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学多长时间二胡开始练技法
初学者前期主要是练左右手的基本演奏方法
多长时间是不好说的,看自己是否练习勤奋和掌握回的熟练程度答
一般是按照以下顺序:
【左手指法技巧部分】
按音
保留指
颤音
揉弦
换把
滑音
泛音
【右手弓法技巧部分】
长弓
分弓
连弓
顿弓
换弦
快弓
颤弓
抛弓
PS。二胡在你还没入门前自学不方便,推荐最好找个老师手把手的教,打好基本功,再自己练
⑵ 二胡技巧
揉弦:
手指在弦上某一音位上的扇面形滚动就叫“揉弦”,揉弦会发出一种类似波浪形的声音,演奏时恰当运用揉弦能使旋律更富于歌唱性,丰富二胡的演奏技巧,如果说换把是提高二胡表现力的第一道大门的话,那么揉弦则是第二道大门。揉弦标志着演奏者的功底及音乐素养和演奏风格。一个拉奏者若不能运用揉弦,那说明他的演奏技巧始终还停留在一个初等的水平上。练熟了揉弦,对掌握打音、颤音等指法技巧就易如反掌,非常方便。
揉弦的方式大体上可分为快揉和慢揉两大类。
1、快揉
快揉亦称为“颤指”,大概是指揉弦时手指不断颤动而言。具体方法是:当左手的某一手指按在弦上后,手腕受小臂的支配,作规则性的连续抑扬(不是抖动)动作,按指也受手腕连锁动作的影响,在弦上作一压一松的匀速颤动。按指富有弹性的颤动,使琴弦的张力跟着发生松紧变化,从而产生出一起一伏的音波振动。快揉比慢揉要容易掌握一些,但音响效果不如慢揉动听,运用也不及慢揉普遍。
2、慢揉
慢揉亦称为“吟音”,发出来的声音犹如吟哦咏叹。慢揉的方法是:左手某一手指控在弦上,并以腕关节为轴,使整个手掌作连续规则的弧形扇动。扇动的速度不如快揉快,但幅度比快揉大。这样,按弦的手指在手腕的带动下发生了往返曲直的变化,驱使指肚在按音上下之间的一小段范围内作对称性的弧形翻转。这不但一松一紧的改变了琴弦的张力,而且还一长一短的改变了琴弦的长度,得出一种柔和徐缓的歌唱的音波,这是最有训练价值的一种揉弦。
民间演奏法在慢揉的奏法上还派生出“揉、滑、抠、压”等技法,这些变化主要在手续弦时力度的轻重、摇动的缓急,滑弦的宽狭,频率的快慢以及与相应的运弓力速配合的区别。
有一定造诣的演奏者,对揉弦的变换是很有讲究的。除了上面所谈的“揉、滑、抠、压”能准确运用外,还可以先揉后不揉、先不揉后揉、漫揉转快揉、快揉转快揉、边滑边揉或在一句旋律中遇到音高、时值相等的音符时有些揉、有些不揉。这一方面决定于演奏者有着坚实的基本功,另一方面决定于演奏者对乐曲内容的理解和曲调风格的掌握。根扰乐曲的内容和风格恰当地运用揉弦,是演奏者的必备技能。
颤音:
颤音是指在运弓的同时把一指按在琴弦上,相邻的二指在弦上富有弹性的一起一落,得出一种连续交替出现的特殊音响效果。
如果我们在运弓的同时把一指按在琴弦上,相邻的二指作揉弦状态,但并不揉弦,而是利用揉弦时腕关节那匀称的抑扬动作在弦上富有弹性的一起一落,得出一种连续交替出现的特殊音响效果,这种按音效果就叫“颤音”。
颤音的时值较长,因而可以表现一种宽广、辽阔之感。不过,在初练额音时,两个交替出现的音往往会奏得不均匀,并且还不能坚持奏完,这主要是手指的独立活动能力还不强的缘固,所以,训练颤音技巧最好先从时值较短的颤音音符着手。
颤音跟揉弦一样丰富多样,有快颤、慢颤、从不颤到颤,慢颤转快颤、边揉边颤、边滑边颤、二度颤音、三度颤音等,这些颤音能表现出不同的乐曲风格。
⑶ 二胡技巧怎样奏打音和透音
将弓子放到最慢,从一指开始持续不断的打音,依次往下练,不要图快,重要的是清楚。打音时,手要放松,但是又不能缺少力度。之后循序渐进的增加速度。
⑷ 二胡都有哪些技巧
二胡弓法:长弓.分弓.连弓.快弓.颤弓.顿弓.断弓.
断弓
也称之为“保持音”,它的符号是“-”,写在音符的上方。 断弓,顾名思义也是使音符断开的一种运弓技巧,是顿弓的姐妹弓法,常与顿弓合起来使用。 断弓与顿弓的相同之处是:不论是分弓还是连弓,音与音之间都要断开。 它们的不同之处是: 1、断弓的发音比顿弓略长。 2、断弓要求发音时力度保持一致,不要带有弹性。而顿弓则要求发音短促,富有弹性。 3、在演奏法上,断弓要求右手手指始终保持对弓子的力量,不可松开。它的停顿是靠弓子停止运动来实现的,其中没有弓毛对弦压力紧松的变化。因此发音是头尾平行的线段状。而顿弓的发音则是富有弹性的点状。 断弓和顿弓一样,也有分断弓(即一弓演奏一个断弓音)和连断弓(即一弓演奏多个断弓音)之分。演奏连断弓时,要注意弓毛始终贴住琴弦,在连弓状态下靠弓子均匀的停顿来完成音符之间的间隔.
顿弓
是二胡常用的弓法之一,它的符号是“▼”,写在音符的上方(它与跳弓“▽”是两种不同的弓法技巧)。顿弓的“顿”是停顿的意思,它是使音符之间有所停顿的一种弓法。顿弓是依靠手指敏捷的动作,使弓毛在弦上一紧一松地交替进行,同时配合弓子的拉推运动,以发出短促的、富有弹性的声音来。它的实际发音只占音符的一半时值,另一半时值休止。 演奏外弦顿弓时,右手如同拧螺丝刀的动作,轻微敏捷地向左(拧松螺丝的方向)转一下,这样拇指就会对弓杆施加一个力,同时中指也要向外顶一下弓杆,使弓毛贴住外弦,配合弓子短促的拉推运动,以发出声音。当声音发出的瞬间,弓子要立即停止运动,右手复原放松,使弓毛浮在弦上(不离开弦),声音而止,由此完成一个外弦的顿弓动作。演奏内弦顿弓时,以右手中指和无名指向内有弹性地“勾”一下弓毛,使它贴住内弦,同时配合弓子短处的推拉运动,以发出声音。在声音发出的瞬间,弓子立即停住,中指和无名指放松,使弓毛浮在弦上,声音而止,由此完成一个内弦的顿弓动作。在顿弓换弦时,弓子要始终保持平直运行,完全依靠手指敏捷的动作来改变弓毛的贴弦方向,而不应该用弓子前后晃动,或上下点弓头的方法来帮助换弦。 在演奏顿弓时要注意: 1、手腕要放正,不可偏于内屈或偏于外伸。 2、右臂要保持自然松弛,不可紧张僵硬。 3、弓子只可左右运动,不能有类似击打的上下动作,以避免打琴筒发出杂音。
顿弓包括“分顿弓”和“连顿弓”两种。
分顿弓,就是一弓演奏一个顿音,一般都用中弓部位来演奏。
连顿弓,就是一弓演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顿音,多则可奏二三十个顿音。 中速的连顿弓在演奏方法上与分顿弓大同小异,所不同的只是在完成一个顿音动作后,连顿弓要以相同的弓向来演奏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顿音。快速的连顿弓也称“飞弓”,在演奏方法上与中速的连顿弓有所不同,它是依靠右臂在非常紧张的状态下来奏出顿音的。将快速连顿弓的动作分解一下,也可以理解为近似颤弓加拉弓(用推弓的情况很少)的结合。在演奏快速连顿弓时,全右臂都要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一面颤弓一面往外拉(或往里推)来奏出连续的快速顿弓。其关键在于颤弓要匀,拉弓(或推弓)要稳,两者在速度比例上要恰当,左手的按指动作还要与之默契地配合。
顿弓是二胡常用的弓法之一,它的符号是“▼”,写在音符的上方(它与跳弓“▽”是两种不同的弓法技巧)。顿弓的“顿”是停顿的意思,它是使音符之间有所停顿的一种弓法。顿弓是依靠手指敏捷的动作,使弓毛在弦上一紧一松地交替进行,同时配合弓子的拉推运动,以发出短促的、富有弹性的声音来。它的实际发音只占音符的一半时值,另一半时值休止。 演奏外弦顿弓时,右手如同拧螺丝刀的动作,轻微敏捷地向左(拧松螺丝的方向)转一下,这样拇指就会对弓杆施加一个力,同时中指也要向外顶一下弓杆,使弓毛贴住外弦,配合弓子短促的拉推运动,以发出声音。当声音发出的瞬间,弓子要立即停止运动,右手复原放松,使弓毛浮在弦上(不离开弦),声音而止,由此完成一个外弦的顿弓动作。演奏内弦顿弓时,以右手中指和无名指向内有弹性地“勾”一下弓毛,使它贴住内弦,同时配合弓子短处的推拉运动,以发出声音。在声音发出的瞬间,弓子立即停住,中指和无名指放松,使弓毛浮在弦上,声音而止,由此完成一个内弦的顿弓动作。在顿弓换弦时,弓子要始终保持平直运行,完全依靠手指敏捷的动作来改变弓毛的贴弦方向,而不应该用弓子前后晃动,或上下点弓头的方法来帮助换弦。 在演奏顿弓时要注意: 1、手腕要放正,不可偏于内屈或偏于外伸。 2、右臂要保持自然松弛,不可紧张僵硬。 3、弓子只可左右运动,不能有类似击打的上下动作,以避免打琴筒发出杂音。 顿弓包括“分顿弓”和“连顿弓”两种。分顿弓,就是一弓演奏一个顿音,一般都用中弓部位来演奏;连顿弓,就是一弓演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顿音,多则可奏二三十个顿音。 中速的连顿弓在演奏方法上与分顿弓大同小异,所不同的只是在完成一个顿音动作后,连顿弓要以相同的弓向来演奏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顿音。快速的连顿弓也称“飞弓”,在演奏方法上与中速的连顿弓有所不同,它是依靠右臂在非常紧张的状态下来奏出顿音的。将快速连顿弓的动作分解一下,也可以理解为近似颤弓加拉弓(用推弓的情况很少)的结合。在演奏快速连顿弓时,全右臂都要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一面颤弓一面往外拉(或往里推)来奏出连续的快速顿弓。其关键在于颤弓要匀,拉弓(或推弓)要稳,两者在速度比例上要恰当,左手的按指动作还要与之默契地配合。 在演奏连顿弓时,有两点需要特别的注意:1、合理分配弓段,使每个顿音都能拥有一份长度相等的有效弓段,要避免前面的顿音用弓过多,而后面的顿音弓子不够用。 2、如果一弓内顿音较多,一定要在前一弓将弓子推(或拉)到弓根(或弓尖)部位,以争取获得尽可能多的有效弓段。 二胡学习者在顿弓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点: 1、演奏顿弓时弓子向上翘起,给顿弓增加了“喀嚓、喀嚓”的杂音。 2、发音后右手没有放松,致使弓毛压迫琴弦,制止了余音,这样演奏的顿弓缺乏弹性。 3、发音过长,使顿弓与保持音相混淆。
颤弓
也称为抖弓或碎弓,是二胡常用的弓法之一,它的符号为“///”,写在音符的右下方。颤弓是利用弓子快速地反复推拉运动,从而发出类似琵琶轮指一样碎密的声音,其实际效果为三十二分音符的同音重复。这种弓法演奏渐强、渐弱或自由延长等都较为方便。弱奏时多用于描写辽阔、宁静、遥远的意境。强奏时多用于表现激动的情绪和渲染热烈的气氛。 颤弓在演奏方法上与快弓很相似,它也是将动作的“轴”放在小臂的中部,使肘和腕成为平衡的两端。以大臂微微的紧张颤动,带动肘部振动,通过“轴”的作用,腕部及手指自然地也就带动弓子快速地左右平行运动了。颤弓与快弓的区别在: 1、颤弓的换弓频率远比快弓要快;2、快弓在音符的个数上是可控的,而颤弓在音符的个数上是不可控的,一拍颤动八下或十下都可以; 3、颤弓常根据力度的强弱变换用弓部位,而快弓的用弓部位一般都放在弓子的中部; 4、快弓要求发音清晰,每个音要呈点状,因此贴弦要实;颤弓则要求震颤细密,使发音由点组成线状,因而贴弦度与快弓相比要小一些。
演奏好颤弓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臂要微微地紧张,以支撑住小臂。但一定要注意控制好大臂适当的紧张度,过于紧张会使发音僵硬,且不能持久;过于松垮又会使颤弓不易控制,发音模糊。小臂以下部位要相对放松,做到上紧(指大臂)下松(指小臂、腕部及手指)。颤弓在弱奏时用弓部位可靠近弓尖,贴弦不要太紧,震颤的幅度要小,一般在一二公分左右,但频率一定要快。在强奏时用弓可靠近中弓部位,贴弦要实,震颤幅度要大,一般可在五公分以上,频率不一定太快。颤弓不论强弱,都要注意震颤均匀和避免拉推弓发音不统一的不良倾向。 二胡学习者在颤弓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三点: 第一,手臂的紧张度控制或分布不恰当; 第二,频率过慢或震颤不均匀,使颤弓的效果变成了“一盘散沙”; 第三,弓子运行不够平直,呈斜线运动或呈圆圈状运动。
快弓,
是指以每分钟120拍以上的速度,用分弓演奏十六分音符的一种弓法。快弓是二胡演奏必须掌握的一种高难技法,也是目前学习二胡的朋友感觉到最难把握的。为什么说快弓比较难掌握呢?这是因为它需要演奏者两手的密切配合,而且必须做到音位准确,时值均匀、发音清晰、富有颗粒性,而且在快速的乐段中,常常包含有快速换弦、快速换把等高难技巧,这就更增加了快弓的难度。因此,快弓技法的掌握情况常作为衡量一名二胡演奏者掌握技术程度的高低。 在以往的二胡教科书里,有人一直认为快弓是分弓的加快缩小,就是分弓的动作,分弓动作动作再加快缩小,就是快弓的演奏动作。但随着现代二胡技法的飞速发展,对这个观点已经有了不同的认识。“长弓的动作加快缩小,就是分弓的动作”是正确的,但快弓的演奏动作,就不是简单的分弓动作的再加快缩小了。我们仔细地分析一下长弓与快弓的动作枢纽(即运动的“轴”),就可以清楚的知道二者之间的差别了。长弓:在拉弓时,随着以腕部为先动点向右拉出,右臂逐渐向外伸展,直至弓尖;在推弓时,以大臂内收为先动点向左推进,小臂和手腕随之而回归,直至弓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演奏长弓时,上至大臂部位,下至腕、指部位,都是向同一个方向运动的,即拉弓时都向右伸展,推弓时都向左回归,它们运动的“轴心”在肩部。 分弓:因其速度并不太快,其动作的“轴”仍可放在肩部。 快弓:在拉弓时,手指带动弓子向右运动,而肘部却要向左摆动;推弓时,手指带动弓子向左运动,肘部却要向右摆动。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演奏快弓时,手和肘是同时向对方的相反方向均匀地摆动的,它们运动的“轴心”应放在小臂的中间。这些就是长弓、分弓和快弓在运动“轴心”方面的差异。 快弓的贴弦度比起长弓和分弓来要大得多,而且这个贴弦度是需要始终保持的。就是说,在换弓时弓毛也要紧贴着琴弦的,每一弓都要有“嘎”的一声音头。这样的奏法如果放慢来演奏,声音会很噪,不好听,但加快演奏,其发音就会显得清晰、饱满。如果在换弓时贴弦度不能保持,使每个音都失去了音头,奏成枣核形,那么快弓的发音就会是“呼噜呼噜”地含混不清了。 那么,我们演奏快弓时,左右手都各自需要达到什么要求能? 在演奏快弓时,右手是主动因素。节奏的快慢、句首的音头、强弱的变化等等,都由右手来掌握和控制。因此演奏时必须做到: 第一,十六分音符的时值非常准确、均匀;
第二,每个音的音头要清晰、果断;
第三.强弱变化或快速换弦等都不能影响速度的稳定。
在快弓演奏过程中,左手是处于被动因素的,对它的要求就是要使按指的“点”准确地和右手每个音的音头对在一起,不论音符多么复杂,或是换把、跳把多么困难,都不允许使动作滞后,而与弓子的音头错开。但实际上,快弓的“难”主要就难在左手上,因为两只手相比,左手的动作要复杂的多,按指、换把、跳把等动作,都是由左手来完成的,而且都必须在音与音之间极为微小的间隙中完成,同时还要保证其音准,这确实是具有相当大的难度,需要演奏者通过大量严格的训练才能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因此,练习快弓需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可以先从慢拉开始,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以后,再按照乐曲中所规定的演奏速度来演奏快弓。
(另外我感觉拉快弓手的动作形式很重要,左右手要套准.拉弓有点像生煤炉摇扇子的动作.)
连弓
用一弓演奏两个或两个以上音符的弓法,我们就称之为连弓,在二胡的乐谱上,是用连线来表示的。
连弓通常用在抒情、优美而富有歌唱性的旋律中,要求发音圆润、连贯。连弓的组合是千变万化的,少则两个音一弓,多则二三十个音一弓,而且连弓中每一个音的时值也往往不同,加上强弱的变化等等,就使连弓的演奏变得非常复杂了。 演奏好连弓有如下四条原则:
1、要掌握好弓段的合理分配,演奏几个音的连弓,就要将有效弓段平均分成几份来使用,只许略有“盈余”,不许梢有“超支”,以避免弓子不够用。如果是时值不同音符的连弓,就要以最小的时值为单位来分配。2、一弓内音符多、用弓较长的连弓在运弓上与长弓一样,也受着弓子杠杆作用的制约,因此,在演奏这种连弓时,也要考虑到这个因素。如在弓根部位起弓,弓子的压力和速度就要稍减,前半弓分配给每个音的有效弓段就要尽量地节省,以留有更多的弓子来满足拉到弓尖部位时加速、加压的需要。如在弓尖部位起弓,则压力和速度就要适当增加,以求得音质的平衡。一弓内音符少、用弓较短的连弓,运弓上与分弓有相似之处,但在换弓时应遵循第四条原则。连弓的音质与音量变化和长弓、分弓一样,也是“压速比例”不同调配的结果。
3、运弓要柔软与均匀,右手动作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不能受左手换指动作的牵制,尤其是不能用弓子在分配单位上打拍子,但如果是乐曲的需要,增另当别论。
4、一般来说,连弓奏法在换弓时,要尽量地减少痕迹,使歌唱性的乐句尤如以一弓奏出,这样才能发挥出连弓应有的效果。连弓顾名思义是一种连贯的弓法,但音乐是变化无穷的,有时候会遇到要求连弓奏出颗粒性的情况。那么,如何奏出连弓的颗粒性呢?这种极富动感的连弓大体上有两种奏法:
一种是运弓相当连贯,利用左手手指有弹性的击弦来奏出颗粒性。
另一种是用连续的波弓奏法来使音符带有颗粒性。当然,这种颗粒性并不十分显著,而更多地带有保持音的成分。 在实际的演奏中,连弓大多不是等长的,而且常常是与分弓等其它弓法混合使用的,这就要求演奏者在不同的弓区、不同长度的弓段中获得均衡的音质。要做到这一点,仍需要用调整贴弦度的方法来解决,其方法与演奏分弓时相同。
分弓通常是指在中速的情况下,每弓只演奏一个四分音符或一个八分音符的弓法,用中弓部位来演奏。一般来说,乐谱中凡没有连弓记号者,都表示用分弓来演奏。但快速的分弓我们称之为快弓,在运弓动作上与中速的分弓是不同的。
下面我们来谈谈分弓在演奏动作上的特点。
分弓在运弓动作上是长弓速度的加快与幅度的缩小,仍然要求拉弓时以手腕为先动点向右拉出,推弓时以大臂为先动点向左推进。由于用弓幅度较小,因此手腕动作也要相应地减小。因为一音一弓的演奏带来了频繁的换弓,所以换弓的技法在分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分弓的性格,主要体现在换弓方面。反过来说,换弓的软硬度,也就决定了分弓的软硬度。而这种软硬度与长弓一样,也是通过手腕动作的刚柔程度来实现的。如果是较为连贯的换弓,手腕动作就要适当地柔和,使手臂的力量通过手腕饿缓冲作用到达手指。如果是强劲的换弓,就要求每一弓都带有音头,那么手腕的动作就要适当地加大,使手臂的力量在手腕处积聚,通过腕部的突然甩动,来带动弓子爆发性地加速,以奏出刚健的音头。还有一种带有保持音状态的分弓,这种分弓介于柔和与刚健之间,既不带音头,又要求每个音十分清晰。此时手指就要始终保持对弓子的作用力,手腕的动作应尽量减少,而依靠手臂的动作直接带动弓子的左右运动来完成,这样才能演奏出这种分弓应有的效果。
二胡学习者在分弓方面容易出现以下四个问题:
1、拉推弓声音不平衡;
2、拉推弓动作上下掂动;
3、演奏分弓时手腕或肘部动作过大;
4、两手配合不佳。分弓的时值是不同的,
那么,对于不同时值的分弓怎样保持音质上的统一?我们知道,分弓的组合可以是千变万化的,拉推弓的时值往往也是不同的。如:切分音、长短弓组合等等。音的时值不同,所用弓子的长度也必然不同,但发音却要求是一致的,这就需要用调整贴弦度来做到了。一般来说,音符的时值长,用弓也必然较长,弓速往往较慢,要保持一定的音量,贴弦度就要稍大;而时值较短的音符,有时为了将弓子拉(推)到预定部位,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走完较长的弓段,弓速就很快,为了使发音和其它音符相统一,贴弦度就要适当地减小。前面已经讲过长弓贴弦度的增减要依靠小臂细微的旋转动作来完成的,这一点在分弓的演奏中也是完全一致的。
长弓,是指在慢速的情况下,用全弓来演奏的一种弓法技巧,它是二胡运弓的基础。由于此种弓法要求从弓尖到弓尾保持一种稳定的音色和音质,所以需要长久的、耐心的练习,才能达到专业演奏的要求。
要拉好长弓,我们就要掌握长弓的一些基本要领和动作。
长工的基本动作是:
拉弓时,右手腕要稍稍向外突起成“外伸状态”,以腕部为先动点向右拉出。要注意,大臂不要过早地向外伸展,以致肘部过分抬高,造成“大臂架起”的不良倾向。大臂应在弓子运行至靠近中弓的部位时才逐渐地向外展开。另外,在拉弓时,右臂不可向右后方运动,使弓子拉成一个圆弧状。每个人的手臂长短有一定的差异,不必强求都要拉到弓尖部位,所以,当拉到右臂伸直时,就可以看作弓已拉满。在右臂伸直后,手还要带动弓子向右拉出几厘米,使腕部逐渐转换到“中间状态”。
推弓时,要以大臂往回收作为先动点,带动小臂向左推进。此时,手腕应成“内屈状态”。当大臂收完后,小臂继续向左推。小臂收完后手还要将弓子推进几厘米,使手腕再次转换成“中间状态”,以便开始下一个拉弓的动作。在演奏中,这些动作需要自然、融合、协调地来完成。
二胡的长弓具有以下两个最基本的要求:一是“平”,二是“直”。
什么叫“平”呢?我们所说的“平”,就是弓毛要与弦始终成90度角。从二胡的构造来看,千斤与琴杆的宽度要比琴码与琴杆的宽度略小,也就是说,当琴杆处于正直状态时,琴弦是有一定斜度的。因此,要求弓毛与琴弦成90度角,弓根部分就要微微地抬高一些。但这只是“微微地”抬高一点儿,而有很多的演奏者是将弓根部分过多地抬高了,以致弓毛与弦的角度小于90度,这是不正确的。
什么是“直”呢?所谓“直”,就是要求弓毛在运行过程中始终靠近(注意!不是靠紧)琴杆。要使弓子沿着一条正直的轨道运行,这条轨道正是弓杆的延长。在过去的艺人圈中,就有“会拉的一条线,不会拉的一大片”的说法,说的是早期的二胡都把松香直接烫在琴筒上,弓子的运行会在松香上留下痕迹。如果弓子走得直,将所烫上的松香拉出一道凹槽,留下的痕迹就是一条线;如果弓子走的不直,那么留下的痕迹就是一大片了。
初学二胡的人,如果不能很好的掌握长弓要领,就会很容易地出现以下9个方面的问题:
1、弓子运行不平直;
2、运弓时手腕动作不正确;
3、换弓时腕部有上下动作;
4、运弓的始动点不正确;
5、在换弓中手腕转换的瞬间,左手手指突然松开,造成换弓痕迹过大;
6、运弓中压速比例不恰当,致使音质不理想;
7、有的演奏者习惯于多用弓子左(中弓至弓尖)三分之二的弓段,而对右(弓根)三分之一的弓子却很少用到,甚至根本不用;
8、演奏时,弓毛不能呈扁状贴弦,而是呈圆状,以致碰到两根弦而发出不必要的杂音;
9、运弓过程中拇指位置游移。
因此,我们在练习长弓时,必须达到以下要求: 好的长弓演奏应该是动作正确、运弓平直、力量传导通畅、压速比例恰当,在发音上要做到圆、松、净、通、匀。长弓训练不单是练习长音而已,它还是气息控制、发音意念,以及音色质感的训练途径。初练时要用意识来控制,熟练后慢慢变成下意识的动作,最后达到“意到即气到,气到即音到”的程度。
lz,打不下了,指法方面在下一张。。。。
⑸ 二胡的演奏技巧
坐姿
1、身体中线左斜,使重心落到了人体的左侧。
2、后背立直,端坐于凳子三分之一处
持弓(持弓的错误方法)
1、持弓位置过于靠近弓头或过于靠近中弓。
2、弓子过于深入虎口底部,使弓子掐死在虎口中,不能灵活运动。
3、持弓时手指过于向下“耷拉”,使弓杆紧压琴筒磨擦,弓毛反而离开琴筒向上偏移。
4、演奏外弦时,中指和无名指从弓杆与弓毛之间拿出来,到演奏内弦时再伸进去。
5、持弓时拇指的位置不正确。
6、持弓时中指过于伸入弓杆与弓毛之间,使它里外都用不上劲。
7、握弓过紧,致使食指根部、拇指第一关节内侧、以及中指第一关节外侧磨出了厚厚的老茧,有人误认为这是“功夫”,而实际是持弓方法上的错误。
8、拉二胡时,弓不可向上翘起,这样会导致音色不好。
持琴
1、琴筒错误地放于左腿中间,而不是放在左腿根部靠紧小腹的位置上。
2、琴杆过于左斜或右斜;过于前倾或内收。
3、第一把位时左手虎口离千斤过远。
4、左臂缺乏应有的支撑力,靠虎口夹紧而吊挂于琴杆之上。
5、拇指下弯勾住琴杆。
6、持琴时左手掌心贴近琴杆,手指“躺”倒按弦。
7、手指关节过分弯曲,以手指的尖端(甚至用指甲)触弦。
8、手指关节反弯,尤其是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第一关节。
9、手指(尤其是无名指和小指)不是从弦的正面(从弦向琴杆方向)按弦,而是从弦的外侧(从弦向身体方向)按弦,以致只按实了外弦,内弦却处于虚按状态,常常因此而出现狼音。
10、演奏时始终让手指“悬”在音位的上方,不能放松。
11、当一个手指按在弦上时,其下面的手指蜷曲在掌心中。
12、持琴时大臂过分抬高,使左臂处于紧张而不自然的状态。
⑹ 如何用人声唱出二胡,只要掌握这两个技巧你也可以
二胡音色优美,强弱变化自如,又接近于人声,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半个多世纪来回,二胡无答论从演奏技巧还是在实践上都有了很大发展。由于这种乐器历史悠久,演奏技术丰富,学习者若不经过长时间刻苦学习,是很难达到较高的演奏水平和艺术境界的。
⑺ 二胡曲一枝花的演奏技巧
勤加练习!这是资料:
二胡独奏曲<一枝花>原是山东民间乐曲.在八十年代山东电视台拍摄的电视连续剧<武松>曾用来作主题音乐。乐曲音调具有浓郁的山东地方音乐色彩。高亢嘹亮.悲壮激越。随着电视剧在全国播放。这段动人的音乐主题也得到大家的喜爱。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当听到它,就自然地联想起这位遭人陷害身陷囹圄的打虎英雄。当这首乐曲被改编成二胡曲时.就不仅仅把它当做一首纯民间乐曲来对待.而是赋予了它特定的人物形象和意境。这能使人们在欣赏这首作品时.产生更丰富的联想和体会,使得作品获得更为理想的艺术效果。
乐曲由散板.慢板.快板三部分组成.旋律层层向上发展既有变化又高度统一。乐曲一开始由低沉的中音区滑揉略带伤感.表现了英雄"虎落平阳被犬欺"的压抑心情。随着散板的发展音调提高八度突然休止,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激愤不平的情绪。散板最后落在同一个音上采用连续不断的滑揉手法忖托出一中伤感的心情。乐曲进入主题慢板部分表现出一种苍劲。悲壮的情绪,已无哀怨.忧伤之感,武松他毕竟是个勇猛壮士,虽枷锁在身然豪气不减!
在慢板里也表现了武松柔的.深情的一面.他想到从小将自己抚育成人被毒害致死的大哥寄托着无限的哀思和深情的悼念。慢板到结束前演奏出一种厚实.圆润.底气很足的音色加上激昂有力的八度大跳.表现出武松豪爽和决不屈服的叛逆性格。乐曲进入快板部分音乐具有一种“开打场面”节奏强劲.铿锵有力!在头目宋江.吴用的带领下水泊梁山众好汉齐心协力直打得朝廷江山摇摇摇欲坠.显现出梁山好汉的英雄本质。乐曲最后将梁山好汉定格在最辉煌的时期结束全曲。
⑻ 二胡的揉弦技巧
揉弦的种类很多,凡是利用琴弦长度或张力持续变化产生音波的方法都可以叫做揉弦,其中滚揉是最基本的揉弦技法,它是以手掌的上下摆动,带动手指第一关节作屈伸运动,使指尖在音位上均匀地滚动,来改变弦长产生音波的一种揉弦方法。
滚揉是由两个动作过程来组成的,第一个过程是:手掌上提,使手指第一关节伸直,以指面触弦,此时发出比音准基线略低的音;第二个过程是:手掌下摆,使手指第一关节弯曲,触弦点滚至指尖部位,此时发出比音准基线略高的音。
这两个过程循环往复,手指就在音位上均匀地滚动,从而发出围绕音准基线上下波动的揉弦音。在滚揉时,动作的主动点应该放在手背部位,手掌只可上下运动,而不可里外煽动。手腕是动作的一个“轴”,因此腕部千万不可僵硬。
(8)二胡技法教学视频扩展阅读:
二胡属于弓弦类乐器,俗话说“三分指法,七分弓法”,这足以说明二胡运弓的重要性。运弓是二胡发音的基础,关系到二胡发音的音质和音色,而慢长弓又是运弓的基础,是二胡演奏者尤其是初学者需要认真对待、细心练习的。
慢长弓的练习,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持弓方法,右手要松肩垂肘,强调大臂、小臂和手腕以及手指的协调运动,以大臂带动小臂,小臂带动手腕,时间久了就能挥洒自如(不能只手部或者手指动),做到平、直、韵、稳。
全弓弓要用足,从弓的最尖端用到最跟端,一点都不浪费。必须注意的是右半弓容易拉得太用力出现杂音,左半弓则容易不够力度而音量太小,尽量控制右手的力度,使左右半弓音量音色相同。
⑼ 二胡演奏入门技巧
坐姿
1、身体中线左斜,使重心落到了人体的左侧。
2、后背立直,端坐于凳子三分之一处
持弓(持弓的错误方法)
1、持弓位置过于靠近弓头或过于靠近中弓。
2、弓子过于深入虎口底部,使弓子掐死在虎口中,不能灵活运动。
3、持弓时手指过于向下“耷拉”,使弓杆紧压琴筒磨擦,弓毛反而离开琴筒向上偏移。
4、演奏外弦时,中指和无名指从弓杆与弓毛之间拿出来,到演奏内弦时再伸进去。
5、持弓时拇指的位置不正确。
6、持弓时中指过于伸入弓杆与弓毛之间,使它里外都用不上劲。
7、握弓过紧,致使食指根部、拇指第一关节内侧、以及中指第一关节外侧磨出了厚厚的老茧,有人误认为这是“功夫”,而实际是持弓方法上的错误。
8、拉二胡时,弓不可向上翘起,这样会导致音色不好。
持琴
1、琴筒错误地放于左腿中间,而不是放在左腿根部靠紧小腹的位置上。
2、琴杆过于左斜或右斜;过于前倾或内收。
3、第一把位时左手虎口离千斤过远。
4、左臂缺乏应有的支撑力,靠虎口夹紧而吊挂于琴杆之上。
5、拇指下弯勾住琴杆。
6、持琴时左手掌心贴近琴杆,手指“躺”倒按弦。
7、手指关节过分弯曲,以手指的尖端(甚至用指甲)触弦。
8、手指关节反弯,尤其是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第一关节。
9、手指(尤其是无名指和小指)不是从弦的正面(从弦向琴杆方向)按弦,而是从弦的外侧(从弦向身体方向)按弦,以致只按实了外弦,内弦却处于虚按状态,常常因此而出现狼音。
10、演奏时始终让手指“悬”在音位的上方,不能放松。
11、当一个手指按在弦上时,其下面的手指蜷曲在掌心中。
12、持琴时大臂过分抬高,使左臂处于紧张而不自然的状态。
(9)二胡技法教学视频扩展阅读
起源
二胡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宋朝学者陈旸在《乐书》中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唐代诗人岑参所载“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诗句,说明胡琴在唐代就已开始流传,而且是中西方拉弦乐器和弹拔乐器的总称。
到了宋代,又将胡琴取名为“嵇琴”。宋代末学者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这样记载: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
宋代大学者沈括在《补笔谈·乐律》中记载:“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说明在北宋时代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
徐衍为皇帝大臣们演奏”嵇琴”时,断了一根弦,仍然用另一根弦奏完曲.没有娴熟的技艺是做不到的。后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又记载“马尾胡琴随汉东,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去中雁,归雁如今不寄出。”说明在北宋时已有了马尾的胡琴。
元朝《元史·礼乐志》所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顾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进一步阐述了胡琴的制作原理。到了明清时代胡琴已传遍大江南北,始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为二胡。半个多世纪以来,二胡演奏水平已进入旺盛时期。刘天华先生是现代派的始祖,他借鉴了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胆、科学地将二胡定位为五个把位,并发明了二胡揉弦,从而充扩了二胡的音域范围,丰富了表现力,确立了新的艺术内涵。
由此,二胡从民间伴奏中脱颖出来,成为独特的独奏乐器,也为以后走进大雅之堂的音乐厅和音乐院校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很快,为了大力发掘民间艺人的艺术珍宝,华彦钧、刘北茂等民间艺人的二胡乐曲经过整理被灌成唱片,使二胡演奏艺术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起来。
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先后涌现了张锐、张韶、王乙等为代表的一批二胡教育家和演奏家,在他们的影响下,又培养出了新的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王国潼等。就如二胡作曲家刘文金的《长城随想曲》等将二胡的性能超常发挥,并刻意创新,使二胡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