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班科學《雨是什麼》教案與反思
活動意圖:
幼兒對雨十分好奇,有濃厚的興趣,也有很多疑惑,並對此充滿幻想。抓住幼兒這一興趣點,根據大班幼兒思維和認知發展的特點,開展了此次活動。利用視、聽、講、做的結合,幫助幼兒感知和了解雨的特徵、用聲音和動作對雨進行模仿,引發幼兒對雨的思考,打開幼兒思維的空間,發展幼兒創造性思維。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並在活動中得到良好的情緒體驗。
活動目標:
1、畫雨形成的循環圖。
2、探究雲和風的關系。
活動准備:
課件《小水滴旅行》,雲和風頭飾,紙和蠟筆。
活動過程:
一、出示圖。
小花,小草,小樹,小鳥和小朋友都說太熱了,要被曬幹了。幫他們想辦法。
二、欣賞課件《小水滴旅行記》。
三、探究雨的形成。
1、下雨雲幫了什麼忙?(許多雲聚在一起,負荷太重,變成雨滴往下落)
2、雲是怎麼形成的?它們怎麼會聚在一起?(水蒸汽往上升變成了雲,天空中有很大的風,吹得雲很冷很冷,它們漂啊漂就聚在一起了。)
3、水蒸汽是怎麼形成的?(江河裡的小水滴被太陽曬得暖暖的,它們變成水蒸汽往上升)
四、畫雨形成的循環圖。
1、討論。
2、分組合作畫雨循環圖。
五、游戲:雲彩和風兒
幼兒演風和雲。
扮演「風」的幼兒站在周圍一圈,用力吹氣,扮演「雲」的幼兒先表現出各自的形態,然後慢慢聚集在一起。當所有的雲聚在一起時,發出「嘩啦啦」的雨聲。
活動反思:
活動設計思路比較清晰、簡單的,通過圖片、欣賞課件、游戲表演,一環緊扣一環,過渡也較自然,幼兒能隨著老師的思路,一步步接近主題。整個活動中,幼兒的表現可以說是非常不錯的。注意力都很集中,思維也很活躍,常規紀律自覺遵守。大部分幼兒舉手發言很積極,思維至始至終都跟隨著老師,當然也有極個別幼兒雖然做似端正,卻沒有主動發言,他們應成為老師關注的焦點,要想辦法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② 大班科學活動教案與反思《什麼東西不見了》
【設計意圖】
溶化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科學現象,孩子們知道糖化了、雪化了……但是對於溶化與哪些因素有關系卻是模糊的,不確定的。大班幼兒已有了一定的觀察、操作、記錄、分析以及推理的能力,並且對科學現象有濃厚的探索興趣。本節課就是引導幼兒通過實驗來感知、理解物體溶化的速度與物體的形狀、大小以及水的溫度、是否攪拌有關系。
【活動目標】
1、發展幼兒的觀察、記錄能力,體驗探索的樂趣。
2、引導幼兒在好奇心和求知慾的驅動下探索操作、初步理解物體的溶化速度與物體的形狀、大小以及水的溫度、是否攪拌有關系,並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
【活動准備】
杯子、面糖、砂糖、冰糖、小塊糖、果珍、一次性紙杯、碟子、熱水、涼水、記錄表、筆若干。
【活動重難點】
在實驗中探索、理解物體的溶化速度與物體的形狀、大小以及水的溫度、是否攪拌等因素有關系。
【活動流程】
(一)猜測和假設:
教師出示各種不同的物品(石子、棉花、各種糖、植物種子等等)。幼兒猜測:哪些物品放進水裡能化,哪些物品放進水裡不化?
幼兒自由交流討論後進行分類:能溶化的一組,不能溶化的一組。
提出問題:如果把這些能溶化的物品放到水裡,哪些化得快、哪些化得慢?怎樣做能讓它化得快一些呢?導入課題。
(二)第一項探索活動:
什麼樣的物品化的快?什麼樣的物品化得慢?(幼兒帶著問題,在求知慾的驅動下通過操作、記錄、討論、分析來理解物體的溶化速度與物體的形狀、大小有關系)
1、請幼兒觀察桌上的各種試驗用具並說出它們的名字。(四種糖:面糖、砂糖、冰糖、塊糖,每人一個貼有不同糖的圖案的實驗杯子、攪拌棒、一杯溫水、一份調查表、一支彩筆)
2、引導幼兒猜測:如果我們把這四種糖分別放進水裡,哪種糖會先化完呢?為什麼?
3、幼兒按照自己面前杯子上所貼的標志取對應的糖,在老師發出指令後同時把糖倒入杯子並開始攪拌,比比誰杯子中的糖先化完。
4、請幼兒在確定自己杯子里的糖全部化完後在表格中做記錄,第一個化完的寫上數字1,第二個化完的寫2,依次類推。
5、實驗結束後幼兒先在小組內交流實驗結果,然後在教師指導下把表格上的記錄結果統計到老師的大表上。
6、教師引導全體幼兒一起看錶格分析記錄結果,明確四種糖的融化速度排序。並請幼兒思考:什麼樣的物品化得快?什麼樣的物品化得慢?
教師小結:物體的溶化速度與物體的形狀、大小有關系。
③ 大班科學教案《動物是怎樣睡覺的》附反思
活動背景:
動物是人類的朋友,我們和動物相互依存,共同生活在這個地球上。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才能更好的去保護動物。因此我設計並組織了本次活動。重在培養幼兒的保護動物意識。激發幼兒關心、愛護動物的情感。通過此次活動讓幼兒了解動物的睡眠方式,知道不同的動物才取不同的睡眠方式是為了適應環境,保護自己。
活動目標:
1、讓幼兒了解動物的睡眠方式,知道不同的動物採用不同的睡眠方式是為了適應環境,保護自己。
2、激發幼兒愛護動物的情感和探究動物奧秘的興趣。
3、培養幼兒的觀察力,語言表達能力及模仿能力。
活動重點:
了解動物的睡眠姿勢。
活動難點:
了解動物的睡眠姿勢與環境的關系,知道不同的動物睡眠姿勢不同。
活動准備:
物質條件准備(教學圖片課件、幼兒人手一個頭飾、音樂、環境布置「森林、草地、池塘」)
幼兒的經驗准備(在平時讓幼兒看一些動物世界之類的影片或書籍)
活動過程:
一、觀看課件,引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通過看課件讓幼兒了解人需要睡覺,引發幼兒思考動物是怎樣睡覺的呢?讓幼兒帶著問題去看下面的課件。幼兒表現出濃厚的學習積極性。)
小朋友你們看,這位小朋友在干什麼?(躺著睡覺)那你們知道小動物是怎樣睡覺的嗎?
二、觀看課件,引入主題。
(教師通過播放課件動物的睡覺姿勢,引發幼兒的回答慾望以及表演的興趣。幼兒在看完課件表演的時候積極性很高。)
1、馬是怎樣睡覺的呢?(站著睡覺)。教師組織幼兒個別回答。哪位小朋友來模仿馬的睡覺姿勢(幼兒個別模仿,集體模仿)
2、看這是誰來了?(刺蝟)它是怎樣睡覺的?(全身縮成一團睡覺)這是為什麼呢?(為了保護自己)
3、以下所有動物都以同樣的方法引導幼兒說出小動物的名稱、睡覺姿勢、並讓幼兒模仿。
貓頭鷹:睜一隻眼睛,閉一隻眼睛睡覺
丹頂鶴:用一隻腳站著睡覺
蝙蝠 :倒掛在樹上睡覺
畫眉 :彎下兩腿,爪子牢牢抓住枝條睡覺
蠶 :抬起頭睡覺
蛇 :盤成一團睡覺
貓 :躺著睡覺
魚 :睜著眼睛睡覺
狗 :耳朵貼著地面睡覺
三、為什麼小動物的睡覺方式個不相同。
(教師通過提問,引發幼兒探究動物奧密的興趣。幼兒在回答的過程中鍛煉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大部分幼兒能夠說出動物睡覺的方式為什麼不同。個別幼兒需要在教師的提示下回答)
例如:狗的耳朵貼著地面睡覺,能聽到聲音容易醒來,是為了保護自己。其它小動物睡覺姿勢都和它的生活習性和生活環境有關。
四、觀看紀錄片《冬眠的動物》
(通過此環節教師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讓幼兒通過傾聽來了解冬眠的動物。幼兒通過仔細的傾聽能夠說出動物為什麼冬眠?做到安靜的傾聽)
1、你知道哪些動物冬眠?
2、這些動物為什麼冬眠?
五、游戲《快樂的小動物》
(教師為幼兒創設游戲的環境和材料,給幼兒一個可以歡快游戲的場所,讓幼兒隨著音樂的變化去表演。不僅讓幼兒進行了交流、游戲,更重要的是讓幼兒把所學的內容記住,在游戲的過程中掌握所學的內容。幼兒在歡快的音樂聲中玩的很開心,都能積極的參與游戲,在音樂轉變後幼兒都能去按音樂的內容表演。幼兒能夠掌握自己表演的這種小動物的睡覺方式。)
1、教師介紹游戲的玩法:隨著歡快的音樂,讓幼兒戴上喜歡的小動物頭飾,進入環境布置的森林、草地、池塘去玩耍捕捉食物,然後播放《搖籃曲》讓小動物以自己的睡覺姿勢安靜入睡
六、教師小結:教育幼兒愛護動物。
活動延伸:
回家找找資料,你還知道哪些小動物的睡覺方式。
活動反思:
動物是人類的朋友,我們和動物相互依存,共同生活在這個地球上。保護動物應該從娃娃抓起。基於此,我設計並組織了本次活動讓幼兒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激發幼兒關心、愛護動物的情感。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和源泉,作為孩子來說,動物是他們最喜歡的。因此我在選題上佔了優勢。活動開始我讓幼兒看一下自己是怎樣睡覺的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幼兒通過看課件了解許多動物的睡覺方式,並讓幼兒模仿感受。幼兒模仿的很形象。在活動中幼兒通過教師及課件清楚的知道了為什麼動物採取不同的睡眠方式是為了適應環境,保護自己。游戲《快樂的小動物》可以反映出幼兒對本節課的知識內容掌握的很好。不足之處是游戲玩的時間短了,應該讓幼兒變換動物頭飾在玩一會兒。效果會更好。
④ 幼兒園大班科學課《烏鴉是怎樣喝水的》教案和反思
設計意圖:
《烏鴉喝水》是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孩子們通過故事都知道烏鴉是通過在有水的瓶子中加入了石子後使水位升高的辦法來喝到水的,但是事實是不是這樣呢?和水量的多少有沒有關系呢?和材料的不同有沒有關系呢?我想這可以讓孩子來通過動手操作知道正確答案的,而不是僅僅靠故事來知道結果,所以我就選擇了一個內容讓孩子進行小實驗,在探索中了解真相。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了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通過積極探索,發現烏鴉能否喝到水與水量的多少以及材料的不同有關系。
3、學習小組合作探索,體驗與同伴合作學習、交流的樂趣。
活動准備:
1、幼兒已熟悉烏鴉喝水的故事。
2、四人一組:每組三隻瓶子,瓶子中的水分別是少,半瓶,大半瓶(各兩份),一盆石子,一盆沙子,三支筷子,三把勺子,三隻漏斗。
3、實驗記錄紙每組一份。
活動過程:
一、 提出問題,引起興趣
師:小朋友們,剛才我們聽了烏鴉喝水的故事,那你們知道烏鴉是怎麼喝到水的呀?
小結:原來在有水的瓶子中加了石子後水位上升了,所以烏鴉就喝到水了。
師:那老師今天准備了三瓶水和石子,請你們看看這三瓶水有什麼不一樣?
師:有沒有發現每個瓶子上都有一條藍色的線,這個是水位線,如果加了石子水能上升到水位線說明烏鴉可以喝到水。
師:那是不是這三瓶水中加了石子後烏鴉都可以喝到水呢?(幼兒猜測)
師:那我們來做個小實驗吧!四個小朋友一組,合作完成這個實驗,三個小朋友每人拿一個瓶子做實驗,另一個小朋友負責觀察並將實驗結果記錄下來,等一會兒你們自己商量誰做實驗、誰記錄。
師:那記錄的小朋友怎麼記錄呢?
師:那我們就採用打"√"和打"×"的方法,在能夠喝到水的瓶子後面的格子里打"√",不能的就打"×",在實驗過程中,邊做實驗邊觀察,看看會有什麼發現,等一組小朋友都做好實驗了,那請你們把實驗的瓶子放到前面的桌子上,好嗎?現在請小朋友們去找一張桌子開始實驗吧,不用搬椅子。
二、幼兒第一次操作實驗,教師巡迴指導。
師:請完成實驗的小組把記錄紙交給老師,其他的小朋友把你實驗的瓶子拿到前面的桌子上。
師:(和幼兒一起看記錄紙)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記錄紙上的結果。
師:請小朋友說一說:你在什麼瓶子中加了什麼?發現了什麼?(請個別幼兒說一說)
師:那你們想想,為什麼紅水中加了那麼多的石子水還是沒有升到水位線,烏鴉還是喝不到水呢?
三、第二次實驗探索,教師觀察指導。
師:那到底是不是這樣的呢?我們來做第二個實驗,還是和剛才一樣的三瓶水,但是裡面放的東西是不一樣的,把石子換成沙子來做這個實驗。
師:在實驗之前老師還有一些要求,請大家聽仔細:還是和剛才一樣四人一組,因為沙子比較細,所以老師請了小漏斗還有沙子和筷子來幫忙,注意不要把沙子灑出來,用筷子時要注意安全,而且這次要請小朋友自己來取材料了,老師已經幫大家分配好,請每組負責記錄的小朋友來拿沙子,其他小朋友每人拿一個瓶子,拿好就開始實驗,請第一組的小朋友先來拿(一組一組跟上)
師:巡迴觀察指導,直到完成實驗
師:請負責記錄的小朋友把記錄紙交給老師,其他小朋友和剛才一樣把瓶子放到前面的桌子上,注意不要把水潑出來,慢慢走。
師:我們一起來看記錄紙,請小朋友來說一說:你在什麼瓶子中加了什麼?發現了什麼?(請個別幼兒)
師:我們一起來看看,第一次的記錄紙和第二次的記錄紙上的結果有什麼不一樣?
師:為什麼剛才在紅水中加了石子水不能上升到水位線,而現在加了沙子卻可以呢?請你和旁邊的小朋友說一說。
師:(出示圖片)我們請小圖片來幫個忙,看一看,是不是和小朋友說的一樣的呢?
師:有沒有發現它們有什麼不一樣呢?
師:對呀!石子之間的縫隙大,所以水量少的紅水瓶子中加了石子後水都流到縫隙里了,烏鴉就喝不到水了;而沙子比較細,縫隙很小,雖然水也流到了縫隙里,但是還能夠上升到水位線,烏鴉還是可以喝到水的。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的材料,課後請大家和班裡的其他小朋友一起去嘗試一下,看看還會有什麼新的發現,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