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案大全 > 幼兒園古詩竹里館教案

幼兒園古詩竹里館教案

發布時間:2020-12-20 14:54:45

⑴ 古詩《竹里館》的含義是什麼

《竹里館》的含義是:輞川別墅勝景之一,房屋周圍有竹林,故名。亦指獨坐幽篁里

⑵ 古詩《竹里館》主旨

《竹里館》的含義是:輞川別墅勝景之一,房屋周圍有竹林,故名。亦指獨坐幽篁里

1、原文:
《竹里館》 王維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2、釋義:獨自閑坐幽靜竹林,時而彈琴時而長嘯。密林之中何人知曉我在這里?只有一輪明月靜靜與我相伴。

3、賞析:
這首詩表現了一種清靜安詳的境界。前兩句寫詩人獨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邊彈著琴弦,一邊又發出長長的嘯聲。其實,不論「彈琴」還是「長嘯」,都體現出詩人高雅閑淡、超拔脫俗的氣質,而這卻是不容易引起別人共鳴的。所以後兩句說:「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意思是說,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並不為此感到孤獨,因為那一輪皎潔的月亮還在時時照耀自己。這里使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把傾灑著銀輝的一輪明月當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顯示出詩人新穎而獨到的想像力。全詩的格調幽靜閑遠,彷彿詩人的心境與自然的景緻全部融為一體了。
4、作者: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

望採納,謝謝

⑶ 古詩 竹里館

竹里館 》 王維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⑷ 古詩《竹里館》

竹里館 [王維]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注釋] ①竹里館:輞川別墅勝景之一。②幽徨(huáng皇):幽深茂密的竹林。(3)嘯(xiao笑):撮口發出悠長而清亮的聲音。這里指吟詠、歌唱。(4)深林:即「幽篁」,竹林。
[簡要評析] 王維的《竹里館》是他《輞川集》20首中的其中一篇,題名為《竹里館》,寫幽居竹林中的感受。詩作抒發了作者置身大自然的恬淡心情與高潔人品,同時也有一股幽冷、孤清的氣氛籠罩於其中。成為王維後期寫景詩的代表作之一,被歷來唐詩選家所重視。詩中既有詩人自在自得一面的描寫,如彈琴及長嘯,還能欣賞到幽篁的美景,甚至連明月也來作伴侶,這些意象都同詩人舒暢的心緒有關,表現了隱居生活的樂趣,同時也包含同外部污濁世界抗拒時的堅定意志在內。詩中還有詩人孤凄涼一面的描寫,如「獨坐」、「人不知」等語辭的運用便是。再說明月前來造訪,也可看成是因為詩人過於孤單,在並無一人相伴的情況下,只有明月前來為他助興。如此解釋,明月便成為突出怨意的意象了。本詩的結構十分嚴謹,既首尾呼應,又氣脈相通。如首句有「獨坐」,三句便有「人不知」,這是相應;首句有「幽篁」,三句便有「深林」,這也是相應;首句有「獨坐」,末句便有「來相照」,這是相襯;首句有「幽篁」,三句有「深林」,末句便有「明月」,這是相對。總之,一首僅20字的小詩,詩人運用了這些回應、比襯和映對的結構手段,使全詩成為一個統一整體,讀來使人產生回盪呼照之美。竹林、明月,與詩人情景相照,情趣高雅,意境悠遠。

⑸ 幼兒園大班要求會背的古詩

《賦得古原草送別》幼兒園大班古詩教案1
教學目標:

1、將古詩熟讀成誦。

2、感受古詩中蘊含的情感,能想像古詩描畫的情境。

3、在朗讀中切身體會古詩的韻律美。

教學重點:

感受古詩中蘊含的情感,能想像古詩描畫的情境。

教學准備:

收集有關於「花」、「鳥」、「樹」、「草」和有關於離別的古詩,並准備教學軟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背一首你最喜歡的古詩,請說出喜歡的理由。

2、老師提高一些要求,能背一首詩中有「花」的古詩嗎?能背一首詩中有「樹」的古詩嗎?能背一首詩中有「草」的古詩嗎?

3、出示白居易寫這首的背景

公元787年,白居易十六歲,為了取得功名,帶了一首詩到當時的京城長安拜見名士顧況。起初,顧況見白居易年紀不大,志氣不小,開玩笑說:「長安米價方貴,居亦弗易。」意思是說京城不好混飯吃。等他讀完古詩,不禁大為贊賞。這是哪首古詩呢?

4、請同學們看老師寫出這首詩的題目。讀一讀。

5、介紹詩題。「賦得」就是詩的一種體裁。從「古原草送別」我們大致可以知道這首詩寫的是什麼?

6、出示整首詩

7、指名讀一讀。(要求讀得順。)

8、能不能讀出節奏來?

二、出示前半首古詩,學習前半首古詩

1、出示《賦得古原草送別》古詩前半首古詩。

2、讀一讀這兩句古詩,詩人寫的什麼?他寫出了小草的什麼?哪些地方能看出小草生命力的頑強?指名讀古詩。

3、好好想一想,哪個字最能看出小草生命力的頑強?為什麼?

4、去年燒盡了,今年又生了;今年燒盡了,明年又……;明年燒盡了呢?

5、「一夜東風來,春色盡滿園。」在春風的吹拂下小草又長得怎麼樣了?

6、再讀古詩,感受草生命力的頑強。先指名讀,後齊讀。

三、出示古詩的後半首

1、前兩句古詩寫出了小草生命力的頑強,後兩句古詩又寫了什麼呢?

2、出示古詩。

3、指名學生讀一讀。

4、詩人首先描寫了一幅怎樣的場景呢?讀詩: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5、這句話的意思理解嗎?有什麼不理解的字詞請提出來。相機解決詞語

6、「遠芳」用組詞法解決;「侵」直接告訴;「晴翠」出示圖片結合理解。

7、現在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了嗎?能不能用一句話說說你的理解。(同桌練習說一說。)

8、你能想像出這是怎樣的一個畫面嗎?

9、用一個詞形容一下。

10、用一個字概括一下。

11、在這么美的情境之下,作者在做著什麼?送別王孫,王孫是誰?出示詩句理解王孫。(可以直接告訴。)這里的王孫是同一個人嗎?但他肯定是詩人的朋友。

12、讀詩句。

13、作者是第幾次送別朋友?從哪裡看出來的?(「又」字)(只有第二次嗎?)

詩人第一次來送別友人,心裡會想些什麼?

詩人第二次來送別友人,又會想些什麼?

詩人第三次來送別友人,又會想些什麼?

第四次呢?

第五次呢?

14、芳草萋萋的草原此時溢滿了離別時的哀傷和詩人的感慨,我們再來讀一讀詩句。此情此景不由讓我想起這么一句詩,大家一起來看一看,讀一讀。又讓你想起了哪些詩句?

15、送朋友那天,郊外的景色是如此美好?難道是「芳草不知愁滋味,只作好景向春生。」作者的'心裡明明是如此的悲苦,卻為何還把景色描繪得如此美麗?

16、配樂再讀古詩。

四、完整讀全詩

1、出示全詩,再指名讀。

2、全詩前半首用一個「又」字寫出了小草生命力的頑強,後半首用一個「又」寫出了詩人離別時滿懷的憂傷。

3、請大家再讀讀古詩,想想白居易既然是寫離別時的詩,為何還要寫野草的生命力的頑強呢?(出示: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4、配樂再讀古詩,在古時候,詩人寫完一首詩後往往用唱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我們今天也來試著唱一唱這首古詩。

5、第一遍請大家認真聽,一邊聽一邊感受,詩中的畫,畫中的詩。

6、第二遍如果你能勇敢一些,就跟著唱一唱。

7、第三遍大家一起來唱一唱吧!

五、讓學生扮成顧況對白居易的詩作出評價。

你們學完了古詩,有什麼話要說嗎?如果你是當年的名士顧況,讀完了這首古詩,會怎麼評價這首古詩呢?

六、介紹白居易

白居易後來果然成為唐代著名詩人,為中國詩歌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留下了《長恨歌》、《琵琶行》、《新樂府》等千古流傳的名篇,請同學們課後去收集一些白居易的古詩,讀一讀。

⑹ 竹里館教案 急!

《竹里館》是唐代大詩人王維晚年隱居藍田輞川時創作的一首五絕。此詩寫山林幽居情趣,屬閑情偶寄,遣詞造句簡朴清麗,表現了一種清靜安詳的境界,是詩人生活態度以及作品特點的絕佳表述。
王維(701-761)唐代詩人。字摩詰。漢族,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外號「詩佛」。今存詩400餘首。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崇信佛教,晚年居於藍田輞川別墅。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 最能代表其創作特色的是描繪山水田園等自然風景及歌詠隱居生活的詩篇。他繼承和發展了謝靈運開創的寫作山水詩的傳統,對陶淵明田園詩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園詩的成就達到了一個高峰。詩與孟浩然齊名,並稱「王孟」,同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

1.竹里館,輞川別墅的勝景之一,房屋周圍有竹林,故名。
2. 幽篁(huáng):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幽深的竹林。
3.嘯(xiào):長聲呼嘯。魏晉名士稱吹口哨為嘯
4.深林:指「幽篁」。
5.相照:與「獨坐」對應。
月夜,獨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時而彈彈琴,時而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靜幽深,無人知曉,獨坐幽篁,無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來相照。

此詩寫詩人在竹林里獨自彈琴、長嘯、與明月相伴的情景。前二句寫詩人「獨坐」「彈琴」「長嘯」等動作,後二句寫夜靜人寂,明月相伴。構成了全詩優美、高雅的意境,傳達出詩人寧靜、淡泊的心情。 詩中既無描寫,又無抒情,全篇平平淡淡。但其妙處卻是在於四句詩結合起來,共同構成一種境界:一個清幽絕俗的境界!月夜幽林之中空明澄靜,坐於其間彈琴長嘯,怡然自得,塵念皆空。 心靈澄靜的詩人與清幽澄靜的竹林明月幽然相會。在此物與心會、情與景和之際,「著手成春」。除此之外,全詩靜中有動、寂中有聲、明暗映襯,獨得其妙!

⑺ 竹里館的古詩全文

竹里館 王維
獨坐幽篁里,
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
這是竹里館全詩

⑻ 古詩竹里館

《竹里館》是唐代大詩人王維晚年隱居藍田輞川時創作的一首五絕。此詩寫山林幽居情趣,屬閑情偶寄,遣詞造句簡朴清麗,表現了一種清靜安詳的境界,是詩人生活態度以及作品特點的絕佳表述。曾被選進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科書。

竹里館
唐 王維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注釋】
①選自《王右丞集箋注》(中華書局1985年版)卷十三。這是《輞川集》20首中的第17首。竹里館,輞川別墅的勝景之一,房屋周圍有竹林,故名。
⑴幽篁(huáng):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幽深的竹林。
⑵嘯(xiào):長聲呼嘯。魏晉名士稱吹口哨為嘯。
⑶深林:指「幽篁」。
⑷相照:與「獨坐」對應。

【譯文】
月夜,獨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時而彈彈琴,時而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靜幽深,無人知曉,獨坐幽篁,無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來相照。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寫隱者的閑適生活情趣的詩。這首小詩總共四句。拆開來看,既無動人的景語,也無動人的情語;既找不到哪個字是詩眼,也很難說哪一句是警策。且詩的用字造語、寫景(幽篁、深林、明月),寫人(獨坐、彈琴、長嘯)都極平淡無奇。然而它的妙處也就在於以自然平淡的筆調,描繪出清新誘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靜人寂融情景為一體,蘊含著一種特殊的美的藝術魅力,使其成為千古佳品。以彈琴長嘯,反襯月夜竹林的幽靜,以明月的光影,反襯深林的昏暗,表面看來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來,隨意寫去其實卻是匠心獨運,妙手回天的大手筆。
這首詩同樣表現了一種清靜安詳的境界。前兩句寫詩人獨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邊彈著琴弦,一邊又發出長長的嘯聲。其實,不論「彈琴」還是「長嘯」,都體現出詩人高雅閑淡、超拔脫俗的氣質,而這卻是不容易引起別人共鳴的。所以後兩句說:「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意思是說,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並不為此感到孤獨,因為那一輪皎潔的月亮還在時時照耀自己。這里使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把傾灑著銀輝的一輪明月當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顯示出詩人新穎而獨到的想像力。全詩的格調幽靜閑遠,彷彿詩人的心境與自然的景緻全部融為一體了。

詩中寫到景物,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對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個「明」字來形容其皎潔,並無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慣用的陳詞。至於第一句的「篁」與第三句的「林」,其實是一回事,是重復寫詩人置身其間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兩字,不過說明其既非庾信《小園賦》所說的「三竿兩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驛叢竹》詩所說的「檐下疏篁十二莖」,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這里,象是隨意寫出了眼前景物,沒有費什麼氣力去刻畫和塗飾。

詩中寫人物活動,也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獨坐」、「彈琴」、「長嘯」。對人物,既沒有描繪其彈奏舒嘯之狀,也沒有表達其喜怒哀樂之情;對琴音與嘯聲,更沒有花任何筆墨寫出其音調與聲情。表面看來,四句詩的用字造語都是平平無奇的。但四句詩合起來,卻妙諦自成,境界自出,蘊含著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作為王維《輞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處在於其所顯示的是那樣一個令人自然而然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勝,而從整體見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領略和欣賞它的美,也應當遺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僅如施補華所說,給人以「清幽絕俗」(《峴佣說詩》)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凈,在其間彈琴長嘯之人是如此安閑自得,塵慮皆空,外景與內情是抿合無間、融為一體的。而在語言上則從自然中見至味、從平淡中見高韻。它的以自然、平淡為特徵的風格美又與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輔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見,詩人是在意興清幽、心靈澄凈的狀態下與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凈的屬性悠然相會,而命筆成篇的。詩的意境的形成,全賴人物心性和所寫景物的內在素質相一致,而不必藉助於外在的色相。因此,詩人在我與物會、情與景合之際,就可以如司空圖《詩品·自然篇》中所說,「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進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鈞」的藝術天地。當然,這里說「俯拾即是」,並不是說詩人在取材上就一無選擇,信手拈來;這里說「著手成春」,也不是說詩人在握管時就一無安排,信筆所之。詩中描寫周圍景色,選擇了竹林與明月,是取其與所要顯示的那一清幽澄凈的環境原本一致;詩中抒寫自我情懷,選擇了彈琴與長嘯,則取其與所要表現的那一清幽澄凈的心境互為表裡。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寫此景,寫此事,自有其醞釀成熟的詩思。更從全詩的組合看,詩人在寫月夜幽林的同時,又寫了彈琴、長嘯,則是以聲響托出靜境。至於詩的末句寫到月來照,不僅與上句的「人不知」有對照之妙,也起了點破暗夜的作用。這些音響與寂靜以及光影明暗的襯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運用其間的。

先看前兩句:「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篁,竹林也;嘯,撮口作聲也。詩人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脫,加之仕途坎坷,四十歲以後就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說:「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因而常常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彈著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懷。但琴聲似乎不足以宣洩鬱抑之情,所以長嘯一聲。這里借用了一個典故。據劉義慶《世說新語·棲逸》載:「阮步兵嘯,聞數百步。」阮步兵即阮籍,他是漢魏時著名的「竹林七賢」之一,他和嵇康等人對當時的封建禮教不滿,對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不滿,時常集於竹林詠懷言志。阮籍在竹林長嘯,聲聞數百步,也由此傳為美談。日本漢詩學者前野直彬、石川忠久精細地指出:這首詩的前兩句,暗用了魏晉之際詩人阮籍聞「蘇門之嘯」的故事和阮籍《詠懷詩》中的「起坐彈鳴琴」句意。並指出:詩人王維獨坐幽篁里悠然彈琴,自得其樂,也很像陶潛。只不過陶潛彈的是無弦琴,而王維彈的則是有弦琴。王維居竹林之中,效阮籍長嘯,以阮籍自比,表現自己對權奸的不滿。竹之品格,葉如箭指,質如堅石,干可斷而不可改其直,身可焚而不可毀其節。詩人獨坐幽竹之中,是表示自己具有翠竹一樣的氣節的。

再看後兩句:「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這是進一步渲染那種孤寂的情緒和氣氛的。明月相照,不僅點明坐得久,坐到明月東上,更主要的是想表明惟有天上明月是知己。明月是高潔之士的象徵,它獨自放射光輝於青天碧海之中,也像詩人一樣。所以王維引以為知心的「朋友」。這樣寫,對描寫自然景物也有好處。深林幽篁使人有暗綠色的聯想,有寂寞沉鬱的感覺,畫面是暗淡的,現在忽然「明月來相照」,使幽暗的竹林,灑上一層銀白的色彩,這種變化似乎增添了一股生氣,一層詩意,孤寂之感一掃而光,竹林、明月、詩人都融化到靜穆和諧的夜色之中了。
這短短的只有二十個字的詩,有景有情(幽靜之景、幽獨之情)、有聲有色(琴嘯之聲、林月之色)、有靜有動(獨坐彈嘯)、有實有虛(前兩句實寫其景,後兩句虛寫其情),對立統一,相映成趣。讀這首詩,就彷彿是欣賞一幅立體而富於變化的人物風景畫,這詩情畫意,實為作者之高手妙作。全詩優美高雅的意境,傳達出詩人寧靜、淡泊的心情。

閱讀全文

與幼兒園古詩竹里館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