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动手实践,感悟周长
1、摸一摸
(1)请同学们拿出课前采集的树叶,选择一回片你最喜欢的,答先摸一摸它的面,有什么感觉?(滑滑的)那你们能不能像小蚂蚁爬树叶那样摸一摸它的边线。
(2)学生进行摸树叶活动。
(3)谁愿意到前面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摸树叶边线一周的?
(4)学生展示,(边说边摸)。
2、描一描
(1)刚才你们摸了树叶的一周,那你能不能把树叶的一周描下来?(能)请同学们拿出彩色笔,描一描吧!
(2)学生进行描树叶活动。描完之后,同桌互相看看漂亮吗?
(3)谁愿意到前面来描一描这片大树叶的一周呢?(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描树叶模型的一周)。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描的?(让学生用手指着,说出从哪里开始,又从哪里结束。)拿下树叶模型,大家看漂亮吗?
(4)你们和他描的一样吗?有不同方法的同学请举手?(找一名同学再来描一描,说一说。)
小结:同学们都看到了不管你们怎么描,都是沿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是吗?
『贰』 小学三年级数学什么是周长的教案
《周长的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4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操作中感受、体验、探索图形的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
2.在实际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圆形的钟面卡片,国旗的卡片,蝴蝶标本等。
学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标准五角星、圆形的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巧用“周”字,引导探索“周长”的含义
(一)谈话引入
课始,教师采用机动灵活的方式引入“周”字,并板书:周。
师:大家知道这个“周”字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的回答有:一星期、一周;周围、一圈儿;人的姓氏;等等。
(二)揭示课题
师: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知识就与这个“周”字密切相关。
(教师把树叶、国旗卡片、钟面卡片、蝴蝶标本及三角形、正方形、菱形、标准五角星形的卡片贴于黑板)
揭题:我们要研究的就是这些图形的“周长”。
补充板书:长(完善课题“周长”)。
[巧妙的引入,唤醒了“周长”在学生大脑中的第一认知经验,激发了学生在此基础上的大胆猜测,推理和实践的主动探索的愿望,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三)猜测,探索
师:猜猜看,这些图形的周长有可能会跟“周”字的哪种意思有关?
生推测:与“周围”“一圈儿”这种意思有关。
师:那么,照大家的这种理解,树叶的周长应该是指它的……?请学生在实物上指出。
(四)归纳认识
师:这些图形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自己的周长。那么,“周长”究竟是指这些图形的什么?能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试一试!
生1:比如三角形的周长就是它三条边的长度。
生2:周长是一个图形所有边的长加起来。
生3:像圆形,没有直直的边,它的周长就是它一周的长度。
……
看书对比课本上对周长的描述,在交流中理解“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尝试着表达对周长的理解和认识,学生要经历独立把自己对图形周长的零碎的表象认识归纳并表达出来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操作活动,自主体验“周长”的意义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们有办法知道上面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吗?
生:可以量一量。
师:你有信心测出上面这些图形的周长吗?
[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在操作中才能更进一步体会周长的意义,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探索空间和发展空间。]
(二)渗透要求
师:老师为每人都准备了如下一张“智慧小手测量单”,先看一看。
长方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方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树叶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圆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角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头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角星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腰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胸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引导:这里有好多活动是一个人很难完成的,你可以找个搭档,共同完成这些活动。充分利用你现有的学具和测量工具完成这些活动,并记录下数据。比一比,哪些搭档配合得默契,完成得更多!
『叁』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周长是多少》教案教学设计
数学活动课,无可避免地有着一个共性——热闹。生动有趣的情境,五花八门的学具,足以让孩子们“小脸通红、小手直举”,教师更是在教学设计上费尽了心思,所以很多活动课,乍一听都是成功的,可仔细品味,总觉得似乎还不够味,或者说听完之后味道便散了,有时甚至难以再忆起,那么能否有一种味道留于唇齿之间,忆之弥香呢?在《周长是多少(实践活动)》的教学中,我作了一些尝试,尝试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一种温暖的美丽,尝试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一种策略和一种思想。
案 例
课前游戏
反口令:坐下,起立,坐下,坐下,起立,下课,(班长:坐下)
师宣布游戏结束,微笑问候。
【点评:笑是温暖的,学生从未尝试过用微笑来问候,觉得新鲜有趣之余,更是在和教师微笑着对视的那一刻拉近了师生的情感距离。】
活动一 想一想
1.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师出示小黑板,露出图形的一部分,让学生猜是什么图形。
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
指名回答: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呢?
【点评:猜图形,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的全部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2.其他图形的周长计算。
(1)量线的长度求周长
师:同学们学得真棒,陈老师送你们一个礼物。
师出示红线(长100cm)围成的心形。
师:希望你们能用一颗装满爱的心认真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认真对待学习的每一天、每一堂课。
问:那这颗爱心的周长是多少呢?
指名回答。
师将红线拉直,拿出较长的尺(50cm),请学生说量法。
师拿出较短的尺(20cm),请学生说怎么量。
师:那如果尺子更短一些,该怎么办?
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要善于“变”(板书),变一种想法,变一种做法,很多本来复杂的问题通过转变就会变得更简单、更巧妙!我们学数学不光是学做几道题,而是要学会怎样更灵活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点评:这个环节中教师利用一颗红线围成的爱心进行了爱的教育。量红线长度时,教师故意设计了尺比线短的情况,渗透“转变”这一解题策略。】
(2)平移求周长。
师出示P69量一量的左图。
问:它的周长怎么求?
小小组讨论,汇报。师演示平移过程。
出示量一量的右图,同上教学。
问:这道题和前面一道题有什么不同?
师:刚才两个图形通过边的移动,求周长就变得非常简单了。
【点评:本来复杂的图形,通过平移,“变”成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了“转变”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活动二 摆一摆
师:陈老师觉得,学会合作也能让我们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下面一个活动就需要小小组合作,看哪一组最会合作,完成得最快。先听好要求,每组都有10根3cm、10根5cm的绿色纸条,请每个同学围出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并口算出它的周长。同组同学尽量不要摆得相同,摆之前一定要先商量好哦,开始吧。
『肆』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周长是多少》教案教学设计
《周长是多少》教学设计
课题: 《周长是多少》 授课老师: 授课内容: 教科书第 46~47 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我处的认识和对图形周长含义的理解, 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在操作实践、交流讨论和解决总量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考及合 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准备:挂图、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还学习了周长的概念。 幻灯展示:指出下面图形的周长。P1 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出示课题:周长是多少 P2 二、操作实践,解决问题 1、读一读: 学习目标 P3 (1) 、进一步让同学们掌握周长的计算。 (2) 、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用平移 的方法巧算周长。 (3) 、开拓思维,计算周长。
3 厘米
3 厘米
7 厘米 3 厘米
学生操作,汇报交流。 2.比一比 (1)谈话:同学们都自己动手求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老师这里有两个图形(多 媒体出示) 同学们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先估计下:哪一个图形的周长长一些?请同学们验证下自己 的猜测。 学生尝试测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①你是怎么想的? ②准备怎么算?
5 厘米
4 厘米
6 厘米 5 厘米
提示: 这两个图形不是规则的正方形和长方形: 进行如下转化:
5 厘米
4 厘米
6 厘米 5 厘米
转化后,周长变了吗? (PPT 动画演示:这两个图形转化为长方形、正方形的过程)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2)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 ,它的周长是多少?,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完成计算过程。 3.画一画 一个不规则的跑道,如下图(PPT 展示)
a
20 米
b c d
20 米
你能算出它的周长吗?你是怎样想的?告诉大家。 三、练习小结。 1、完成 PPT 中的两个趣味题 2、通过刚才的四个活动,你对周长又有哪些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