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幼兒園上課的教案怎麼寫
活動目標 1.欣賞故事,理解故事情節,豐富詞彙「自豪」、「茉莉花」。 2.通過欣賞歌曲、講述圖片理解故事的內容和詞彙。 3.懂得朋友間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 活動准備 1.茉莉花的實物或圖片。 2.《好一朵茉莉花》歌曲磁帶。 3.配樂故事磁帶,錄音機。 活動過程 1.欣賞歌曲《好一...朵茉莉花》,引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播放歌曲《好一朵茉莉花》,教師和幼兒可以輕輕哼唱。 ★教師:你聽到歌里唱了些什麼?你見過茉莉花嗎? ★教師出示實物或圖片介紹茉莉花,引起幼兒聽故事的興趣。 教師:這種小白花叫茉莉花,有股淡淡的清香。有一位老奶奶就特別喜歡這種花,我們一起來聽一個故事《熊奶奶的茉莉花》。 2.教師講述故事.幫助幼兒初步熟悉故事內容。 ★教師有表情地講述一遍故事。 ★教師:故事的名字叫什麼?是誰最喜歡茉莉花? ★教師:後來為什麼熊奶奶的茉莉花都沒有了呢?熊奶奶為什麼要把茉莉花送給別人?我們再來聽一遍故事。 3.欣賞配樂故事,進一步理解故事情節。 ★引導幼兒圍繞主題展開討論:為什麼熊奶奶開始時不覺得茉莉花香呢? ★教師:熊奶奶為什麼要把茉莉花送給小動物們? ★教師:熊奶奶看到只剩下綠葉的茉莉花時,心裡怎樣想? ★教師:後來她為什麼自豪地笑了?什麼叫「自豪」? 活動建議 ★教學變式:教師在活動的第3環節中,可以讓幼兒試著復述故事。 ★活動延伸:引導幼兒開展「你快樂,我快樂」的活動,讓幼兒在園、在家開展給別人送快樂的活動,為別人做一件事,從而真正地體會讓別人快樂、自己也快樂的道理。 ★環境創設:教師和幼兒一起收集布置茉莉花及其他花卉的圖片,讓幼兒觀察欣賞。 ★領域滲透:在科學活動中,可以讓幼兒觀察認識茉莉花以及其他夏天開放的花卉,豐富幼兒關於花卉的知識和經驗。 教學材料 [童話] 熊奶奶的茉莉花 夏天的時候,熊奶奶種的茉莉花開出了香香的小白花。「真香啊!」小動物們說。他們每天都跑到熊奶奶家去聞花香。 「我並不覺得花香啊,」熊奶奶問熊爺爺,「是不是我老了,聞不出花香了?」 「不,只是因為你生活在花香里。」熊爺爺說,熊奶奶笑了。 第二天,當小動物們又來聞茉莉花香時,熊奶奶便採下好些花,讓他們帶回家去。小動物們驚慌地縮回手說:「熊奶奶,我們不要,我們只是來聞花香的。」 「帶回家去吧。」熊奶奶說,「讓更多的朋友聞到花香,那有多好。」沒幾天,熊奶奶家的茉莉花就被採光了。 夜裡,熊奶奶和熊爺爺坐在院子里喝茶,熊奶奶望著只剩下綠葉的茉莉花,有點傷心。熊爺爺拍拍熊奶奶,說:「你聞聞,有什麼味?」 熊奶奶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哦,整個天空中,似乎都有一股淡淡的茉莉花香呢! 「真香啊。」熊奶奶說完,自豪地笑了。因為她知道,這份清香,是她親手傳播的呀。
❷ 如何進行幼兒園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內適的教學方案的設容想和計劃。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
教學設計要從「為什麼學」入手,確定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目標;
根據學習目標,進一步確定通過哪些具體的教學內容提升學習者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而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即確定「學什麼」;
要實現具體的學習目標,使學生掌握需要的教學內容,應採用什麼策略,即「如何學」;
要對教學的效果進行全面的評價,根據評價的結果對以上各環節進行修改,以確保促進學生的學習,獲得成功的教學。
❸ 學前班等量代換教案給孩子怎樣的教學方法容易接受
一、設計背景:
學前兒童已經能夠區分物體的大小,初步進行重量比較,但對重量相近物體還不能分清輕重,必須教會他們藉助工具確定物體輕重的必要性。幼兒對比較輕重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但到底可以用哪些方法比較輕重還沒有一個比較系統的認識,所以本節課的任務在於讓幼兒學會比較輕重的幾種基本方法,初步理解重量的傳遞性。
二、活動目標
1. 知識目標
(1)通過實踐活動讓幼兒認識到光靠看一看、掂一掂不能准確比較物體的輕重時,藉助工具確定物體輕重的必要性。
(2)能按物體的輕重差異進行正逆排序,初步理解依項排列物體間的傳遞性和雙重性,發展幼兒的判斷思維能力。
2. 能力目標
(1) 鼓勵幼兒積極想辦法,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實踐操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2) 初步培養幼兒的推理能力、滲透等量代換的思想,能按重量差異進行正逆排序。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幼兒認真觀察的良好習慣,增強在實踐活動中體驗數學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 讓幼兒初步感知「輕」、「重」的含義,通過觀察、比較、思考,使幼兒懂得比較輕重的一些基本方法。
四、 活動准備
多媒體課件、實物(書本、石子、棉花、大象、小狗、小鳥、天平等)等。
五、活動過程
開始部分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輕重,學會「看一看」的比較輕重的方法 。
1.播放動物園里動物活動的錄象,引出輕重的話題 。
提問:哪一些動物重? 哪一些動物輕?
2.總結:以上方法為「看一看」比較輕重的方法 。
3.提問:誰還能說出身邊的物體誰輕誰重?
(1).幼兒觀察並回答問題,發現相關數學信息。
(2). 出示一包棉花和一塊石子 。
(3).幼兒進一步感知通過物體外形感知輕重的方法 。
(4).在無法從外形判斷輕重時,但仍然用「看一看」的方法判斷輕重 ,根據學前兒童的年齡和心理特徵,創設生動的情景,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並且由動物世界回到現實生活,領會「輕重」無處不在,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二 、實踐操作,發展認知。
(一)學會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較輕重:
1. 請認為棉花重的同學舉手?請認為石子重的同學舉手?大家判斷的為什麼不一樣呢?有什麼方法可以證實一下誰說的對呢?請幼兒上來用手掂一掂,再把你發現的結果告訴大家。
2.教師小結:棉花和石子用眼睛看,不能精確地判斷誰輕誰重,我們用掂一掂的方法可以比較出誰輕誰重。
板書: 用「掂一掂」比較輕重
(二).學會用「稱一稱」的方法比較輕重 :
1.出示重量接近的1個胡蘿卜和1個馬鈴薯(土豆)。
2.猜一猜:誰輕誰重?
掂一掂:誰輕誰重?
師:不管是猜一猜,還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怎麼辦呢?誰又能想出什麼好方法呢?
3.小結討論:你們能想出哪一些方法?
4.出示天平秤,介紹在天平上比較輕重的方法,教師把胡蘿卜和馬鈴薯分別放在天平的兩邊,讓幼兒觀察,現在你知道誰輕誰重嗎?
5.分小組活動。
拿出你們身邊的用品,選擇其中的兩樣,先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後稱一稱,說說誰輕誰重。
6.教師小結:從剛才的比較胡蘿卜和馬鈴薯誰輕誰重時,我們發現要想精確地知道誰輕誰重,稱一稱是最好的方法。
7.出示文具盒和計算書。
先說一說:誰輕誰重?為什麼?
再掂一掂、稱一稱。
明確:比較輕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輕,一定要實際掂一掂、稱一稱才能確定誰輕誰重。
生1:文具盒輕、計算書重;
生2:計算書輕、文具盒重;
生3:文具盒和計算書一樣重。
得出:講桌上的文具盒比計算書重 。
得出:課桌上文具盒比計算書輕 。
幼兒實驗,交流討論 ,猜測結果。
匯報交流,充分聽取同學想出的不同方法,給予適當的評價。
分小組進行猜一猜,再掂一掂,最後稱一稱,說說誰輕誰重,從而懂得輕重是相對而言的。
(三).看一看:觀察圖片判斷大象、小狗、小鳥誰最輕?誰最重?初步理解重量的傳遞性。
(四).想一想:請幼兒比較輪船和石塊誰輕、誰重 。為什麼輪船能漂浮在水面上而石塊卻沉入水底呢?
(五).排一排:請幼兒按由輕至重及由重至輕的規律對物體進行正逆排序,鞏固幼兒對輕重的感知能力。
三、鞏固練習,深化熟悉 。
1. 比一比,幼兒獨立完成,說說怎樣判斷的。
2.說一說,先讓幼兒獨立完成,再引導幼兒說出誰最重?誰最輕?為什麼?
3.延伸,講解故事《笨驢》,並升華知識點 。
六、 活動反思
1、 遵循從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的學習原理,通過「看一看」、「掂一掂」、
「稱一稱」的比較輕重的方法。活動中自己得出了很多結論,領會到了探究的快樂,活動貫穿這節課的始終,讓幼兒一直保持著參與的激情。最後,《笨驢》的故事是耐人尋味的,讓幼兒充分動腦,更是知識的升華。
2、 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性,讓幼兒在觀察中學會「看一看」比較
的方法;在親身經歷中通過探究和協作活動學會「掂一掂」比較輕重的方法;在探究和推理中學會「稱一稱」比較輕重的方法。在教學中注意實物等從多感官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讓幼兒在快樂中主動地學會知識。
3、讓幼兒個性化地學習數學。 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本節課,孩子們敢提問題、會提問題,以自己獨特的見解解決問題,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學生為自己的創造而開心,為自己的發現而興奮。同時,我也注意用富有激勵性的語言評價他們的表現,使他們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
總之,在整個課堂活動中,以學生為主,讓學生想其所想,說其所說,做其所做.我們要做到"蹲下來看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而且教學中要肯定幼兒的一切努力,贊揚幼兒的思考結論,激勵幼兒的創造慾望。
最後,我也認識到自己有很多不足之處,如有時沒有注意捕捉學生思維的火花。今後,我要和孩子們一起學習,共同進步。
❹ 幼兒園教案怎麼寫
提供幾篇主題教案,希望能幫到你。
幼兒園消防安全教育教案:防火知多少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初步的自我保護意識。
2、讓幼兒了解火災發生的幾種原因,懂得如何防範。
3、初步掌握幾種自救逃生的方法及技能,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活動准備:課件、圖片、玩具、毛巾、電話、幾種防火安全標志。
活動重點難點:
重點:防火;
難點:自救。
活動過程
1、從一些物品中找出幼兒不能玩、易引起火災的東西,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
2、觀看課件,引導幼兒說出火災的危害。火不僅能燒毀房子,燒傷人,還會燒毀森林,污染空氣。
3、通過課件,引導幼兒說出預防火災的方法,認識「防火」標志。
①預防火災,小朋友們不能隨便玩火。
②蚊香不能靠近容易著火的物品。
③不能隨便燃放煙花爆竹。
④小朋友不能玩未熄滅的煙頭,見了沒熄滅的煙頭應及時踩滅。
⑤認識「嚴禁煙火」的標志。
4、簡要說出火的用途,消除幼兒懼怕火的心理壓力。
5、讓幼兒初步掌握幾種自救逃生的方法與技能。萬一著小火了怎麼辦?著大火了呢?困在房間里?公共場所著火怎麼辦?
6、游戲:「安全防火自救」游戲。通過游戲培養幼兒遇火不懼怕、不慌張,提高幼兒防火自救的能力。活動延伸:認識標志,設計標志。讓幼兒為不同的場所設計並張貼相應的「禁止煙火」「當心火災」等標志。
活動反思
自然是如此美好,生活是如此安寧。然而,躲在和平、文明背後的火魔,正窺視著我們。在所有的自然災害中,發生頻率最高的,莫過於火災。一個小小的火星可以使人類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化為灰燼,可以奪走人最寶貴的生命。新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然而對於火,幼兒缺乏相應的防火知識和能力。因此,增強幼兒的防火意識,提高幼兒的防火自救能力,加強幼兒防火安全教育至關重要。
國慶節主題活動:慶祝祖國媽媽的生日
設計意圖:
為了讓幼兒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了解自己的祖國,在國慶節來臨之際,我園開展了「慶祝祖國媽媽生日」的活動,看著冉冉升起的的國旗,小朋友們顯得格外的莊重,他們自豪的唱著國歌,幼小的身體站得筆直,小眼睛全神貫注的注視著,彷彿他們也知道祖國艱辛的歷程,他們感慨的說「祖國媽媽節日好,謝謝祖國媽媽」!
活動名稱:
慶祝祖國媽媽的生日
活動目標:
1、知道祖國媽媽的生日(十月一日),知道國慶節是中華人民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
2、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驕傲,熱愛自己的祖國。
活動准備:
國旗,歌曲磁帶,生日蛋糕等。
活動環境:
掛起中國的五星紅旗,製作彩紙狀。
活動室內拉起彩色的拉花,橫幅《慶祝祖國媽媽的生日快樂》
活動過程:
1、教師做神秘狀,出示生日蛋糕。
教師:這是什麼,是誰要過生日?
2、聽音樂,看國旗,了解10月1日是祖國的生日。
聽音樂,看國旗
教師:小朋友看國旗,聽音樂,聽完後,你們就會知道是誰要過生日了!
教師:是誰要過生日了?祖國的生日是幾月幾號?你是怎麼知道的?
教師和幼兒再次看國旗,也可隨歌曲輕輕拍手哼唱。
3、引導幼兒觀察節日環境,,感受節日的歡快氣氛。
4、點蠟燭,吃蛋糕。
教師點蠟燭,引導幼兒許願:心裡想一句祝福祖國生日快樂的話。
大家面對國旗齊聲唱生日歌,然後集體吃蠟燭。
幼兒按序取蛋糕,並說出想好的祝福。
5、分享快樂
讓幼兒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祖國媽媽生日的祝福。
中秋主題活動:中秋節真快樂
活動目標與准備: 本活動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幼兒觀察月亮的變化,知道中秋之夜月亮最圓、最亮;了解中秋節的來歷和有關風俗,體驗節日的快樂;初步激發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興趣;發展幼兒的想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活動開展前,進行牆飾布置,牆飾的主要內容包括花燈、嫦娥奔月圖等;給幼兒講述關於月亮的故事、中秋節與月餅的傳說
活動目標與准備:
本活動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幼兒觀察月亮的變化,知道中秋之夜月亮最圓、最亮;了解中秋節的來歷和有關風俗,體驗節日的快樂;初步激發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興趣;發展幼兒的想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活動開展前,進行牆飾布置,牆飾的主要內容包括花燈、嫦娥奔月圖等;給幼兒講述關於月亮的故事、中秋節與月餅的傳說;美工課上,幼兒學會了用橡皮泥捏月餅,會沿著扎有小孔的月亮圖形紙撕月亮(提供用縫紉機扎出小孔的月亮圖形紙;製作投影片或掛圖:一幅中秋節夜景圖,四張月亮逐漸變圓的投影片或圖片;錄像帶:中秋賞月;音樂磁帶《飛月夜》、《月光曲》、《爺爺為我打月餅》。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觀察教室牆飾的變化,激發興趣,導入課題。
2、出示投影片或掛圖:中秋節夜景圖,引導幼兒描述自己觀察到的月亮,教師根據幼兒的描述分別出示四張不同形狀的月亮投影片或圖片,啟發幼兒想像,月亮像什麼?(如:像彎彎的小船、像一塊西瓜、像咬了一口的月餅、像圓鏡子等。)
3、放錄像:「中秋賞月」,向幼兒介紹中秋節。
今天是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晚上月亮特別圓、特別亮。我們中國人有個習慣,中秋節這一天,圓圓的月亮掛在天上,一家人一邊看月亮,一邊吃月餅,也可以玩花燈、放焰火,一家人團團圓圓,真快樂,所以把中秋節叫做團圓節。又香又甜的月餅也被人們做成圓圓的,像月亮一樣,「月餅」古代也被人們叫做「團圓餅」,中秋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
秋天也是收獲的季節,糧食豐收了,水果豐收了,所以中秋節也叫豐收節。
4、教師講述《嫦娥奔月》的故事(播放錄音:《月光曲》或《月夜》二胡曲)。
5、師生一邊欣賞歌曲《爺爺為我打月餅》(放錄音),一邊品嘗月餅和秋天的水果,共享節日的快樂。
6、操作活動:幼兒用橡皮泥捏月餅、撕月亮(用縫紉機扎出小孔,變成月亮的形狀,讓幼兒撕下來。)
活動區域設置與日常活動組織:
1、組織幼兒參觀大班的游戲「樂樂月餅超市」;觀看大班小朋友的幻想畫《到月亮上去做客》。
2、在美工區,提供月餅盒子、橡皮泥、吹塑紙、蠟光紙等材料,引導幼兒運用各種材料創造性地表現月亮和月餅。
3、在圖書區提供嫦娥奔月,吳剛砍伐桂花樹等與月亮有關的神話故事。在語言區幼兒看月亮圖片說月亮的詩歌。
4、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幼兒將自己熟悉的有關月亮、中秋的古詩或兒歌講給同伴聽。
5、學習歌曲《爺爺為我打月餅》。
與家長溝通計劃:
1、活動前,請家長給孩子講一個關於月亮的故事或教給幼兒一首有關月亮、月餅的歌曲或詩歌。
2、請家長在八月初三至八月十五晚上帶幼兒觀察月亮的變化,並將觀察到的月亮畫在紙上,裝訂成觀察月亮變化的記錄簿。
3、請家長帶幼兒到食品超市,觀看各式各樣的月餅。
4、活動在中秋節前一天進行,中秋節晚上請家長與孩子一起進行賞月活動,創編幻想故事——《到月亮上去做客》。
附故事一:嫦娥奔月
羿是神話傳說中遠古時最著名的射手,曾經為人間除了許多凶禽猛獸,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射神。
在一個明月當空的晚上,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羿從王母娘娘那裡要來的長生不老葯。嫦娥吃下葯以後,身子突然輕飄飄地飛了起來。她身不由己地飛出了窗口,越飛越高,升上了夜空。飛啊飛啊,一直向月亮飛去。到了月宮,嫦娥又日夜思念人間。她叫玉兔為她搗葯,想吃些能降落人間的靈葯,回到羿的身邊。可是玉兔沒有搗成靈葯,於是嫦娥便成了月宮中的主人——月中仙子。
這個故事經過世世代代的流傳、補充,嫦娥成了月神和古時候人們中秋拜月的對象。
故事二:月亮姑娘做衣裳
夜晚,月亮姑娘出來了,細細的,彎彎的,好像小姑娘的眉毛。涼風吹得她有點冷,她就撕了一塊雲彩裹在身上。
月亮姑娘想:我還是找一位裁縫師傅做件衣裳吧。裁縫師傅給她量了尺寸,讓她五天以後來取。過了五天,月亮姑娘長胖了一點兒,好像彎彎的鐮刀,她來取衣裳了,衣裳做得真漂亮,可惜太小了,穿在身上連扣子也扣不上。
裁縫師傅決定給她重做一件,重新量子尺寸,讓她再過五天來取。五天又過去了,月亮姑娘又長胖了一點,彎彎的像只小船。她來取衣裳,衣裳做得更漂亮了,可惜月亮姑娘連套也套不上。
裁縫師傅漲紅了臉,說:「我只好重做了。」又是五天過去了,月亮姑娘來取衣裳,裁縫師傅看到月亮姑娘變得圓圓的,像一隻圓盤那樣,吃了一驚:「啊,你又長胖了!」裁縫師傅嘆了一口氣,對月亮姑娘說:「唉!你的身材量不準,我沒法給你做衣裳了。」
原來,月亮姑娘每天都在變化,所以她到現在還穿不上合身的衣裳。你看,白天太陽公公出來了,她不好意思出來,只是在晚上才悄悄地露面。
❺ 幼兒園教案教學手段有哪些
觀察
這種方法可輔導幼兒學會運用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感官去認識所選定的觀察對象,是幼兒獲得感性經驗的主要途徑。
在教學中運用觀察方法,讓幼兒直接與客體相互作用,可以豐富幼兒的感性經驗,擴大幼兒的眼界,有效地刺激幼兒的各種感官,鍛煉幼兒感知覺的敏銳性和大腦機能,發展幼兒的智力,尤其是觀察力,激發幼兒的求知慾,培養幼兒對周圍事物的關注和積極的態度。
實驗
幼兒園的科學實驗主要是利用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物品或材料,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操作,進行嘗試和探索。 在使用實驗方法時,應重視實驗的過程,而不在乎是否能得出一個什麼結論或有個什麼了不起的發現。 只有在操作的過程中才能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和認真、專注等科學態度,才能讓幼兒學會觀察、提問、實驗、分析、推理等科學方法。
游戲操作
游戲操作是以游戲的方式引導幼兒參與活動,進行操作學習。 要避免把幼兒園的操作活動變成「騎兵式」的操練,讓幼兒聽著教師的指令,一步一步地擺弄學具或材料,全班齊步走,沒有一點自己探索的空間,像這樣的操作仍然是一種被動的學習。 游戲操作是一種在玩中的學習,一要給幼兒自己探索的空間;二要讓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有愉悅感。
參觀
參觀是教師根據教育目標的要求,組織幼兒到園外,如自然界、生產現場、社會生活場所等去學習的活動。參觀能使幼兒通過對實際事物和現象的觀察、探究而獲得較豐富的直接知識和經驗。參觀要有明確的目標;參觀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備;要特別注意幼兒的安全。同時,注意指導幼兒圍繞參觀的主要內容收集、整理信息。
談話討論
談話與討論是教師和幼兒雙方圍繞一個問題或主題,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想法、意見,表達自己的感受、體驗,進行相互交流的過程。教師應鼓勵幼兒大膽地說出自己想說的話,充分尊重幼兒的想法。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學到的是在集體面前表達和交流的方法,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並與別人溝通,而不僅僅是獲得一個正確的結論。
講解
講解是運用口頭語言向幼兒說明、解釋事物或事情。 在教學中,很少單獨使用講解的方法,因為幼兒注意力難以持久,不可能長時間聚精會神地聽講解,而且他們對言語的理解能力也有限。 如果講解與其他方法結合起來運用,可以獲得較好的效果。
講述
講述是運用語言向幼兒敘述事實材料或描繪所講的對象。 教師講述時要善於運用語言表達技巧,注意語速的快慢停頓、音調的高低、音量的強弱等。 教師活躍愉快的神態也能使語言更具有感染力,這樣不僅有助於幼兒吸收學習內容,而且有助於幼兒從教師那裡學到語言表達的方式。
❻ 幼兒園 數的分成怎麼講啊!(2的分成)希望能夠給出全面的教案,裡麵包含教學目標 過程 以及游戲方法!
2的分成
教學目標:
1.學習2的組成,知道2可以分成1和1 ,1和1合起來就是2
2.認識分合符號^
3.正確書寫數字2
教學准備:
1. 手一套分合符號,插片若干。
2. 具熊1個,玩具貓2個,玩具香蕉2個,2個乒乓球,2個盤子,香蕉卡片2個。
3. 課前每位幼兒都准備好了田字格本和鉛筆。
教學過程:
一 指導幼兒通過實物操作,用整體分為兩個部分來說明數的分解,用兩個部分合起來為整體來說明數的組合
1.教師以故事的形式引出2可以分成1和1 ,1和1合起來就是2。
例:今天的小熊家裡來了兩位客人小貓,(出示玩具熊和貓),小熊拿出了幾個香蕉來招待客人呢?(2個),小熊送給每位客人各1個香蕉,同時用語言表述:2個香蕉可以分成1個和1個,可是小貓說了他們不愛吃香蕉,於是就把香蕉還給了小熊,現在小熊的手裡有幾個香蕉呢?並用語言表述:1個香蕉和1個香蕉合起來是2個香蕉,最後,教師在黑板上貼上卡片香蕉和數字,表示上述分和過程,同時出示分和符號「^」,向幼兒說明分合號及其用途,講解分合號的使用方法,並教幼兒正確用語言表達:2可以分成1和1 ,1和1合起來就是2。
1. 教師出示2個乒乓球和2個盤子,問:「要把2個球放在2 個盤子里,並且每個
盤子里都有球,應該怎麼放呢,引導幼兒說出2可以分成1和1 ,再用同樣的方法把兩個盤子的球合起來,表述稱:1和1 合起來就是2。
2.啟發幼兒學慣用口語表述其分和關系:2可以分成1和1,1和1合起來就是2。
二.幼兒操作活動:要求幼兒把兩個插片分成兩堆,(用上分合符號),並能用語言表述出來整個分合過程。
三.指導
幼兒書寫數字2
1.教師先在黑板上示範2的寫法,(寫法:起筆碰左線,再向上,向右碰線,略成半圓
斜線到左下角,碰線一橫),講明書寫占格位置,請幼兒和教師進行書空練習。
2.幼兒在田字格上書寫2,教師指導個別幼兒。
建議游戲和日常教育
1老師邊拍手邊問幼兒:「小朋友,我問你,2可以分成幾和幾」,幼兒拍手回答:「x老師,告訴你,2可以分成1和1 」,合起來的兒歌同上述說法一樣。
2在戶外場地,請兩名幼兒到大圓圈中站好,老師問:「圈中有幾人」,(2人)老師接著問:「2可以分成幾和幾」,幼兒邊跳到小圈中邊說:「2可以分成1和1 」,老師接著問:「1和1 合起來是幾」?幼兒跳到大圈中說,1和1和起來就是2。
3在日常生活中抓住隨機教育:例如幼兒穿鞋子時可引導幼兒說出鞋子是2隻,穿上,脫下時說出2可以分成1和1 ,1和1合起來就是2。
❼ 幼兒園音教教案
文庫找
❽ 幼兒園教案 我會學習
教學目標: 1.知道傾聽、觀察、動手嘗試、不懂就問等多種學習的方法,並初步嘗試在自己的學習中加以運用。 2.了解學習的多種渠道和不同途徑,並初步嘗試拓展自己的學習。 3培養按時專心的學習品質 教科書分析: 課文共4頁,可以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多感官通道的學習和多途徑對象的學習。從學生熟悉的場景入手,指出良好的學習方法與習慣有傾聽、觀察、動手嘗試、不懂就悶、堅持訓練等。同時,啟發學生發現多途徑的學習。 第二部分為良好學習習慣(品質)的培養,一為按時,二為專心。按時和專心又是相輔相成的。以按時的態度要求自己,就會促進自己專心做事;專心致志也就不. 難做到按時完成。學生通過"小診所"幫助明明及時做完作業,也讓學生發現明明的缺點留在自己身上的"影子",幫明明想辦法促進學生思考按時完成作業的方法和養成這一習慣的要求。對專心與否的"小評判"亦旨在促進專心品質的形成. 教學過程: -、創設問題惰境'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一項學生感興趣的任務,如一盒可以搭出特殊造型的積木,要求同學們搭出封面上的造型,你會怎麼辦? 二、分享方法,整理歸納方法。 1.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盡可能多的辦法:動手試一試,看看說明書,看會搭的人先搭,問別人怎麼搭 2.這些都是學習的好方法,請同學們根據課本,歸納一下"會學習"的方法 3.請學生當刷子試一試,並演一演向別人提間的場景。 4.請同學們舉手錶決對這些學習方法的喜好及使用情況,教師可根據情況進行指導,幫助學生了解不同學習方法的用處,嘗試使用不同的學習方法。 三、講述故事,發現學習途徑。 1.請學生自行選擇課文上的一張圖,講述圖的內容,編成一個小故事。 2.假設故事的主人公或對象不變,他們之間還會有哪些故事?本活動旨在讓學生聯系實際,發現和了解多種學習途徑,嘗試拓展自己的學習渠道。 3.小統計:列一張可以求教的對象的表格。除了課本中列出的老師、父母、同學、書本、網路,可以求教的對象還有很多,如電視、廣播、錄音、錄像、光碟等媒體,如親戚、朋友、鄰居等人。大人當中細分一下,還可以有警察、護士、醫生、買菜的、看病的、修車的司機、補鞋的等等一一我們身邊充滿著可以求教的對象。 四、總結按時完成的訣竅。 1.請學生一一看懂教材上每幅圖的內容,並能以口述的方法講清故事。 A.學生都已開始認真地抄寫. B.東西攤了一桌子,明明還趴在地上找東西,想:橡皮呢?尺子呢? C.明明又分心了,眼看窗外,操場上,一群同學在踢球。 D.下課鈴響了,同學們都把作業交給了老師,明明傻眼了。 2.明明為什麼沒做完作業?遲遲不開始;文具沒有擺放好,找來找去浪費時間;分心,看同學踢球。 3.請同學們幫助明明,尋找按時完成作業的決竅,如按時開始,按時結束,勞逸結合,排除干擾,文具放好,思想集中等。 4.教師也可視現場情況,讓學生當場完成一項任務,表演《按時完成的明明》。 五、評判反思,引導正確行為。 1.結合教材的圖,請學生作評價。 2.讓學生自由交流自己能專心做的事,如專心地玩玩具、專心地剪紙,專心地看畫展,專心地整理書包等。 3.總結:{故事要專心,一記、不能二用. 教學後記: 1. 學習途徑與對象的多樣化對應上一課"生活處處有學習"。其主旨是為了進一步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教師在這一環節的教學可考慮與前一部分結合. 2.學習品質,按時與專心習慣的培養其實是相輔相成的,教學中宜有機地結合。家長學生共同商議一種學習活動,如"練字"、"為家中製作一個小玩具"等,進行"按時、專心"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