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幼兒園大班教案椅子上的小釘子,的反思
設計意圖
大班體育活動《神奇的小椅子》教育活動,該活動根據大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充分挖掘教材內涵,精心設計。通過發現椅子的各種玩法,知道一物多玩,提高動作的靈巧性和協調性。在這過程中,願意接受挑戰,對戰勝困難充滿自信。
活動目標:
1、樂意探索椅子的多種玩法,體驗自由探索游戲的快樂。
2、練習利用椅子曲線走、跑、跨等基本動作。
3、能進行自我調節,學會躲避危險保護自己,並能與同伴協商解決游戲中遇到的問題。
4、喜歡與同伴合作,體驗運動的挑戰與快樂。
活動准備:
1、知道愛惜椅子,不故意損壞小椅子;會念兒歌《木頭人站椅子》。
2、木製小椅子數量與幼兒人數相等。
重難點:
重點:能與同伴一起探索椅子的多種玩法,游戲中動作協調、靈活。
難點:能根據自身動作發展和能力情況,挑選不同難易程度的游戲。
活動過程:
1、幼兒聽音樂做「小椅子熱身操」(重點活動下肢),激發幼兒的興趣。
教師:我們一起來和小椅子做游戲吧,看誰的玩法多。
2、幼兒自由探索椅子的玩法:
⑴幼兒一人一把椅子,自由探索玩椅子。
⑵引導幼兒與同伴合作探索玩椅子,教師鼓勵幼兒兩人、三人、四人合作玩。
⑶請個別幼兒示範展示自己與同伴合作游戲的好方法。
教師:剛才我發現有幾個小朋友的玩法很特別,我們一起看看他們是怎麼玩的!
3、合作與分享創意較好的玩法,並進行集體練習。
⑴獨木橋。將椅子排成「獨木橋」,讓幼兒依次練習走「獨木橋」。
動作要領:雙腳交替向前行進走,雙手側平舉,幫助身體保持平衡。
⑵過小山。將椅背兩兩相對並縱向排列,讓幼兒練習跨障礙走。
動作要領:雙手側平舉,左右腳交替跨過「小山」。
⑶過水坑。將椅子放倒在地,形成一個個的「水坑」,讓幼兒練習跨過「水坑」。
動作要領:左右腳交替,側身跨過「水坑」。
⑷曲線走跑。將椅子散開擺放成兩排,幼兒練習繞椅子曲線走和跑。
動作要領:幼兒分成兩隊,魚貫練習曲線走跑,到達終點後,從兩邊返回。
4、「木頭人站椅子」的游戲。
幼兒邊念兒歌《木頭人站椅子》邊自由走動,當念到最後一句時,趕快站到椅子上,游戲反復進行。教師逐漸減少椅子,幼兒想辦法幾個人擠到剩餘的椅子上,保持身體平衡、腳不接觸地面。最後椅子越來越少,難度越來越大,沒有站到椅子上的幼兒要「受罰」。堅持到最後的幼兒為優勝者。
5、邊聽音樂邊沿場地四周慢慢走動放鬆身體。
6、收拾椅子回教室。
7、競賽游戲
男孩女孩各站一隊,進行搬椅子比賽,看哪一組最先把椅子搬完。
游戲結束,孩子搬著自己的小椅子踏著音樂節拍走出音體室。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主要是以綱要為精神,幼兒的學習情況為主旨,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來開展活動。在活動中,我把大部分時間讓給幼兒活動,從而使活動具有一定的運動密度和強度。讓幼兒嘗試運動的活躍氛圍中掌握活動的重、難點。練習跨、跳、平衡的技能,也體現了活動的趣味性。在活動中,組織幼兒聽音樂做游戲,整個活動考慮到幼兒的運動負荷,激緩結合。
⑵ 小班體育獨木橋反思怎麼寫
本案例預期目標:
通過練習,提高學生的平衡能力,體驗成功體育的樂趣,培養學生互助互學的合作精神。
場地器材:一塊籃球場,體操凳四張
操作過程:
1、情境導入:
故事導入「兩只山羊」,(從前,有兩只山羊要過一座獨木橋,在橋中間相遇時,它們又互不相讓,結果雙雙掉入橋下身亡。今天的「山羊們」覺得這個故事簡直是對他們智慧的侮辱,他們打算練就「橋上互換位置,安全過橋的本領」,來改變這個故事的結局。)於是,他們將體操凳擺放好成縱「橋」。
2、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第一次教學比賽。(游戲方法:各小組將隊伍平均分成甲乙兩組,分別站在「獨木橋「的兩頭,甲和乙組同時往」橋「上走一人,然後在」橋「上進行位置互換後繼續走完」橋「。)游戲規則:(1)、橋上的兩人都不能掉下橋去;(2)、組內的同學不能攙扶橋上的同學進行換位。教師觀看學生的練習情況,讓成功的同學進行展示,激發學生的創新慾望。
3、下達學習任務: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橋上位置互換"練習。比比哪一組想出既快速,又安全的方法最多。教師巡迴觀察、指導學生練習。請學生進行展示,了解大家所用的好辦法,並引導學生進行練習。
4、學生進行學習總結.讓學生明白同學間進行精誠合作,默契配合的重要性。
案例片段:
學生接到學習任務後便分組進行練習。
片段一:只見倆學生站在長「橋」上,背對著背,想交換位置,但由於臀部太厚,過了一半身體便過不去了。在這進退兩難之即,「橋」下的學生伸手扶著他們,讓他們過了這一關。
片段二:兩個學生採用面對面,他們緊緊地拽著對方,一個側過身保持不動,另一個移動雙腳,轉個身,便順利地過了去。「橋」下的學生開心地為他們鼓掌;
片段三:只見站在這端的這個男生突然跪在「橋」的中間,抬頭笑呵呵地對另一端的男生說「你從我身上跨過去」,說完自已盡量將身子縮成團。另一男生見此狀況,先將一隻腳跨過他的身體,然後穩了穩重心,再將另一隻腳跨過。「橋」下立刻響起一片歡呼聲。(真玄呢,看到他們成功了,我提到嗓門的心也樂開了花,真想去擁抱那個聰明的小子。)
片段四:一組學生竟然在「橋」上玩起了「移泰山」的游戲,個頭大的學生抱起塊頭小的學生,然後做了個180度轉身,也成功地換了位。
……「橋」上的學生在練習,「橋」下的學生也沒閑著,他們有的在做保護工作,有的在做指揮工作,也有的在嘗試著新的方法進行平地的練習,真是熱鬧。四分鍾練習下來,我發現每一對練習者,都已經掌握一種以上「橋上互換位置」的方法了。
教後反思:
1)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與其告訴學生方法,不如讓學生自己在實踐中悟出這個道理。教育的過程便是學生體驗生活,掌握真理的過程。
2) 「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行動開始。」 教師力求在本次案例教學中目標分層化、組織游戲化、學生個性化,給學生創設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享受其中的樂趣。這樣,學生在練習中就擁有了更大的自主選擇權,更提高了他們學習的興趣,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本次體育活動中體驗到一次或幾次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