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视频设计 > 百教学设计

百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1-01-11 02:08:25

⑴ 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答。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得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同时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难点: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题目: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1.请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1)把谁看作单位“1”?

(2)今年的图书册数是去年的几分之几?

2.交流反馈。

方法一:

方法二:

3.小结。

方法一是先求出今年比去年增加的图书册数,再加上原有的册数就是今年的图书册数。

方法二是先求出今年图书册数是原有图书册数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出今年的图书册数。

【设计意图】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因此复习此类题目可以给本节课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利用知识间的迁移,学生能够很好地过渡到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自主探究学习教材第90页例4。

课件出示例4题目: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思考:

(1)这道题和前面那道题有什么不同?

前面那道题是“增加了”,这道题是“增加了”。

(2)你能试着独立完成吗?

学生试着独立思考,教师巡视。

(3)完成的同学同桌之间交流一下,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全班交流反馈。

方法一:

方法二:

(5)“原有图书册数”是单位“1”,“增加了”是增加了原有图书册数的。

方法一是先求出今年比去年增加的图书册数,再加上原有的册数就是今年的图书册数。

方法二是先求出今年图书册数是原有图书册数的百分之几,再根据百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出今年的图书册数。

2.小结。

(1)该如何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呢?

(2)通过再次对比得出: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与求比一个数多 (或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与解题方法是完全相同的,只是题目中的分数换成了百分数。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同桌合作、全班交流反馈的形式,经历观察比较、独立思考、得出结论的数学活动过程,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渗透知识之间相互迁移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知识应用

1.龙泉镇去年有小学生人,今年比去年减少了。今年有小学生多少人?

2.袁隆平是我国著名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11年,袁隆平指导的杂交水稻试验田平均每公顷产量达到近吨,比全国水稻平均每公顷产量多了约。2011年全国平均每公顷水稻产量大约是多少吨?

(1)请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2)交流反馈,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参赛作品共有125幅,一等奖6幅,二等奖占参赛作品的16%,三等奖的数量比二等奖的数量多4%。提出用百分数解决的问题并进行解答。(至少提出两个问题并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练习题,把学生所学的知识和已掌握的解题能力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既使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弄清了数量关系,又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了整合,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你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

你还有哪些疑问?

(五)随堂作业

独立完成教材第92、93页练习十九的第5、7、8题。

⑵ 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稍复杂的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2、能进一步理解百分数应用题与相对应的分数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3、增强应用意识,体会百分数在实践生活中的应用;
4、提高学生类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找准单位“1”,掌握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口算 3/4×4 2/3÷2/3 1+12%
(2)、20的3/5是多少? 30的70%是多少?
(设计意图:回顾“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以及百分数的相关计算,为新知做铺垫.)
二、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自主提问,生成问题.
1、教师口述信息: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
2、抽生复述刚才听到的信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记忆能力与良好的听课习惯.)
3、学生提出相关百分数问题,引入例题.
预设问题:①、增加了多少册? ②、今年有多少册图书? ③今年的图书册数是原来的百分之几?
(设计意图:动脑提问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去思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对课堂的关注,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二)、解决问题,引出例题.
1、出示例3:
师述:用刚才的信息加上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例3.
例3: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现在有多少册图书?
2、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1)、重点指导分析“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
引导:思考“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是什么意思?在那见过类似的问题?如果把12%换成一个分数你会解决吗?(我们可以借助解决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来解决百分数应用题.)等量关系是什么?(今年图书册数=原来图书册数+增加的册数)单位“1”是那个量?我们先求什么?(即问题①)求增加了多少册就是求什么?怎么列式?(1400×12%)(教师指导一个数乘百分数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以旧引新,借助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方法让学生从字面意义上理解“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的意思,注重知识的迁移类推,学习解题方法,给学生探索的空间,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式解答,强调过程的完整性.(抽生板演)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实际,让学生学习一些计算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
(3)、抽生说说算式的意义,回顾解题思路,说说解题的关键点是什么?(找单位“1”和等量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解题思路,让学生学习解题思路与方法.)
(三)、一题多解,拓展思维.
思考:解决这类问题还有什么方法?
(1)、提示:借助刚才提出的问题③思考.
(2)、学生独立思考列式.1400×(1+12%)
(3)、抽生说思路.
(4)、借助线段图分析“今年的图书册数是原来的百分之几?”
(设计意图: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同时让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
(5)、找准解决问题关键点.

⑶ 《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专生解决实际问题属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悟到真知来自生产和生活的实际。
教学重点:正确解答百分数乘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找出应用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法设计:铺垫孕伏法、分析讲授法。归纳总结法、巩固练习法。
学法设计:引导学生尝试,探索应用题解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1、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 2、口答。 3、解答。
二、导入新课:导入并板书课题。
三、探究新知:1、教学例4。
2、出示例4 : 六年级一班有学生45人,上学期期末跳远测验有80%的同学及格。及格的同学有多少人?
3、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4、学生自己解答:(指名板演)
5、与复习题3相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单位“1” 相同, 解题思路相同。
不同点:复习题3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是用分数表示,例4题第二个已知条件则是用百分数表示。
6、怎样算不及格的有多少人? (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引导思考、讨论、解答,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⑷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对事实、现象、规律性做出肤浅的理解,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数学规律性时就解错例题、应用题等。”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这样写道。为了实现这一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从教学设计入手,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即内部学习起点,还要考虑外部数据信息的提供,即学习的外部资料的有效组织。只有外部资料的合理整合才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数学学习过程才会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自主发展的过程,才能让每个学生在教学中都学有所获。总之,进行教学设计时既要仔细剖析学习的主体――学生,也要参透外部资料的源泉――教材,只有做到二者的“双剑合璧”,才能让教学设计更有效。
一、剖析学生,以生定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体现在学生身上。《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之上。”因此,为了让数学教学活动更有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实际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经验基础和就成为教师在教学设计前的首要研究对象。
1.分析学生已有经验,确定有效的教学起点。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因此,了解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及知识经验是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教师在教学前要通过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对于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了解掌握的程度如何,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学生在课上可能遇到的和可能会提出的问题有哪些,以此确定教学设计中哪些知识应重点讲解,哪些知识应略讲甚至不讲,找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新知识之间的连接点,也就找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在教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前,用谈话的方式了解到许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了对1000以内数读写的初步认识,会从100数到199,从200数到299,但每逢数到几百九十九时就不知该如何数下去了,而且几乎所有学生都知道数位顺序表中百位的左边叫千位,用学生的话说就是“千位比百位更厉害”,也就是知道计数单位“千”比“百”大。但对于“千”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比“百”大却不太清楚。根据以上对学生知识经验的了解,教学设计时我以学生熟知的“数位”知识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介绍已经学过的数位及计数单位,说说计数单位的由来(即为了满足计数的需要,10个一变成一个十,10个十变成一个百),师追问:有10个百该怎么计数呢?从而使学生体验用类比的思想推导出10个“百”变成一个“千”的过程,并通过计数器的演示加深对这一结论的理解。同样,从学生已有的对读数、写数的认识经验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100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最后在形式多样的数数活动中突破几百九十九到整百或到整千的知识难点。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才能使教学设计更合理、更有效。
2.分析学生认知规律,确定有效的学习方式。数学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再创造数学的过程,这一个过程必须由学生亲自完成,教师只能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不是支配者。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认知矛盾中思考、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在交流讨论中升华,为学生留出充分的思维空间。“克与千克”是二年级下册的内容,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在生活中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在数学知识层面上还是第一次接触,没有旧知识的衔接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外部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质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对质量单位还缺乏具体感知。考虑到这一点,我在教学设计时以学生感兴趣的“跷跷板游戏”引入课题,设计了自己猜一猜和掂一掂、小组内称一称和找一找、集体评一评和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以自主观察、组内操作并交流等形式,在大脑中形成“克”和“千克”的真实表象,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
二、参透教材,以书定教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式过程和数学思考方法。而现行的小学教材内容虽然是诸多数学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精心选择、反复推敲呈现出来的教学素材,但由于篇幅、载体等限制,其主要内容大都是现成的思维结果的系统表述,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考方法只是略显端倪。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前读懂文本、读懂教材,有把握和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构建教学方案,确保教整体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做到心中有“度”。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是整体把握教材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教学设计前要对小学教学标准中的总体目标、基本理念、设计思路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如新课标指出:数学教育,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的功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是数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小学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所有的数学活动都要在这个目标的统领下进行才有效。同时,课标中关于教学目标表述的“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词语的具体含义也要能够准确理解。
2.仔细阅读教师用书,做到心中有“书”。教材中素材呈现一般比较简洁,教师要想真正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和教学目标,就得仔细地研读教师用书中的教学目标、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评价等内容。弄清教材各部分内容的形成过程,在知识网络中的位置和地位,做到心中有“书”。如此,才能在教学设计时做到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做到既“瞻前”又“顾后”。
3.因地制宜,活用教材。教材因为编写媒体的限制,不能把一些动态的情境表现出来。因地区、学生的差异,教材的部分情境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时,教师在设计时就应创设、选择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情境与问题,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教学设计。例如: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教材上的例题多是些“各国跳水选手的得分情况”之类的学习素材,离学生生活较远,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故我选用了本年级4个班的数学期末成绩作为学生的学习素材,问:咱们班处在全年级第几?与第一名的班级相差多少分?由于是学生们熟悉的成绩问题,又与本班的荣誉有关,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很强,学习情绪高涨,都积极思考力求快点找到本班与第一名班级的差距。另外,教师还应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经验性的加工和处理,为学生提供生动的、丰富的、有层次性的学习资料。
总之,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和谐统一的过程。“教师”和“教材”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不能凌驾于“学生”和“学习”之上。教学设计只有以“以生定教”和“以书定教”这二者为基础,双管齐下,才能实现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阅读全文

与百教学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