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幼兒園大班幕江吟古詩教案
內容:古詩《抄絕句》
活動目襲標:
1.激發對美好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在給詩配畫的基礎上理解古詩的內容,學會整首吟誦。
3.採用字圖搭配的方法理解動詞「鳴」、「上」、「含」、「泊」的含義。
活動准備:課件、掛圖、畫有古詩內容的小圖片、字卡:鳴、上、含、泊。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師幼自由認識的飛禽引入。
2.利用課件引導簡單了解黃鸝和白鷺:黃鸝:羽毛的顏色非常好
看,經常站在樹枝上展示它動聽的歌喉。白鷺:是一種水鳥,會用嘴捉魚,當它們成群的飛上天空的時候,經常是排成一行。
3.師幼一起或請個別朗誦這首關於黃鸝和白鷺的古詩《絕句》。
二、展開
1.前兩句採用幼兒給詩配畫的方式,引導幼兒理解內容。
朗誦「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請幼兒根據自己對詩句的理解和想像畫出這兩句的意思,並請幼兒解釋其含義。(兩個黃鸝在翠綠的柳枝上鳴叫,白鷺排成一行飛上晴朗的藍色的天空。)
⑵ 幼兒大班古詩江南說課稿
夜半樂 柳永 凍雲黯淡天氣,扁舟一葉,乘興離江渚。 渡萬壑千岩,越溪深處。 怒濤漸息,樵風乍起,更聞商旅相呼,片帆高舉。 泛畫A*、翩翩過南浦。 望中酒旆閃閃,一簇煙村,數行霜樹。 殘日下,漁人鳴榔歸去。 敗荷零落,衰楊掩映,岸邊兩兩三三,浣紗游女。 避行客,含羞笑相語。 到此因念,綉閣輕拋,浪萍難駐。 嘆後約,丁寧競何據。 慘離懷,空恨歲晚歸期限。 凝淚眼,杳杳神京路。 斷鴻聲遠長天暮。
⑶ 幼兒園中班古詩無題教案
不建議給中班小朋友講無題,可以初步學習古詩,但是具體還是最好小學以上再學習,凌附教案如下:
一、教學目標
1. 欣賞體會本詩的朦朧美。
2. 了解無題詩的基本特徵。
3. 了解李商隱的生平遭際及其對創作的影響。
4. 思考文學的多義性問題。
二、教學要點
1. 含蓄朦朧的詩歌題旨和寄情深婉的藝術風格
2. 無題詩體制的基本特點
3. 詩中的名句
三、文本詳析
這首《無題》詩是李商隱的代表作之一,作於唐武宗會昌末年,李商隱居母喪期滿,重任秘書省正字時。李商隱的無題詩是他別具一格的獨創。詩中之意不便明言,所以標以「無題」。另有些詩取首句頭兩字為題,題目和內容基本上沒有什麼聯系,也屬無題詩。這類詩內容較為復雜。他的無題詩寄託深而措辭婉,辭藻清麗,聲調和美,令人讀之,盪氣回腸,不能自已。
這首無題詩寫的是痛苦與歡樂交織的愛情。詩的前四句是在分離時對震撼心靈的愛情的執著回憶。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第一句中的「昨夜」,是指往昔的一個春風沉醉的夜晚。這個夜晚,星光燦爛,清風宜人,在畫樓之西,桂堂之東,詩人與所愛之人度過了一個令人銷魂的夜晚。然而這個溫馨旖旎之夜,有如昨夜之星辰,昨夜之清風,一去難以再返,留下的除了記憶中的幸福與歡樂外,只有今時的孤寂與傷痛。這句詩打破時間與空間的界限,把往昔與今日,愛情的溫馨與別離的傷痛調和成一杯令人心醉又令人心碎的醇酒。
第二聯寫詩人在他離開時品味這愛情之酒的感受。人為的間阻使詩人與所愛之人不得不分離,往日的愛情的溫馨成為昨夜星辰。詩人多麼渴望與所愛之人團聚,然而「身無彩鳳雙飛翼」,不能高飛,去沖破人為間阻,飛到所愛的人的身邊。「身無彩鳳雙飛翼」,寫出詩人對與所愛之人團聚的渴望和團聚無因相見無期的痛苦。但一想到昔日的愛情時,又因他與所愛之人心靈契合,情意相通,又使他在分離時感到「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幸福與歡樂。心靈的契合,情意的相通又戰勝了彼此形體的分離,愛情之酒就是這樣有苦有甜,苦的回味是甜。這一聯將對愛情的復雜感受物化為兩個美麗而貼切的比喻。使詩句的內涵復雜而深厚,表現得意深而情遠,情致纏綿。故而這兩句成為歷代傳誦的描繪受壓抑的愛情的名句。
詩的最後四句,由回憶而轉入現實。
「隔座送鉤」兩句,寫在一次宴席上,詩人與所愛之人在分離後意外相見了。這兩句用互文見義的修辭手法,氣勢流暢:詩人在與所愛之人和朋友們在一起,於春酒送暖,燭光搖紅的酒筵上,時而隔著座位做猜鉤之戲,時而分組為射覆之戲。這兩句詩中,詩人用繪畫的手法,畫出有詩人和所愛之人參加的酒宴的歡樂場面。由於前面四句詩對「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愛情的描繪,讀者不難在這熱鬧的酒宴場面中看到詩人與所愛之人含情脈脈的目光,捕捉到靈犀相通的深情交流。這兩句詩形象鮮明而生動。詩意卻朦朧,因而取得象外有象,言外有言的藝術效果。
「隔座」一聯極力於虛處寫詩人與所愛之人意外重聚的歡樂,還有一個目的是加重後面兩句的反跌。
「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台類轉蓬。」詩人不得不在鼓聲的催促下,騎馬去秘書省應卯上班。此時身不由己地和所愛之人再次分離,有如隨風飄轉的蓬草,使今日的重逢,又如昨夜星辰一去不可再返。這里詩人以明確的筆墨寫出了這分離之苦是自己的宦身所造成的。在這里詩人把愛情與社會聯系起來,寫出他的愛情悲劇的原因。他的愛情不幸是功名利祿造成的。這里有詩人對自己的譴責,也有對功名利祿的詛咒。這杯本應是甜蜜的愛情之酒,由於自己的錯誤追求才注進了苦澀,所以他才刻骨銘心地難以忘懷了。
這首詩善於把心靈的波動熔鑄於詩的形象之中,構成深邃的意境,極其婉曲含蓄地傳達出細膩的感情。這是詩人寄情深婉的藝術風格的體現。
四、思考題思路提示
1. 你認為詩中的男主人公是否是詩人自己?
供學生獨立思考
2. 與《長恨歌》那種內容十分明確的愛情詩相比,這種含混朦朧的作品的長處與短處各有哪些?
本詩具體內容的含混及缺失,反而提供給讀者進行聯想、想像的空間,更能引發不同讀者多方面的感受。缺點是不太適合痛快淋漓地表達情感以及敘述事件。
3. 能否再舉出幾首具有朦朧美的詩作?
如阮籍《詠懷》、白居易《花非花》、李商隱《錦瑟》、李煜《菩薩蠻》「花明月暗籠輕紗」等。
作者的生平及創作情況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出身封建官僚家庭,父親李嗣做過縣令。
文宗大和三年(829),李商隱年十七,受到曾在憲宗朝做過宰相的太平軍節度使令狐楚的賞識,讓李在門下,與他兒子令狐綯一起學習。令狐楚長於章奏,李商隱經他親自指點,遂以四六章奏馳名。李商隱也自認為是令狐楚的傳衣弟子。後被署為節度府巡官,專掌章奏。
從大和六年(832)以後,兩次參加進士考試失敗。文宗開成二年(837),令狐楚已死,令狐綯任左補闕。這年「高鍇知貢舉,令狐綯雅善鍇,獎譽甚力,故擢進士第」(《新唐書·李商隱傳》)。
開成三年,李商隱赴涇原節度使(治所在今甘肅省涇川縣之北)王茂元幕,王茂元愛其才,以女妻之。令狐綯父子,屬於「牛黨」,王茂元屬於「李黨」。因此令狐綯認為李商隱娶王茂元之女為妻,是「背恩」,而「牛、李黨人蚩謫商隱,以為詭薄無行,共排笮(音窄,壓也)之」(《新唐書·李商隱傳》)。這年應博學鴻詞科,落選。
開成四年應書判拔萃科,及格。授秘書省校書郎,但不久調補宏農(今河南靈寶市)尉。他在開成三年曾有詩:「沈約憐何遜,延年(顏延之)毀謝庄」(《漫成三首》)。說明有愛惜他的人,也有毀損他的人。他由校書郎調任職位低下的縣尉,可能也與牛李黨爭有關。開成五年(840),李商隱辭去縣尉職。
武宗會昌元年(841),李德裕入相,「李黨」得勢。王茂元調任忠武軍節度使(管轄今河南省許昌一帶)。會昌二年,李商隱又以書判拔萃,再任秘書省正字。宣宗繼位後起用「牛黨」,大中元年(847)李德裕貶潮州(今廣東潮州)司馬,李黨給事中鄭亞出為桂州刺史。李商隱應鄭亞聘為掌書記。大中四年盧弘正出鎮徐州,奏李商隱為判官。這年,王氏夫人死。大中六年,盧弘正死,李商隱自徐州返京。求令狐綯,補太學博士。這時的「牛李」黨爭雖以李德裕的貶死而告結束,但令狐綯始終不能諒解李商隱的所謂「背恩」而在政治上予以援手。不久,柳仲郢為東川節度使,以商隱為節度書記檢校工部郎中。大中十年(856)柳仲郢調回長安,商隱亦返京。十一年在柳仲郢手下任鹽鐵推官,不久還鄭州。大中十二年卒,年四十六。
李商隱的一生就在牛、李黨的磨擦中討生活。雖然他不是自覺的「牛黨」或「李黨」,但「牛、李黨人視他為「背恩」、「無行」,事實上已把他當作曾是「牛黨」和後又屬「李黨」看待而捲入了黨爭漩渦。使他不得不在「牛、李黨」的官僚手下討生活,還不得不向庸俗的官僚如令狐綯輩再三陳情,請求諒解。不但青年時期欲回天地的凌雲壯志盡成虛幻,而且屢遭排斥,過了一輩子寄人籬下的幕僚生活。這種創傷,使得他帶有濃厚的感傷抑鬱情調,從而影響了他的詩篇的風格。就他現存的近六百首詩來看,內容還是較廣泛的。如《有感》,《重有感》的反對宦官專權;《韓碑》、《壽安公主出降》、《送戶部李郎中充昭義攻討》的反對藩鎮割據,《城上》、《漫成五章》(之五)的反對少數民族奴隸主的侵擾;《可嘆》、《碧城》的諷刺統治集團的荒淫無恥;《瑤池》、《華岳下題西王母廟》的諷刺統治者服葯求仙的愚昧:《詠史》、《覽古》諸篇的對統治者游樂荒怠的警戒;《行次西郊一百韻》對社會動亂與人民苦難的反映。當時社會上的重要方面幾乎都涉及了。至於抒發個人遭遇的坎坷、受壓抑的悲憤心情的作品那就更多了。
這些作品,說明了李商隱的詩篇的現實意義。而且「又聞理與亂,系人不系天」、「幾時拓土成王道?從古窮兵是禍胎」、「莫恃金湯忽太平,草間霜露古今情」、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等詩句也反映了他具有憂世憂國的思想。當然,他究竟是個封建士大夫,他的集子中還有些如《效徐陵體贈更衣》、《又效江南曲》等輕艷懷想的作品。
李商隱的古體詩,也有寫得很成功的作品,但尤長於七言律、絕。他的律詩語言精練,對偶工巧。形成深情綿邈,綺麗清新的獨特風格。他的七絕善於造意,精於遣辭,含蘊深厚,形象優美。王安石稱贊他的詩,「以為唐人知學老杜而得其藩籬者,惟義山一人而已。每誦其『雪嶺未歸天外使,松州猶駐殿前軍',『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與『池光不受月,暮氣欲沉山';『江海三年客,乾坤百戰場'之類,謂雖老杜亡以過也」(見《蔡寬夫詩話》)。但憂時傷亂的篇章之多,關懷生民苦難的情感之深,與乎氣魄的宏偉深健,李商隱是無法與杜甫相比的。至於格律的整嚴,詞語的穠麗流美,以及抒情的細膩深致,那確實不亞於老杜,甚至還有比老杜更動人的句子。他的七絕也不同於李白、王昌齡,如「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有李、王的情韻,而不及李、王的嘹亮高朗。
李商隱的詩給人突出的感覺,是語言精美,尤其善於用典。有時他糅和幾個典故而又貼切地表達他的思想感情。但也有些篇章過於追求語言的華美,堆砌僻典,不免有晦澀之感。甚至有時故意隱曲深藏,使人不得其解。所以元好問在《論詩絕句》中譏誚他:「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尤其北宋「西昆體」的作家,專門學他詞句華麗的一面,形式主義傾向更為嚴重。其實這只是李商隱的部分缺陷,他的詩並不都是晦澀難解的,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樂游原》);「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天涯》)。不都是明白如話而又情韻深遠嗎?
問題倒在他大多數詩篇的感傷情調。詩人都是具有豐富的感情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深於情,而且也都是憤郁中積發而為詩的。但李、杜、白的多數篇章的情感,都高昂憤激雄健深厚。而李商隱的多數篇章卻陷於纖巧幽深、哀郁傷感。這與他個人遭遇有關,與晚唐衰頹的時代精神也有關。
有《玉溪生詩集》傳世。以馮浩的《玉溪生詩箋注》、朱鶴齡的《李義山詩注》較好。
⑷ 幼兒園小班教案古詩江南
為教案提供一點思路,可以靈活運用多媒體手段—— 古詩《江南》動畫視頻地址如下:http://www.56.com/u79/v_Njg1MDkzMDA.html
⑸ 幼兒園渡漢江古詩教案
渡漢江 宋之問 嶺外音書絕,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1,「嶺外」一般是指____________地區,由此看來宋之問詩的一二句是寫____________,三四句是寫____________ 。 2,本來應該是「近鄉情更切」,可作者為什麼「近鄉情更且」?這種手法叫什麼手法?其作用如何?請作具體說明。 [作者]宋之問(約656—712),唐詩人,曾先後事奉張易之和太平公主,後貶欽州。詩多歌功頌德之作,文辭華靡,對格律詩的形成、完備頗有影響。他在放逐中的詩歌能夠表達真切感受,寫得比較平實自然。 [相關歷史地理知識] 欽州:隋開皇十八年改安州為欽州。唐時轄地相當於今廣西欽州、靈山等地。 嶺外:又稱嶺表、嶺南、嶺嶠、嶺海,是指五嶺(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五座山嶺的總稱)以南地區,唐代范圍大致相當於現廣東、廣西大部及越南北部地區。當時嶺南是蠻荒之地,也是唐、宋時流逐官員的地方。 漢江:即漢水,長1532千米,流域面積17.43萬平方千米,是長江最大的支流。發源於陝西省寧強縣蟠冢山,自西向東流入湖北後在武漢注入長江。 [簡解]具有一定的常見(常見)的文化和歷史地理知識,對於理解古文、古詩,是很有作用的。我們知道了「嶺外」的知識,便自然知道「嶺外」指的就是「五嶺以南」地區,而這個地區原本是唐、宋流放地,就能准確解答第1題了,答案為「五嶺以南地區」。知道了「漢江」的位置,就可以知道作者在由南向北行進,從而知道史的1、2句是追述貶官嶺南的情況,而3、4句是寫作者臨近家鄉時的心情。再看1、2句和3、4句之間,實際上有因果關系。 因為貶官到遙遠的嶺南,很就沒有得到家鄉、親人的音信(「音書絕」),對於親人的近況一點也不了解;因此臨近家鄉、臨近舊居的時候,內心忐忑不安,「不敢問來人」,生怕有什麼意外。這一心理描寫,真是惟妙惟肖、意味悠長。長期貶謫天涯,一旦赦還家鄉,自然是興高采烈的,作者卻反而膽怯起來了。這無疑是反襯手法,以此來反映他的矛盾心理,突出他強烈而深切的思念、關愛之情,這一手法是很巧妙的。由此看來,我們必須具有常見的歷史地理知識和較強的聯想能力,必須首先把詩歌看懂讀透;然後在按照題目要求,有的放矢地分析、解答。
⑹ 蒙童學語 大班憶江南教案
選擇公道的教學來內容是備好課的條件自,教學內容的選擇要依據知識的特點、教材的編寫意圖、完成教學任務所需的時間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等因素來決定。如何公道地選擇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呢?首先是根據教材的編排來選擇。通常我們把一個練習的知識劃分成幾個小段落,每個小段落為一課時的教學內容,現行數學教材就是這樣編排的,教師在備課時只要看一看教材的新授內容以及對應的習題編寫,就可以確定一課時的教學內容了。其次是根據知識的難易程度來選擇。一般來說,比較簡單的、學生易於接受理解的知識,內容可多選一些;對於學生難以理解、難以把握的知識,由於在教學中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所以內容要適當少選一些。選擇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時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以一節課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所授知識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把握為准。
⑺ 中班古詩教案
桃李天下課件裡面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