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视频设计 > 秦的一统的教学设计

秦的一统的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1-01-10 17:22:07

A. 秦朝最后一统天下,从建立之处都称霸天下,它都经历了什么

秦朝的建立是基于周人的领土上,秦国在没有统一六国之前,只是一个小国,而且秦国并不像其他五国有着丰富的地理资源,秦国当时的地理位置十分险要,资源十分稀缺,还险些被魏国灭国了,还好有商鞅变法图强,然后就开始不断的崛起。在秦穆公时期,秦国广招天下能人组织强大的军队去西征最强大的部落陆浑戎,在击败了他之后,秦国又击败了强大的晋国,就这样秦国由一个小小的弹丸之地慢慢壮大,成为当时的四大强国之一。

最后就是秦始皇嬴政的上位,他任用李斯等贤人,看见天下因为战乱已经是满目疮痍所以决定统一六国,于是开始长达十年的统一霸业,最后秦始皇顺利的统一了六国,成为了我国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

B. 人民版历史教案哪种好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千秋功过秦始皇

1、探讨战国末年的基本形势,理解秦统一六国的必然性。 2、了解秦始皇在统一战争中的事迹,评价秦始皇个人在这场统一战争中作用。 3、列举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措施,分析和评价这些措施在当时所起 到的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从秦始皇的境遇、言行和功绩当中,深入了解秦始皇的突出特点和性格。 2、理解秦始皇与时代的关系,从而深刻感悟当时历史发展的主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 1、通过对秦始皇的了解,认识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2、从秦始皇的严刑酷法认识是否顺应民心是政权稳固的基础,而民众则是真正主宰历史 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教学重点: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主要措施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秦始皇
“秦王扫六合” 一、 秦王扫六合” 1、秦国崛起 、 公元前 4 世纪,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织,秦国经济由此得到较快发展。 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秦国成为当时的战国七雄中最为强大的诸侯国。 2、嬴政亲政 、 (1)公元前 247 年,13 岁的嬴政即位。按照秦国法律,国君到 22 岁举行冠礼,然后 才可以亲理政务。因此,在这一段时间中,秦国朝政由太后和相国吕不韦掌管。当时,吕 不韦被尊为“仲你” ,把持着秦国大权,权倾一时。 (2)公元前 238 年,嬴政亲政。此时,并以放纵 里。 3、离间敌国,远交近攻 、离间敌国, (1)秦王嬴政是一个有着极磊抱负和雄心的人,他亲政后继续其先辈开创的伟业,准 备并吞六国。他任用贤能的李斯、尉缭等客卿,重用王翦父子等著名将领,开始了统一全 国的战争。 (2)秦国的东进行动,对六国形成了很大的威胁。六国开始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 秦王采纳了李斯和尉缭提出的派遣大批间谍前往六国活动,用重金收买六国的大臣,扰乱 六国原定的计划建议,把收买敌国官员、离间其君臣关系与军队的进攻合起来。秦王还采 坶的罪名,免掉了吕不韦的相位, 强令他迁居蜀郡,吕不韦畏罪自杀。通过这些行动,秦王嬴政把政权完全集中到了自已手

纳了李斯和尉缭提出的建议:选择弱国、正面突击进攻路线,先灭与秦国接壤的韩国,再 向两翼进攻,最后灭齐国。 4、秦灭六国 、 (1)公元前 230 年,秦国派兵攻占韩国,俘虏了韩王安。韩国成为六国中第一个被秦 国灭掉的国家。公元前 228 年,秦国大将王翦大破赵军,占领了赵国国都邯郸,赵王也秦 军俘虏。公元前 226 年,秦军攻占燕国都城。公元前 225 年,秦军挖开黄河堤防,水灌魏 国都城,魏王向秦国投降。公元前 223 年,秦军灭掉楚国。公元前 221 年,秦军灭掉了东 方六国中最后一国—齐国。 (2)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前后总共花费了 10 年时间,终于实现了统一各国的雄心, 也适应了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 从此, 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大帝国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 1、创立皇帝制 、 (1)统一六国后,秦王立即着手组织群臣议定包括君主称号在内的一系列政治制度, 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2)嬴政创立“皇帝”这一尊号,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秦王自称“始皇帝” ,他的 子孙继承皇位,都按照次序用数字计算,称“二世”“三世” 、 ,一直传千世万世, “传之无 穷” 。秦王朝二世而亡,但“皇帝”的尊号,却长期为后代的封建统治者所袭用,成为封 建君主制度的一个专用名词。 2、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 (1)关于国家的政治制度,秦始皇否定了一些大臣提出的效法周王朝分封制、建立诸 侯国的建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并制定了一整套相应 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 (2)秦始皇建立了直属于皇帝的中央官僚体系—三公九卿制。 “三公”就是丞相、太 尉、御史大夫。丞相是中央政权机构中的最高行政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是 中央最高军事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军务;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并协助丞相处理政事。 三者分权独立,又相互制约,而大权最终集于皇帝手中。 “九卿”是听命于皇帝的九个主 管具体事务的官职。 3、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 (1)在地方行政方面,秦始皇把全国分成 36 郡(后来增加到 40 多郡) ,由中央直接 管辖。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郡守是一群的最高行政长官,而郡尉则掌管群内军务, 监御史掌管内监察。这样,郡守要受郡尉和监御史的牵制和监督,中央政府的权力更加集 中了。 (2)群的下面是县,县设县令。县令是一县的行政长官,受郡守的节制。县里设有县 丞和县尉。县丞是县令的帮手,掌管司法和税收;县尉主管军事和治安。此外在县的下面 还设有乡、亭、里等基层行政单位。这样,中央的命令可以一级一级地下达,一直到达乡 里。 4、中央集权制度 、 (1)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的实行,是更加皇权重要措施。在中央集权制的这种权力框

架内,三公九卿和地方主要官吏的任免,都要经过皇帝批准,官吏在任免权掌握在皇帝手 中,官吏不再是诸侯的臣属,而是直接对皇帝负责。同时,三公九卿和郡、县的主要官吏, 职责各有分工,相互牵制,难以形成一人专权的局面,这样更有利于皇帝对各级官吏的控 制。而且,皇帝还可以通过各级负有监察权之职的官员和每年年终对官吏的考核监察,加 强对各级官吏的控制。这样,从中央到地方,就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统治体系,确保了 皇帝对全国的统治,从而在全国形成一个空前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2)秦始后之后的历代封建王朝,基本上都沿袭了这各中央集权高度。 “大统一” 三、 大统一”政策的实施 1、统一文字 、 (1)秦始皇除了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外,还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 权巩固措施。统一文字是秦始皇统一举措的一个重要内容。 (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文字形体各不相同,这使各地人民在经济文化的沟通和交 流方面很不方便。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命令全国各地一律改用小篆。不久,隶书出现,后 来发展成楷书。 (3)文字的统一对于各地的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使得人们在进行社会活 动时不再受各地方音的限制,这对于全国人民共同心理和共同文化的进一步形成,具有深 远的历史意义。 2、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 、统一货币、度量衡、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货币、度量衡以及车轨都不一致,在当时经济生活中已经显出 了不便。 统一后, 这些形制各异的货币, 一律改用秦国的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称为 “下币” , 又以黄金为“上币” 。同时,又把商鞅变法时制定的秦国的度“尺、寸” 、量(升、斗)和 衡(称)的标准推行到全国,方便了各地的贸易往来和国家的财政税收。战国时,各国的 车轨宽窄不一,秦始皇规定车轨一律六尺宽,以便车辆可以在全国各地顺利通行。 3、大力发展交通事业和南征北战 、 (1)秦始皇为巩固其统治,还大力发展交通。他以国都咸阳为中心,修筑了通往全国 各地的驰道。在水路交通方面,疏浚了著名的鸿沟(今河南汴河) ,作为不路交通的主要 路线。秦始皇还命令监禄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了 起来。 (2)秦始皇还多次对匈奴和南越进行战争,巩固了北方和西南边防。为了抵御匈奴, 秦始皇征发数十万人修筑长城,把原来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举世闻名 的万里长城,有效地阻挡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 四、历史的余音 1、有所作为的古代帝王 、 秦始皇统一全国,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他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农业 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他采取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的措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 权机构。这是他作为一个封建时代政治家的杰出之处。 2、惟我独尊、专制暴虐的暴君 、惟我独尊、 (1)秦始皇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无限制地使用民力、物力,超出了当时人

们所能忍受的极限。秦朝时全国人口约 2000 万人,被征发修筑宫殿和陵墓、防御匈奴和 修长城的成年男子就有 200 多万人,超过了全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为了修建宫殿、陵墓 和满足其奢侈的生活,秦王向民众收大量的赋税,造 成“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力不 织不足衣服”的悲惨景象。 (2)迷信法家轻罪重罚理论的秦始皇,为稳固其统治,还制定了严酷的刑法。当时仅 死刑处罚就有弃市、腰折、车裂等名目;罪名较重的犯人,连他们的亲属也要被一并处死。 当时被施以刑罚的民众数量惊人,仅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所征用的刑徒就有 70 万人。 秦始皇以轻罪重罚威慑人民,甚至赴劳役误了行程的人都要被处死。 3、秦朝暴政而亡 、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在声势浩大的第五次出全国时,死在沙丘平台,宦官赵高和丞 相李斯矫诏立胡亥为秦二世。第二年,陈胜、吴广起兵反秦,三年后,秦朝覆亡。

C. 速求:秦朝统一的教学设计

《秦朝的统一》教学设计 成都市实验中学 吴启明 一、教学思路:秦始皇是一个能引起学生强烈关注的历史人物,在设计教学时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本课教学,从感性的材料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改变课堂形式以答记者问的形式介绍中央三位大臣。利用绘制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注重在新课理念下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要有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正确态度,有求知的强烈愿望和激情,以及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二、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目标:记住秦统一中国的时间;记住秦朝的都城,最高统治者称号,理解秦统一的意义和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初步认识秦中央集权的基本内容。(二)能力目标:会识别图片,会制作表格。通过合作学习,开拓视野,在开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在交流的过程中取得进步;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初步分析相关历史资料。(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初步认识统一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三、教学内容分析:课标的内容: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本课地位:统一是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本课重点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难点是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的理解。从初中生的实际出发,方法的训练比结果的获得还要重要。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统治者承继和发展,对以后封建王朝产生重要影响。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不但起者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占据重要地位。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较浓,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喜欢接触与历史有关的课外知识,喜欢讨论,就所学的观点进行探讨和争论,思考问题时需要历史感性材料的支持。一部分学生受当代影视作品的影响,有明显的不准确表达或偏激的观点,需要在教学中澄清历史事实,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简单的运用,一部分学生具备透过历史发现规律的可能,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多取决于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究程度。教师的课题应充分调动这些学生的带动作用。五、教学方法:图示法、讨论法、讲解法、读书指导法 六、教具:地图册、《战国七雄示意图》、秦始皇画像,奖品若干教学时间:40分钟(两课时)七、活动评价表使用要求:1、使用理由:教学目标的实施,关键在于课堂的利用效率,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设计往往达不到效果,问题就在于监督课堂的手段的缺乏,本堂课教学以小组、个人评价表的形式,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扩大教师的调控范围,让组长也负责,实施中应善于利用此表。让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2、小组评价表使用要求:组长负责组织组员参与活动,选出学生代表发言。相互交流,交他组评议,课后教师综合打分。3、个人评价表使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本课的各项教学要求的个人活动,配合小组内其他组员积极参与讨论,交组内成员进行评议。八、学习过程(学生在小学历史课或社会课上对秦灭六国和秦始皇的史事已有所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较多的活动。)师:在第二主题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由于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奴隶制废除了,封建经济和军事力量增强了,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建议在事先画好的《战国形势》板图上填上七国的名字)。奠定了后来秦灭六国的基础。今天,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我们以分小组的形式学习本课。教学过程原因和目的活动一“秦王扫六合”:10分钟通过制作秦灭六国示意图的活动,让学生思考相关问题,了解秦统一的过程。教师:请学生看李白的诗注意区别“六”的两种读音和意思。六合:天地四方。六合:地名。课题引自李白的诗。意思是指秦王灭掉了其他六国。师:我们在前一个学习主题中已经学习了秦国的相关内容,同学们想一想秦国的实力远远超过六国,靠的是什么?生:(齐答)商鞅变法,变法废除了旧制度,建立了封建新制度,秦军的战斗力大大增强。师:对,正是大刀阔斧的改革使时机来临,请看51页秦始皇像说一说你所了解的秦始皇(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收集秦王嬴政的资料。)生:分组交流,推荐代表发言,记录在小组活动标准上,以备查。(1分钟)学生见解:学生一、课本上的秦始皇画像,它画出了秦始皇千古一帝的风貌和神韵。画像上的秦始皇目光炯炯,虎视眈眈,威严而又傲慢的神态,流露出了当年威征六国、一统天下的勃勃雄心;他头戴冕旒 (冕是古代帝王所戴的礼帽,旒是礼帽前后垂挂的玉串),身穿龙袍,腰佩宝剑,这身打扮显示了他那唯我独尊、君临天下的帝王身分。学生二: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颂扬秦始皇的诗句《古风》,正好是对这幅画像的生动的写照。学生齐读李白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学生三:秦王嬴政十三岁就继承了王位,二十二岁亲理政事,在这一点上我很佩服他。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假如你是秦王嬴政,你将采取什么办法进行消灭六国的战争?思考后请回答。学生一:先攻打较弱的小国,再去攻打大国。学生二:先派间谍打入敌国内部,再派大军去攻打。师:(鼓励大家多角度思考)总结为秦王嬴政克敌制胜的策略就是1.先打弱国韩国,一个个地消灭,直至统一,2.采用内外结合的方式,从内部瓦解敌国。师:下面请大家来绘制六国统一的顺序图,学生根据课本内容或地图册,指出秦灭六国的顺序(提示:主要按“远交近攻”的策略)韩、赵、魏、楚、燕、齐。(小组活动) (2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十年间,发动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灭了六国,完成了统一。利用导入新课时已经填上了战国七雄名字的板图,边讲边擦,按照韩、赵、魏、楚、燕、齐的顺序,灭一国,擦去一国的名字,直至六国都已擦去,图上只剩下了“秦”一个国名。教师可以把板图上原来的“秦”国名擦掉,改用红笔在板图中央写上一个大的“秦”字,旁边注上“公元前221年”。 “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一大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第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在有的时期呈现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第二,秦的统一,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活动二:“皇帝制度的建立”:10分钟学生乙以记者的身份作一次采访,请始皇帝(学生甲扮演)介绍秦朝的机构设置情况师:秦始皇在历史上的功绩不仅仅是称帝前灭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而且还在于他在完成统一之后,又为巩固统一制订和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措施。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便是其中最主要的措施之一。(讲这一内容时,让学生看秦始皇像,并要求学生记忆掌握。)再一次明确角色完成后学生乙(记者)问:请问秦王您怎么称呼?学生甲(始皇帝):自我国天下一统,民顺政和,昔三皇五帝威震天下,朕应仿效之,就叫“始皇帝”吧。以后天下由子子孙孙世代继承,二世、三世,永传万代千秋。 学生乙问:您打算如何治理社稷江山?学生甲(始皇帝):朝廷内自不待言,朕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事、监察。只是地方广阔土地,阅读51页小字,帮朕想个办法?是沿用分封旧制,还是李斯所言的郡县制。学生分组讨论,畅所欲言,自圆其说即可(1—2分钟)教师巡视参与。教师提问:众位有何高见,不妨说来听听。学生一:六国初定僻远之地无人管理,不如请陛下封诸皇子为王;学生二:为免西周分封之祸,使天下太平,只能建立郡县,皇子功臣给予重赏即可。学生甲(始皇帝):有道理,就用郡县制吧。教师:下面我们来参加一场竞选述职演讲,由三名同学竞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职位,并说明你具备的优势条件。学生见解:学生一:我将参加丞相一职的竞选。丞相是管理行政的,之所以竞选是因为丞相位高权重,有成就感,其次,我本人擅长观察周围的事物反应灵敏。学生二:我将参加太尉一职的竞选,太尉是主管军事大权的,因为我平时就喜欢打打杀杀的军事游戏,在班里是有威信的,我将履行职责。学生三:我竞选的是御史大夫,是负责监察的,有我在国家才会安宁,因为贪官污吏最怕我。教师小结:刚才三位同学的发言都很好,我希望他们今后能胜任工作。发挥自己的特长。学生乙小结: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②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全国政事,他们都由皇帝任命;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郡守,县的长官县令都由皇帝任免,他们在地方上直接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使西周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被郡县制所代替,大大地减弱了地方对中央的独立性。秦始皇通过这一整套专制集权制度,把全国一切大权控制到了皇帝手中。这种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请各小组给其他组的发言打分。 皇帝御史大夫丞相太尉 中央郡县里亭 活动三:小制作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简明示意图,(10分钟)教师建议学生:示意图应反映皇帝,中央政权,地方政权的地位及相互关系形式自定,力求科学、美观。结合活动表现各组、个人填写评价表附:在中央:活动四:“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10分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存在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如果我们能够加以适当的补充和揭示,学生就能够对秦统一后所处的历史环境和面临的问题有真正的了解,因而也就能深刻理解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其得失。步骤:1、投影展示战国时期货币图片,教师补充介绍或说明2、算一算:模拟战国时期不同货币间的兑换3、穿越时空隧道:扮演秦国商人思考问题4、想一想:替秦始皇出招,解决现实问题5、议一议:利用资料,创设历史情景,发表个人观点或见解活动过程:1、展示战国时期货币,投影战国时期货币图片或展示战国时期货币仿制品。 教师: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各有特色。齐、燕通行的刀币,是从实用的刀子变化来的。韩、赵、魏通行的铲币,是由古代除草的农具演变而来。楚国通行的蚁鼻钱是从贝壳型的铜币演变而来的。周、秦用圆形的钱。秦统一六国初期,各国货币仍在继续流通,这就给秦国人带来了不同货币间兑换的现实问题。2、模拟战国时期不同货币间的兑换 教师:(投影展示)假如1个圆形钱换3个铲币,4个铲币换5个刀币,2个刀币换1个蚁鼻钱。提问:(1)1个圆形钱能换多少蚁鼻钱?(2)1个蚁鼻钱能换多少铲币呢? 学生:(1)1个圆形钱能换15/8个蚁鼻钱。(2)略。3、提问:穿越时空隧道:假如我是秦国的一个商人,货币的不统一可能会带来哪些不便? 学生甲:货币不统一,人们生活不方便,如购物、旅游、住宿、吃饭,到一个地方要换不同的货币,又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学生乙: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的货币换算很繁琐。度量衡的不一致,经商往往容易亏本,加剧了商人的经营风险,从而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学生丙:不利于国家税收的征收,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挫伤生产者的积极性。 学生丁: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等。4、想一想:作为秦始皇应该怎样解决货币不统一带来的不便呢? 学生:我想作为秦始皇应该统一六国的货币。如果人们使用同一种货币就不会有繁琐的货币换算问题了,也不会有这么多的麻烦。教师:同学们太聪明了。当年秦始皇就是这样干的。教师小结:请同学们看书53页想一想秦统一了哪些制度?(学生回答)教师解释度量衡具体指什么?并写出以下副板书以引起学生注意:度量衡度(长度):尺、丈 量(容量):斗、升 衡(重量):斤、两
小篆:教师利用秦统一文字示意表指明各国文字差异大,秦统一后小篆成为通用字体,并以方形砖内的文字指出含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说明歌颂秦统一天下,巩固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最后,可以结合课本上秦始皇的画像、文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指出:秦始皇顺应历史的潮流,人民的愿望,完成了统一,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他在历史出了巨大的贡献。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五、各组统计评价表的得分,推选学生代表,领取奖品若干 破题,明确学习主题 导入新课,新旧知识连接 以图说史,培养解图能力,利用活动记载表组织学生参与 开放式提问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知识的提炼加工,学会历史示意图表 学生填写个人活动评价表,自我评价机制的使用。 小结本目,突出重点 表演是一种极好的学习方式,贴近生活,响应积极,对现场表演的失误也应给予鼓励 竞选是初中学生喜爱的形式,可以将历史形象化、具体化,对其人格成长有益。 鼓励是学生的兴奋剂 小结本目 互评方式加强合作学习 图文转化能力训练,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有个性的学生创作,体会成功的喜悦。 体验秦国百姓的生活,在上“统一货币”这个环节时引进了创设情景教学的方法从而使历史课变得更加真实可信,学生也更加喜欢。 分析产生货币问题的原因,引起学生思考 具体举例,加深印象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多角度思考答案。 请小组长给参与学生在个人活动表上打分 附1:小组评价表评价项目参与态度合作能力成果展示总体评价项目满分10分10分10分30分评价标准小组成员积极参与,组长认真负责小组和谐相处,工作效率高小组成员发言条理清晰,论据充分有力小组团结、活动高效得分本组5分5分5分 他组5分5分5分 附2:个人评价表评价项目参与态度合作能力归纳能力成果展示小组评分总体评价项目满分10分20分20分20分30分100分评价体系积极参与每一次活动,认真阅读书籍资料,按时收集整理资料与小组其他成员配合愉快,能积极进行交流,共同探讨问题,与同学相互提供所需资料阅读材料时认真作好笔记,并学会提取自己所需材料,将其按照自己所需进行整理,作到条理清楚能够通过不同方式展示自己获得的知识,并介绍自己所得所想见《小组评价标准》积极参与,合作愉快,收获丰富,乐于展示得分自评5101010 他评5101010九、教学反思:成功之处:首先,拟定小组和个人的具体活动细则,使每一个人明确将完成的事,其次,分组活动时步骤明确,先理出要点再安排具体的人物,第三,由于评价体系的明确,本课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并加深他们对课本内容的理解。活动课的成败,关键在于有效地组织学生参加所学内容的创新设计,整合教学体系,为教学呈现出新的思路。在本课的设计中,采用四段的方式,从具体事件引发学生兴趣,了解统一的重大事件,加深对秦始皇的认识;皇帝制度的建立学生理解较难,采用答记者问的方式,解决课文难点,将知识以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学生使用“小组评价表” 和“个人评价表”后,学生学会听取他人的意见,调整了学习思路,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不足之处:第一,学生动手绘制中央集权示意图是在了解前面内容之后的具体运用,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尽可能地制作不同形式的图表;其次,巩固统一的措施,内容较多,时间上不易控制,就采用突出货币带动其他的设计方式,节省了时间,但文字的统一显得力量不足。此外,初中生对政治经济理解困难,教师只有降低标高,尽量使用生活中通俗易懂的词语,教学效果才会显现。

D. 秦一统六国后为建立民族共同体而采取的最具深远意义的举措是什么

简单的来讲就抄是车同轨书同文,废除过去陆国使用的大小不一的度量衡和各国文字,统一使用秦朝的度量衡和小篆。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周天子的威望下降,所以当时的诸侯国各有自己的文字和一套度量衡,不仅使得相互文化交流传播慢,更导致普通老百姓的民族意识不强,他们会知道自己是哪一个国家的人,但是不会认同是周朝的人

E. 大班教案《中国历史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F. 秦兵马俑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海门市实验学校 抓四字词语

秦兵马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秦兵马俑》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五下第四单元一篇精读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强盛辉煌的历史,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这篇课文,从两方面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一是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二是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描写细致。特别是介绍兵马俑的两个特点都用了总分的写法,学生很容易理解。教学时引导学生多读,理清课文脉络,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清课文脉络,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学习第二自然段,感受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难点: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学习第二自然段,感受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整体感知。
课前播放歌曲《秦王扫六合》
1、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你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指学生说。
2、同学们说的对,歌曲《秦王扫六合》讲得就是秦始皇打败齐楚燕赵魏韩,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秦帝国已经成为过去,然而,1973年出土的秦兵马俑却把我们带到了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古战场,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秦兵马俑》,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感受一下2000多年前浩浩荡荡的地下军阵---秦兵马俑!请同学们按自读要求读课文,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1、出示初读要求。PPT2
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②想一想:这篇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具体介绍秦兵马俑的?
2、检查初读效果
(1)生字词语。PPT3:师:这是本课的生字词语,你们会读了吗?
拱形 擎着 铜戈 跪军吏 模拟 战靴 队伍
①指名读,相机正音。
②指导书写。
(2)这篇课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运用了许多四字词语,显得句式整齐,铿锵有力增强了表现力和感染力。PPT4
战车千乘 勇武干练 惟妙惟肖 (多音字)
“战车千乘”的读音。师:“乘”这个字有两个读音,(PPT打出两个读音),当读chéng的时候,当表示利用某个机会做什么事时,可以组“乘机”。当读另一个读音shèng时,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千乘之国。
神态自若 神态各异 若有所思 (再说几个描写神态的词语)
南征北战 所向披靡 久经沙场 (读出豪情)
举世无双 享誉世界 绝无仅有 (对秦兵马俑的评价)
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3)指导读长句,引导学生关注写作方法。(首尾呼应)
1、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用上“举世无双 享誉世界 绝无仅有” 对秦兵马俑做出了高度概括的评价,用横线划下来,读一读。
2、生汇报交流,师适时指导读。
(1)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2)秦兵马俑∕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想一想:世人之所以对秦兵马俑这么高的评价,课文主要从哪两个方面具体介绍秦兵马俑的?请你快速默读课文。
2、学生快速读课文。
3、交流。(板书: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4、是哪个句子告诉我们这个信息的?(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人们把这么高的评价给予秦兵马俑,是因为兵马俑不仅——生答规模宏大,而且——生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5、它是一个什么句?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中心句,起到概括全文的作用。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规模宏大,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第三自然段应放在上面还是下面,为什么?
五、抓住“过渡”,感悟 “宏大”。
1、师:这节课我们先来领略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
(1)自读第二自然段,找找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你是从哪几方面体会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的?
(3)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点拨。
(1)总分
(2)面积大 引读描写一号坑的句子,联系生活感受规模宏大,并引导学生朗读。一号坑的大,你感受到什么?读!
数量多 同学们带着你们的惊讶读一读。
气势壮 出示几幅图,引读“一行行,一列列……”这句。(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想象来读这句话)
(3)说明方法主要是列数字、作比较、写感受
4、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出示句子: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折服”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而折服?指导朗读。你能给它换一种说法吗?并体会哪种说法好。
5、看着这一行行、一列列栩栩如生的兵马俑,你想到了些什么?、指导朗读最后一句。
六、激情升华
同学们想亲眼目睹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秦兵马俑吗?(学生观看秦兵马俑视频)PPT
总结:让我们下一节课继续走进秦兵马俑的世界,领略千古一帝威震六国,一统天下的雄姿。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熟读课文
2、搜集秦兵马俑的相关资料,把自己感兴趣的记录下来,下节课交流。

阅读全文

与秦的一统的教学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