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幼兒園大班科學實驗教案有哪些
【活動設計思路】: 《綱要》中提出,關於開展幼兒科學活動的目的就是讓幼兒對周圍的事物、現象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慾,通過接觸體驗、表達感受和交流過程中知道探索的樂趣。水是我們身邊最熟悉的事物了,它無處不在甚至不可或缺,小朋友對水更是喜愛,又恰好遇上這炎炎夏日,於是用孩子最熟悉又喜歡的"水"設計了這...個活動。利用感官教學、直觀教學、實踐體驗、交流的教學方式讓孩子系統地認識了水。 【活動目標】: 1、讓幼兒認識水、了解水,知道水的重要性。 2、讓幼兒節約用水,珍惜水資源。 3、通過活動激發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探索和求知慾。 【活動准備】: 多媒體、海綿若干、水桶、透明器皿、冰塊、桌子、金屬(小鑰匙)、小花灑、木塊【活動難點】: 孩子們對雨水的形成過程的理解,對此教師除了有簡明的敘述講解以外,還會利用道具進行簡單的演示,形象地解釋雨水形成的循環過程。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1、教師組織幼兒輕松愉快地入場坐好。(音樂) 2、(播放雷電聲→雨聲)利用多媒體等道具營造夏天雷電雨時的氛圍,通過聲音刺激幼兒的聽覺感受。 3、教師提問:剛剛你們聽到了什麼聲音?會想到什麼?(引導幼兒說出打雷閃電的聲音、下雨的聲音) (二)基礎部分 1、教師提問: 你聽過的雨聲是怎樣的呢?(霹靂啪啦、滴答滴答……)你們知道,雨水是怎麼來的嗎?想知道嗎? 2、水的形成--觀察圖片(雨水形成循環圖)教師用語:請小朋友們一起安靜地、認真地觀察這幅圖,答案就在裡面。 教師提問:告訴老師,你看到了什麼? (教師給小朋友自主觀察與思考的時間,鼓勵小朋友動腦筋、積極發言)。 教師解說:雨水是這樣形成的-太陽熱烈的照射,地上的水受熱變成了水蒸氣,飄到了高空中遇到冷的空氣變成了很多小水滴,水滴聚集在一起變成我們看見的雲朵,當雲朵里的小水滴越積越多,承受不了重量,就從天空中掉落下來,這就是我們看見的雨啦!你們看,就像這樣…… (1)解說:把海綿當做雲朵,當雲朵里的水分不多時,還很輕(讓幼兒感受海綿的重量)太陽照射下的空氣中充滿水分; (2)給海綿注入水分,解說:當雲朵中的水分聚集得越來越多的時候,就會太重,於是從天上落下來,這就是雨了。小朋友,明白了嗎? (3)請個別小朋友體驗。 3、水的形態--冰 (1)教師用語:小朋友,水除了有液體、氣體的形態,還有其它形態,是什麼呢?(搖動裝有冰塊的盒子,引起小朋友的好奇心與思考,引導幼兒說出"冰") (2)請小朋友摸一摸冰塊,說出感覺。(冷冷的) (3)教師用語:水一經冷凍,就變成"冰"的狀態了。 (4)提出問題:冰又怎麼變成水的呢?(准備水的三態,讓孩子觀察與思考)4、水的作用教師引導:水這么奇妙,它有什麼用呢?(喝、清潔、游戲等等)與幼兒談話,適當利用語言和圖片引導幼兒說出:水可以……;可以用水……。讓幼兒自主思考,作出經驗談,知道水的用處很多,我們都需要水。 教師提問:小朋友,如果沒有了水會怎樣呢? 引導幼兒說出沒有水,生物都不能生存了,水非常重要。我們要珍惜水資源,不浪費水,可以怎麼做呢?(水龍頭關緊、洗菜的水可以用來澆花或者洗完衣服的水可以拖地等等) (三)結束部分 1、水的游戲操作游戲准備:准備三個透明水罐、水、海綿、乒乓球三個游戲玩法:把小朋友平均分成三組,在規定的時間內(音樂控制)讓每組幼兒輪流以接力的方式,用海綿吸水灌進透明水罐里,看哪組收集的水最多,乒乓球浮起最高為勝。(教師示範一次) 2、小結與提問水的用處可真多,水除了可以喝,可以用來清潔,還可以玩游戲呢!接下來老師要考考小朋友,請看清楚--演示:把金屬鑰匙和木頭放進裝有水的透明罐中,三種物體形成對比(浮、沉)。 提出問題,引起思考和探索:為什麼乒乓球和木塊會浮在水面上,而鑰匙卻沉下去了呢?還有什麼是能浮在水上的呢?請小朋友回家後,自己去尋找一個完整的答案,回來告訴老師。
② 求幼兒園大班科學《望遠鏡和顯微鏡》教案
整體設計 對應用性知識的教學,常見採用「一構造、二原理、三使用方法」的步驟進行直接敘述的方式教學。這種教師告知、學生接受的學習方式,雖然講解有條理,但學生很難有學習激情,實際收效差。若採用探究性教學,效果會有極大的不同! 新課程理念下的《物理課程標准》認為:物理教學應以物理知識和技能為載體,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實踐能力、探索精神及創新意識。新教材內容的選取加強了科學與社會的聯系,關注學生學習興趣、經驗和體驗,注重以實驗為基礎,突出科學探究思想,重視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望遠鏡和顯微鏡的內容正是在這樣的理念下,走進了中學物理教學的課堂。 對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改革,毫無疑問都要由教師實施。把教育理念化解到課堂教學的行為之中,成敗的關鍵在於教師。在教學內容確定的前提下,教學方法是獲得優良教學效果的關鍵,教師若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探究思想,不斷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學生既可學到基本知識、研究方法,也可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和創造性。 根據新課程的要求,教師需不斷地改進自身的教學行為,以期達到課程標準的目的。採用探究式進行望遠鏡和顯微鏡的教學,引導學生觀察、歸納總結視角概念,引導設計、組裝望遠鏡和顯微鏡,學生既可掌握視角、透鏡應用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還可學習歸納總結形成概念的思想方法、設計實驗的思想方法。注重思維方法培養,激發創新思想。 一、由現象歸納總結,形成概念 物理概念是對物質特性、物理現象、物理過程等本質屬性的反映。物理概念是從大量的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中抽象出來的,它更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共同特徵和 本質屬性,概念是濃縮的知識點。視角、視角放大率概念的引入是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典型。 二、引導思維,設計實驗 怎樣解決看不清楚的問題?思維從問題開始,探究始於問題,問題是創造的起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進行創造活動的前提,亞里士多德講過「創造性思維就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在引導探究過程中,教師需精心設計問題,步步深入啟發,激發學生思維。 三、手腦並用合作實驗 實驗理論方案設計思想明確後,如何選擇儀器組裝望遠鏡和顯微鏡?教師提供事前幫助學生采購的中學生實驗所用的不同焦距的透鏡片一套(價格不貴,可每人一套,也可多人一套),課堂上留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主選擇、動手進行組裝。鼓勵交流合作,教師給予適當的輔導,確保學生對顯微鏡、望遠鏡的功能有感性認識。 四、引導觀察,激發自主探究 新課程非常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動,這是本次課改的一個突出的亮點。我們期待學生能把要求掌握的知識通過自己探究發現,並且通過交流使認識更深刻,這是我們的理想。學生的探究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一個培養過程,中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比較弱,在沒有任何引導、提示的情況下,學生往往感到無從下手。教師適度引導,為探究指明方向,是非常必要的。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望遠鏡、顯微鏡的實物及圖片,能說出其主要結構; 2.經歷兩個透鏡觀察物體的探究活動,能說出望遠鏡、顯微鏡的物鏡和目鏡成像情況; 3.通過了解望遠鏡發展的歷程,感受望遠鏡在人類探索宇宙奧秘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4.通過觀看顯微鏡的發展及應用前景,認識到科技對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的重要影響,從而增強對物理學的熱愛。 過程與方法 1.體驗利用兩個透鏡組成望遠鏡的實踐過程。 2.體驗利用兩個透鏡組成顯微鏡的實驗操作過程。 3.初步學習逆向、類比的物理思維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對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進行觀測的興趣。 2.增強學生的自然審美能力,培養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情感。 3.進一步形成科學的認識觀。 4.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 1.通過觀察望遠鏡、顯微鏡的實物及圖片,能說出其主要結構; 2.經歷兩個透鏡觀察物體的探究活動,能說出望遠鏡、顯微鏡的物鏡和目鏡成像情況。 教學難點 經歷兩個透鏡觀察物體的探究活動,能說出望遠鏡、顯微鏡的物鏡和目鏡成像情況。 教學方法 探究法、討論法、實驗法、觀察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准備 教師:計算機、多媒體課件。 學生: 兩個焦距不同的凸透鏡、玻璃片、水。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問題導入 1.引入:探索是人與生俱來的天性,要探索就需要觀察,要觀察就要藉助眼睛,並期望加以擴展,正是透鏡的發明和使用,才使人類的這種願望得以實現。 2.提問:透鏡有哪兩種? 觀察:判斷所給器材中的凹透鏡和凸透鏡 問題:利用透鏡我們可以觀察到不同的像,如果我們把透鏡組合起來觀察物體,又會有怎樣的發現呢?進行猜想。 我們用一個放大鏡時,發現放大倍數有限,但當我們用兩個放大鏡組合,發現放大更多倍。 問題:同學們能用這一發現做一個小發明嗎? 引導:我們用它做一個顯微鏡。導入課題。 故事導入 方案一:嫦娥深居廣寒宮,她的美麗與孤獨總令我們羨慕和同情,但這始終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因為科學家已經利用某種儀器把月亮看得清清楚楚,上面盡是些石頭,根本沒有任何生命,更沒有嫦娥與廣寒宮。那同學們知道科學家用的是什麼儀 器嗎? 引導學生回答望遠鏡引入新課。 方案二:約400年前在荷蘭的一個小鎮上,一個磨眼鏡片的手藝人不經意地透過一前一後放置的兩個鏡片去看遠處的景物時,發現這些景物近了許多,大約1609年,義大利的科學家伽利略知道了這件事,他在研究之後,用兩個凸透鏡做成了一台望遠鏡。他後來不斷改進,用自己的望遠鏡第一次發現了天上的銀河並不是一片連續發光的雲,而是由許多的星星組成的;他發現月亮表面並不是平坦的,而是有許多高低不同的環形山;發現了太陽黑子,看到 了土星周圍有一圈光環。更重要的是,他發現了有四顆衛星繞著木星轉,很神奇是嗎?想了解吧! 引入課題:顯微鏡和望遠鏡。 情景導入 方案一:大家一定知道外國有個情人節是2月14日,你們知道為什麼有人把7月7日叫做中國的情人節嗎? 這兒有個望遠鏡,可以看到天上的「牛郎星」與「織女星」,今天晚上,誰想借去試著觀察一下? 出示望遠鏡模型,啊,這樣簡單,說不定,學了今天的知識,我們每個人就都能用身邊的器材自己製作一台望遠鏡呢?出示課題導入。 設計意圖:設疑激趣,使學生帶著期待步入課堂。 方案二:播放一段「探索宇宙、微生物」方面的音像資料。 ①大家都知道,在人類同疾病作斗爭的歷史上,找到像痢疾菌、傷寒菌、艾滋病病毒、非典病毒等樣本是找到抑制或殺死這些細菌或病毒的關鍵。 ②透望天空、漫步宇宙是人類走向未來的必由之路,那麼,科學上進行這些顯微、遠望等探究的重要工具顯微鏡和望遠鏡是怎樣的成像原理呢? ③你們在七年級已經用過顯微鏡了,誰知 道顯微鏡的目鏡和物鏡屬於凹透鏡還是凸透鏡?想不想自己製作一台顯微鏡呢?出示課題導入。 方案三:提問激趣,引出課題:生物課上是怎樣使用顯微鏡的?是由哪幾部分組成?你們知道為什麼顯微鏡能比普通的放大鏡放大倍數大得多嗎? 神話故事《葫蘆娃》中有一位葫蘆娃有特殊的本領,他有千里眼,能夠看到很遠以外的東西,設問:大家想不想擁有和他一樣的本領呢?我們只需要借用一特殊的工具就可以實現大家的願望,那就是我們今天要共同學習的——望遠鏡。
③ 幼兒園大班科學鏡子教案反思怎麼寫
一、充分詮釋了科學活動的價值
《鏡子的秘密》這個活動充分詮釋了幼兒科學活動的價值與使命,那就是《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所指出的:「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首先,為了「激發探究興趣」。「真好玩、特有趣!」是現場參與活動的每個幼兒、每個教師最真切地感受,觀摩的教師常常有忍不住想嘗試的願望。
活動開始,老師出示了一張印有一半螺絲刀的圖片,並問「這個圖片上是什麼東西呢?」有的孩子說「像把刀」,有的說「是一根羽毛」……順著孩子的多樣回答,老師又以「它到底是什麼東西呢?」這一問題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隨後,老師馬上以「讓我們請鏡子來幫忙」拋出了本次活動的核心探索對象「鏡子」。當孩子運用一面藍色鏡子照著圖片發現「原來那是一把螺絲刀」時的驚訝與喜悅,自然會對「鏡子成像」產生濃厚的興趣。打鐵趁熱,教師又跟進提問:「透過鏡子看,『半個』變成一個,如果透過鏡子看『1個』,又會變成幾個呢?會不會變成3個、4個,或者更多呢?」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有趣」才能激發主動探究的好奇心。活動中,老師步步設疑,層層激趣,有效激發了孩子進一步了解的興趣。而每一次有趣、奇特的現象,都讓幼兒沉浸在濃濃的探究氛圍中。我想,這份被激發的興趣背後,也許會衍生出更多對周圍事物、現象,對各種自然、社會問題的好奇、持續與持久的探索,這就是這個活動的價值所在,也是科學活動需要的、追求的核心價值。
其次,為了「體驗探究過程」。活動中,沙老師一個讓幼兒開展了三次「實驗」:第一次,單面鏡子的操作活動,發現單面鏡的成像規律;第二次操作,探索兩面鏡子不同的成像情況;第三次,進行三面鏡子的成像實驗,自製簡易的萬花筒。孩子親自動手操作、動腦發現,體驗著探究的樂趣。
再者,為了「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活動中,幼兒能通過觀察、比較與分析,發現並描述觀察到的「鏡子成像」情況;能用一定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測;能看懂圖示要求,並能較為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察與理解。這些初步的探究能力與學習能力,在活動中得以發展。這種能力的獲得也必然有助於促進幼兒後續的學習,以至終身的持續學習與發展。
二、充分反映了教師設計與組織科學活動的智慧
首先,選材的獨特。這個活動的內容選自一個兒童科學游戲書。沙老師獨具慧眼,將生活中司空見慣的鏡子與彩色紙片小圖形這兩個元素巧妙融合,以「鏡子的秘密」為探究視角,讓幼兒在不斷地猜測、實踐中,發現「1面鏡子、2面鏡子、3面鏡子」不同成像效果,感受和體驗玩鏡子的意外、驚喜、好奇和挑戰。內容和教學具的獨特,給教學活動帶來了別樣的精彩。
其次,精心的設計。
具體明晰的目標定位。活動目標引領著整個活動的設計與開展,本次活動的目標:
⒈觀察鏡子成像的各種現象,知道鏡子成像的多少與鏡子的數量和鏡子間的角度有關。
⒉鏡子成像的操作活動中,能夠積極探索,並大膽表述自己的發現。
⒊激發進一步探究鏡子成像規律的慾望。
充分體現了教師對「幼兒已有經驗和教學生長點的把握」和對大班幼兒學習特點的考慮與能力的培養。
層層遞進的環節設計。本次活動,從「單面鏡子的操作活動,發現單面鏡的成像規律→探索兩面鏡子不同的成像情況玩→找找萬花筒里的秘密,猜測萬花筒里有幾面鏡子→進行三面鏡子的成像實驗」從每一次問題拋出與探究總結,都為下一個環節做了鋪墊和准備。由淺入深的逐步推進,保證了每個環節的有效。
第三,有效的互動。
「目標的有效是核心;設計的有效是根本;互動的有效是關鍵。」一個優質的集體活動除了「選材好、選點妙、角度巧」之外,教師自身的專業素質和對集體教學的駕馭能力是活動真正成功的關鍵。這個活動讓我們領略了沙老師——蘇州市學科帶頭人的教學智慧和教育風采,提問具有開放性,能夠聆聽、接納孩子的信息,並能進行及時地梳理、提升。如,在每次實驗前,教師都能將實驗要求清晰表達。如,「在你的桌上有一面藍色的鏡子,請你讓它站在黑線上」、「先拿出有蝴蝶的紙片放在桌上;然後拿出連著的兩面鏡子,讓它站在紙片的蝴蝶前,注意保持一定的角度;再試著讓兩面鏡子打開或合起來,仔細觀察,數數鏡子里和鏡子外一共有幾個蝴蝶。」……精煉、清晰的語言要求,有助於傳遞「實驗」中的科學態度,並幫助幼兒集中對實驗問題的關注。又如,在現場互動中,教師對不同個性幼兒的鼓勵、對幼兒整理物品習慣的評價等,都體現著教師在互動中對每個幼兒的關注,以及對幼兒全面發展的關注。
本次活動,從內容的選擇、環節的設計、教學策略、活動成效來看體現了「好課」的特質,發揮了「好課」的引領價值。學習分享之餘,有兩點建議:
⒈如果在教學活動結束前,教師激發幼兒後續探索的意識更強一些,探究的任務更明確一些,如「如果有更多面鏡子,看出去的彩色紙片會有區別嗎?」「哪些地方利用了鏡子的成像效果?它給我們生活帶來了什麼好處?」……這樣,也許集體學習活動與個別學習活動的連接就更有價值,幼兒繼續探索的目的性會更強,以致引發幼兒到生活的更大空間里去探索、發現更多有趣的自然現象、社會現象。這也許是我們更在乎的真正的發展意義。
⒉可以給予幼兒更多觀察、思考與表達的機會。尤其是「觀察圖示,表達對圖示要求的思考與理解」時,可以讓更多的孩子來說一說「哪裡看懂了?哪裡沒看懂?」,第三張圖示的角度需要調整,這樣更有利於孩子理解。
④ 大班幼兒的科學課對幼兒有哪些目標
1.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2.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索問題; 3.能用適當的方法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4.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
⑤ 幼兒園大班科學課《烏鴉是怎樣喝水的》教案和反思
設計意圖:
《烏鴉喝水》是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孩子們通過故事都知道烏鴉是通過在有水的瓶子中加入了石子後使水位升高的辦法來喝到水的,但是事實是不是這樣呢?和水量的多少有沒有關系呢?和材料的不同有沒有關系呢?我想這可以讓孩子來通過動手操作知道正確答案的,而不是僅僅靠故事來知道結果,所以我就選擇了一個內容讓孩子進行小實驗,在探索中了解真相。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了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通過積極探索,發現烏鴉能否喝到水與水量的多少以及材料的不同有關系。
3、學習小組合作探索,體驗與同伴合作學習、交流的樂趣。
活動准備:
1、幼兒已熟悉烏鴉喝水的故事。
2、四人一組:每組三隻瓶子,瓶子中的水分別是少,半瓶,大半瓶(各兩份),一盆石子,一盆沙子,三支筷子,三把勺子,三隻漏斗。
3、實驗記錄紙每組一份。
活動過程:
一、 提出問題,引起興趣
師:小朋友們,剛才我們聽了烏鴉喝水的故事,那你們知道烏鴉是怎麼喝到水的呀?
小結:原來在有水的瓶子中加了石子後水位上升了,所以烏鴉就喝到水了。
師:那老師今天准備了三瓶水和石子,請你們看看這三瓶水有什麼不一樣?
師:有沒有發現每個瓶子上都有一條藍色的線,這個是水位線,如果加了石子水能上升到水位線說明烏鴉可以喝到水。
師:那是不是這三瓶水中加了石子後烏鴉都可以喝到水呢?(幼兒猜測)
師:那我們來做個小實驗吧!四個小朋友一組,合作完成這個實驗,三個小朋友每人拿一個瓶子做實驗,另一個小朋友負責觀察並將實驗結果記錄下來,等一會兒你們自己商量誰做實驗、誰記錄。
師:那記錄的小朋友怎麼記錄呢?
師:那我們就採用打"√"和打"×"的方法,在能夠喝到水的瓶子後面的格子里打"√",不能的就打"×",在實驗過程中,邊做實驗邊觀察,看看會有什麼發現,等一組小朋友都做好實驗了,那請你們把實驗的瓶子放到前面的桌子上,好嗎?現在請小朋友們去找一張桌子開始實驗吧,不用搬椅子。
二、幼兒第一次操作實驗,教師巡迴指導。
師:請完成實驗的小組把記錄紙交給老師,其他的小朋友把你實驗的瓶子拿到前面的桌子上。
師:(和幼兒一起看記錄紙)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記錄紙上的結果。
師:請小朋友說一說:你在什麼瓶子中加了什麼?發現了什麼?(請個別幼兒說一說)
師:那你們想想,為什麼紅水中加了那麼多的石子水還是沒有升到水位線,烏鴉還是喝不到水呢?
三、第二次實驗探索,教師觀察指導。
師:那到底是不是這樣的呢?我們來做第二個實驗,還是和剛才一樣的三瓶水,但是裡面放的東西是不一樣的,把石子換成沙子來做這個實驗。
師:在實驗之前老師還有一些要求,請大家聽仔細:還是和剛才一樣四人一組,因為沙子比較細,所以老師請了小漏斗還有沙子和筷子來幫忙,注意不要把沙子灑出來,用筷子時要注意安全,而且這次要請小朋友自己來取材料了,老師已經幫大家分配好,請每組負責記錄的小朋友來拿沙子,其他小朋友每人拿一個瓶子,拿好就開始實驗,請第一組的小朋友先來拿(一組一組跟上)
師:巡迴觀察指導,直到完成實驗
師:請負責記錄的小朋友把記錄紙交給老師,其他小朋友和剛才一樣把瓶子放到前面的桌子上,注意不要把水潑出來,慢慢走。
師:我們一起來看記錄紙,請小朋友來說一說:你在什麼瓶子中加了什麼?發現了什麼?(請個別幼兒)
師:我們一起來看看,第一次的記錄紙和第二次的記錄紙上的結果有什麼不一樣?
師:為什麼剛才在紅水中加了石子水不能上升到水位線,而現在加了沙子卻可以呢?請你和旁邊的小朋友說一說。
師:(出示圖片)我們請小圖片來幫個忙,看一看,是不是和小朋友說的一樣的呢?
師:有沒有發現它們有什麼不一樣呢?
師:對呀!石子之間的縫隙大,所以水量少的紅水瓶子中加了石子後水都流到縫隙里了,烏鴉就喝不到水了;而沙子比較細,縫隙很小,雖然水也流到了縫隙里,但是還能夠上升到水位線,烏鴉還是可以喝到水的。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的材料,課後請大家和班裡的其他小朋友一起去嘗試一下,看看還會有什麼新的發現,好嗎?
⑥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怎麼製作汽水的重點和難點
學習製作汽水,並了解汽水的製作原理。 【活動准備】
檸檬酸、蘇打、白糖、水杯、鹽、水槽、飲用水 【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今天是博士爺爺帶著明明、優優、小企鵝、熊寶寶和鸚鵡一起去科普營地的日子。他們帶了好多好吃的東西:有麵包、蛋糕、火腿腸,還有好吃的水果和好喝的汽水。一路上,大家唱歌、撲蝴蝶、釣魚、做游戲,玩得又熱又渴。他們要在樹下休息,博士爺爺給每位好朋友發了一瓶汽水,他們喝著汽水說:「真好喝呀!」可是,明明不小心把自己的汽水瓶打碎了,他只能看著別人喝,急得快哭了。 小朋友們,我們做一瓶又爽口又好喝的汽水送給明明吧!
二、認識實驗材料:檸檬酸、蘇打、白糖、水杯、鹽。
三、教師實驗:
1、倒入半杯飲用水,放入是涼的白糖、檸檬酸,嘗一嘗是什麼味道。(為了讓汽水更衛生建議老師讓孩子用自己的杯子做實驗。)
2、再放入適量的蘇打粉攪勻,觀察其現象。
3、汽水做好了,嘗嘗什麼味道吧!(如想做冰鎮汽水就加冰和放入冰箱即可)
四、幼兒實驗,教師指導。
五、喝汽水。
六、實驗結論:汽水中含有一種叫二氧化碳的氣體,檸檬酸和蘇打混合在一起能形成二氧化碳,所以喝可樂時嘴裡會有澀澀的感覺。 【活動延伸】
回家和爸爸媽媽在各種蔬菜和水果(木瓜、西紅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