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綜合實踐活動課教案
小學五年級下冊綜合實踐活動第三課生活中常見的計量教學設計
第三課生活中常見的計量教學設計
知識目標:1、認識生活中常見的計量儀器。
2、了解計量儀器的使用方法。
技能目標:能夠用計量儀器進行測量。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勤於動手,勇於實踐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認識生活中常見的計量儀器,了解計量儀器的使用方法。
教學難點:能用計量儀器進行准確測量。
教學准備:相關材料及圖片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設計:一、導入新課
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計量不但和生活有關,而且和科學研究、實驗、生產的勞動都極為密切。只有用准儀器,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才能有利於生活和生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三課生活中常見的計量。
二、活動探究,學習新知
(一)認識這些常見的計量儀器
1、指名說出書中圖片上是計量儀器的名稱。
2、在生活中你還見到或知道哪些計量儀器?
(1)學生相互交流後進行全班匯報
(2)將交流的結果填入書中
(二)測量教室的體積
1、准備:捲尺或米尺、測繩、竹竿。自由組成小組3人為一組。
2、過程:
(1)小組中1人為記錄員,2人為測量員。分別對教室的長、寬、高進行測量並且記錄。
(2)對教室測量的數據進行計算,得出教室的體積。
(3)按班級人數計算出每人佔有的面積。
(4)查找資料或網上搜尋,找出小學教室的國家標准,每班人數標准。並且對照你的測量結果,看看你們班的教室和人均佔有面積是否合乎國家標准。
(三)飲料瓶製作的秤
1、學生自學製作的過程與方法。
2、自由組成小組進行製作。
3、優秀作品展示及優秀經驗交流。
三、活動延伸:
(一)製作測距、測高器
1、教師介紹所需材料及製作方法。
2、學生分組進行實踐、製作。
3、優秀作品展示及經驗交流。
(二)拜師、走訪學計量
1、我做小老師
(1)學生將自己所學到的計量方法教給其他學生
(2)評出優秀小老師和優秀學生獎章。
(3)頒發優秀小老師和優秀學生獎章。
2、課後向周圍的人學習計量方法。
四、學習相關鏈接
1、閱讀書中資料
2、交流學習後收獲
板書設計: 第三課生活中常見的計量
方便生活
利於生產
教學反思:本課是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小學五年級下冊的第三課,屬於綜合實踐活動課中社會實踐部分,通過酊劑要學習,學生知道了計量在生活中的作用,學生認識了很多計量儀器,掌握了基本計量儀器的計量方法,能夠利用廢物進行簡易的計量儀器的製作,提高了學生的生活能力、環境保護能力和節約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本課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教學效果較好。
『貳』 綜合實踐課程活動教案應注意哪些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嶄新的課程,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其中來,更能體現學生各方面的知識,這門學科是學生更好地展現自己的個性,同時也能更好地鍛煉自己的膽量,發表自己的意見,增強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養成良好的與他人溝通的習慣,也是學會聽取他人意見的途徑.
教學時,主題的確定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活動的靈魂,在它的指導下才能更好地展開活動.我們應根據什麼來進行主題活動的設計,才能使主題設計既科學又有效呢?
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應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最好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又沒特別留意,卻又是值得學習、了解、探究的事物或現象.恰當、有趣的主題,能增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效.
新課標強調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生活實際,要充分利用學生生活中的資源對學生進行教育.新課標的思想為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和內容提供了有益的指導,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得到重視和體現.雖然學生的觸覺是靈敏的,但由於年齡較小,學生的閱歷、知識有一定局限,對於生活中的現象,學生熟悉卻不會做進一步的研究,或想研究但不知如何去做,對於學生稍縱即逝的想法或問題,教師如果不去引導、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學生思維的火花也許就熄滅了.如:生活中的灰塵問題是學生常見的,灰塵從哪裡來,對人們有何危害,怎樣減小灰塵,在教師指導下,同學們採集灰塵污染的標本,通過調查、訪問、查找資料,了解灰塵的危害,在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同學們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這項活動中,大家互相合作,共同學習,學生的視野打開了,有了關注生活,關注生存環境的意識.
(一)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從多方面尋找活動主題
(二)幫助學生反復比較篩選,選擇力所能及的活動主題
(三)根據所選的內容,發揮學生的特長,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選材,從不同角度把綜合活動主題充分展現出來,可以對不同愛好的學生進行不同側面的選材,這樣能更好地表現主題的廣度和深度.
(四)採取多種措施,努力拓展學生自主選題的空間.
『叄』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教案 春節習俗知多少
據稱,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宋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有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麼稱「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年」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慢慢地,人們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原來它每隔365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男男女女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家家戶戶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然後把宅院的大門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他們平平安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
天色漸漸黑了下來,「年」從深山老林里竄了出來,摸進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見家家戶戶宅門緊閉,門前還堆著芝麻桿,街上卻瞧不見一個人影兒。轉了大半個晚上的「年」毫無所獲,只好啃些芝麻桿充飢。再過些時,公雞啼曉,這些兇殘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過「年關」的人們欣喜不已,要感謝天地祖宗的護佑,要互相祝賀沒有被「年」吃掉,還要打開大門燃放鞭炮,去同鄰里親友見面道喜……
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麼事情,人們對年獸放鬆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裡。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後「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後,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在《詩經·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製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後,竹節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後來傳到天上的紫微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這種現象逐漸蔚成了綿綿相傳的「過年」和「拜年」的風俗,「拜年」的風俗內容豐富,通常的順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後出門去拜親朋友好,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親戚……等各種講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謂「拜個晚年」。
年習俗之----年畫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不過我國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這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其畫構圖生動活潑,熱鬧非凡。此畫曾給魯迅先生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年習俗之----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年習俗之----踩高蹺
每當春節到來,在我國許多地方流行另一種舞蹈就是踩高蹺。一個個化了裝的人,足踩三、四尺的木蹺,手執扇子,舞來舞去,有集體對舞,也有三人起舞,引得人們翹首仰望,歡聲雷動。
年習俗之----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由來已久。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三屍神傳說]傳說,古人認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個三屍神,他像影子一樣,跟隨著人的行蹤,形影不離。三屍神是個喜歡阿諛奉承、愛搬弄是非的傢伙,他經常在玉帝面前造謠生事,把人間描述得醜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間簡直是個充滿罪惡的骯臟世界。一次。三屍神密報,人間在詛咒天帝,想謀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間犯亂之事,凡怨忿諸神、褻讀神靈的人家,將其罪行書於屋檐下。再讓蜘蛛張網遮掩以作記號。玉皇太帝又命王靈官於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記號的人家,滿門斬殺,一個不留。
三屍神見此計即將得逞,乘隙飛下凡界,不管青紅皂白,惡狠狠地在每戶人家的屋檐牆角做上記號,好讓王靈宮來個斬盡殺絕。正當三屍神在作惡時,灶君發覺了他的行蹤,大驚失色,急忙找來各家灶王爺商量對策。於是,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於臘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戶人家必須把房屋打掃得乾乾凈凈,哪戶不清潔,灶王爺就拒不進宅。大家遵照灶王爺升天前的囑咐,清掃塵土,撣去蛛網,擦凈門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掃得煥然一新。
等到王靈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時,發現家家戶戶窗明幾凈,燈火輝煌,人們團聚歡樂,人間美好無比。王靈官找不到表明劣跡的記號,心中十分奇怪,便趕回天上,將人間祥和安樂、祈求新年如意的情況稟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聽後大為震動,降旨拘押三屍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這次人間劫難多虧灶神搭救,才得倖免。為了感激灶王爺為人們除難消災、賜福張祥,所以民間掃塵總在送灶後開始,直忙到大年夜。
年習俗之----貼倒「福」字
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
[小傳說]明太祖朱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准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後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後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後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後。
年習俗之----紅包
派發紅包給未成年的晚輩,是表示把祝願和好運帶給他們。紅包里的錢,只是要讓孩子們開心,其主要意義是在紅紙,因為它象徵好運。因此,在分派紅包的長輩面前打開紅包,是不禮貌的做法。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凶為吉。
年習俗之----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
年習俗之----春聯
春聯,起源於桃符。"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
五代時,西蜀的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朱元璋微服出城,他經過一戶人家,見門上不曾貼春聯,便去詢問,知道這是一家朱元璋就特殺豬的,特地為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聯意貼切、幽默。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後春聯便沿習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年習俗之----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
『肆』 如何撰寫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案例
一、要注意把握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論文的區別
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案例不專僅記敘教學行為,還記錄屬伴隨行為而產生的思想,情感及靈感,反映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想法、思路對策等,它和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論文區別在於:
1.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案例以記錄為目的,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和說明。也就是說,案例是講一個故事,是通過課程故事說明道理;而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論文與其它教學論文一樣以說理為目的,以議論為主。
2.從寫作的思路和思維方式上來看,綜合實踐活動論文寫作一般是一種演繹思維,思維的方式是從抽象到具體,而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案例寫作是一種歸納思維,思維的方式是從具體到抽象。
二、要注意把握與綜合實踐活動主題活動設計和活動實錄區別
綜合實踐活動主題設計(學科課程中稱為教案或教學設計)是根據事先設想的教學思路,是對主題活動實施的活動過程和指導措施的簡要說明;而案例則是對已發生的綜合實踐活動教學過程的反映。一個寫在教之前,一個寫在教之後;一個是預期,一個是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