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班綜合活動《著火了怎麼辦》教案與反思
活動目標:
1、通過游戲使幼兒懂得防火的粗淺知識和自救的能力。
2、在講講,議議中培養幼兒大膽清楚地講述自己的想法。
活動重點:怎樣避免火災的發生活動難點: 在火災發生時,保護自己的方法活動准備:
1、收集火災的案例及錄像2、有消防車聲音的錄音帶、小紅花若幹活動過程:
一、導入1、播放錄音帶,小朋友聽一下,這是什麼聲音?發生什麼事情了?(火災)2、老師這里有一段關於火災的錄像,我們一起來看看當時的情景。(幼兒觀看錄像)3、小朋友講一講怎麼會引起火災呢?(幼兒自由討論自己的見聞)二、避免火災的發生及自救的方法避免火災的發生:
1、小朋友能玩火嗎?我們應該怎麼做?
2、如果小朋友喜歡的玩具掉到床下的牆角了,你能用火柴照明嗎?為什麼?
老師小結:我們都不能這樣做,這樣做容易引起火災。
幼兒自救的方法:
1、小朋友假如我們碰到火災了,我們怎麼做呢?(幼兒可自由討論,撥打火警電話119;趕快離開現場,到鄰居家呼救;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以免被濃煙熏著暈倒;走安全出口等)2、剛才小朋友第一個想到的辦法是打火警電話「119」,那應該怎樣正確的撥打「119」呢?現在老師扮演消防員,你們誰來試試來打電話呢?(幼兒試打電話)教師小結:我們撥打火警電話時一定要講清楚自已家的地址,這樣可以讓消防員們迅速趕到你家來滅火。
三、「今天誰會贏」的游戲現在我們來做一個誰會贏的游戲,我要考考你們,假如發生火災,小朋友怎樣來保護自己。
把幼兒分成兩組,誰答對題目就得到一朵小紅花。
1、油鍋著火,可以直接蓋上鍋蓋使火熄滅嗎?
教師小結:蓋上鍋蓋,可以隔絕空氣,使其不能再繼續燃燒。
2、煙氣重時,要用濕毛巾捂住口鼻,離開火災現場嗎?(對)。
3、遇到火災時,什麼辦法離開火場又快又安全?(1、乘電梯 2、走樓梯)教師小結:火災時電梯會出故障或變形而不能使用,所以走樓梯離開火場是比較安全的。
4、火災煙氣重時,用什麼方法趕快離開火場?(1、站著跑 2、彎腰前進)教師小結:火災發生時,煙氣大多聚集在上面,因此要彎腰,盡量貼著地面前進。
5、火警的電話是多少?(119)6、 電線冒火時,該怎麼辦?(關閉電源總開關。)游戲結束後,老師講評游戲結果,帶領孩子們去實地看看我園的安全通道。
四、延伸活動:逃生演練,老師製造火災現場,當老師喊「起火了」時,幼兒迅速拿一塊濕毛巾捂住口鼻彎著腰有秩序的跑出活動室。
『貳』 感知整天和部分的關系 教案與反思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感知圖案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培養邏輯推理能力和觀察力。
2.學習根據整體圖案上的顏色、形狀、線條等線索尋找其局部圖案。
3.耐心有序地觀察,體驗發現的樂趣。
活動准備:展示圖片:西瓜、雨傘、禮品盒、小魔術師
活動過程:一、 准備水果,先讓幼兒認識。
今天老師為大家請來了一位小小魔術師(出示小魔術師的圖片)。瞧,他為大家帶來了禮物,都有什麼呢?(出示西瓜圖片)
二、教師遮擋圖片,切除水果部分。
小魔術師要為大家變魔術了(用布遮擋住圖片,悄悄剪去一部分,然後再開。)小朋友,看,我們的禮物怎麼啦?(少了一塊。)少了什麼地方?(請幼兒大膽猜測。)
三、讓幼兒尋找另一部分。
請你們找一找,小魔術師把我們的禮物變到哪裡了?(引導幼兒找到剪掉的部分。)你是怎麼找到的呢/(用變魔術的方式,依次出示西瓜、雨傘、禮品盒圖片,引導幼兒觀察整體圖案顏色、形狀、線條、缺口形狀等線索,並依次線索找到整體圖案中缺失的局部。)
活動延伸:
1.在生活中注重發現事物的內在規律,注重幼兒的邏輯推理能力的發展。例如:看電視時引導幼兒推測故事情節的發展,或看圖畫時注意引導幼兒觀察細節進行故事內容的推測。
2.完成練習冊內容。
『叄』 小班綜合活動《它們有什麼用》教案與反思
教學案例、教來學設計、教源學實錄、教學敘事的區別:①教學案例與教案:教案(教學設計)是事先設想的教育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育措施的簡要說明,反映的是教學預期;而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發生的教育教學過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學結果。②教學案例與教學實錄:它們同樣是對教育教學情境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事實判斷),而教學案例是根據目的和功能選擇內容,並且必須有作者的反思(價值判斷)。③教學案例與敘事研究的聯系與區別:從「情景故事」的意義上講,教育敘事研究報告也是一種「教育案例」,但「教學案例」特指有典型意義的、包含疑難問題的、多角度描述的經過研究並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點評)的教學敘事;教學案例必須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選擇有關信息,必須事先進行實地作業,因此日常教育敘事日誌可以作為寫作教學案例的素材積累。
『肆』 學前班《植物是怎樣吸水的》綜合教案與反思
活動設計背景
學前班綜合活動課《植物是怎樣吸水的》。教學提綱要求隨著孩子們年齡的不斷增長,而認知的進一步提高。所以,本著教材目標我設計了這一活動課。主要讓幼兒知道動物和植物的生存都離不開水,並初步了解植物的吸水過程。培養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在活動中我深入淺出進行引導,通過一些有趣的問題和一些比較直觀的演示引發幼兒興趣,讓幼兒學得更輕松更愉快。
活動目標
1.知道動物和植物的生存都離不開水。
2.初步了解植物的吸水過程。
3.培養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知道動物和植物的生存都離不開水。
2.初步了解植物的吸水過程。
活動准備
1.乾枯的植物圖片若干幅,自製圖畫一幅。
2.用海綿紙做的小水滴每人一個。
3.帶有水分的植物果蔬若干,如蘋果、白菜、橘子等。
4.一次性透明塑料碗、鉗子。
活動過程
一、游戲導入
1.老師:你們知道嗎?秋天是戶外郊遊的最好時節,今天和老師一起去郊遊,好嗎?(幼兒跟老師聽音樂做動作坐好。)
老師:孩子們,你們有沒有發現。這邊有很多植物咯!一起看看吧。
2.出示圖片讓幼兒觀察,討論:
老師:圖片里的植物們都怎麼了?(乾枯、枯萎,快要死了。)
老師:這是為什麼呢?(沒有水喝)
二、找一找:植物中的水
1.討論
老師:植物里有水嗎?在哪裡?它們會流動嗎?
2.實驗:植物中的水
出示准備好的植物根、莖、葉,對它們進行擠壓,讓幼兒感覺有沒有水。再出示兩棵吸了不同水的植物進行橫切,讓幼兒觀察其不同處。
3.小結:植物中的水分布在植物的根、莖、葉還有果實里。
三、演示:植物的吸水過程
老師:你們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呢?植物不像我們一樣有嘴巴,你們剛才我們看見植物里的水是怎麼樣吸進去的呢?
1.出示自製圖畫老師想幼兒演示並介紹植物的吸水過程。
2.小結:植物的根吸住了水,然後由植物的莖和葉脈把誰輸送到每片葉子和果實上。
3.幼兒看書。老師再次向幼兒介紹植物的吸水過程。
四、游戲:給植物喝水
總結:我們人的身體一半是由水組成的,動物和植物也離不開水。如果不喝水,動物和植物都會生病,甚至死亡。
討論
老師:但是,因為環境的污染全球氣候變暖,雨水少,出現了乾旱現象,就像我們剛剛去郊遊時候看見的景象,植物們都沒有水喝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給植物澆水)
播放音樂,幼兒跟著老師給枯萎的植物澆水(做澆水動作)。
老師:你們猜植物們喝我們澆的水了,會怎麼樣?(越長越壯)
老師:我們植物園里的植物也好幾天沒有喝水了,我們一起去給它們澆水,好嗎?(好)
教學反思
1.在拿到一個教材預設的主題後,我們常會一起討論以下幾個簡單的問題:這個主題對幼兒來說有趣嗎?主題是否來自幼兒生活?是否建立在幼兒知識經驗的基礎上?能幫助幼兒更好的了解嗎?幼兒有主動探索的機會嗎?是否容易獲得所需要的材料和設備等。在活動中,我們要進一步關注幼兒的興趣點,不斷根據幼兒的興趣,調整課程,引導孩子進一步探究,使活動得以深入開展。
2.教學主要採用探究性學習,通過教師提供的研究素材,例如,幼兒討論「植物里有沒有水」。這一環節,進行實驗操作,訓練幼兒科學的思維方法,啟發幼兒去發現問題、回答問題。還利用研究材料,比如枯萎的植物,我們怎麼養護,引發幼兒去思考,去想辦法幫助這些植物。為了,更好的引導幼兒,我在教學活動最後,利用 「我是小水滴」游戲給枯萎植物澆水,幼兒很開心、很認真,跟隨幼兒的興趣,在這個過程中,師幼之間是平等的,也是合作夥伴。主題活動能更大的激發孩子主動學習的願望,發動孩子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的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變成自己的本領。
3.在這次活動中,在環節與環節銜接中,不是很流暢,不是很熟悉教學內容:也沒有很好的引導幼兒。在教學中,老師說的比較多,而幼兒說的相對少,沒有體現出老師為引導,幼兒為主體。
4.如果,再讓我上這一節課,我會利用更生動的課件來展示植物慢慢枯萎的一個過程,讓幼兒更加形象的認識。
『伍』 中班課程《五官的爭吵》教案和反思
教案:
教學反思:教學本課,我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主人公的心理變化。讓學生找出專描寫爭吵後「我」屬的心理活動的句子,反復朗讀,引導學生認真體會,不但使學生感到課文寫得真實具體,而且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因為課文講述的這種情況,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是每個學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然後引導學生討論解決矛盾的根本方法。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我們在與別人發生矛盾時,只有多想別人的好處,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諧真誠的友誼。最後讓學生齊讀父親的話,說說父親說的話的主要意思是什麼?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白道理。
『陸』 幼兒園中班數學活動《夠不夠》教案與反思
反思
數學能抄為幼兒動手襲、動口、動腦,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創設最佳情景,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身心潛能,省時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同時,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心理素質,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質協調發展。引導學生在「玩"中學,「趣"中練,「樂"中長才幹,「賽"中增勇氣。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組織紀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