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班教案小手摸到了什麼分析與反思
活動目標:
1、觸摸不同材料的物品,嘗試表達自己觸摸的感覺。
2、在游戲活動中感內受發現的快樂。容
活動重點:
嘗試用語言表達自己觸摸的感覺。
活動難點:
用盡可能完整的話表述自己觸摸到的感覺。
活動准備:
百寶箱:放些簡單的物品(比如:瓶子,毛絨玩具,雪花片;有硬的、有軟的、有熱的、有涼的等等)
活動過程:
一、出示百寶箱,提問引發幼兒猜測。
教師:這是一個神奇的百寶箱,裡面有許多寶貝,猜猜會有什麼呢?(幼兒回答)
教師:怎樣才能知道裡面有什麼?讓我們一起來摸一摸吧!小精靈兒童網站
二、小手摸一摸。
教師伸手摸一摸,並告訴大家摸後的感覺,如軟軟的,很硬的,圓圓的等,請幼兒猜猜是什麼物品。
教師:接下來我請幼兒摸一摸、說一說,引導其他幼兒猜一猜。
三、玩一玩。
與夥伴交換摸到的物品並玩一玩。
建議:投放材料時,要結合自己班級孩子們的實際情況,如:各種大小不同的紙,積木,平時經常能夠看到的水果……那麼在活動第二個環節中孩子們就能夠猜出百寶箱的物品,從而體驗到猜對後的快樂,情感目標就很容易達成。
Ⅱ 小班什麼不見了教案與反思,建議
一、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活動,初步感知溶解現象。
2、願意參加科學活動,能用簡單的語言把自己的發現告訴老師和同伴。
二、活動准備:
1、每個幼兒一個透明一次性杯子,一把勺子。
2、白糖、鹽、果珍、味精、水果(蘋果片、橘子瓣等)大豆、紅豆、花生、綠豆、小石子,沙子等。
三、活動過程:
1、觀察教師實驗:
1)看,杯子裡面白白的是什麼?(糖)把糖放進水裡,它會怎樣?(幼兒猜測後教師做實驗)
2)糖到哪兒去了?(看不見了、溶化了)
3)(出示小石子)這是什麼?石子放進水裡會融化嗎?(幼兒猜測後教師做實驗)石子融化了嗎?
教師小結:有的東西放進水裡能溶化,變得看不見了,有的東西放進水裡不能溶化。
2、幼兒操作實驗
1)老師准備了許多東西,看看有什麼?(認識活動材料:鹽、果珍、味精、水果片、紅豆、綠豆、花生、大豆、小石子、沙子等。)
2)幼兒選擇實驗材料進行操作,觀察結果如何。
3)交流實驗結果:什麼東西放進水裡看不見了,溶化了,什麼東西還能看見,不會溶化。
3、拓展經驗:
1)請小朋友想一想,你平時見到的什麼東西放進水裡也能溶化?(奶粉、咖啡、肥皂粉、葯等)
2)小朋友回家後也可以做實驗,找找家裡什麼東西能融化,什麼不能融化?把你的發現告訴老師、小朋友聽,好嗎?
Ⅲ 小班教案與反思 數學 區別多少
活動目標
1.區分1和許多,初步了解1和許多的關系。
2.學慣用語言描述1和許多的關系。
教學重點:
1和許多的區別,讓幼兒了解1和許多的關系
教學難點:
用語言描述1和許多的關系
活動准備
1.大樹圖片1幅,樹上貼有許多桃子(桃子的數量與幼兒的人數相等)。
2.猴子頭飾若干。
活動過程
1.游戲:猴子摘桃。
(1)教師出示許多小猴子頭飾,問:「老師這里有多少個小猴頭飾?」(許多個。)
(2)讓每個幼兒戴上小猴頭飾,引導幼兒觀察後回答問題:「老師手裡原來有許多小猴頭飾,分給小朋友每人一個,許多個頭飾分成了1個,1個,1個......小頭飾。」讓幼兒跟著教師說:「許多個可以分成1個,1個,1個......」
(3) 教師扮猴媽媽,幼兒扮小猴,猴媽媽帶小猴去摘桃子。先讓小猴觀察樹上有多少個桃子,請每隻小猴去摘一個桃子。教師引導幼兒發現:原來樹上有許多個桃子,每隻小猴摘1個桃子,樹上的桃子摘完了,許多個桃子分成了1個,1個1個......桃子.
(4)請小猴把摘的桃子1個,1個,1個......放進大籃子里,教師引導幼兒發現:每隻小猴放1個桃子,籃子里有許多個桃子,1個,1個1個……桃子合起來是許多個桃子。
2.交流活動。
請幼兒找找,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東西可以用1和許多來表示,如餐廳里1張大桌子和許多把小椅子等。
Ⅳ 小班教案快樂的小動物活動延伸及反思
活動設計背景
喜歡小動物似乎是每一位孩子的天性。近階段,我們班的孩子和小熊貓、烏龜、小鳥等這些可愛的動物交上了朋友,小動物不時地出現在好聽的故事裡、有趣的兒歌里、好玩的游戲里,它們那生動有趣的形象深深地吸引了每一個孩子。因此,在收集探索小動物的基礎上,精心孩子們設計《可愛的小動物》一課。
活動目標
1、初步萌發幼兒喜愛小動物的情感。
2、 教會幼兒學習傾聽教師的講解,掌握游戲玩法,遵守游戲規則。
3、 學會正確地說出小動物名稱,叫聲,並做相應的手勢動作。
教學重點、難點
1、 知道幾種常見動物的運動方式以及愛吃的食物。2、 願意與他人交流,體驗游戲的樂趣。
活動准備
收集各種小動物的資料(圖書、圖片、玩具、實物等)
活動過程
一、導入:
師:孩子們你們喜歡小動物嗎?快來說說你們都喜歡哪些小動物?
二、新課:
1、學做小動物
師:請你們想一想,小動物都是怎麼回家的呢?(引導啟發幼兒學一學,模仿小動物的動作)
引導幼兒邊念兒歌邊自由地模仿各種小動物的不同動作 (小白兔——跳;小花貓——走;小烏龜——爬;小鳥——飛)
2、扮演小動物
師:這么多的小動物,你最喜歡誰?
請小朋友自己去找一找,將你喜歡的小動物戴在頭上。
師:說一說,你是什麼小動物?它是怎麼走的?
3、分角色表演和游戲
(1) 師:現在小動物都出來玩了。
師生共同演唱歌曲並表演:「小小兔子出來玩,跳呀跳、跳呀跳,小小兔子出來玩,跳呀跳呀跳……」
(2) 游戲
師:哎呀!天快黑了,小動物們都要回家了。你們可要聽仔細喲!
點到哪個小動物,哪個小動物就做動作回家。
4、小動物找食物
師:小動物,你們玩得可真開心,玩了這么久,你們的肚子也一定餓了吧?
那邊有好多好吃的東西,你們去找一找,說一說,你最喜歡吃什麼?
(三)結束部分
師:小動物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說說我們要如何對待小動物呢?
活動結束
教學反思
根據孩子們的興趣點出發,開展了主題活動《可愛的小動物》,不僅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還讓幼兒在各種活動中了解常見的動物名稱、特徵和習性,認識了世界上各種各樣奇奇怪怪的動物,使幼兒喜歡小動物,並知道動物是人類的朋友,萌發幼兒喜愛和保護動物的情感。活動中我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結合本次活動的內容,以整合的理念和方法,組織幼兒開展活動,在活動進行中穿插幼兒喜歡的各種模仿動作、音樂游戲、律動等,既體現了課程的整合性又讓幼兒在玩中得到了知識。由於是小班的幼兒,在介紹他們喜歡的動物時,孩子們的聲音不夠響亮,還有點拘束,不能完全放開。
Ⅳ 小班教案 怎麼照顧小兔子 反思
小班科學《小兔子》活動反思
在《小兔子》的科學教育活動中,我事先請家長配合找尋兔子的相關資料,共同收集讓孩子對兔子的知識經驗有了一定的認識。為活動的開展很好的鋪好了墊。在集體談話中幼兒能很好的把一些重點表達出來。實物兔子又讓孩子集體觀察有了很好的機會。能很直觀的找出兔子的特徵。在活動《小兔子》中,我又組織孩子們給兔子餵食,放在我們活動室里,區域活動里有了兔子的材料,就有了幼兒的互動活動。我還用了VCD兔子錄像片段播放給大家。這一看,使大家大開眼界。看完錄相後,幼兒對兔子更加感興趣。一有時間,孩子就跑出去觀察兔子。「兔子到底喜歡什麼食物?」成了全班幼兒的興趣點。於是,我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大家。在以後的活動里幼兒的參與興趣更加強烈,他們紛紛從家裡帶來蔬菜類去喂去觀察。在相互對話中,我發現孩子們對兔子的興趣越來越濃。而將兔子在夜間讓孩子按學號輪流帶回家照顧的決策又讓孩子對兔子的喜歡提升了一個高度。通過這次活動,使我認識到活動取得成功,關鍵在於抓住了幼兒的興奮點,並隨著幼兒興奮點的轉移,不斷生成新的活動,整個過程流暢自然,幼兒樂於接受,老師便於組織,雙方積極性非常高,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整個活動過程都是處在開放寬松的環境中,幼兒的思維一直處在活躍狀態,思維的火花不斷向主題的廣度、深度延伸。在活動中,幼兒通過辯論、分析、合作、分享等形式,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我發現,只要給幼兒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間,孩子們的發現力是無窮的。幼兒只有在親自實踐中獲得知識印象最深刻。順應了兒童興趣,所以幼兒越來越喜歡和老師交流、分享他們的新發現,從而融洽了師生關系。
Ⅵ 小班音樂活動hello,大家好的教案及反思
活動設計背景
1. 小班的孩子禮貌用語的運用不成熟,而且會說的禮貌用語太少
2. 有些幼兒性格比較內向,很少跟人溝通,通過禮貌用語的學習逐漸改變內向幼兒的性格。
3. 使幼兒從小樹立良好的禮貌習慣,做個懂禮貌的好孩子。
活動目標
1. 欣賞故事《你好》,知道你好是表達禮貌的一種方式。
2. 嘗試用「你好」來表達對他人的禮貌。
教學重點、難點
1.使幼兒懂得你好的含義,並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會運用它
2.調動幼兒興趣,使其在課堂中充滿積極性。
活動准備
1. 幼兒故事磁帶《你好》.
2. 音樂《找朋友》.
活動過程
一、 通過提問引入故事
詢問幼兒見到朋友和老師,長輩的時候要怎麼來打招呼。
1、小朋友們來到幼兒園見到其它的小朋友時應該怎麼說呀?
2、肯定及表揚幼兒給出的答案然後說:老師先給你們講一個故事,聽聽故事中的小動物們都是怎麼做的好不好?
二、 欣賞理解故事《你好》
1、 先放磁帶,然後教師講述故事《你好》同時配以相應的動作。
2、 提問:故事當中得小動物見到新的朋友時說的是什麼?
三、 找朋友
1、播放磁帶音樂《找朋友》
2、在音樂中小朋友自由找夥伴並用「你好」來打招呼。
3、請小朋友們放學回家後對自己的家人用「你好」來打招呼。
教學反思
1、 引入部分有些欠缺,詢問幼兒見到小朋友時應該怎麼說,這時幼兒很有可能說出稀奇古怪的方式,以至於教師很難反悔本堂課的主題。
2、 本堂課有利於幼兒語言、認知、情感等方面。
3、 以游戲讀結束本堂課,不會讓幼兒覺得突然與無聊。
4、 如果重上本堂課,我會吧引入故事緩解稍作調整。
5、 除了引入緩解少有些出乎意料之外,本堂課的其它環節都非常自然、流暢、師幼配合極好,幼兒興趣勃勃,總體來說效果還算良好。
Ⅶ 小班社會《我是怎樣長大的》教案與反思
教學意圖:
小班幼兒漸漸地長大、懂事,對自己長大了的感覺也十分強烈。為此,設計了《我是怎樣長大的》活動,旨在讓幼兒在看看、說說、試試的過程中,既感受到自己身體方面的成長,又能進一步了解自己的媽媽,體驗自己和媽媽之間的親情,從而激發幼兒對媽媽的熱愛之情。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自己成長的過程。
2、通過回憶和體驗自己長大的過程,懂得關心媽媽。
教學准備:
1、幻燈片「我是怎樣長大的"。
2、媽媽的圖片。
3、紅色嘴唇貼片。
教學過程:
一、與幼兒談話
1、你知道自己是怎樣長大的嗎?還記得自己小時候的事情嗎?
2、我們從什麼時候就會笑了?
二、看幻燈片,初步了解長大的過程
1、媽媽懷孕了,有一個可愛的小寶寶在媽媽的肚子里,一天一天慢慢長大。媽媽看到藍藍的天、白白的雲、紅紅的花,想到肚子里的小寶寶,開心地笑了。
問:你知道你在媽媽的肚子里都做過什麼事情嗎?(踢媽媽的肚子、在媽媽的肚子里玩,會吃手指頭,也會開心地笑)慢慢地,慢慢地……十個月過去了,媽媽的肚子越開越大,行動越來越不方便。
2、寶寶出生了,他睜開眼睛,看到美麗的世界,看看這,看看那,咦!好奇怪呀?他對什麼都很好奇。這時候的寶寶,好小好小,不會說話,只會哇哇地哭,所以,媽媽就要很細心的觀察寶寶,為寶寶吃奶,給寶寶換尿布,媽媽好辛苦呀。
3、三個月過去了,寶寶學會了什麼本領?(看圖片),寶寶會翻身了,你是怎麼翻身的?小朋友們來學一學?
4、六個月過去了,這時候的寶寶,不想總是躺在床上,他想干什麼呢?讓幼兒想想,——坐起來,這樣好舒服呀!
5、又過了一段時間,七個月過去了,寶寶又學會了新的本領,想想看,是什麼呢?——寶寶會爬了,摸摸這,摸摸那,真有意思。你們還記得自己是怎樣爬的嗎?我們一起來試試吧。
6、後來,寶寶在大人的幫助下,邁出了自己的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孩子們可以模仿媽媽和幼兒一起學走路的樣子。體驗媽媽的辛苦。
三、懂得關心媽媽
現在,你們知道自己是怎樣長大的了吧!在我們成長的這段時間里,媽媽辛苦嗎?現在我們長大了,懂事了,不能再讓媽媽這么辛苦了,想一想,我們能幫媽媽做些什麼呢?(擦桌子、掃地、收拾玩具、端水、捶背,不淘氣)
四、親親媽媽
你們看,這是誰,(媽媽),我們來親親媽媽吧,老師這有好多的紅嘴唇,你想親媽媽哪裡,就把紅嘴唇貼到媽媽哪裡,讓幼兒表達自己對媽媽的愛。
五、教師像媽媽一樣擁抱幼兒,活動結束
活動點評:
本次活動通過觀看成長錄像,引導幼兒在看、聽、說、想等活動中,讓他們將主觀感受和願望表達出來,培養了幼兒動口動腦的能力,強調了重點,理解了難點。活動過程中,教師注意尊重幼兒特點、需要,充分考慮個體差異,最大限度的發揮全體幼兒的主體性,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力求讓幼兒在探索中學習,在教師的指導下提高。
本次活動,教師從幼兒的興趣出發,抓住幼兒的需要,結合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做了充分准備,使教學任務順利完成,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活動反思:
這次活動一方面滿足幼兒的心理需要,促進自我意識的發展,另一方面讓幼兒了解長輩對自己的關懷、愛護,改善幼兒只會享受長輩對自己的愛,而不懂得回報的心理狀態。
不足之處:
教師與個別幼兒交流做得不夠,教師在關注能力強的幼兒同時,也應多照顧不愛說話的幼兒。真正做到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個幼兒都能獲得滿足和成功。讓每個人都參與進來,充分體現出以「幼兒為活動主體」這一教學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