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班科學活動《水怎麼變黃了》優質教案
一、活動目標:
1、能主動的參與觀察和操作活動,發現生活中有的東西在水中有褪色的現象。
2、敢於用語言表達觀察到的現象。
3、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提高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活動准備:
1、收集生活中的黃色物體,如黃色皺紋紙,黃色蠟光紙,黃布,黃毛線。
2、一杯清水,二個罐子,每人四個透明盛水的杯子,水杯上分別帖有黃色物體的標記。
四、活動過程:
1、以變魔術引出活動,激發幼兒的興趣。
出示一杯清水和兩個罐子,師:今天老師來給大家表演一個水的魔術,你們想不想看?師:這有一杯水和兩個空的罐子,你們看看兩個罐子是不是一樣的?現在老師把杯子里的水同時倒進兩個罐子,等會兒再倒出來,你們看看會發現什麼?(老師操作分別將兩個罐子里的水倒回到杯子里。結果一個罐子里的水還是清水,面另一個罐子里的水變成了黃色的)
2、尋找原因
師:咦!這杯水怎麼會變成黃色的呢?(幼兒猜測)
師:讓我來告訴你們這個秘密吧,請你們閉上眼睛大聲數一、二、三(當幼兒數到三的同時把罐子的蓋子打開,讓幼兒發現原來裡面有一張皺紋紙)
師:有的小朋友說,是紙身上的顏色跑到水裡了,是不是真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3、教師示範小實驗:觀察皺紋紙浸在水裡會褪色
師:看清楚這張是什麼顏色的?現在老師把它放在水裡,仔細看,紙有什麼變化?師生一邊觀察一邊發現,紙的顏色變掉了,變深了還是變淡了?
師小結:東西放在水裡顏色會變淡,這就叫褪色。
師:那麼褪掉的顏色跑到哪裡去了,水有什麼變化?
4、幼兒實驗
(1)認識材料
剛才我們知道皺紋紙浸在水裡容易褪色外,老師這里還准備了幾樣紅色的東西,看看是什麼?下面老師請幾位小朋友來體驗一下實驗,把它們放在水裡看看會不會褪色?
(2)介紹操作方法每人准備了四個裝有水的杯了,每隻杯子上都貼有每樣東西的標記,就是告訴你應該把哪樣東西放進去。
(4)幼兒實驗
教師請若干個幼兒進行操作,把四樣東西分別放進相應的杯子,觀察該物體是否有褪色的現象。
(6)幼兒講述實驗過程。
我們一起來看看實驗結果,這些材料放在水裡都褪色了嗎?哪些材料容易褪色,哪些材料不容易褪色?
(7)小結
並不是所有的東西放在水裡都會褪色,有的容易,有的不容易。
是不是各種各樣的紙都會褪色呢?讓我們在游戲活動時間再來做實驗,是不是各種布料都會褪色呢?那就要我們小朋友在媽媽洗衣服時仔細看一看,把你的發現告訴我們。
五、活動反思:
幼兒對這次科學活動很感興趣,積極的探索什麼東西會使水變成黃色但是,由於引導不夠,幼兒對褪色這個概念沒有認識..對於記錄單的使用,有些幼兒還沒有掌握.記錄單的作用也沒有完全的體現出來.給幼兒的操作時間也短了一點。
❷ 幼兒園小班科學池塘邊的表演會教案活動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的觀察興趣,引導幼兒嘗試用喜歡的方式表達對小動物的感情,並觀察春天的各種特徵。
2、幫助幼兒初步了解小蝌蚪的成長變化。
活動准備:
1、提前帶領孩子帶外界觀察大自然,觀察池塘、水池等在春天發生了哪些變化。
2、故事《好朋友》的課件。
3、歡快的音樂。
活動過程:
1、利用體溫的方式開頭,引起孩子們的興趣。
師:誰能告訴老師現在是什麼季節啊?那你是怎樣知道的呢?幼兒積極的舉手回答問題,引出問題「春天到了,你看到池塘或水池裡發生了哪些變化呢?幼兒回答問題,老師補充說明,春天的池塘里住著好多好朋友,引出下面的故事《好朋友》。
2、利用課件講述故事,之後請小朋友和老師一起來復述。
師:池塘里都住著哪些好朋友呢?發生了什麼事情?
幼兒回答問題,教師給予補充說明。
師:那誰能告訴老師,小蝌蚪是怎樣慢慢長大的呢?老師即使給予補充說明,明確小蝌蚪的成長變化。從小蝌蚪到長出後腿的小蝌蚪、再到長出前腿的小蝌蚪、再到尾巴消失變成小青蛙。
3、和孩子們一起伴隨著音樂模仿小蝌蚪在各個成長階段的游泳動作。
師:小蝌蚪開始的時候游泳是什麼樣子的呢?請小朋友來表演。後分別表演長出後腿、前腿以及小青蛙的動作。
在歡快的氣氛中結束本次活動。
❸ 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原創《它是誰的寶寶》教學設計教案
活動目標:
1.觀察並發現動物寶寶與動物媽媽的異同。
2.對動物的外專形特徵感興趣屬。
活動准備:
1.教學圖片:《它是誰的寶寶》。
2.教學掛圖:《動物的寶寶》。
活動重點與難點:
觀察、發現動物寶寶和動物媽媽的異同,並用語言表述出來。
審美元素:
1.通過觀察動物寶寶與動物媽媽的異同處,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感受動物的形態美。
2.小動物是從哪兒來的呢?自然界中,動物的出生有許多不同的方式,通過老師的介紹,激發幼兒對這些奇妙現象的興趣,以及探索自然界奧秘的願望。
活動過程:
1.出示教學圖片:《它是誰的寶寶》,並引導幼兒對應觀察。
師:你們認識這些動物寶寶嗎?它們是誰?
師:你們知道這些動物寶寶的媽媽是誰嗎?
2.引導幼兒比較動物寶寶與動物媽媽的異同。
❹ 小班科學教案《漂亮的花衣裳》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漂亮的花圍巾 教師:屈老師 活動來源: 《漂亮的花圍巾》是一節小班科學領域學習間隔排序的互動操作活動。該活動是在引導幼兒通過觀察圖片,發現圖案排列規律的基礎上,讓幼兒通過參與"坐火車"互動游戲和製作花圍巾的動手操作環節加深對間隔排序規律的認知。並在讓幼兒欣賞、製作的過程中,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同時體驗成功的喜悅,感受操作活動給幼兒帶來的無限樂趣。 活動過程: 1、情感與態度目標:在寒冷的冬天,給小動物製作圍巾送去溫暖,體驗關愛小動物帶來的快樂。 2、能力與知識目標:在觀察、比較中發現圖案大小、形狀和顏色的不同,探索圖案排列規律,學習間隔排序。 3、技能目標:能夠用清晰、完整的語言,表述自己的想法。 4、創造力培養目標:選擇自己喜歡的粘貼圖案,嘗試運用間隔排列的方法,粘貼圖案,裝飾漂亮的花圍巾。 活動准備: 1、知識准備:能夠分辨圖案的大小,認識圓形、方形、三角形,認識紅色、黃色和藍色。 2、物質准備: (1)PPT課件(圖案大小、形狀、顏色不同的圍巾各一條)。 (2)手工小筐,圖形粘貼材料,彩色圍巾,數量與幼兒人數相同。 3、環境准備:場景布置用小椅子擺成的小火車,小男孩、小女孩的頭飾與幼兒人數相同。 活動過程: 一、觀察感知導入 出示課件,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初步感知間隔排序。 教師:小朋友你們看天空中飄著的是什麼?在什麼季節會飄雪花?冬天會有什麼感覺?森林王國的小動物們也感到非常的寒冷,讓我們一起坐火車去為小動物們做圍巾吧!小火車的車廂上有什麼?第一節的車廂上是什麼頭飾?小男孩和小女孩的頭飾是怎樣排列的?你是小男孩還是小女孩?請你找到貼有和你一樣娃娃圖案的小座位並坐在上面。坐好了嗎,我們的小火車出發去森林王國嘍! 二、深化表徵展開 1、引導幼兒從第一把小椅子開始,按照頭飾間隔排列的順序就座教師:看森林王國的小動物們,早就為我們准備好小椅子了,你們瞧,小椅子上有什麼?是從誰開始的?他們是怎樣排列的?我們應該怎樣來坐椅子呢? 2、出示印有大小、形狀、顏色不同間隔圖案的圍巾圖片各一條,引導幼兒觀察,探索圖案的不同特徵和排列規律。 教師:這條圍巾上的圖案有什麼不同?是從哪個圖案開始的,他們是怎樣排列的? 3、教師出示操作材料,講解圖案粘貼方法。 教師:小朋友,看老師手裡的這條沒有圖案的圍巾漂亮嗎?漂亮的圖案
1/2頁
就在操作小框中,看一看這個小框中的圖案有什麼不同?圖案要從圍巾的一頭開始,按照剛才老師給小朋友看到的那些圍巾圖案的排列方法來粘貼,小動物們才會喜歡。 4、請幼兒選擇喜歡圖案的粘貼材料動手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三、展示概括總結 1、展示幼兒作品,請幼兒講解排列方法。 教師:老師看到小朋友做的花圍巾都非常的漂亮,誰能來給小朋友講一講你圍巾上的圖案是什麼樣子的?他們是怎樣排列的? 2、組織幼兒按照間隔排列的方法來站隊,去給小動物送圍巾。 教師:請小朋友拿著你的漂亮圍巾,到老師這來,我們從小男孩開始,按照一個男孩一個小女孩的排列法來站隊,我們一起去把自己製作的漂亮的花圍巾送給小動物吧,他們帶上一定會很暖和,很高興的。 活動反思: 喜歡小動物是幼兒的天性,本次教學活動通過寒冷的冬季,為小動物製作漂亮的花圍巾導入活動主題。在坐小火車去森林王國的游戲環節,引導幼兒對間隔排序的規律有初步的感知。在後面的觀察圍巾圖片環節加深對規律排列的認知,並通過親自粘貼圖案嘗試使用規律。情景內容的設計,貼近於幼兒的生活,使得幼兒在參與活動時始終興趣盎然,思維活躍,游戲內容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積極性。在欣賞、製作的過程中,發展了幼兒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同時體驗成功的喜悅,感受操作活動給幼兒帶來的無限樂趣。 專家點評: 在幼兒期的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為幼兒創設生動有趣的游戲情景,引導幼兒在觀察、的環節,加深對規律的認知,讓幼兒觀察小火車上男娃娃、比較中發現規律,並通過動手操作並嘗試學習使用規律。本節課通過女娃娃圖片和圍巾上不同大小、不同形狀、不同顏色的圖案來引導幼兒發現圖案的不同特徵,探索圖案的排列規律,並通過親身參與做小火車的游戲,為圍巾粘貼圖案的環節使幼兒加深了對排序規律的認知。在情景設計上,在寒冷的冬季,通過送圍巾的方式,給小動物送去溫暖,讓幼兒學會關愛身邊的小動物,在情感上得到升華。
❺ 小班科學彩色蠟燭教案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蠟燭燃燒的有趣現象,初步感知蠟燭燃燒與空氣中的氧氣有關。
2、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
3、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在感知蠟燭燃燒現象的過程中體驗探索的樂趣。
活動准備1、每組幼兒4支蠟燭,一個透明的大杯子,一個透明的小杯子,一個打火機。
2、蠟燭PPT活動過程(一)運用課件激發幼兒興趣,了解蠟燭的用途。
1、 師:今天張老師請來了一個小客人,是誰呢?(ppt1出示蠟燭寶寶)讓我們一起來和蠟燭寶寶打個招呼吧!
2、了解蠟燭的用途。
師:蠟燭寶寶帶來了問題要考考你們呢,請你們想一想,人們在什麼時候需要蠟燭呢?
幼:過黑黑的山林時,停電的時候,過生日的時候……師:小朋友們說得很對,蠟燭的用途確實很大,不僅可以給人帶來光明,還可以給我們帶來快樂呢!
(二)啟發聯想,初步感知空氣與蠟燭燃燒的關系。
師:那張老師請小朋友們仔細想一想,我們用什麼方法可以將燃燒的蠟燭熄滅呢?
幼:用嘴巴可以把蠟燭吹滅、用扇子扇也可以將蠟燭扇滅、把蠟燭拿到外面讓風一吹也會熄滅、把蠟燭放在水裡就熄滅了……師:用杯子蓋上去能使蠟燭熄滅嗎?讓我們來試一試吧!
師:看,這是一根蠟燭,我們先要把他點燃,需要用什麼?(打火機)小朋友用打火機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安全,打的時候離頭遠一點。我們還需要用到杯子,杯子蓋上去的時候也有注意,不能碰到蠟燭,輕輕的蓋上去。(設置一點小懸念)師:發生了什麼事情,蠟燭竟然熄滅了,為什麼呢?你們想不想試一試呢?
2、幼兒分組操作實驗。
老師幫助有困難的孩子打火,提醒孩子注意安全並仔細觀察。
3、引導幼兒之間交流實驗結果。
師:這個辦法能讓蠟燭熄滅嗎?(能)那你們知道為什麼杯子蓋到燃燒的蠟燭上,蠟燭會熄滅呢?(請幼兒說一說)師總結:原來蠟燭燃燒時需要空氣中的氧氣。當我被杯子蓋住後,裡面的氧氣就會越來越少。最後氧氣沒有了,蠟燭也就熄滅了。
師:噢!原來蠟燭燃燒需要什麼?幼兒:氧氣 。
(三)引導幼兒自主探索,讓幼兒在探索中發現蠟燭燃燒的有趣現象。
1、師:小朋友,蠟燭身上還有許多有趣的秘密呢!你們想知道嗎?(想!)那你們看一看張老師又准備了什麼?
幼:2隻蠟燭,一個大玻璃杯,一個小玻璃杯。
師:如果我同時點燃2根蠟燭,同時蓋上不一樣大小的杯子,會發生什麼奇跡呢?你們猜一猜,哪個杯子里的蠟燭先滅,為什麼?
師:請你去試一試。
2、幼兒再次操作,老師指導並問觀察到的現象。
請幼兒自由回答,老師再總結:小杯子里氧氣少,先熄滅,大杯子里的氧氣多,後熄滅。
師:這個實驗好玩嗎?老師還留一個更好玩的實驗給小朋友,如果把一長一短的蠟燭放在同一個杯子里,那哪只蠟燭先熄滅呢?帶著這個問題請你回家跟爸爸媽媽一起研究吧,明天把結果告訴我。
❻ 小班科學美麗的動物教案
1、認識各抄種動物的翅膀襲,學習使用觀察記錄表。
2、激發幼兒參與科學活動的興趣。
3、幼兒能大膽想像,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
❼ 小班科學教案《觀察母雞》
一、內容與要求:
通過看看、說說小圖書「有趣的衣櫥」,送送、折折衣服,滿足孩子對情感、語言、動作發展的需求。
二、觀察要點:
1、在看圖書時對什麼有興趣,已有的認知經驗有哪些。
2、是否有初步的分類意識?
3、在找、折、放衣服的時候自理生活的能力如何?
三、准備:
1、自製大圖書一本、小兒人手一份小圖書「有趣的衣櫥」(新教材132頁內容)
2、貼有衣、褲、襪標簽的繩網各一,夾子,衣、褲、襪圖片多於寶寶人數。
3、寶寶自帶衣、褲、襪一套,寶寶每人自己有一隻貼有標簽的小抽屜。
四、環節:
1、看看說說:
——(出示小圖書)這是什麼?小兒自己邊看邊說「有趣的衣櫥」。
——出示大書與孩子一起看看說說:打開櫥門說說衣櫥里有什麼,是誰穿的衣服、鞋子?
觀察小兒在看圖書時對什麼有興趣,已有的認知經驗有哪些?
2、找找、折折自己的衣服
——請寶寶從一堆放亂的衣服中找出自己的衣服,並折疊好放回自己的小抽屜。
用兒歌指引:抱娃娃,抱娃娃,彎彎腰,抱寶寶。
觀察小兒在找、折、放衣服的過程中自理能力如何?
3、送衣寶寶回家
請小兒把衣服、褲子、襪子分類,夾到相應的繩網上。
——請一個小兒示範,看好繩網上的標記用夾子夾好。
——小兒送衣寶寶回家(觀察小兒是否有初步的分類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