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视频设计 > 济南的春天教学设计

济南的春天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1-01-12 23:53:16

1. 济南的冬天---老舍教案

12 济南的冬天

课文说明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文章生动而真切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冬天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是个“宝地”,赞扬了济南独具一格的风貌。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都是与此相联系的。

第二段开始,“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是个重要的过渡句,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在分写山、水之前,作者先用拟人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文章紧紧扣住这一点,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山水画。

第五段写冬天的水色。作者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象,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语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较好地向读者展示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风貌。



文章较多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了济南冬天的特点,寄寓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比如:“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先直接把雪说成是“白花”,顺势把“顶着一髻儿白花”的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把无生命的雪、静止的松树都写活了。又如把小山比作“小摇篮”,把山坡上小村庄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画”,把整个冬天的济南比作一块“蓝水晶”,无一不小巧秀丽,用来比喻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是恰到好处的。

拟人的句子更多,明显地透露出作者的情怀。如把济南老城说成是“缓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把济南周围的一圈小山写得很有温情,它们像人一样能说话,有感情:“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把山坡上斑驳的色彩,说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花衣还能动,目的是“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本来是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作者却用生花妙笔把它们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又如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把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说“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些拟人,不仅贴切,而且给人以美感。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好的写景散文总是景中有情,情与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本文用大量文字描写济南的冬景,却处处流露出作者深深的赞美之情。在文字表达上,有时是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一段,通过三个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那些小山太秀气”等,都是直抒胸臆的句子。结尾一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看似平淡,却蕴含着“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的无限情意。二是创设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一“晒”一“睡”一“醒”,烘托出一种舒适温暖的优美意境,表达出作者赞美的真情。三是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感情。



本文语言清新朴实,充分展示了作者散文的主要风格。作者写济南是个宝地,是阳光下晒着的小城,写雪后的山,写独特的水,娓娓道来,不虚情,不矫饰。如第五段的“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这段话,把济南冬季水温适宜,绿萍、水藻之类水生植物长势良好的情况生动真切地描绘出来,语言是那么清新朴实,就好像拉家常似的,读起来琅琅上口,丝毫没有故作高深之态。同时,作者在遣词造句上非常讲究,值得我们仔细玩味。比如同样是写雪,落在树尖上是“顶”,落在山尖上是“镶”,山坡上的则用“穿”,山腰上的则是“露”,既符合各自的特点,又避免了用词的重复。特别是“卧”字的使用,说“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两个“卧”字,既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又巧妙地照应了前边的“暖和安适地睡着”,真的有一字传神之效。此外,文中还使用了不少儿化词语,如“缺着点口儿”,“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黄”,“被风儿吹动”,“天儿越晴”“在水里照个影儿”等,表现了北京口语的特色。

关于练习

一、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济南的冬天的。

这一题主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看看作者是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主要特点的。

从三个方面写济南的冬天。先通过对比,总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赞扬济南是个“宝地”。然后写济南的山,由济南的地理环境想象小山充满温情,再写到雪后的山景等。最后写济南的水,写出水的澄清和多情,充满赞美之意。

二、揣摩下列语句,说说划线的词语好在哪里。

1.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老城”本是无情物,作者却说它们“睡着”,还能被春风“唤醒”,赋予老城以人的灵性,把这一个老城写活了。

2.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着一“镶”字,就好像是山尖、小雪有意为之,而且好像是巧匠的妙手,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3.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两个“卧”字,与前边的“暖和安适地睡着”相照应,传神地画出了小村庄和小雪的神态,就好像它们都有灵性一样。

4.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三字将水人格化了。水是那样多情,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到了冬天仍然“不忍得”冻上,仍然充满着春意。

三、精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段,看看哪些地方写得好,说说理由,然后把这段文字背诵下来。

这一题主要训练学生精读文章的能力,让他们自己发现美,理解美的所在。

这一段写雪后的小山,有很多准确生动的语句。如“看吧”一语,好像把读者置身于作者的情境中,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又如不说树尖上落满了雪,而说“顶着一髻儿白花”,紧跟着又比作“日本看护妇”,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诗情画意。又如写薄雪“害羞”的情态,写露出“粉色”容颜的山腰,等等,突出了它们娇美的情态和小山秀丽的景色。

四、阅读全文,找出一些精彩语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这一题主要是积累语言材料,由学生自由完成。

教学建议

一、这是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先朗读几遍,或者听朗读录音。朗读时注意下边的字词和思考题。

注音:济(jǐ)南 伦敦(dūn) 镶(xiāng) 宽敞(chǎng)

水藻(zǎo) 贮(zhù)蓄

解词:设若:假若

水墨画:中国画中纯用水墨的画

贮蓄:存放,储藏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思考题:

1.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2.你读了课文,是不是觉得济南的冬天如作者所说,是“暖和安适”的?为什么?

二、教学本文,可以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首先归纳一下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的主要特点,弄清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在大体了解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可结合练习二,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是怎样精心选词造句的。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仔细研读写雪后小山的一段,看看语言运用好在哪里。

三、结合课文,选取适当的例子,进一步讲讲比喻和拟人的知识。可以采用替换法,将使用了修辞方法的语句改为一般的表达,比较一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教学时可选用下边的例子:

第一组: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第二组:甲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第三组:甲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四、教学本文,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前一课学了《春》,学生对描写景物运用生动的词语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有所体会。阅读这篇课文,宜引导学生自己理解,并可做些提示:写景的文章从形式上看是写外界环境,而实际上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的感受揣摩才能成文;绝不是东一个比喻,西一个拟人,或使用一些华丽的辞藻堆积而成的。课文《春》和《济南的冬天》,都做到了景与情的紧密结合,写出了作者的真切感受。

五、教学时,可预先将练习四的练笔布置给学生,让他们边学课文,边加深对这个写作特点的理解,同时,也可有意识地积累合适的材料,为最后完成短文做好充分的准备。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同志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由于他的勤奋创作,解放后写了20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1966年去世,终年67岁。现有《老舍文集》行世。

二、《济南的冬天》的出处及创作时间

老舍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据老舍夫人胡青回忆,老舍生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在山东度过的那几年”。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原为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第一节《济南的马车》、第二节《济南伪洋车》、第三节《济南的大葱》、第四节《济南的秋天》、第六节《齐大的校园》、第七节是全文的结语),发表在《齐大月刊》欧一卷第六期(1931年4月出版)。此文虽系节选,但能独立成篇。

2. 作者对冬天的济南又怎样的感情

呵呵,自己看啊。。
描写济南的山、水等景物。描写景物,表达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突出共同特点是温晴。表达作者对济南的无限热爱之情。:(1)济南冬天的独具一格的风貌是什么?(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
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
请分析作者顺着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
如用淡雅的山水图定格。
仿照《春》中画图的形式进行概括。组织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明确:(1)济南冬天的“温晴”。(2)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
采用“曲折行文”的对比方式。北平、伦敦、济南是老舍生活之舟的三个主要停靠站。
因此。
他拥有评判对比的资格。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根据语境是指“晴朗得刺眼”)作对比。
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
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
赞赏它是个“宝地”。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的色调烘托出济南冬令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
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3)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
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用2、3、4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
然后分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第5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
先写水藻之绿。
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又拓展想像。
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
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
充满赞美之情。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
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文章绘山景。
描水色。
寓情于景。
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
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5.表情朗读。
品味济南暖冬慈善若娘亲。
可爱似少女。
清亮赛水晶的艺术形象。五、精彩语段研习。
鉴赏景物描述方法1.齐声诵读第3语段。
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进行答题。投影:(1)全段的中心句是:(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
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
这些景物是:(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
如:(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
如:(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8)你在对全段的朗读要求上有什么体会?明确:(1)最妙是下点小雪呀。(2)全段分为三层: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3)矮松 山尖 草色 阳光(4)树尖用“顶”。
山尖用“镶”。
山坡用“穿”。
山腰用“露”。
几个字各得其所。(5)青黑。
白。
蓝。
银。
暗黄。
微黄。
粉色。(6)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7)主要是拟人。
文中的三个“好像”。
并不都表示比喻。(8)朗读中不仅要读好文中的描写部分。
而且要读好首尾两句。
其中的“最”“呀”“就”“吧”“太”是充分凝聚了作者情感的。2.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抹杀暖冬的光彩。
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
请学生归结本段的写景特色。归纳: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
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
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
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
用拟人描绘了雪色娇美的情态。写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
有层次地把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展现出来。
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
而且是雪的情韵。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
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
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
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3.吟咏体味第3语段。六、课堂练习阅读课文第4、5语段。
完成下列题目。投影:(1).第4段作者三笔两笔就勾画出一幅水墨画。
它的特点是( )a.朦胧 b.淡雅 c.古朴 d.灵秀(2).济南冬天水的特征是(多项选择)( )a.暖 b.绿 c.清 d.亮(3).这两段文字表现了济南的冬天( )a.充满了绿意的特点 b.舒适、清亮、迷人、美丽的特点c.温晴的气候特点 d.景色优美。
是少有的冬季游览胜地(4).①“这是张小水墨画”②“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③“这块水晶里。
包着红屋顶黄草山”④“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①暗喻 ②暗喻 ③明喻 ④明喻b.①明喻 ②明喻 ③暗喻 ④明喻c.①暗喻 ②暗喻 ③暗喻 ④明喻d.①暗喻 ②暗喻 ③借喻 ④明喻(5).“就凭这些绿的精神”中的“绿的精神”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七、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1——8题。2.摘抄文中的精彩语句。
积累语言材料。3.文章本是有情物。
济南“慈善”的冬天让人备感亲切。
得益于先生朴实亲切的文风。
犹如与读者促膝谈心一般。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对济南冬天情真意挚的语句。
如:“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
像我……”。
既写出个人的独特感受。
又显得语意恳切。
为全文“一锤定音”。●○板书设计 季节特征(温情--------宝地) 阳光朗照下的山(暖和------小摇篮)济南的冬天 景物特点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淡雅------小水墨画) 暖而绿的河水(清亮、蓝汪汪----蓝水晶)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体会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对突出事物形神特点的作用。
如揣摩喻体选用的精妙。与《春》在写法上的对比阅读。●○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体现老舍亲切文笔的语句举要:1.“请闭上眼睛想……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循循善诱。
一点没有强加于人的语势。2.“真的。
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这是流露真情。
惟恐读者不信的口气。3.“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以情动人。
令人如同身临其境。4.“就是下小雪吧。
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
那些小山太秀气!”由于对济南。
对娇媚得似乎弱不胜衣的小山充满着热爱。
这里简直是用一种祈求的口吻了。5.“对。
这是张小水墨画。
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又是思索。
又是猜测。
又是同读者的商讨。6.“看吧。
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最后步入俊秀深邃的意境。
也没有忘记忠实的读者。二、揣摩优美语句。
品析写景艺术。
领悟思想感情1.默读全文。
画出文中贴切且给人以美感的比喻、拟人句。
并小组讨论、分析是如何写意情状、传达情韵的。在小组讨论交流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体味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对于修辞手法的辨析。
采用“替换法”即通过与改为一般表述的比较。
看表达效果的不同。(投影显示)如:(1)组:甲: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
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它们安静不动地低 声 说:“你们放心吧。
这儿准保暖和。” 乙: 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
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2)组:甲: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 快日落时。
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薄雪露出点粉色。(3)组:甲: 天儿越晴。
水藻越绿。
就凭这些绿的精神。
水也不忍得冻上。
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 还 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 天儿越晴。
水藻越绿。
水也不结冰。
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教师点拨、明确:(1)组甲句中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摇篮”。
写出山景的小巧秀丽。
又用拟人显出感人的脉脉温晴。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体贴入微的抚爱。
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
而况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
秀美的睡态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温暖、舒适的特点。而乙句的直白叙述则传达不出寄寓的赞美深情。(2)组甲句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
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
情态可掬。
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
色彩鲜艳悦目。比拟把本来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
呼之欲出。而乙句则少了那份美感。(3)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
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
为了水藻的绿。
为了垂柳的倒影。
仍然充满着春意。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
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
传神之妙是乙句用一“倒映”所不及的。2.训练联想能力。
练习使用比喻、拟人句写形神。提示:文学需要联想。
联想对于散文尤为重要。
本文不仅联想丰富。
而且贵在自然、取譬精当。给学生设定熟悉的情境。
如落日、乡野清晨、海滨夏夜等。
让学生抓住情境特征。
展开丰富的联想。
以优美传神的手法状景达意。3.本文语言朴实清新。
娓娓道来。
情恳辞切。
除体现在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同时在遣词造句上还非常讲究。
值得仔细玩味。思考:(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
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应?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1)不可以。“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
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的北风而已。
如果去掉“声”就说成了“没有风”。
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2)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
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
与文章基调相调谐。
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
有山有水。
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
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4.诵读全文。男女同学合读第1语段。
男同学读绘写山景的2、3、4语段。
女同学读写水色的第5语段。三、对比阅读思考:《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理由。提示:两篇散文都通过几幅具体生动的画面来表现特征。《春》一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五幅画面。
体现了春的“新、美、力”的特点。而《济南的冬天》同样运用比喻、拟人手法。
描绘了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的小山、澄清的水等画图。
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四、课堂练习(分发打印好的讲义资料)阅读《济南的秋天》。
完成下列题目。 请你在秋天来。那城。
那河。
那古路。
那山影。
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
加上济南的秋色。
济南由古朴的画镜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
把春天的赐给西湖。
秋和冬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
秋熟睡了一点便是冬。
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
所以作个整人情。
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末。
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
方向不同。
高矮不同的山。
在秋天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
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
加上秋阳的斜照。
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
比黑色浅的颜色。
把旁边的黄色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绦子的。
一层层的。
有的黄。
有的灰。
有的绿。
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
山腰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
特别是在秋天。
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
这个变动并不激烈。
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
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一些。
忽然又暗了一些。
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滚动。
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颜色。
轻轻的抹上一层各色具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
再配上那蓝的天。
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有蓝变绿了。
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
可是有点凉风。
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
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
低的更低了些。
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
更分明了。
更瘦硬了 。看山顶上那个塔!再看水。以量说。
以质说。
以形式说。
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
有湖。
这是从形式上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
全是那么清。
全是那么甜。
哎呀。
济南是“自然”的sweetheart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
城河的绿柳。
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
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
又有秋水。
这个秋才算个秋。
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用说别的。
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
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
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全偕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
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
这绿藻是自己享受那儿的甜美呢。
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
它们终年在吻着水皮。
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
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
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要这个。
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在秋天。
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
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
全是清明。
温暖的空气。
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的吻着。山儿不动。
水儿微响。那中古的老城。
带着这片秋色秋声。
是济南。
是诗。注释:sweetheart [ \'swi:tha:t]:英文指情人。1.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镶( ) 绦( ) 调( )和 燥( ) 浣( )女2.为什么说上帝把“秋和冬全赐给了济南”?3.文章第二自然段写济南的“山”。
作者写济南秋天的山有哪些特点?4.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济南“水”的什么特点?5.文章的结尾从人的感觉角度具体展现了“诗境”的含义。
是哪几种感觉?说说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五、课堂小结济南的冬天是美的。
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掩卷细味那淡雅的水墨画浸蕴的“温晴”。
更觉神韵。绘山景、描水色。“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戛然而止。
似乎意犹未尽。
话犹未了。
明敏的读者是否会饶舌地续写“我爱济南的冬天。
我爱冬天的济南”以抒发胸臆呢?我想。
是会的。但老舍先生不会。
谁让他是丹青高手呢!

3. 济南的冬天 教案学案 答案 急急急!

济南的冬天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积累文中优美语句。
能力目标,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学习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
情感目标,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的作者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第1课时

1.整体感知内容,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重点)
2.领会自然之美,体会写景技巧。(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夏天是热情奔放的,秋天是收获幸福的。谈到冬天,大家常会联想到那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流以及那肃杀的气象;又会想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想起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北方的冬天,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望而却步,然而北国的济南,由于特殊的地形,冬天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倒是那么的“慈善可亲、笑容可掬”。今天,就让我们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特有的温馨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内容
1.文章按照怎样的结构写济南的冬天?
明确:总——分——总。总写“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分写部分,围绕山和水展开,写了阳光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照应开头。
2.这篇散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明确:阳光、山、雪、水。
3.课文一共有几个段落?哪些段落是写山?哪些段落是写水?
明确:一共有六个自然段,其中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山;第六自然段写水。
4.课文写了哪些状态下的山?各有什么特点?写水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①阳光照耀下的山:舒适温暖。②白雪覆盖下的山:娇美、秀气。③城外远山:素淡雅致、安适宁静。④济南的冬水:暖绿、清亮。
5.作者为什么把山、水作为描写重点?
明确:(1)这是济南的代表景物,是济南的魅力所在。
(2)济南多水,有“泉城”的美誉。古人曾经留下“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句。
(3)在济南的南面,距市中心有著名的千佛山,是济南的天然屏障。
目标导学二:体会写景技巧
1.第一自然段作者用什么写作手法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有何好处?
明确: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根据语境是指“晴朗得刺眼”)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
2.第四自然段描写薄雪覆盖下的山,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请你简要分析。
明确:作者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从山上的矮松写到山尖、山坡和山腰的薄雪,自上而下,把雪的光、色、态逐步展现在读者面前,表现济南冬天的秀美。
3.最后一个自然段描写水色,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1)衬托手法: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
(2)联想手法: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3)拟人修辞:运用拟人修辞,写水藻“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写“水也不忍得冻上”,突出水清、水暖的特点。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1.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重点)
2.品味准确的用词,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景方法。(难点)

一、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体会修辞之美
课文中多处用到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请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
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明确:用了比喻、拟人手法。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同时赋予小山以人的情感,把济南周围的一圈小山写得很有温情,写出这一圈小山的可爱。

明确:“好像日本看护妇”这个比喻形象而贴切地描绘了小雪下矮松的秀美情态。
3.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明确:“带水纹的花衣”这个比喻传神地描绘了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使小雪下的冬景充满了动态的美。
4.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明确: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
5.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明确: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出了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仍然充满着春意。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
目标导学二:品味用词之美
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用词很是讲究,请仔细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各题。
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的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就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
明确: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和谐,有一字传神之效。
3.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请你指出并具体分析。
明确:“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矮松与白雪相互映衬,在白雪的映衬下,矮松越发的青黑。“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白雪与蓝天相互映衬。“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草的暗黄色和雪的白色相映衬。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等。从视觉方面形象真切描绘出济南冬天的景物之美,让读者能更直观感受出济南冬天之美。
目标导学三:领会情感之美
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探究一: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后面还有“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结尾一句蕴含着“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的情意。
探究二: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目标导学四:写法探究运用
自然界的景物本身并不带有感情色彩,可是一被写进作品,就会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而表现出鲜明的感情色彩,此即古人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山山水水无不表现出他对济南的喜爱之情,这就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请你借鉴本文,描写一处或几处景物,要求使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不少于300字。
示例:天气新晴,料峭的严寒,抖落在黄昏里,仍然有沁骨的凉意。夕阳,挂在脱尽了叶子的梧桐树梢上,许是奔波了一整天的缘故,光线里已经没有了热力,却充满了梦幻的色彩。整个晒谷场上,黄澄澄、亮晶晶的,宛如撒上一层金沙似的。天空中每一个粒子都染上颜色,流动着,跳跃着,一眨眼间便有种种奇妙的变化。神秘的紫色、鲜明的橙色、华丽的金色,酡醉的红色……从夕阳的中心向四周荡漾开,幻化成一片绚丽的异彩。但是,每一种颜色都带着黄蒙蒙的底子,这种黄像秋叶一般冷艳,也像秋叶一般渲染着浓郁的落寞,整个宇宙都笼罩在这奇瑰的光之网里。
二、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本教学设计根据文章的特点,从工具性出发,如体会优美的语句,揣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而在字里行间感受济南的“温晴”,以提升人文性的原则,即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上,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最终完成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不足之处,首先是对文本的研读不够到位。在对阳光朗照下的山和薄雪覆盖下的山进行教学的时候,对几个句子的赏析还是不到位。

4. 济南的冬天 教案

教材处理: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上第三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这个单元选的是描写四季景物的散文,向读者展示了各不相同的四季特征。该单元总的教学目的,是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还要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
《济南的冬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的写景散文。这篇文章描绘景物,语言准确生动,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末段。而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非同一般,不是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采取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的教学目的定在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上,教学重点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侧重在第3段和第5段。教学难点则是作者感情的抒发。
●○教学设想:
[教法]一是依据教学目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引发学生思维、讨论,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二是感受课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三是拓展比较阅读。本文和其姊妹篇《济南的秋天》,是作者写于同一时期的优美散文,描写不同季节的济南,传达出同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学法]根据教法安排,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宜结合老师的指点引导,仔细阅读,认真思考,开展讨论,从而感受济南优美的山水和作者对济南的钟爱之情,感受作者运用语言的艺术,获得应有的启发。拓展阅读,加强读、写能力训练。
[时间安排]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但面面俱到的讲析却不利于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让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之下充分的感知课文,探究获取作者写景抒情的思路和巧妙的写作方法,并能运用所学去阅读理解同类的文章。在教学上安排2节课的时间,其中第一课时在整体感知、理清文脉的基础上重点研读第3语段,鉴赏景物描述方法。第二课时体会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对突出事物形神特点的作用,如揣摩喻体选用的精妙。与《春》在写法上的对比阅读。
●○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会读会写“髻、镶、藻、贮”等生字。
②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晴、设若、贮蓄、秀气、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
③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境中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2.能力目标
①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②理解作者采用对比写法的作用。
③培养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 教学难点
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 课时安排
两课时
●○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②多媒体CAI课件、配乐朗读磁带、投影仪、投影胶片。

第一课时
●○ 教学内容
本节课在整体感知、理清文脉的基础上重点研读第3语段,鉴赏景物描述方法。
●○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后,今天我们要步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冬日的景色。(板书课题)说起冬,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栗的萧条画面。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中,不仅感受不到这些,反而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那么,称为“宝地”济南的冬天确如作者诗情画意的渲染吗?就让我们在老舍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济南冬天的水墨画,去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情致;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二、老舍及其创作
多媒体显示: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三、解题
《济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题目明确交待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关于济南的山和水:(多媒体课件显示画面背景音乐:《高山流水》)解说:
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除泉水而外,还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掌握字词。
投影:
(1)注音:
济南(jǐ) 镶(xiāng) 水藻(zǎo) 贮蓄(zhù)
发髻(jì) 澄清(chéng) 着落(zhuó) 看护(kān)
(2)释义:
响晴:文中指天气晴朗、燥热。
设若:假若。
秀气:文雅,不粗俗。
贮蓄:储存积蓄。
澄清:清澈明亮。
空灵:清净透明。
3.听朗读录音,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风采。依阅读提示,思考:
(1)济南冬天的独具一格的风貌是什么?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顺着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如用淡雅的山水图定格,仿照《春》中画图的形式进行概括。
组织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明确:
(1)济南冬天的“温晴”。
(2)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曲折行文”的对比方式。北平、伦敦、济南是老舍生活之舟的三个主要停靠站,因此,他拥有评判对比的资格。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根据语境是指“晴朗得刺眼”)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的色调烘托出济南冬令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
(3)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用2、3、4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分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第5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充满赞美之情。
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
文章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5.表情朗读,品味济南暖冬慈善若娘亲,可爱似少女,清亮赛水晶的艺术形象。
五、精彩语段研习,鉴赏景物描述方法
1.齐声诵读第3语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进行答题。
投影: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
(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8)你在对全段的朗读要求上有什么体会?
明确:(1)最妙是下点小雪呀。
(2)全段分为三层: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
(3)矮松 山尖 草色 阳光
(4)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
(5)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
(6)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
(7)主要是拟人,文中的三个“好像”,并不都表示比喻。
(8)朗读中不仅要读好文中的描写部分,而且要读好首尾两句,其中的“最”“呀”“就”“吧”“太”是充分凝聚了作者情感的。
2.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抹杀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请学生归结本段的写景特色。
归纳: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用拟人描绘了雪色娇美的情态。写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3.吟咏体味第3语段。
六、课堂练习
阅读课文第4、5语段,完成下列题目。
投影:
(1).第4段作者三笔两笔就勾画出一幅水墨画,它的特点是( )
A.朦胧 B.淡雅 C.古朴 D.灵秀
(2).济南冬天水的特征是(多项选择)( )
A.暖 B.绿 C.清 D.亮
(3).这两段文字表现了济南的冬天( )
A.充满了绿意的特点 B.舒适、清亮、迷人、美丽的特点
C.温晴的气候特点 D.景色优美,是少有的冬季游览胜地
(4).①“这是张小水墨画”②“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③“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④“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①暗喻 ②暗喻 ③明喻 ④明喻
B.①明喻 ②明喻 ③暗喻 ④明喻
C.①暗喻 ②暗喻 ③暗喻 ④明喻
D.①暗喻 ②暗喻 ③借喻 ④明喻
(5).“就凭这些绿的精神”中的“绿的精神”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
七、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1——8题。
2.摘抄文中的精彩语句,积累语言材料。
3.文章本是有情物,济南“慈善”的冬天让人备感亲切,得益于先生朴实亲切的文风,犹如与读者促膝谈心一般。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对济南冬天情真意挚的语句,如:“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既写出个人的独特感受,又显得语意恳切,为全文“一锤定音”。

●○板书设计
季节特征(温情--------宝地)
阳光朗照下的山(暖和------小摇篮)
济南的冬天
景物特点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淡雅------小水墨画)

暖而绿的河水(清亮、蓝汪汪----蓝水晶)

5. 济南的冬天---老舍教案

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本文值得玩味的地方是很多的,在此略述以下几点:

文章布局谋篇层次井然。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都是与此相联系的。第2段开始,“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是个重要的过渡句,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在分写山水之前,先给人以济南的总体感,用拟人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作者紧扣住这一点,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第5段写冬天的水色。作者极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一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

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比喻突出的例子,如把济南比作“小摇篮”;把山坡上小村庄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画”;把整个冬天的济南比作一块“蓝水晶”,无一不小巧秀丽,用来比喻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是恰到好处的。拟人的句子更多,个性化更明显,如把济南老城说成是“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把济南周围的一圈小山写得很有温情,“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把山坡上斑驳的色彩,说成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秀美动人;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把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说“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些都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

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又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大致有这样几种写法:一是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后边还有“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结尾一句蕴含着“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的情意。二是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三是虚实结合,展开想像,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

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如:“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遣词造句非常精妙。还有关联词的运用也是很妥帖的。如:“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况且”,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者补充、追加新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有所增益或补充。这里“况且……还”连词和副词配合,起关联作用,恰当地组合了要说的意思。

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的“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课文说明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文章生动而真切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冬天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是个“宝地”,赞扬了济南独具一格的风貌。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都是与此相联系的。

第二段开始,“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是个重要的过渡句,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在分写山、水之前,作者先用拟人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文章紧紧扣住这一点,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山水画。

第五段写冬天的水色。作者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象,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语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较好地向读者展示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风貌。



文章较多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了济南冬天的特点,寄寓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比如:“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先直接把雪说成是“白花”,顺势把“顶着一髻儿白花”的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把无生命的雪、静止的松树都写活了。又如把小山比作“小摇篮”,把山坡上小村庄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画”,把整个冬天的济南比作一块“蓝水晶”,无一不小巧秀丽,用来比喻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是恰到好处的。

拟人的句子更多,明显地透露出作者的情怀。如把济南老城说成是“缓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把济南周围的一圈小山写得很有温情,它们像人一样能说话,有感情:“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把山坡上斑驳的色彩,说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花衣还能动,目的是“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本来是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作者却用生花妙笔把它们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又如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把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说“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些拟人,不仅贴切,而且给人以美感。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好的写景散文总是景中有情,情与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本文用大量文字描写济南的冬景,却处处流露出作者深深的赞美之情。在文字表达上,有时是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一段,通过三个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那些小山太秀气”等,都是直抒胸臆的句子。结尾一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看似平淡,却蕴含着“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的无限情意。二是创设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一“晒”一“睡”一“醒”,烘托出一种舒适温暖的优美意境,表达出作者赞美的真情。三是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感情。



本文语言清新朴实,充分展示了作者散文的主要风格。作者写济南是个宝地,是阳光下晒着的小城,写雪后的山,写独特的水,娓娓道来,不虚情,不矫饰。如第五段的“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这段话,把济南冬季水温适宜,绿萍、水藻之类水生植物长势良好的情况生动真切地描绘出来,语言是那么清新朴实,就好像拉家常似的,读起来琅琅上口,丝毫没有故作高深之态。同时,作者在遣词造句上非常讲究,值得我们仔细玩味。比如同样是写雪,落在树尖上是“顶”,落在山尖上是“镶”,山坡上的则用“穿”,山腰上的则是“露”,既符合各自的特点,又避免了用词的重复。特别是“卧”字的使用,说“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两个“卧”字,既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又巧妙地照应了前边的“暖和安适地睡着”,真的有一字传神之效。此外,文中还使用了不少儿化词语,如“缺着点口儿”,“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黄”,“被风儿吹动”,“天儿越晴”“在水里照个影儿”等,表现了北京口语的特色。

关于练习

一、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济南的冬天的。

这一题主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看看作者是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主要特点的。

从三个方面写济南的冬天。先通过对比,总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赞扬济南是个“宝地”。然后写济南的山,由济南的地理环境想象小山充满温情,再写到雪后的山景等。最后写济南的水,写出水的澄清和多情,充满赞美之意。

二、揣摩下列语句,说说划线的词语好在哪里。

1.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老城”本是无情物,作者却说它们“睡着”,还能被春风“唤醒”,赋予老城以人的灵性,把这一个老城写活了。

2.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着一“镶”字,就好像是山尖、小雪有意为之,而且好像是巧匠的妙手,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3.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两个“卧”字,与前边的“暖和安适地睡着”相照应,传神地画出了小村庄和小雪的神态,就好像它们都有灵性一样。

4.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三字将水人格化了。水是那样多情,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到了冬天仍然“不忍得”冻上,仍然充满着春意。

三、精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段,看看哪些地方写得好,说说理由,然后把这段文字背诵下来。

这一题主要训练学生精读文章的能力,让他们自己发现美,理解美的所在。

这一段写雪后的小山,有很多准确生动的语句。如“看吧”一语,好像把读者置身于作者的情境中,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又如不说树尖上落满了雪,而说“顶着一髻儿白花”,紧跟着又比作“日本看护妇”,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诗情画意。又如写薄雪“害羞”的情态,写露出“粉色”容颜的山腰,等等,突出了它们娇美的情态和小山秀丽的景色。

四、阅读全文,找出一些精彩语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这一题主要是积累语言材料,由学生自由完成。

教学建议

一、这是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先朗读几遍,或者听朗读录音。朗读时注意下边的字词和思考题。

注音:济(jǐ)南 伦敦(dūn) 镶(xiāng) 宽敞(chǎng)

水藻(zǎo) 贮(zhù)蓄

解词:设若:假若

水墨画:中国画中纯用水墨的画

贮蓄:存放,储藏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思考题:

1.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2.你读了课文,是不是觉得济南的冬天如作者所说,是“暖和安适”的?为什么?

二、教学本文,可以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首先归纳一下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的主要特点,弄清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在大体了解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可结合练习二,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是怎样精心选词造句的。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仔细研读写雪后小山的一段,看看语言运用好在哪里。

三、结合课文,选取适当的例子,进一步讲讲比喻和拟人的知识。可以采用替换法,将使用了修辞方法的语句改为一般的表达,比较一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教学时可选用下边的例子:

第一组: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第二组:甲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第三组:甲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四、教学本文,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前一课学了《春》,学生对描写景物运用生动的词语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有所体会。阅读这篇课文,宜引导学生自己理解,并可做些提示:写景的文章从形式上看是写外界环境,而实际上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的感受揣摩才能成文;绝不是东一个比喻,西一个拟人,或使用一些华丽的辞藻堆积而成的。课文《春》和《济南的冬天》,都做到了景与情的紧密结合,写出了作者的真切感受。

五、教学时,可预先将练习四的练笔布置给学生,让他们边学课文,边加深对这个写作特点的理解,同时,也可有意识地积累合适的材料,为最后完成短文做好充分的准备。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同志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由于他的勤奋创作,解放后写了20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1966年去世,终年67岁。现有《老舍文集》行世。

二、《济南的冬天》的出处及创作时间

老舍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据老舍夫人胡青回忆,老舍生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在山东度过的那几年”。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原为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第一节《济南的马车》、第二节《济南伪洋车》、第三节《济南的大葱》、第四节《济南的秋天》、第六节《齐大的校园》、第七节是全文的结语),发表在《齐大月刊》欧一卷第六期(1931年4月出版)。此文虽系节选,但能独立成篇。

6. 济南的冬天各段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

描写济南的山、水等景物。描写景物,表达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突出共同特点是温晴。表达作者对济南的无限热爱之情。:(1)济南冬天的独具一格的风貌是什么?(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
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
请分析作者顺着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
如用淡雅的山水图定格。
仿照《春》中画图的形式进行概括。组织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明确:(1)济南冬天的“温晴”。(2)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
采用“曲折行文”的对比方式。北平、伦敦、济南是老舍生活之舟的三个主要停靠站。
因此。
他拥有评判对比的资格。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根据语境是指“晴朗得刺眼”)作对比。
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
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
赞赏它是个“宝地”。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的色调烘托出济南冬令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
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3)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
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用2、3、4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
然后分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第5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
先写水藻之绿。
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又拓展想像。
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
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
充满赞美之情。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
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文章绘山景。
描水色。
寓情于景。
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
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5.表情朗读。
品味济南暖冬慈善若娘亲。
可爱似少女。
清亮赛水晶的艺术形象。五、精彩语段研习。
鉴赏景物描述方法1.齐声诵读第3语段。
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进行答题。投影:(1)全段的中心句是:(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
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
这些景物是:(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
如:(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
如:(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8)你在对全段的朗读要求上有什么体会?明确:(1)最妙是下点小雪呀。(2)全段分为三层: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3)矮松 山尖 草色 阳光(4)树尖用“顶”。
山尖用“镶”。
山坡用“穿”。
山腰用“露”。
几个字各得其所。(5)青黑。
白。
蓝。
银。
暗黄。
微黄。
粉色。(6)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7)主要是拟人。
文中的三个“好像”。
并不都表示比喻。(8)朗读中不仅要读好文中的描写部分。
而且要读好首尾两句。
其中的“最”“呀”“就”“吧”“太”是充分凝聚了作者情感的。2.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抹杀暖冬的光彩。
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
请学生归结本段的写景特色。归纳: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
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
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
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
用拟人描绘了雪色娇美的情态。写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
有层次地把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展现出来。
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
而且是雪的情韵。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
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
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
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3.吟咏体味第3语段。六、课堂练习阅读课文第4、5语段。
完成下列题目。投影:(1).第4段作者三笔两笔就勾画出一幅水墨画。
它的特点是( )a.朦胧 b.淡雅 c.古朴 d.灵秀(2).济南冬天水的特征是(多项选择)( )a.暖 b.绿 c.清 d.亮(3).这两段文字表现了济南的冬天( )a.充满了绿意的特点 b.舒适、清亮、迷人、美丽的特点c.温晴的气候特点 d.景色优美。
是少有的冬季游览胜地(4).①“这是张小水墨画”②“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③“这块水晶里。
包着红屋顶黄草山”④“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①暗喻 ②暗喻 ③明喻 ④明喻b.①明喻 ②明喻 ③暗喻 ④明喻c.①暗喻 ②暗喻 ③暗喻 ④明喻d.①暗喻 ②暗喻 ③借喻 ④明喻(5).“就凭这些绿的精神”中的“绿的精神”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七、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1——8题。2.摘抄文中的精彩语句。
积累语言材料。3.文章本是有情物。
济南“慈善”的冬天让人备感亲切。
得益于先生朴实亲切的文风。
犹如与读者促膝谈心一般。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对济南冬天情真意挚的语句。
如:“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
像我……”。
既写出个人的独特感受。
又显得语意恳切。
为全文“一锤定音”。●○板书设计 季节特征(温情--------宝地) 阳光朗照下的山(暖和------小摇篮)济南的冬天 景物特点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淡雅------小水墨画) 暖而绿的河水(清亮、蓝汪汪----蓝水晶)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体会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对突出事物形神特点的作用。
如揣摩喻体选用的精妙。与《春》在写法上的对比阅读。●○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体现老舍亲切文笔的语句举要:1.“请闭上眼睛想……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循循善诱。
一点没有强加于人的语势。2.“真的。
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这是流露真情。
惟恐读者不信的口气。3.“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以情动人。
令人如同身临其境。4.“就是下小雪吧。
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
那些小山太秀气!”由于对济南。
对娇媚得似乎弱不胜衣的小山充满着热爱。
这里简直是用一种祈求的口吻了。5.“对。
这是张小水墨画。
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又是思索。
又是猜测。
又是同读者的商讨。6.“看吧。
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最后步入俊秀深邃的意境。
也没有忘记忠实的读者。二、揣摩优美语句。
品析写景艺术。
领悟思想感情1.默读全文。
画出文中贴切且给人以美感的比喻、拟人句。
并小组讨论、分析是如何写意情状、传达情韵的。在小组讨论交流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体味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对于修辞手法的辨析。
采用“替换法”即通过与改为一般表述的比较。
看表达效果的不同。(投影显示)如:(1)组:甲: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
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它们安静不动地低 声 说:“你们放心吧。
这儿准保暖和。” 乙: 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
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2)组:甲: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 快日落时。
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薄雪露出点粉色。(3)组:甲: 天儿越晴。
水藻越绿。
就凭这些绿的精神。
水也不忍得冻上。
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 还 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 天儿越晴。
水藻越绿。
水也不结冰。
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教师点拨、明确:(1)组甲句中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摇篮”。
写出山景的小巧秀丽。
又用拟人显出感人的脉脉温晴。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体贴入微的抚爱。
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
而况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
秀美的睡态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温暖、舒适的特点。而乙句的直白叙述则传达不出寄寓的赞美深情。(2)组甲句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
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
情态可掬。
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
色彩鲜艳悦目。比拟把本来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
呼之欲出。而乙句则少了那份美感。(3)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
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
为了水藻的绿。
为了垂柳的倒影。
仍然充满着春意。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
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
传神之妙是乙句用一“倒映”所不及的。2.训练联想能力。
练习使用比喻、拟人句写形神。提示:文学需要联想。
联想对于散文尤为重要。
本文不仅联想丰富。
而且贵在自然、取譬精当。给学生设定熟悉的情境。
如落日、乡野清晨、海滨夏夜等。
让学生抓住情境特征。
展开丰富的联想。
以优美传神的手法状景达意。3.本文语言朴实清新。
娓娓道来。
情恳辞切。
除体现在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同时在遣词造句上还非常讲究。
值得仔细玩味。思考:(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
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应?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1)不可以。“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
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的北风而已。
如果去掉“声”就说成了“没有风”。
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2)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
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
与文章基调相调谐。
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
有山有水。
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
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4.诵读全文。男女同学合读第1语段。
男同学读绘写山景的2、3、4语段。
女同学读写水色的第5语段。三、对比阅读思考:《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理由。提示:两篇散文都通过几幅具体生动的画面来表现特征。《春》一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五幅画面。
体现了春的“新、美、力”的特点。而《济南的冬天》同样运用比喻、拟人手法。
描绘了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的小山、澄清的水等画图。
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四、课堂练习(分发打印好的讲义资料)阅读《济南的秋天》。
完成下列题目。 请你在秋天来。那城。
那河。
那古路。
那山影。
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
加上济南的秋色。
济南由古朴的画镜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
把春天的赐给西湖。
秋和冬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
秋熟睡了一点便是冬。
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
所以作个整人情。
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末。
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
方向不同。
高矮不同的山。
在秋天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
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
加上秋阳的斜照。
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
比黑色浅的颜色。
把旁边的黄色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绦子的。
一层层的。
有的黄。
有的灰。
有的绿。
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
山腰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
特别是在秋天。
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
这个变动并不激烈。
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
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一些。
忽然又暗了一些。
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滚动。
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颜色。
轻轻的抹上一层各色具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
再配上那蓝的天。
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有蓝变绿了。
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
可是有点凉风。
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
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
低的更低了些。
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
更分明了。
更瘦硬了 。看山顶上那个塔!再看水。以量说。
以质说。
以形式说。
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
有湖。
这是从形式上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
全是那么清。
全是那么甜。
哎呀。
济南是“自然”的sweetheart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
城河的绿柳。
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
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
又有秋水。
这个秋才算个秋。
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用说别的。
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
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
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全偕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
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
这绿藻是自己享受那儿的甜美呢。
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
它们终年在吻着水皮。
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
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
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要这个。
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在秋天。
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
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
全是清明。
温暖的空气。
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的吻着。山儿不动。
水儿微响。那中古的老城。
带着这片秋色秋声。
是济南。
是诗。注释:sweetheart [ \'swi:tha:t]:英文指情人。1.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镶( ) 绦( ) 调( )和 燥( ) 浣( )女2.为什么说上帝把“秋和冬全赐给了济南”?3.文章第二自然段写济南的“山”。
作者写济南秋天的山有哪些特点?4.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济南“水”的什么特点?5.文章的结尾从人的感觉角度具体展现了“诗境”的含义。
是哪几种感觉?说说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五、课堂小结济南的冬天是美的。
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掩卷细味那淡雅的水墨画浸蕴的“温晴”。
更觉神韵。绘山景、描水色。“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戛然而止。
似乎意犹未尽。
话犹未了。
明敏的读者是否会饶舌地续写“我爱济南的冬天。
我爱冬天的济南”以抒发胸臆呢?我想。
是会的。但老舍先生不会。
谁让他是丹青高手呢!

●○ 教材处理:《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上第三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这个单元选的是描写四季景物的散文。
向读者展示了各不相同的四季特征。该单元总的教学目的。
是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
领略自然景物的美。
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还要练习精读的技能。
并作适当的摘录。《济南的冬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的写景散文。这篇文章描绘景物。
语言准确生动。
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
融情于景。
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末段。而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
非同一般。
不是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
而是采取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
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
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
富有感染力。基于这样的认识。
本文的教学目的定在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上。
教学重点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侧重在第3段和第5段。教学难点则是作者感情的抒发。●○教学设想:[教法]一是依据教学目标设置一系列问题。
引导学生阅读。
引发学生思维、讨论。
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理清文章思路;二是感受课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三是拓展比较阅读。本文和其姊妹篇《济南的秋天》。
是作者写于同一时期的优美散文。
描写不同季节的济南。
传达出同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学法]根据教法安排。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宜结合老师的指点引导。
仔细阅读。
认真思考。
开展讨论。
从而感受济南优美的山水和作者对济南的钟爱之情。
感受作者运用语言的艺术。
获得应有的启发。拓展阅读。
加强读、写能力训练。[时间安排]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
知识具体。
内容充实。
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
但面面俱到的讲析却不利于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
因此。
应该让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之下充分的感知课文。
探究获取作者写景抒情的思路和巧妙的写作方法。
并能运用所学去阅读理解同类的文章。在教学上安排2节课的时间。
其中第一课时在整体感知、理清文脉的基础上重点研读第3语段。
鉴赏景物描述方法。第二课时体会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对突出事物形神特点的作用。
如揣摩喻体选用的精妙。与《春》在写法上的对比阅读。●○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会读会写“髻、镶、藻、贮”等生字。②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晴、设若、贮蓄、秀气、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③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境中的作用。
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2.能力目标①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
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②理解作者采用对比写法的作用。③培养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 教学难点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7. 哪个给我《济南的冬天》的教学方案 搞快!!急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伦敦 宽敞 水藻 济南 贮蓄 镶 响晴 温晴 安适 秀气

绿萍 澄清 空灵 水墨画 蓝汪汪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响晴 唤醒 空灵 境界 慈善 贮蓄 狭窄 澄清 设若 宽敞 着落

二、能力目标

1.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述的方法。

2.体会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三、情感目标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文章生动而真切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阅读时要注意体会老舍先生对济南山山水水的一片深情。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文章生动而真切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思路结构

《济南的冬天》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先通过对比,总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赞扬济南是个“宝地”。然后用了三段文字写济南的山,由济南的地理环境想象小山充满温情,再写到雪后的山景等。最后写济南的水,紧扣“暖”字来写,写出水的澄清和多情,充满赞美之情。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概括以上所写,与开头“宝地”相呼应并扣题。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写济南的天气。第二部分(2-结尾)具体写济南冬天的山水景物。第二段为过渡段。

三、情景交融的写法

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

作者对济南山山水水的深厚感情,一方面描写景物时做到了情景交融,另一方面,有时又直接抒发感情。阅读时应当细心揣摩,体会意境,并注意那些直接抒发感情的语句。如: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那些小山太秀气”都是直抒胸臆的句子。结尾一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看似平淡,却蕴含着“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的无限情意。

还有一些虚实结合的句子,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不仅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着作者的喜爱之情,阅读时也要注意体会。

四、清新朴实的语言

本文语言清新朴实,充分展示了作者散文的主要风格。

文中词语的运用十分讲究,如写济南的冬天没有大风,“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说济南的山坡上有小村庄用的是“卧”一词,恰当地渲染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传神地画出了小村庄和小雪的神态,就好像它们都有灵性一样;写“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一个“镶”字,就好像是山尖、小雪有意为之,而且好像是巧匠的妙手,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语言是那么清新朴实,好似拉家常一般,丝毫没有故作高深之态,但又非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而文中使用了大量口语,如“准保暖和”、“着落”、“干啥”等,富有生活气息,并且带有老北京的语言色彩。

五、比喻与拟人手法的运用

文章较多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了济南冬天的特点,寄寓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如不说树尖上落满了雪,而说“顶着一髻儿白花”,又比作“日本看护妇”,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诗情画意。又如写薄雪“害羞”的情态,写露出“粉色”容颜的山腰,等等,突出了它们娇美的情态和小山秀丽的景色。

六、预习指导教学方法建议

可以采用“画面再现法”。很多文质兼美的选文如画一般,预习时可让学生用画笔再现课文的内容。若能画出来,学生对课文也就理解了。预习《济南的冬天》,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画出“小山雪景”。

七、诵读训练教学方法建议

在诵读训练中,要指导学生把握好语势。语势是声情表达时的自然态度的流露,有时还伴以面部表情、眼神、手势、动作等肢体语言,具有渲染气氛、强化语感色彩功用。在课堂上要多进行情境描绘,把学生带入济南的冬天“温晴”的境界中,启发他们体会感情,再指导表情朗读,更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创意说明: 古人云: 学贵有疑。
有思考,才会有问题;有研究,才会有答案。能提出问题,其实就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语文课,就应让学生畅所欲言;课堂,应是展示学生个性的平台。由于这是一种新的尝试,教师可先收集整理学生的问题,然后提取有价值的问题经过讨论而逐个突破。
教学步骤:
一、导语(配乐,显示相关图片)
济南的美丽来自天然,山在城南,湖在城北,湖山而外还有七十二名泉,泉水成溪,穿城绕郭。
若是讲富丽堂皇,济南远不及北京;讲山海名胜,也比不上青岛;况且,它虽然是个大城市,可是不像上海与汉口那样完全洋化。它似乎真的是稳立在中国文化之上,一个不以跳舞和开香槟为理想生活的人,到了这里,自自然然会感到一些平淡和可爱的滋味。
老舍先生曾在山东任教达7 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称山东为“第二故乡”,他曾满怀深情地写下了《济南的冬天》。今天,让我们走进《济南的冬天》( 屏显标题) 。
二、听录音,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你能在文中找出一个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的气候特点的词语吗?
2. 济南不仅是个“宝地”,更是作者心中“理想的境界”,作者理想的境界是怎样的?
3. 作者用三个自然段写济南的山,每一段各侧重于哪个方面?
4. 作者写水,突出了水的哪些特点? 请你各用一个字加以概括。
屏幕依次显示:济南的冬天
老舍
温晴———有山有水( 理想境界) :
山:山形( 小摇篮) ; 山色( 花衣) ;城外远山(水墨画) 。
水:暖、绿、清。
总结:老舍先生写济南,未写众多的风景名胜,而是紧紧抓住济南冬天的特点“温晴”去写山、写水。
三、自由朗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
四、学生提出质疑,教师归类整理,重点讨论以下可能提到的问题:
1. 为什么拿“伦敦”“北平”与“济南”相比? 2.“济南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 3. 为什么把小山比作“小摇篮”? 4. 为什么说冬天是“慈善”的? 5.“最妙的是下
点小雪呀”, “妙”在哪里? 为什么是下小雪? 6. 为什么把城外远山比作“小水墨画”? 7. 结尾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何与题目“济南的冬天”的说法不一致?
五、课堂讨论。
六、语言品析:
1. 再次朗读课文,点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要求读出感情,并说明为什么喜欢?
2. 在美妙的音乐声中,齐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段。
结束语:冬去春来,大自然总是向人们展示她无穷的魅力,愿同学们用智慧的双眼去发现身边的美景。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这个教案围绕“朗读—品读—背读”三个环节设计。没有充分朗读,便品不出味道;品不出味道,背诵也便成了死记硬背,成了学生的负担。这个教案,教学流程简单,内涵丰富。与其说是一种教学法,不如说是一种阅读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生一点阅读方法比教学知识重要得多。
教学步骤: (说明:上课之前,可预先让同学们通过图书、网络等查找资料,了解有关济南的地理位置、风景名胜、风俗习惯等) 。
一、导入:
1. 请同学以“我所知道的济南”为话题,简介济南。
2. 老师从网上下载有关济南的风景图片。
二、听录音,要求: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明白文章蕴含的感情。
三、跟读,朗读,读出层次,读出感情。
四、交流讨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济南的深厚感情。
不求统一,以下可供参考:
1. 开篇通过对比,衬托济南是温晴的, 是个宝地。(足见对其珍爱)
2.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小摇篮。(温馨感跃然纸上)
3. 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带水纹的花衣。
4. 那些小山太秀气!
(以上3 、4 两句,娇小的小姑娘穿上花衣,那种喜爱不言自明。)
5. 这是一张小水墨画! (简单的色彩, 深厚的意蕴, 在作者的眼里,一草一木都富于情感,一切都是美的!)
6. 水也不忍得冻上。(“以我观物,万物皆着以色彩”,用多情的眼睛看水,水也有了感情!)
7. 自上而下, 全是那么清亮..蓝水晶! (水天一色, 晶莹剔透,充满生机!)
8.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点题,但却让人体会出欲罢不能、欲说还休的感觉,留下足够的空间,让读者回味。)
五、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这个教案是从陆军先生的《慈善的冬天———品读〈济南的冬天〉》里得到的启示。换一种读法,让人耳目一新。真正使人体会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愉悦。这种方式使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再创造的快乐。
教学步骤:
一、在充分预习、朗读之后,紧扣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特点来梳理文章。文章写济南,未写一处有名的景点,而是通过三个画面来表现济南冬天的特点。边读边讨论,完成:
小山摇篮图:
1. 理想的境界。
2. 山们:低声地说。(慈善如娘亲)
3. 人们:脸上含笑。
雪后初晴图:
1. 矮松:好像日本看护妇。
2. 山们:穿上花衣。(可爱似少女)
3. 薄雪:微微露出点粉色。
空灵水晶图:
1. 水藻:终身贮着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2. 水:不忍得冻上。
3. 垂柳:照个影儿。
4. 空中、半空中、天上:清亮、蓝汪汪。
除此以外,你还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整理课文内容结构吗?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二、你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 学着课文的写法,将你感受最深的特点描述出来。
[资料整合平台]
1. 作者简介:老舍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37 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极大的国际影响。1946 年赴美讲学。1949 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他勤奋创作,不仅有长篇小说,还写了大量的戏剧、散文、诗歌、曲艺作品, 被北京市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1966 年被迫害致死。
2. 冬 天
我们很喜欢,我们村里有一条美丽的山溪。溪上有一座石桥。溪岸边有梅树,有桃树。水底有彩色的溪卵石。水中有彩色的溪鱼,结成一群一群,游来游去。我们很喜欢,村里有一条美丽的山溪。
现在是冬天。下雪了。四面的山,有积雪。松树林的松枝上,有积雪。村庄的屋顶,铺着雪,村边的稻草垛上,铺着雪。
溪上的桥,好像一座白色的大理石雕成的桥。溪中的石,好像一块一块白玉堆叠在那里。站在桥上,站在岸边,看见我们村里溪流,有多么好看。呵,溪水中照着山的雪影,树的雪影,桥的雪影;溪水中照着村庄的雪影, 稻草垛的雪影。溪水中照着一个雪的世界。
使用建议: 可与《济南的冬天》进行比较阅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思考:
1. 本文多次用到“反复”的修辞手法,请举出一例,说说运用反复这一修辞手法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2. 本文写的也是冬天,但在写法上与《济南的冬天》有何不同?

创意说明: 古人云: 学贵有疑。
有思考,才会有问题;有研究,才会有答案。能提出问题,其实就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语文课,就应让学生畅所欲言;课堂,应是展示学生个性的平台。由于这是一种新的尝试,教师可先收集整理学生的问题,然后提取有价值的问题经过讨论而逐个突破。
教学步骤:
一、导语(配乐,显示相关图片)
济南的美丽来自天然,山在城南,湖在城北,湖山而外还有七十二名泉,泉水成溪,穿城绕郭。
若是讲富丽堂皇,济南远不及北京;讲山海名胜,也比不上青岛;况且,它虽然是个大城市,可是不像上海与汉口那样完全洋化。它似乎真的是稳立在中国文化之上,一个不以跳舞和开香槟为理想生活的人,到了这里,自自然然会感到一些平淡和可爱的滋味。
老舍先生曾在山东任教达7 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称山东为“第二故乡”,他曾满怀深情地写下了《济南的冬天》。今天,让我们走进《济南的冬天》( 屏显标题) 。
二、听录音,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你能在文中找出一个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的气候特点的词语吗?
2. 济南不仅是个“宝地”,更是作者心中“理想的境界”,作者理想的境界是怎样的?
3. 作者用三个自然段写济南的山,每一段各侧重于哪个方面?
4. 作者写水,突出了水的哪些特点? 请你各用一个字加以概括。
屏幕依次显示:济南的冬天
老舍
温晴———有山有水( 理想境界) :
山:山形( 小摇篮) ; 山色( 花衣) ;城外远山(水墨画) 。
水:暖、绿、清。
总结:老舍先生写济南,未写众多的风景名胜,而是紧紧抓住济南冬天的特点“温晴”去写山、写水。
三、自由朗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
四、学生提出质疑,教师归类整理,重点讨论以下可能提到的问题:
1. 为什么拿“伦敦”“北平”与“济南”相比? 2.“济南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 3. 为什么把小山比作“小摇篮”? 4. 为什么说冬天是“慈善”的? 5.“最妙的是下
点小雪呀”, “妙”在哪里? 为什么是下小雪? 6. 为什么把城外远山比作“小水墨画”? 7. 结尾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何与题目“济南的冬天”的说法不一致?
五、课堂讨论。
六、语言品析:
1. 再次朗读课文,点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要求读出感情,并说明为什么喜欢?
2. 在美妙的音乐声中,齐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段。
结束语:冬去春来,大自然总是向人们展示她无穷的魅力,愿同学们用智慧的双眼去发现身边的美景。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这个教案围绕“朗读—品读—背读”三个环节设计。没有充分朗读,便品不出味道;品不出味道,背诵也便成了死记硬背,成了学生的负担。这个教案,教学流程简单,内涵丰富。与其说是一种教学法,不如说是一种阅读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生一点阅读方法比教学知识重要得多。
教学步骤: (说明:上课之前,可预先让同学们通过图书、网络等查找资料,了解有关济南的地理位置、风景名胜、风俗习惯等) 。
一、导入:
1. 请同学以“我所知道的济南”为话题,简介济南。
2. 老师从网上下载有关济南的风景图片。
二、听录音,要求: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明白文章蕴含的感情。
三、跟读,朗读,读出层次,读出感情。
四、交流讨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济南的深厚感情。
不求统一,以下可供参考:
1. 开篇通过对比,衬托济南是温晴的, 是个宝地。(足见对其珍爱)
2.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小摇篮。(温馨感跃然纸上)
3. 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带水纹的花衣。
4. 那些小山太秀气!
(以上3 、4 两句,娇小的小姑娘穿上花衣,那种喜爱不言自明。)
5. 这是一张小水墨画! (简单的色彩, 深厚的意蕴, 在作者的眼里,一草一木都富于情感,一切都是美的!)
6. 水也不忍得冻上。(“以我观物,万物皆着以色彩”,用多情的眼睛看水,水也有了感情!)
7. 自上而下, 全是那么清亮..蓝水晶! (水天一色, 晶莹剔透,充满生机!)
8.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点题,但却让人体会出欲罢不能、欲说还休的感觉,留下足够的空间,让读者回味。)
五、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这个教案是从陆军先生的《慈善的冬天———品读〈济南的冬天〉》里得到的启示。换一种读法,让人耳目一新。真正使人体会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愉悦。这种方式使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再创造的快乐。
教学步骤:
一、在充分预习、朗读之后,紧扣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特点来梳理文章。文章写济南,未写一处有名的景点,而是通过三个画面来表现济南冬天的特点。边读边讨论,完成:
小山摇篮图:
1. 理想的境界。
2. 山们:低声地说。(慈善如娘亲)
3. 人们:脸上含笑。
雪后初晴图:
1. 矮松:好像日本看护妇。
2. 山们:穿上花衣。(可爱似少女)
3. 薄雪:微微露出点粉色。
空灵水晶图:
1. 水藻:终身贮着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2. 水:不忍得冻上。
3. 垂柳:照个影儿。
4. 空中、半空中、天上:清亮、蓝汪汪。
除此以外,你还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整理课文内容结构吗?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二、你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 学着课文的写法,将你感受最深的特点描述出来。
[资料整合平台]
1. 作者简介:老舍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37 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极大的国际影响。1946 年赴美讲学。1949 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他勤奋创作,不仅有长篇小说,还写了大量的戏剧、散文、诗歌、曲艺作品, 被北京市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1966 年被迫害致死。
2. 冬 天
我们很喜欢,我们村里有一条美丽的山溪。溪上有一座石桥。溪岸边有梅树,有桃树。水底有彩色的溪卵石。水中有彩色的溪鱼,结成一群一群,游来游去。我们很喜欢,村里有一条美丽的山溪。
现在是冬天。下雪了。四面的山,有积雪。松树林的松枝上,有积雪。村庄的屋顶,铺着雪,村边的稻草垛上,铺着雪。
溪上的桥,好像一座白色的大理石雕成的桥。溪中的石,好像一块一块白玉堆叠在那里。站在桥上,站在岸边,看见我们村里溪流,有多么好看。呵,溪水中照着山的雪影,树的雪影,桥的雪影;溪水中照着村庄的雪影, 稻草垛的雪影。溪水中照着一个雪的世界。
使用建议: 可与《济南的冬天》进行比较阅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思考:
1. 本文多次用到“反复”的修辞手法,请举出一例,说说运用反复这一修辞手法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2. 本文写的也是冬天,但在写法上与《济南的冬天》有何不同?

教学目标 :
1、流畅、感情充沛地朗读课文。
2、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形象化语言描写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4、培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初步疏通字词,较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借助网络和一切资料,了解作者老舍的基本情况、了解济南的基本情况。
3、准备朗读录音磁带和幻灯。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谈到冬天,大家都会联想到那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流以及那肃杀的气象;说到冬天,大家又会想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想起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总而言之,冬天给我们的感受是“寒冷的”、“白色的”,然而在北中国的济南,由于特殊的地形,冬天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到是那幺的“慈善”可亲、笑容可掬。今天,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冬天的温馨,欣赏那秀气的山,澄绿的水
二、朗读感知。
出示课题及教学目标。
1、播放范读录音 要求:
1)听准字音
2)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
2、指定一小组朗读课文
其余小组学生冥想(尽可能多的根据朗读再现画面)。
3、讨论,感知全文
1)济南为何“真是算个宝地”?
明确:济南的冬天在作家老舍与北平的朔风、伦敦的重雾、热带的毒日相比较后,给人感受是:无风、响晴和温晴,天气暖和安适,三面环山,山是温静、隽秀的;水是绿色、澄澈的。
2)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明确: 阳光朗照 温静
冬天的山 薄雪覆盖 秀气
城外远山 淡雅
冬天的水 水藻的绿 清澄
3)你是否觉得济南的冬天是“暖和安适”的?请讲述理由。
明确:暖和安适:
a. 济南三面环山,
b.“放在小摇篮里”
c. 山是阳光朗照,薄雪覆盖
d.水是不结冰的,清澈透明
e.济南人的表情、感觉、幻想及心情说明济南的“温晴”
4)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幺感情?
明确:老舍极尽笔墨,传神地绘山景、描水色,使得济南冬天的山、水、阳光、白雪……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那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浸透着老舍的喜爱、赞美之情。
四、自由朗读课文(或课文部分章节)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
古老的济南,景色秀丽,素有“家家泉水,户户插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老舍先生为了把这些美好的景色展现在读者面前,精心设计了景物构图,通过形象的语言,层层展现了景物形象。
1、指名朗读课文第3节——5节
思考: 这3小节中的景物各按什幺顺序布局构图的?
2、朗读下面的语句并比较它们有何不同?
A. 甲: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象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乙:山坡上,小雪覆盖不匀,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
B. 甲: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了点粉色。
C. 甲: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了
乙: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3、读下面的语句,揣摩红色字词的妙处。
山坡上卧着些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上,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4、小结:我们绘景时,要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合理的顺序(角度),通过极富有表现力的动词、修饰语、限制语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来状写客观之景(形似),另一方面要认真思考,对客观之景要经过内心感受、揣摩,融入主观的情感,使客观的景具有形象美、意境美(神似)。(着重强调写景时不能修辞、词藻等简单堆积)。
5、朗读第3——5小节
6、从3——5节中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仿写它。
7、小结仿写的注意点:
a、符合句式要求,
b、运用相同修辞手法
c、尽可能把原句中意境(情境)仿写出来
8、片段练习:描写夏(秋)一景,注意景物描写的五个注意点。
二、比较阅读
1、 比较《春》和《济南的冬天》的异同
同:抓住特征,安排较好的顺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营造了意境,景情交融。
异:《春》还从多种角度来描写, 另描写的内容不同
2、 比较《济南的冬天》与贾平凹的《冬景》异同
同:抓住冬天季节的特征,营造了意境,都有萌育春天的描写。
异:《济南的冬天》多济南山水的描绘,虚实结合。《冬影》多细节描写,有人物对话,实景较多。
三、作业
鉴赏自读课文37课《雪》第5节,分析作者如何构图和描写冬景的。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 舍
总特点 温暖安适
无风 北平朔风(寒)
响晴 伦敦重雾(暗)
温晴 热带毒日(热)
感受:温暖安适的理想境界
阳光朗照 温静
山 薄雪覆盖 秀气
城外远山 淡雅
水 水藻之绿 清澄

阅读全文

与济南的春天教学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