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幼兒園大班等量關系應該怎樣教
換成「童年的語言」
將你等量代換的東西改為生活常用的東西,特別是小孩子愛的東西
這樣他心裡會產生共鳴,提起興趣
B. 幼兒園為什麼要學等量關系
幼兒園教學分為五大領域:健康、語言、藝術、社會、科學
等量代換屬於科學領域一項,詳細請咨詢老師
C. 三年級 等量代換一節教案怎麼寫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猜測、操作、交流、驗證等活動,能用一個相等的量去代換另一個量,初步體驗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方法。
2、在豐富的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的意識和合作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
3、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等量代換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及應用價值;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
教學重點:利用天平或蹺蹺板的原理,體會等量代換思想在解題中的應用。
教學難點:能夠將等量代換思想靈活運用於解決實際問題中。
教學准備:多媒體課件、天平稱、蘋果貼圖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
師講故事《曹沖稱象》的故事。
多聰明的曹沖啊!當時他只有7歲,之所以他能成功地稱出大象的重量,受到官員們的稱贊,就是因為他運用了一種重要的數學思考方法——等量代換。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如何用「等量代換」的方法解決問題。(板書)
請看這節課的學習目標:
1、初步體會先是代換的數學思想方法。
2、初步運用代換的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或數學問題。
師:要想很好地落實目標,運用「等量代換」的方法解決問題,我們一定要認識一個新朋友,出示:天平。
問:你知道這是什麼嗎?它有什麼作用?
生根據已有知識自由回答。
師:這是天平,如果天平平衡了,說明兩邊的重量相等。
師:今天,「天平」將和我們一起學習「等量代換」的知識。
二、探究新知
1、請同學們看書109頁,認真觀察,你發現了什麼數學信息?
學生匯報條件和問題。
師:在本例題中,我們假設每個蘋果同樣重,那麼1個西瓜與幾個蘋果同樣重呢?這節課,我們將和曹沖一樣運用「等量代換」的數學思考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2、請看自學提示:
(1)、認真觀察,尋找其中等量的關系,思考:一個西瓜4千克,4個蘋果1千克,一個西瓜的重量等於幾個蘋果的重量?
(2)、帶著自己的思考方法與小組同學討論交流,說清楚思路,然後選代表匯報。
師強調:觀察後,先自己思考,有方法後再與小組討論。
生學習,師巡視。
3、學生匯報:
師引導學生說算理:一個西瓜和4千克砝碼同樣重,4千克砝碼和多少個蘋果同樣重呢?
學生匯報:如果第二個圖中天平的右邊變成原來的4倍,左邊也要變成原來的4倍(即16個蘋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所以一個西瓜和16個蘋果同樣重。
師:用算式怎樣計算呢?
生匯報,師板書:4×4=16(個)
師:你認為這道題的關鍵是什麼?引導學生說出因為一個西瓜和16個蘋果都重4千克,初步滲透要抓住一個中間量。(根據學生的回答,多媒體課件展示尋找中間量的過程。)
板書:1個西瓜=4千克=16個蘋果
4、舉一反三:
完成課本第109頁的「做一做」
出示圖讓學生說一說圖意再獨立完成
反饋展示算理 :要求2頭牛和多少只羊同樣重,首先要知道2頭牛和多少頭豬同樣重,再利用豬和羊的質量關系進行等量代換。或者先將1頭牛代換成羊,就可求出2頭牛可換幾只羊了。
總結:上面兩道題有什麼共同特點?解決這樣的問題時我們應該怎麼做?
師生總結方法:
1、仔細觀察,尋找中間量。
2、知道要求的量 = 幾個中間量;一個中間量 = 幾個其它量
師:好,我們就用得出這種方法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三、拓展應用:
1、師:八戒想用一本書換12支自動筆,他認為這樣很劃算,1個可以換12個。看到這些信息,你認為八戒說得對嗎?(課件出示)
引導說出理由。
師小結:是的,我們今天所學的「等量代換」中的「等量」,可以是同等質量,也可以是同等價錢、同等數量……
2、111頁4題:1隻雞和1隻鴨,誰重一些?
3、111頁3題。
四、總結拓展:
1、談談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獲?
2、課外拓展:
(課件出示)古代的等量代換。
師:在沒有貨幣的遠古時期,人們就已經運用等量代換的知識來換取自己所需的物品了,課下同學們可以進行深入研究,了解了解我們中國商品社會的發展歷程。
D. 學前班等量代換教案給孩子怎樣的教學方法容易接受
一、設計背景:
學前兒童已經能夠區分物體的大小,初步進行重量比較,但對重量相近物體還不能分清輕重,必須教會他們藉助工具確定物體輕重的必要性。幼兒對比較輕重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但到底可以用哪些方法比較輕重還沒有一個比較系統的認識,所以本節課的任務在於讓幼兒學會比較輕重的幾種基本方法,初步理解重量的傳遞性。
二、活動目標
1. 知識目標
(1)通過實踐活動讓幼兒認識到光靠看一看、掂一掂不能准確比較物體的輕重時,藉助工具確定物體輕重的必要性。
(2)能按物體的輕重差異進行正逆排序,初步理解依項排列物體間的傳遞性和雙重性,發展幼兒的判斷思維能力。
2. 能力目標
(1) 鼓勵幼兒積極想辦法,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實踐操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2) 初步培養幼兒的推理能力、滲透等量代換的思想,能按重量差異進行正逆排序。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幼兒認真觀察的良好習慣,增強在實踐活動中體驗數學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 讓幼兒初步感知「輕」、「重」的含義,通過觀察、比較、思考,使幼兒懂得比較輕重的一些基本方法。
四、 活動准備
多媒體課件、實物(書本、石子、棉花、大象、小狗、小鳥、天平等)等。
五、活動過程
開始部分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輕重,學會「看一看」的比較輕重的方法 。
1.播放動物園里動物活動的錄象,引出輕重的話題 。
提問:哪一些動物重? 哪一些動物輕?
2.總結:以上方法為「看一看」比較輕重的方法 。
3.提問:誰還能說出身邊的物體誰輕誰重?
(1).幼兒觀察並回答問題,發現相關數學信息。
(2). 出示一包棉花和一塊石子 。
(3).幼兒進一步感知通過物體外形感知輕重的方法 。
(4).在無法從外形判斷輕重時,但仍然用「看一看」的方法判斷輕重 ,根據學前兒童的年齡和心理特徵,創設生動的情景,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並且由動物世界回到現實生活,領會「輕重」無處不在,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二 、實踐操作,發展認知。
(一)學會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較輕重:
1. 請認為棉花重的同學舉手?請認為石子重的同學舉手?大家判斷的為什麼不一樣呢?有什麼方法可以證實一下誰說的對呢?請幼兒上來用手掂一掂,再把你發現的結果告訴大家。
2.教師小結:棉花和石子用眼睛看,不能精確地判斷誰輕誰重,我們用掂一掂的方法可以比較出誰輕誰重。
板書: 用「掂一掂」比較輕重
(二).學會用「稱一稱」的方法比較輕重 :
1.出示重量接近的1個胡蘿卜和1個馬鈴薯(土豆)。
2.猜一猜:誰輕誰重?
掂一掂:誰輕誰重?
師:不管是猜一猜,還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怎麼辦呢?誰又能想出什麼好方法呢?
3.小結討論:你們能想出哪一些方法?
4.出示天平秤,介紹在天平上比較輕重的方法,教師把胡蘿卜和馬鈴薯分別放在天平的兩邊,讓幼兒觀察,現在你知道誰輕誰重嗎?
5.分小組活動。
拿出你們身邊的用品,選擇其中的兩樣,先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後稱一稱,說說誰輕誰重。
6.教師小結:從剛才的比較胡蘿卜和馬鈴薯誰輕誰重時,我們發現要想精確地知道誰輕誰重,稱一稱是最好的方法。
7.出示文具盒和計算書。
先說一說:誰輕誰重?為什麼?
再掂一掂、稱一稱。
明確:比較輕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輕,一定要實際掂一掂、稱一稱才能確定誰輕誰重。
生1:文具盒輕、計算書重;
生2:計算書輕、文具盒重;
生3:文具盒和計算書一樣重。
得出:講桌上的文具盒比計算書重 。
得出:課桌上文具盒比計算書輕 。
幼兒實驗,交流討論 ,猜測結果。
匯報交流,充分聽取同學想出的不同方法,給予適當的評價。
分小組進行猜一猜,再掂一掂,最後稱一稱,說說誰輕誰重,從而懂得輕重是相對而言的。
(三).看一看:觀察圖片判斷大象、小狗、小鳥誰最輕?誰最重?初步理解重量的傳遞性。
(四).想一想:請幼兒比較輪船和石塊誰輕、誰重 。為什麼輪船能漂浮在水面上而石塊卻沉入水底呢?
(五).排一排:請幼兒按由輕至重及由重至輕的規律對物體進行正逆排序,鞏固幼兒對輕重的感知能力。
三、鞏固練習,深化熟悉 。
1. 比一比,幼兒獨立完成,說說怎樣判斷的。
2.說一說,先讓幼兒獨立完成,再引導幼兒說出誰最重?誰最輕?為什麼?
3.延伸,講解故事《笨驢》,並升華知識點 。
六、 活動反思
1、 遵循從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的學習原理,通過「看一看」、「掂一掂」、
「稱一稱」的比較輕重的方法。活動中自己得出了很多結論,領會到了探究的快樂,活動貫穿這節課的始終,讓幼兒一直保持著參與的激情。最後,《笨驢》的故事是耐人尋味的,讓幼兒充分動腦,更是知識的升華。
2、 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性,讓幼兒在觀察中學會「看一看」比較
的方法;在親身經歷中通過探究和協作活動學會「掂一掂」比較輕重的方法;在探究和推理中學會「稱一稱」比較輕重的方法。在教學中注意實物等從多感官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讓幼兒在快樂中主動地學會知識。
3、讓幼兒個性化地學習數學。 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本節課,孩子們敢提問題、會提問題,以自己獨特的見解解決問題,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學生為自己的創造而開心,為自己的發現而興奮。同時,我也注意用富有激勵性的語言評價他們的表現,使他們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
總之,在整個課堂活動中,以學生為主,讓學生想其所想,說其所說,做其所做.我們要做到"蹲下來看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而且教學中要肯定幼兒的一切努力,贊揚幼兒的思考結論,激勵幼兒的創造慾望。
最後,我也認識到自己有很多不足之處,如有時沒有注意捕捉學生思維的火花。今後,我要和孩子們一起學習,共同進步。
E. 利特古力《空瓶換糖·等量代換》,大家用過不
我家孩子4歲了,幼抄兒園小班、中班開始就讓小朋友接觸等量代換了。所以我天天和孩子玩利特古力等量代換。按照兌換表的價碼把礦泉水瓶卡、易拉罐卡、啤酒瓶卡兌換成金幣卡,再把金幣卡兌換成糖果卡……孩子慢慢理解了等量代換概念,玩著玩著就明白了,挺不錯的。
F. 幼兒園大班的等量關系要怎樣教孩子才能理解
換成「童年的語言」,將你等量代換的東西改為生活常用的東西,特別是小孩子愛的東西,這樣他心裡會產生共鳴,提起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