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寫好課後反思
要點:
1、反思錯誤方面
2、強調關鍵處。
3、如何改正,行動計劃。
正文:
今天,我懷著愧疚以及懊悔給您寫下這份檢討書,以向您表示我對上課不認真聽講這種惡劣的行為堅決改正的決心。
您曾經一再強調全班同學在上課時要認真聽講,可我卻將您說的話當耳邊風。老師反復教導、嚴肅認真的表情彷彿再次出現在我面前,使我深為震撼,也已經深刻認識到這件事的重要性,於是我一再告訴自己一定要把這第一次寫檢討當成我的最後一次,不能辜負老師對我的一片苦心。
然而,正如高爾基說過的那樣-——當你把一件是看得十分重要的時候,磨難和失敗就接踵而來了。在老師口若懸河的上著課時,坐在我後面的同學伸了個懶腰,不知道是她的手長還是我坐的太後了,被她碰到了,我以為她有啥事請教我,便回頭說了一句「干什麼」,當我發現她只不過伸了個懶腰時,便說了一句帶諷刺性的話:「嘿,你的手臂可真長,你還沒脫離你祖先長臂猴的特徵吶!」
我說完就向前移動了一些,結果她又動到我了,嘿,這回她把我給惹火了,我回過頭對她說:「你再動我你就完蛋了。」沒想到這一舉一動被我們的數學老師看的一清二楚。哎!悔亦晚矣,悔亦晚矣呀!我知道說出來什麼理由都是不能成立的,因為,這所有的借口和問題都是我造成的,未能對老師們的辛勤做出回報,我越來越感到愧疚。
由於我不認真聽講的事情,所造成的嚴重後果有:讓老師擔心我的學習。本應上課認真聽講,可我卻沒能做到,讓老師工作分心,同學跟著一起受到更為嚴重的後果,影響班級紀律違背父母的期盼。
日後我一定吸取教訓,好好聽講,決不辜負老師和家長的殷切期盼。
㈡ 怎樣寫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就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而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從而進入更優化的教學狀態,使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
一.教學反思的意義
教學反思不僅是個人的思想需要,而且是一種高尚的精神活動,是精神產品的再生產。反思是一種手段。反思後則奮進。存在問題就整改,發現問題則深思,找到經驗就升華。如此說來,教學反思的真諦就在於教師要敢於懷疑自己,敢於和善於突破、超越自我,不斷地向高層次邁進。教學反思是教師自身自覺地把自己的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進行反觀自照,屬於「個人奮斗」。你可能在燈光下靜夜思,回顧和展望。你可能倚著窗口,遙望星空,夜不能寐。正因為教學反思具有別人不可替代的個性化特徵,你就有可能形成個性化的教學模式。
二.教學反思的方法
第一,行動研究法。即把自己的教學實踐作為一個認識對象放在歷史過程中進行思考和梳理。同時開辟信息綠色通道,不斷地獲取學生的反饋意見,並把它作為另一個認識對象進行分析,最後把兩個具體的認識對象揉在一塊兒整合思考。教學反思貫穿於你的教學生涯,而不是某一階段的特殊任務。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第二,比較法。教學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謂跳出自我就是經常地開展聽課交流,研究別人的教學長處,尤其是要研究優秀教師、特級教師的教學思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學習比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異,從而提升自己。當然,無論是運用行動研究法還是比較法,我們都需要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達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境界。
教學反思的類型
1.「課後思」:一節課下來就總結思考,寫好課後記一得或教學日記,這對新教師非常重要;
2.「周後思」或「單元思」:也就是說,一周課下來或一個單元講完後反思,摸著石頭過河,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3「月後思」:對於自己一個月的教學活動進行梳理。如:月考後質量分析。
4.「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質量分析,這是比較完整的階段性分析。通過期中考試,召開學生座談會,聽取家長意見,從而進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個學期、一個學年或一屆教學的宏觀反思。
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活動。原本是我教學中的一種隨筆,自己堅持寫了多年。那時並沒有誰來要求我,是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一種即時靈感。
在那些靈感中,我曾經記錄了孩子們課堂上閃光的身影,留下了我心中許多的不自禁的感動;那裡有我教學經驗的精彩描繪,也有我工作不慎時捅下的漏洞;在那裡,我曾經不斷地刷新一個真實的自我,也曾經輕輕地汲取營養為自身內需做補充;那裡有我的憂慮和困惑,那裡也有我的歡歌和笑語;更值得一提的是,那裡記載著我嘗盡了酸甜苦辣後的欣然: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向前走,換來了一個又一個的小小成功。我曾經在內心一遍又一遍地對自己說:真心地感謝吧——教學反思。它給了我一個工作反省的機會,給了我一方滋養孩子成長的沃土,給了我一片展示自己才華的天地,幫助我一天天變得成熟、變得聰明。我永遠會對它有一份鍾情。
後來,教學反思不再為我所有,卻衍生成教學備課中的一種規定。它要求我們寫出東和西,寫出南和北。有些方面俱細之極很不容易被接受。尤其是教學中沒有什麼觸動而無病呻吟時的反思,簡直叫人覺得是一種難受。
我常想,教學反思畢竟是一種促進教學提高的手段或方式。它需要執筆者的用心,也需要執教中的細心,更需要過程中的真心。它不是靠規定就能生發出來的靈性。幹嘛那麼死板呀! 「規定型」的教學反思會有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