動之前要 明確提出要求, 要求孩子遵守活動的規則。 在激情方面, 沒有完全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游戲活動中還有一點就是沒有完全激發孩子去進行擴展性表演。在組織活動時略顯緊 張。 這一系列的問題就導致了目標的達成度不高。其不足之處,就是在引導幼兒看掛 圖、了解故事內容時候,如教師引導方式再生動一些,讓幼兒的想像更豐富些,那樣 的效果會更好!還有就是讓幼兒分角色表演表演故事,學說禮貌用語時,幼兒參與的 時間較少,導致幼兒在游戲活動中興趣不高,這是我在這一次的活動中得到的最寶貴 的東西。我覺得通過這次活動,我發現應該多去聽優秀老師上的課,增長自己的教學 能力,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
Ⅳ 小班教學反思 《哥哥姐姐本領大》
通過本次活動,孩子們的自我意識、情感意識有所增強,自信心和責任感也有回了一定的提高,同時孩子們答認識到自己已經長大,除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外,還應幫助大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真正感受到了成長的愉快。通過主題牆的創設,幼兒更加了解到了自己已經長大了,有些小事情可以自己做了,已經變成大班的孩子了。
Ⅵ 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活動反思
有什麼事情說清楚就好了不
活在當下
珍惜該珍惜的
Ⅶ 教案手指兄弟活動反思
活動目標:
1、讓幼兒認識手的外部結構,能說出它們的名稱,引導幼兒發現手可以做各種動作。
2、培養幼兒關心自己的身體,知道怎樣運用手和保護手。
活動准備:
將手指裝飾成臉的模樣、
活動過程:
一、猜謎語,引起對手的興趣。
1、教師:我們來猜個謎語,小朋友要仔細地聽:五個兄弟,高矮不一樣,天天在一起,齊心把活干。猜我們身體的一個部位。請幼兒猜猜。
二、引導幼兒認識手。
1、教師伸出裝飾好的手:你們有手嗎?有幾只手?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雙能乾的小手,讓我們來看看手是什麼樣的?
2、啟發幼兒說出手指、手心、手背、指甲等名稱:
我們十個手指;保護手指尖的是指甲;有手掌紋的是手心;轉過來這是手背;讓我們的手指可以彎曲的是手指關節。
3、我們的手指是一樣長嗎?是一樣粗細嗎?
4、、教師小結:我們都有兩只小手,共有十個手指頭,手指不僅不一樣長,不一樣粗,它們的名字也不一樣。手指上還有手指甲、有關節。手分手心和手背。
三、認識手指的名稱。
1、教師邊演示邊用手說話的口吻講述:
你們發現了我們手指小兄弟長得不一樣,我們的名字也不一樣。我最粗最矮,但我最大,我就叫大拇指;而我最瘦最小,所以就叫小拇指;我靠在老大的旁邊,我叫食指;我是在最中間,就叫中指;最後介紹一位,我既不是老大,也不是最小,又有在中間,不好取名字,人們只好叫我無名指。
2、讓幼兒說說手指的名稱:小朋友伸出自己的手指,說說它們的名稱。
四、手的用處
引導討論:手有用嗎?你的小手可以做什麼?請小朋友自由說說。
小結:我們的小手會幫助大家做這么多事情,小手真能幹。
五、保護小手。
1、小手本領真大,如果沒有手會怎麼樣呀?引導幼兒想像沒有手給生活和學習帶來的不便。
2、小朋友知道應該怎樣保護自己的小手?
教師:尖銳的小刀、釘子等,如果去玩會怎麼樣?熱的東西能用小手去摸嗎?天氣冷時,我們要怎樣讓手不會被凍壞?
幼兒討論,說說自己的想法。
小結:我們不能玩尖銳的物品,如刀子、玻璃,不玩火和鞭炮、煙花等,不咬手指,天冷時要帶手套和塗護手霜等。
Ⅷ 幼兒園托班教案《我的哥哥》
活動目標
1、 理解故事《大哥哥和小妹妹》內容,培養幼兒良好的傾聽和動腦習慣。
2、 知道「大」、「小」,正確區別大小。
活動准備
理解故事用的圖片、區分大小用的卡片、漿糊、黑板。
活動過程
(一)、認識大哥哥喝小妹妹。
1、請進大哥哥、小妹妹。
2、取名匹配,哪個是大哥哥,哪個是小妹妹。
(二)、操作教具,結合提問,理解故事。
大哥哥和小妹妹有很多有趣的、奇怪的事,你們想聽嗎?
1、 猜一猜誰走得快?為什麼?(大、小)怎麼辦呢?
2、 大哥哥吃點心時,吃了3個芝麻餅,小妹妹會吃幾個呢?(一粒芝麻)為什麼?
3、 用草遮住小妹妹,大哥哥和小妹妹捉迷藏,小妹妹躲在哪裡?大哥哥躲得下嗎?為什麼?
(三)、大哥哥和小妹妹回家嘍,哪一間房子是大哥哥的家?分析比較房子的大小,得知結論。
(四)、以聖誕老人的身份請孩子幫忙送禮物。
1、引導幼兒觀察兩雙鞋子的大小,請個別幼兒試一試。
2、發給幼兒每人2份大小不同的同一「禮物」,把禮物送給大哥哥和小妹妹。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主要讓幼兒去理解大和小的含義,活動前我在區域中投放了大量的大、小物品,讓幼兒在自由的活動中自主的去發現,大和小的關系。
活動中我一出示圖片幼兒們一下子就找到了很大很大的大哥哥,很開心的拍著小手說:「大哥哥」。那你們還看到什麼了呢?有一個小朋友說:「小姑娘」。然後我又提問小姑娘大嗎?一個小朋友說不大的,他很小。那小姑娘在哪裡呢?這下都能答上來,在大哥哥的肚子上。呵呵!有的幼兒忍不住笑了。當第二幅圖出現時小朋友更感興趣了都站起來說,小姑娘在大哥哥的頭上了,我問他們在干什呢?幼兒說小姑娘是站在大哥哥的頭上的。我讓他們在認真的看一遍時有的幼兒看出來了,小姑娘在跑。那大哥哥他在干什呢?走。為什麼大哥哥再走而小妹妹在跑呢?幼兒們都沉思了一會,因為大哥哥很大,小妹妹很小的,跟不上哥哥走。當第三幅圖片出來時幼兒們只顧看他倆吃餅了,但很快看出哥哥吃的多,妹妹吃得少,妹妹小。哥哥和妹妹在捉迷藏時為什麼找不到妹妹呢?有的幼兒高興地說:「我知道,就在那裡。」然後自己就過來點給大家看。有趣的表情逗得我要哈哈哈笑啦!我忍住自己的表情說:「你們看哥哥看到小妹妹了嗎?看看哥哥的眼睛。這下看清楚了,都說沒看到妹妹!為什麼呢?哥哥為什麼看不到呢?再次引導幼兒說出妹妹小哥哥大。
活動中幼兒們興趣很高,但由於年齡小,注意力集中短暫,有時會自由些,規則意思淡薄,在以後的活動中還要多多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