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幼兒園小班自我意識活動《我會穿襪子》教案中重點目標是什麼活動中如何突出
個人覺得目標應該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活動中可以加以對比,這樣自己完成穿襪子的小朋友會比較有成就感,再從這一點進行教導,讓他更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僅供參考)
希望得到你的採納
❷ 在生活(幼兒園)中所見的哪些行為是幼兒自我意識的表現
學前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 一、萌發小班幼兒自我意識的必要性 自我意識是意識的一種形式,是指主體意識到自己的外部行為和內心活動,並且能夠恰當地評價和支配自己的認識活動,情感態度和動作行為,由此逐漸形成獨立性、主動性、自尊心、自信心、自製力與支持性等性格特徵。鏡像研究⑴表明,自我意識的出現是在嬰兒24個月以後。我國研究者對學前兒童的自我發展進行了協作研究後提出3—4歲幼兒是自我意識形成階段,即小班幼兒正處於自我意識形成初期,他們主要通過親身經歷、重要他人、環境等獲得自我意識。因此,幫助小班幼兒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對其自我人格的建構,社會性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二、幫助幼兒萌發積極自我意識的幾種策略與方法 1、在教學和生活活動中,幫助幼兒獲得積極的自我意識 ①建構有效的主題活動,了解個體自我與客體 小班入園階段是幼兒從家庭環境過渡到幼兒園環境的關鍵期。幼兒入園前在家中倍受呵護和關愛,多數家長對孩子的行為表現比較模糊。在幼兒園新生入園時我們常常發現一些不適現象:哭鬧不止、神情緊張、坐立不安,有的甚至自由散漫、不受約束。 對於小班特殊期的孩子,教師可以創設行之有效的主題活動,讓幼兒對個體自我和客體有所了解。 如,《我》:介紹我和我的家庭;認識自己的身體;《我的物品》:認識自己在幼兒園使用的物品;《我的朋友》:認識同伴及一起玩游戲;《我的幼兒園》:認識幼兒園、老師、醫生、食堂的叔叔阿姨等。通過這些主題活動使他們認識自己,對自己與幼兒園的人、事物的關系建立初步的概念。與此同時,教師請幼兒將自己最喜愛的照片和玩具帶到幼兒園來,使他的自我情感得到滿足,從而進一步悅納周圍的環境。 ②抓住日常生活契機樹立幼兒自信心 由於家長過分溺愛,生活小事也一味包辦代替,這一定程度上造成孩子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幼兒園的日常生活非常瑣碎,卻在幼兒一日生活中占相當多的時間,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契機,對於小班孩子樹立自信尤為重要。 如,在進餐中,教師可以先給幼兒少盛一些飯,鼓勵幼兒很快吃完,教師及時給予表揚:你真能幹,真棒!有了一次成功的體驗後,幼兒馬上會添第二碗飯。又如:為鼓勵幼兒積極參與生活能力鍛煉,在班級中可以開展「能幹寶寶」評比活動:自己吃飯獎勵紅五角星、自己穿脫衣服獎勵綠五角星、自己整理玩具獎勵黃五角星。通過適當的鼓勵讓每個孩子得到不同的五角星,久而久之,自信心也隨之樹立,自我意識會逐漸強化。 2、在游戲交往中,幫助幼兒獲得積極的自我意識。 讓幼兒從「自我中心」中擺脫出來,使其正確認識自己,並能正確認識別人。 小班幼兒對角色扮演有著濃厚的興趣,但他們只關心自己扮演什麼角色,而不能與他人協調角色分配,他們所處的是「自我中心狀態」(讓·皮亞傑JeanPiaget1896—1980)。那麼,如何設法改變這種自我中心狀態,幫助幼兒合理分配角色,使自我主體與集體相互協調? 開始游戲時,教師可以先幫助幼兒互相協調分配角色,啟發幼兒制定輪流交換角色的規則,讓每個幼兒都能機會均等的擔任自己喜歡的角色。對於有謙讓行為的幼兒以五角星、小紅花等給予強化表揚,而對於特別「自我中心」,不能協調的幼兒則採取一些必要的「懲罰」,如取消他想得到的獎勵(五角星、小紅花),同時告訴他為什麼得不到獎勵,在下一次游戲角色分配前再提醒他爭取得到想要的獎勵。通過這樣正反兩方面的強化,有助於幫助幼兒逐步學會協商、合作,學會克制自己,明辨是非。 在交往中,我還發現小班幼兒往往會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什麼都是我的,因此在同伴相處中常常出現一些糾紛。 全托小班的阿偉正想拿玩具櫃上的毛絨小熊玩,豆豆走到他跟前,一把奪過小熊,阿偉毫不示弱想奪回來,兩人開始爭搶玩具,邊搶還邊說:我的,我要玩的……。這樣的事情在小班幼兒中屢見不鮮。在他們的意識中以為「我喜歡的東西就是我的」。 對於此類問題,教師可以運用移情教育法讓幼兒理解和分享別人的情緒,如:讓幼兒體驗玩具被搶走時的難過心情,遇到困難時焦急心情,分享同伴的快樂時的愉悅心情,從而,體驗他人的感受,讓幼兒從自我中心中擺脫出來,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 3、在良好的環境中,幫助幼兒獲得積極的自我意識。 剛進入小班的幼兒,正處於自我意識發生時期,他們通過鏡映(looking—glassprocess)形成「鏡像自我」(looking-glassself)的過程,即把他人當作一面鏡子,通過他人對自己的表情、評價和態度來了解和界定自己,形成相應的自我概念,由此可見,教師的評價對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非常重要。 我發現,教師在表揚某個幼兒時,沒得到表揚的幼兒則會認為自己不乖,很沮喪;教師在對一個幼兒做出親熱擁抱時,在邊上的其他幼兒則也會要求教師抱抱,沒有被抱的幼兒還會回家告訴父母說:老師不抱我,不喜歡我。因此,教師要在面向全體幼兒的同時盡可能關愛每個幼兒,用親切的微笑、和藹的語言讓他們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愛:老師最喜歡我。 小六班的毛毛年齡偏小,開始來園時情緒不穩定、自理能力差,總是和集體「格格不入」。對於這些個別幼兒我進行了個案追蹤。一開始,我總是找機會和他聊聊,摸摸他的小臉蛋兒。起初毛毛總是以審視的眼光注視我,一段時間後,我和毛毛建立了良好的關系,他一看見我便會主動的向我問好,我便適時地表揚他,如:「毛毛真是有禮貌的好寶寶」、「毛毛吃飯真干凈」,使他漸漸融入班集體中。耐人尋味的是,有時在毛毛面前一句贊揚的話會引起其他孩子的極大反應。有的孩子甚至跑到我的跟前對我說:我也是有禮貌的好寶寶、我也是」,一些孩子還親熱地抱住了我。 孩子的行為表現說明他們非常需要藉助成人的評價來評價自己,獲得自我滿足。反之,如果教師忽視給進步的幼兒予以表揚,那幼兒從中獲得的就可能是較低的自我評價「我不聰明、我不行、我不是好孩子」。因此,教師的正面評價對幼兒獲得積極的自我意識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三、幫助小班幼兒萌發積極自我意識的幾點建議 筆者認為,幫助小班幼兒獲得積極的自我意識的途徑應來自家庭、幼兒園、社會各方面。 1、幼兒園 ①教師應尊重幼兒、相信幼兒,讓他們每時每刻感受到別人對自己的尊重,從而形成積極健康的自我認識。觀察他們的行為表現,了解他們的心理活動及發展狀況,提高自己的評價水平。在日常生活中,要多鼓勵,少批評,讓幼兒在鼓勵中健康成長。同時我認為,對於發展狀況不同的幼兒應給予不同的關注。幫助個別膽小幼兒克服膽小、自卑心理尤為重要,幫助其找朋友,使他們建立良好的個體與群體關系,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②用多元智能的理論來建立多重評價標准。了解和發現每個幼兒都有不同與他人的長處和特點,使評價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進行。如:有的幼兒在繪畫方面有天賦但語言發展卻不好,有的幼兒音樂天賦好而數學邏輯智能卻不行,因此給予每個幼兒積極的鼓勵和肯定有助於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識。 ③加強開展區域活動有助於幼兒自我意識的提高。在區域活動中,分層次制定目標,教師可以及時關注到幼兒目標完成的情況,給予鼓勵、肯定,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對於沒有完成目標的幼兒則鼓勵他們在下一次活動中繼續努力。由於每個孩子的發展水平不同,接受事物的能力不同,所以,在教師眼裡應該沒有完成不了目標的幼兒,這些幼兒通過第二次、第三次的活動一定會完成目標。 ④建立幼兒成長記錄袋。記錄幼兒網http://www.youerw.com/球袋中是
❸ 如何在幼兒園培養幼兒的自我意識
(一)正確榜樣培養幼兒的自我意識
(二)輕松愉快的環境培養幼兒自我意識
❹ 寫一篇幼兒園社會領域自我意識教案,題目是《被拒絕了怎麼辦》
應該讓小朋友們想像一下,如果被拒絕了,自己應該怎樣去做?應該明確別人的東西,自己不應該來
❺ 幼兒自我意識的教育活動,關於情感自我協調方面的怎麼寫
幼兒社會教育
幼兒社會教育是以發展幼兒的情感——社會性為目標,以增進幼兒的社會認知,激發幼兒的社會情感,培養幼兒的社會行為為主要內容的教育。[1]
書名
幼兒社會教育
作者
陳世聯 李志宇
ISBN
9787544243131
定價
20.80 元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
2009年03月
開本
16開
內容簡介
《幼兒社會教育》是我們在原有講義基礎上編寫而成的,同時也吸納了我們承擔的國家社會基金項目《多元文化視野下的西南民族兒童社會化研究》的研究成果。該教材適於學前教育專業五年一貫制專科段、普通與高職專科、普通本科學生使用
圖書目錄
緒論
第一章 幼兒社會化
第一節 社會化概述
第二節 幼兒社會化
本章小結
文獻鏈接
思考與實踐
第二章 幼兒園社會教育
第一節 幼兒園社會教育的含義與意義
第二節 幼兒園社會教育的目標與內容
第三節 幼兒園社會教育的原則與方法
本章小結
文獻鏈接
思考與實踐
第三章 幼兒自我意識教育
第一節 自我意識教育概述
第二節 幼兒園的幼兒自我意識教育
附 自我意識教育活動——了不起的我(大班)
本章小結
文獻鏈接
思考與實踐
第四章 幼兒社會文化教育
第一節 社會文化教育概述
第二節 幼兒園的社會文化教育
附一 學習小資料
附二 大班民族文化教育活動
本章小結
文獻鏈接
思考與實踐
第五章 幼兒社會規范教育
第一節 社會規范教育概述
第二節 幼兒園的社會規范教育
附 小班幼兒自帶玩具活動中的規則
本章小結
文獻鏈接
思考與實踐
第六章 幼兒社會交往教育
第一節 幼兒社會交往教育概述
第二節 幼兒園的社會交往教育
附 幼兒溝通技巧測評表
本章小結
文獻鏈接
思考與實踐
第七章 家庭與幼兒社會教育
第一節 家庭的幼兒社會教育
第二節 家園合作的幼兒社會教育
附一 家園合作節慶活動方案
附二 家園合作家長開放日活動方案
附三 家園使用烹調活動方案
本章小結
文獻鏈接
思考與實踐
第八章 社區與幼兒社會教育
第一節 社區的幼兒社會教育
第二節 幼兒園與社區協作的幼兒社會教育
附 我國幼兒園、家庭、社區合作的現狀
❻ 列舉關於幼兒園自我意識活動的題目
這個問題有點大,牧童園服給您提供幾點參考下: 一、管人 1、用人的導內向機制 任何管容理最根本之處是對人的管理,人是管理的首要因素,而人的成長又是管理的核心。什麼是先人後事,選擇合適的人,把他們安排在合適的崗位上,對他們進行合適的激勵...
❼ 問角色游戲與幼兒自我意識發展有什麼關聯
一、角色游戲能激發幼兒語言交往的積極性 語言交往能力是一種體現個性特徵的綜合心理能力,也是兒童適應生活、適應未來發展的一種基**力,而角色游戲是培養兒童這種能力的重要途徑。在角色游戲中,幼兒是通過語言來與同伴交流的,還有進行協商、計劃、設計,完成對幼兒內容、角色、玩具或材料、規則、背景的安排,可以...說,在游戲中,兒童與成人、兒童與兒童之間雙向互動過程中的交往語言學習隨處可見,這既利於幼兒的語言組織,又促進了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例如:在角色游戲「娃娃家」中,扮演母親的孩子對同伴態度不好,同伴就提出抗議:「媽媽說話不是這樣的,媽媽說話是輕輕的,很溫柔的。」扮演母親的小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是「媽媽」,但是她又必須改變自己的語言輸出方式,盡力去模仿「媽媽」說話的口氣,操持「家務」,照料「孩子」,分派家裡人的「工作」,並與周圍人交往,這樣她就能比較自然地學會交往語言。 再如:在角色游戲《拔蘿卜》中,熟悉故事內容,分配角色、設計規則等,都離不開語言的參與,幼兒通過生動、具體的語言,調節自己的游戲行為,也以具體的感知和動作,變換自己的語言,從而發展語言,並以語言為中介建構對現實世界的認識與理解,發展幼兒的能力。 二、角色游戲能夠加速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增強幼兒的自信 自我意識的形成是人的社會化的關鍵,一般地說,一個人的自我意識越正確,就越能正確對待自己和別人,加速自己的社會化進程,提高自己的價值,進入幼兒期(3-6歲)才初步能夠通過自己行為的反饋來認識和評價自己,形成比較完整意義的自我意識,角色游戲是充分發揮幼兒獨立意識的理想形成,因為,在游戲中,幼兒是主人,可以擺脫成人的控制和干涉,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自由的想像和創造活動。例:我在開展角色游戲活動中,觀察到我班國國小朋友,看他長得高大,其實他的膽子特別小。有一次,我發現他自己吊起葯瓶不停地給自己扎針,游戲結束後我跟他談話,他說:「平時爸爸媽媽帶我去打針,我總是又哭又叫,爸爸說我不像男子漢,丟臉。老師你看,剛才我給自己打針,不是沒有哭了嗎?」原來在游戲中,他覺得自己做到了現實中做不到的事,證明了自己不是爸爸說的「丟臉」。從而滿足了自己的心理的需要,使幼兒被壓抑的情理問題能夠在游戲中得到解決,自信心也就樹立了增強了。 三、角色游戲有利於幼兒自主性、探索性、獨立發現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 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它對孩子今後的成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游戲中,引導幼兒在游戲中學會自我成長是相當重要的。自我成長是探索性學習能力的成長,是獨立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成長,也是自主性、創造性的成長。游戲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是自然地融為一體的,它為幼兒提供了自由探索大膽想像的機會,幼兒在實現游戲意圖的過程中會不斷碰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他們需要面對不同的問題,進行思考,探索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體會其中樂趣,使游戲得以繼續下去,願意得以最終實現。例:在游戲「理發店」里,我看到兩個幼兒在爭吵。一個說:「我不洗頭了,你們的理發店連吹風機也沒有。」另一個說:「你不要這樣了,我們一起想辦法啊。」商量了一陣後,他們拿了一個紙巾筒,一個筷子,做成了一個吹風筒。可以看出,通過游戲,幼兒的思維活躍了。自主性、探索性、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角色游戲有利於幼兒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發展 游戲是培養幼兒創造力的手段之一。心理學家把兒童的創造力描述為「回憶過去的經驗,並對這些經驗進行選擇、重新組合、以加工成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或新的產品」的能力。幼兒不僅從外界吸取知識經驗,而且還想把自己頭腦中的豐富想像表達出來,游戲能夠滿足幼兒的這種需要。例:在游戲「小超市」里,我觀察到慧慧小朋友因買不到電腦而苦惱。在游戲評價時,我向幼兒提出,現在電腦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好朋友,但我們這里還沒有電腦出售,怎麼辦呢?問題一展開,孩子們紛紛提出自己的建議,用積木做、用紙箱做、用泡沫做……品種多樣。電腦城構建起來了並走進了各個游戲區內。可見創造能使游戲順利開展、游戲發展的動力,反之游戲能調動幼兒的創造力。兩者相輔相成。 例如在一次角色游戲中,大班醫院葯房的大夫無所事事,對教師投放在旁邊的圖書也毫無興趣,我觀察到這一情況,就參與到游戲中來,以病人的身份到葯房拿葯,並故意提出要買一些感冒膠襄,而在葯房裡並沒有膠襄,怎麼辦?這時小大夫馬上說:「我把筆芯剪短當作膠囊吧!」「那好吧,過一會兒我再取葯。」說完就巧妙地離開了。而當病人了了無幾、醫院門前冷冷清清時,我又以院長身份及時介入「今天病人好像不太多,要不我們給小區里的人打預防針去怎麼樣?」「好啊。」「那我們要帶什麼東西去呢?」「注射器、葯水、棉球和體溫表、小葯片」……在准備完畢之後,小醫院的醫生、護士們紛紛來到娃娃家、小商店等地送醫上門,既解決了幼兒等待的問題,又發展了游戲情節,支持幼兒的游戲向縱深方向發展。 虛擬性或象徵性是游戲普遍特徵,並以「假裝」或「好像是」為標准或條件,給幼兒提供了想像的充分自由和空間,在游戲中,幼兒不僅可以物代物,而且,還可以一物代多物或多物代一物,不僅能自己假裝成他人,還可以「串演」多個變換角色或多人共同扮演一個角色,這有利於幼兒想像力的發展,特別是促進了創造性想像的發展。 五、角色游戲有利於幼兒認知事物、體驗情感、積累生活經驗 游戲是幼兒對生活的反應,它能給幼兒帶來歡樂和滿足。例:娃娃家的幼兒要扮演爸爸媽媽,教師就引導幼兒回憶已有的經驗,想想你的父母他們在家是怎麼做的?爸爸干什麼?媽媽干什麼?在教師的啟發下,小朋友自己說:媽媽要看孩子、做飯、買菜、收拾房間、招待客人、帶孩子去串門或買東西、洗衣服等,媽媽有干不完的活。爸爸上班回來也幫媽媽幹家務,燒水、拖地、帶全家人去小吃店吃飯等,在娃娃家中,孩子也學習招待客人、倒水、洗水果、幫媽媽買東西等。通過啟發引導,使娃娃家的游戲情節更加深入,孩子們又能主動和別的區的小朋友交往。又如游戲「理發店」讓幼兒扮「理發師傅」和「顧客」,讓孩子們自由發揮,充分開展游戲。這樣做,能幫助幼兒了解到社會分工、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學會熱情地為別人服務和正確表達自己情感的方法。 六、角色游戲培養幼兒的協作精神 協作精神是人的行為的社會本質特徵,是人擺脫自然並以征服自然的標准和力量。人與動物的協作優質的區別,動物的協作是動物適應環境的**行為,而人的協作是征服自然的能動活動,並且,人類最初的協作產生與生產活動——狩獵,人的協作精神的幼芽必須在幼兒的活動中培植,游戲孕育著人類最可貴的的協作精神。,角色游戲培養幼兒的協作意識,在游戲開始前,必須做一系列的准備工作,如商量游戲的內容、分配角色、規定角色規范等。在進行中幼兒必須注意他自己這個角色和別的角色之間的關系,以保持雙方的協調一致,最後在游戲結束後,幼兒間還往往就個人的行動是否協調進行一番評論,可見游戲的全過程都在早就一種協調意識,都在使幼兒懂得共同協作是游戲獲得成功的保證,沒有協作意識就沒有資格參與游戲。如:大班孩子特別喜歡玩「醫院」游戲,為了豐富幼兒扮演醫生這一角色的經驗,我們經常利用談話啟發幼兒的原有經驗:當你去醫院看病時,你看見醫生是怎麼做的?護士在做什麼?幼兒七嘴八舌說個不停,紛紛說出自己的經驗。最後師生總結出:醫生為病人看病要先詢問病情,然後檢查,最後再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