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清明古詩的意思
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描寫了清明時節自古以來的自然現象。清明,雖然處於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但也氣候變化最為明顯的時節,往往會伴隨著風雨。
早在梁代,就有記載:清明前的寒食節,往往有「疾風甚雨」,如果是在清明當天下雨,便叫做「潑火雨」。杜牧在詩中遇到的雨,正是「潑火雨」。
杜牧以「紛紛」二個字來形容清明時的雨,可以說是形象又絕妙。如果把「紛紛」二個字拿來形容下雪的話,你肯定會想到那應該是下的大雪,畢竟大雪紛紛揚揚嘛。
而用來形容下雨的話,那麼便是細雨紛紛,是「天街小雨潤如酥」那樣的細雨。可以說「紛紛」兩個字體現了春雨的意境之絕妙。
次句「路上行人慾斷魂」,則表達了行人凄迷紛亂的心境。清明節,對於古人和對於我們來說,它的觀念不是完全一樣的。對於古人來說,清明節是個大節日,要麼家人團聚,要麼遊玩觀賞,要麼上墳掃墓。
而對於杜牧這樣感情豐富的詩人來說,可以說是思緒萬千,加上如果碰上自己一個孤身行路,觸景傷懷,加上細雨紛紛,便會平白更添一層愁緒。難怪杜牧會用「斷魂」二字來表達心境,要知道「斷魂」在詩詞里可是形容那種十分強烈、很深隱的感情,比方相愛相思、惆悵失意、暗愁深恨等。
詩的前兩句杜牧為我們描寫了行人在清明時節冒雨趕路的情景,自然而然引出了下面那句「借問酒家何處有」。
尋找一個小酒店,可以歇歇腳,避避雨,還可以小飲幾杯,解解春寒,最重要的是可以藉此散散心頭萌發的愁緒。因此,這句向人問路,就顯得極為合理和貼切生活。
最後一句「牧童遙指杏花村」給出了答案,更凸顯了杜牧高超的藝術表達手法。一般表達人問路時,對方的回答都是有「聲音」的,而詩人這里的一「指」,不但讓我們看到了「畫面」,還隱藏了背後答話的「聲音」。
可見杜牧手法簡潔明了和高超。也讓讀者聯想到,在那個美麗的杏花村,一定有一家酒店在等候雨中行路的人。
⑵ 清明古詩意思全解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
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⑶ 古詩清明 詩意
1、詩意
清明時節, 春雨綿綿,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開。野田荒蕪之處,是埋葬著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們長眠地下,使活著的人心裡感到難過。春雷萬鈞,驚醒萬物,宇宙給大地帶來了勃勃生機。
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回到家裡,還要對妻子和小妾撒謊吹噓,他是在某個當大官的朋友家裡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介子推其志不可動搖,意抱樹焚死在綿山中黃庭堅由清明的百花盛開想到荒原的逝者,雖然無論智愚高低, 最後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義卻大不相同。
2、原文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3、作者
北宋詩人黃庭堅
一、創作背景
黃庭堅的《清明》作於北宋末年的「元祐黨爭」時期(1086年—1094年),因王安石變法時,強力推行新政措施,一意孤行,從而形成支持王安石變法的「新派」和反對新政的「舊派」。舊派也被稱為「元祐黨人」,其中包括大文豪蘇軾、司馬光等人。黃庭堅因與蘇軾交好,也略受牽連。
二、賞析
詩中運用了很多對比,首聯是「桃李歡笑」對「墳墓生愁」;頷聯是「動物蟄伏」對「草木生長」;頸聯是「無恥的乞食人」對比「忠貞的隱士」,對比鮮明,引發人的思考;尾聯詩人抒發感慨,無論是賢者還是愚人,最後都是黃土蓋身。
詩人將大自然中的勃勃生機與人世間不可逃脫的死亡命運進行對照,表現出了消極虛無的思想,抒發了詩人對人生無常的慨嘆和對社會不平的憤激。
⑷ 古詩清明的主要意思
全文意思: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借問當地之內人何容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原文: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出處:唐代杜牧的《清明》。
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
此詩寫清明春雨中所見,色彩清淡,心境凄冷,歷來廣為傳誦。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第二句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凄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第四句寫答話帶行動,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全詩運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余韻邈然,耐人尋味。
創作背景:此詩首見於南宋初年《錦綉萬花谷》註明出唐詩,後依次見於《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明託名謝枋得《千家詩》、清康熙《御選唐詩》。《江南通志》載: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曾經過金陵杏花村飲酒,詩中杏花村指此。
⑸ 《清明》古詩該怎樣給大班娃兒講
活動目標1.知道4月5日是清明節,願意參與清明節的活動。 2.了解家族中人與人之間的親屬關系,懷念先祖,尊重長輩。 3.與爸爸媽媽一起製作彩蛋,並互相欣賞製作成果。 活動准備1.活動前與家長聯系好參與本活動。 2.課件;每個幼兒以個熟雞蛋,各種圖案的彩蛋,秀才比、貼紙,……
活動目標1.知道4月5日是清明節,願意參與清明節的活動。
2.了解家族中人與人之間的親屬關系,懷念先祖,尊重長輩。
3.與爸爸媽媽一起製作彩蛋,並互相欣賞製作成果。
活動准備1.活動前與家長聯系好參與本活動。
2.課件;每個幼兒以個熟雞蛋,各種圖案的彩蛋,秀才比、貼紙,橡皮泥,剪刀,膠水等。
活動過程。
1.朗誦古詩,導入活動。
--教師朗誦古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提問: 你聽到了什麼?幾月幾是清明節?(4月5日)--教師邊放課件邊講述清明節的由來,幫助幼兒了解革命烈士的光榮事跡(過草地,爬雪山等)--播放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課件,教師講述:為了讓後人永遠記住,永遠還念這些革命英雄,1949年在天安門廣場建立了人民英雄紀念碑。
--請幼兒詢問爸爸媽媽,家裡清明節要紀念誰?
--教師小結:清明節里,我們都要紀念革命先烈,紀念家裡的祖輩,是他們讓我們有了現在,美好的生活。
2.引導幼兒討論:清明節,我們除了掃墓,還要做些什麼?
--根據幼兒討論,歸納有人提到的風俗習慣;運動習俗,如踏青、盪鞦韆、放風箏等;飲食習慣,如吃冷食,吃雞蛋等等。
--出示彩蛋圖片,引起幼兒的好奇心機製做興趣,豐富幼兒感性經驗。
3.幼兒與家長共同製作彩蛋--幼兒到台前展示作品,並用完整地語言講述自己的作品。
--請幼兒將彩蛋給其他班的小朋友欣賞,並與小朋友呢們一起玩。
活動建議與提示:
1.中國傳統節日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活動對哦傳承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因事先查傳統節日的相關背景資料,並與家長做好溝通。
2.在吃雞蛋之前,請幼兒發揮想像力,用熟雞蛋想出多種玩法(滾、轉、拋雞蛋等)比比誰的想法最多。
3.作為活動的延伸,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熟悉,了解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了解驚蟄、春分等節氣的含義,讓幼兒從傳統文化的熏陶中建立傳承與發揚的精神紐帶。
⑹ 杜牧《清明》古詩意思詳寫
清明復節的時候,詩制人不能夠回家掃墓,卻孤零零一個人在異鄉路上奔波,心裡已經不是滋味;況且,天也不作美,陰沉著臉,將牛毛細雨紛紛灑落下來,眼前迷濛蒙的,春衫濕漉漉的。詩人啊,簡直要斷魂了!找個灑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頭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兒呢?
詩人想著,便向路旁的牧童打聽。騎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遠處一指――哦,在那天滿杏花的村莊,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攬行人呢!
這首小詩,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繪了一幅活靈尖現的雨中問路圖。小牧童的熱情指引,自然會叫詩人道謝連聲;杏花村裡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詩人心頭喚起許多暖意!
⑺ 古詩 清明 感悟
別董大(唐·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送元二使安西(唐代·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送朱大入秦(唐代·孟浩然)
遊人五陵去,寶劍值千金。
分手脫相贈,平生一片心。
芙蓉樓送辛漸(唐代·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從茲去,蕭蕭班馬鳴。
餞別王十一南遊(唐 劉長卿)
里君煙水闊,揮手淚沾巾。飛鳥沒何處,青山空向人。
長江一帆遠,落日五湖春。誰見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送友人(唐 薛濤)
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
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如關塞長。
送靈澈上人(唐 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鍾聲晚。
荷笠帶夕陽,青山獨遠歸。
重送裴郎中貶吉州(唐 劉長卿)
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
江亭月夜送別二首(其二 )(唐 王勃)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山中相送 (唐 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綠,王孫歸不歸?
送李端 (唐 盧綸)
故關衰草遍,離別自堪悲。路出寒雲外,人歸暮雪時。
少孤為客早,多難識君遲。掩淚空相向,風塵何處期?
巴陵夜別王八員外 (唐 賈至)
柳絮飛時別洛陽,梅花發後到三湘。
世情已隨浮雲散,離恨空隨江水長。
送柴侍御 (唐 王昌齡)
流水通波接五岡,送君不沒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