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视频设计 > 传播教学设计

传播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1-01-07 18:45:07

⑴ 小学科学教案:《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案例

一、观察引入:
1、师:同学们,科学课非常重视观察。请你们观察黑板,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打开手电,光斑落在黑板上。)
2、师:光点哪里来?(手电)
谁来用手指来演示一下手电发出的光是怎样照到黑板上的呢?我们来猜一猜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猜测:”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光是怎样传播的。”
4、生活中有哪些事实、现象能说明我们的想法?
预设:
(1)夜晚,我发现汽车前灯射出来的灯光是直的。
(2)白天,阳光穿过树叶的光是直的。
(3)看表演时,我发现舞台上的灯发出来的光是直的。
……
5、观察图片:老师也找了些图片,他们能不能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二、设计实验方案
1、师:同学们讲的是头头是道,但是科学是讲证据的,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们的观点,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吗?
2、学生讨论实验方案。
3、学生汇报实验方案。
预设:
(1)用手电筒照射光盘中间的圆孔,观察白屏上的现象。
(2)用手电筒照直空心管,再把空心管变弯用手电筒来照,观察白屏上的现象。(可用带弯头的吸管)
……
(3)学生说到书29页的实验方案,请大家看实验单。
①仔细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法。
②该注意什么?(三个孔必须排在一条直线上,这里可以看幻灯片的演示;距离为5厘米;完成作业:用箭头标出光前进的路线)
③这两个小实验有什么不同?
三、实验研究,深入拓展
1、学生进行实验。
2、汇报实验情况和结论,并展示。鼓励其他同学想到的别的实验方法。介绍。
3、前面我们猜测:光是直线传播的吗?经过这么多方法的反复验证,“板书:反复验证”我们可以下个结论吗?板书“结论:光是直线传播的。”
5、请看黑板:你知道科学家平时是怎样进行研究的吗?
(指名学生看黑板小结)
6、师:今天我们象科学家那样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祝贺你们!
7、(展示幻灯片路灯)你能否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个现象?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亮,在背光面后方形成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子。)
8、出示知识点: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9、回顾。
四、课外拓展,挑战自我
师:刚才我们做实验时用了3张带孔的卡片,课后,你能用上10张,15张,甚至更多的卡片排成一条直线,用手电筒照射能在屏上找到光圈。卡片摆得越多越厉害。你们有信心吗?
五、板书设计
问题:光是怎样传播的
猜测:光是直线传播的吗?
反复验证
结论:光是直线传播的

⑵ 光是怎样传播的的教案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知道推测要有依据;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二、教学重、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三、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课件,镭射笔 。
学生分组实验:手电筒、3块带孔塑料板、白屏。
自选活动材料:空心塑料管、吸管等。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清晨,太阳冉冉升起,万丈光芒映红了朵朵朝霞,给大地带来了光明和色彩,夜晚,华灯齐放,世界依然是姹紫嫣红,五彩缤纷。这样多姿多彩的美丽世界,是谁的杰作呢?(光)课件出示图片
嗯!我们要看清这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 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
2、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从光源发出的光又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课题:光是怎样传播的)
(二)、提取生活经验:
1、教师 :悄悄打开镭射笔,光斑落在黑板中间,问:仔细观察,现在的黑板与往常有什么不同吗?
生观察到光斑,马上会意识到老师手中有镭射笔(学生俗称激光笔),课堂气氛开始活跃起来。
老师手中的镭射笔发出的光,是怎么照到黑板上的呢?谁能上前来演示一下?
导:这位同学认为这条路线是直的,大家同意吗?(你说,) 那也许它是弧线形,或者是S形、螺旋形的呢?(教师在此用手辅之以弧线形、S形、螺旋形动作)
2、你们认为光可能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你看到的平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能支持你的想法呀?
学生自由发表。
3、师:刚才几个同学说的很有道理,老师也找了些图片,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出示幻灯片)
生讨论
(三)、自主设计实验验证:
1、师:实践出真知。今天,我们就用桌子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但是要注意不能用眼睛直对很亮的光源,不然会对眼睛有伤害哦!
2、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实验设想,(教师适时出示弯管和直管,请学生来证实光是直线传播的。)
展示实验成果。
(四)、深入探究过程
1、现在让我们当一次小科学家,研究一下,怎样能让光通过三个小孔在屏上留下光斑?老师在这里也为大家准备了一组材料(教师随机出示,分别是一个手电筒,三张有小孔的纸,一张没有小孔的纸。)分小组讨论,随时整理实验记录单。当音乐停止时,停下来,准备汇报。
2、实验:出示幻灯片:你能完成挑战吗:让光通过三个小孔在屏上留下光斑。
小组汇报。初步得知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进一步验证:当三个小孔对齐时能在屏上看到手电筒的光斑时,移动第二张或第三张纸,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进一步说明了什么呢?(光斑相应的出现在第二张或第三纸上,原因是光是直线传播的,当它被移动的纸挡住时,就无法照到屏上,因为它不会拐弯。当纸继续移动,不再遮挡光线时,光又透过两张纸的小孔,照在最后的屏上。)
师:通过我们的再次实验,我们能进一步证明什么?(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通过这么多实验的证实我们终于能把我们的猜想上升为结论了,今天我们学到的结论是?(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意图:通过这一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光是直线传播这一规律的理解。并使学生明白:一个结论的得出应该通过反复验证,用不同的方法验证。同时培养了学生自己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4、大家的表现真是精彩。为了奖励大家的表现,老师也设计了一个实验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但是需要一位同学上来帮帮忙。
做小孔成像的试验。
你们看到了什么,这又一次证明了什么呀?----我们看到了---证明了---
(五)、实践应用
1、猜谜语:一个好朋友,走到哪跟到哪,就是不说话。是什么呀?
它就是我们自己的影子。
那你知道它的原理是什么吗?说说你的理由吧!
从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亮,在背光面后方形成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子。
2、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运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你们仔细想想看。 幻灯出示激光准直
3、日食和月食。(幻灯片出示)
这也是关于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
4、现在我们知道光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你知道光传播的速度是多少吗?
我们再来看一段资料,相信同学们会对光速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幻灯片出示)看后,发表感想。
六、总结
这节课,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和探究,懂得了很多知识,谁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和快乐呢?
学生总结
作业:
解决问题:老师很喜欢在阳台上种一些花花草草,可是老师家里的阳台采光不好,他们经常晒不到太阳,你能帮我想想办法吗?
七、板书设计
3、光是怎样传播的
猜想 → 实验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⑶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实验,懂得光是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
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设计探究光的传播路径的实验,并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3.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方案,用探究的方法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寻找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依据。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光是直线传播的课件。
分组实验:①手电筒或蜡烛,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及支架,未打孔的卡纸一张。②能弯曲的和不能弯曲的粗吸管,手电筒。③盛满水的水槽,红蓝黑三色墨水,激光手电筒。④透明玻璃瓶,香,激光手电筒,打火机。(说明:每张实验桌上摆放其中的一组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1.课件播放日常生活中光照现象的一些图片,如舞台上的灯光,从云层中透过的阳光,透进密林深处的阳光,撒满房间的太阳光,窗下的阳光和影子,夜间的车灯,城市夜光,从屋顶瓦片的缝隙中射入屋里的太阳光等,并配以优美的音乐。
2.看了上这些美丽的图片之后,你能说说对光传播的一些想法吗?并说明理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暂不置可否。)同学们的想法都很不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感受光的美妙的同时,用巧妙的提问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让学生意识到猜测是要有一定依据的,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做了铺垫)
二.分组合作,设计方案
1.设计方案
光靠猜测是不够的,我们还得通过实验去探究。这节课我们要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探究,最后根据你们方案的设计情况和实验情况给各组加星,星星最多的为冠军组,才有机会上台展示。现在开始设计方案。(各组讨论填写研究方案表)
2.方案交流,师生评价。
【预设一】把墨水少许滴入盛水的水槽中,搅拌均匀,使之呈现有色均匀溶液状。用激光手电筒照射,观察现象。再滴入一些,继续观察。
【预设二】把三张打孔的卡纸摆在桌子上,用吸管穿过三个孔使三个孔在一直线上,在第三张纸的后面立一个屏,用手电筒照射,观察现象。
对做得好的肯定,对设计不够合理的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修改建议。并根据汇报情况给每组加星。
(设计意图:方案设计是本课教学目标之一,设计方案不仅能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让学生懂得如何科学地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提出修改建议,教师适时鼓励,给每组评定成绩,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充分体现评价手段的多元化。)
三.实验探究,汇报交流
1.提出要求,实验探究
课件出示实验要求——温馨提示:①安全实验,团结协作,仔细观察,认真完成实验记录表。②实验完成后,讨论汇报形式,确定汇报人员。③汇报清楚的小组各加一颗星。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
2.汇报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1)一个小组汇报时,使用相同器材的其他小组可适当补充或提出异议。(注意: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还要注意捕捉要点,紧扣教学目标引导点拨。)
(2)请冠军小组上台把实验一边演示一边介绍给大家。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实验前提出评价的标准,能很好的驾驭课堂,使得实验有序开展,学生好胜心强,通过评比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演示,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
四.巩固与应用,拓展延伸
1.解释影子的形成
通过刚才的探究活动,你能用今天所学知识解释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吗?
2.知识链接:课件出示“光的传播速度”。
3.多媒体播放古时候月食发生时人们敲击锅碗瓢盆,奔走相告的情景。问:“看来这个视频材料,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巩固运用让学生用所学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学以致用,让学生从书本回到现实,不仅是本课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整个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培养的目标之一。课件中人们愚昧的行为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重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⑷ 为什么说传播理论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其基础理论很多:包括目标,内容分析,方法,模式,评价,学生,媒体等基本理论理论基础和基础理论都是依据

⑸ 光是怎样传播的公开课 教学设计

网络:
光是怎样传播的公开课,
网上很多的。

⑹ 《声音是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教材作用和地位:
在学生了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后,学生了解了耳能够听见声音,但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声音能引起耳膜的振动呢?教材围绕这个问题安排了几个演示实验:发生的音叉放入水中,发声的音叉轻轻触击悬挂的乒乓球,自己讲话时用手触摸自己的喉部等。对于学生来说,物体发声的现象并不陌生,然而对于发声体的振动,为此创设情景让学生对物体的发声现象进行仔细观察,总结概括出结论。本节为声学的重点内容,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总结概括能力。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对有关实验进行观察,让学生概括总结出有关的结论。
难点: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
3.授课思路:以“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能量”为知识线索,通过实验的观察、分析及总结概括出结论。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2.知道声音可以通过空气、液体和固体传播;3.初步了解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4.初步了解声音的传播就是能量的传播。
能力目标:1.通过有关实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2.通过对实验现象讨论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态度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
引入:由上课铃声、老师“上课”为题。
设问:你们为什么站起来?(声音,人耳可以听到声音是因为声音能够引起鼓膜的振动。)
过渡:物体为什么会发出声音呢?
新课教学:
提问:你能通过什么方式发出声音呢?(学生动手试一试)
活动1:2位同学合作,一个同学用两支笔把橡皮筋拉紧,另一位同学用手拨动它.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听到声音了吗?(听到)
2.橡皮筋在做怎样的运动?(振动)
3.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振动)
活动2:用2只手指轻轻地放在你的喉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仔细体会后回答问题:
1.你感觉到喉部在振动吗?(振动)
2.你知道是什么在振动?(声带)
思考: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物体有何区别?(有无振动)
进一步验证:音叉实验(注:观察什么现象)
用橡皮槌敲击音叉,音叉会发出声音。用手触摸正在发生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描述这个感觉。
用橡皮槌敲击音叉后,如果迅速把发声的音叉触及烧杯器皿中的水面,会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

⑺ 小学科学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电子稿

《光是怎样来传播的》教学设计
 
一、教源材解读:本节课是在前面观察的基础上,推测和验证光的传播特点——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懂得光是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三、教学重、难点: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⑻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光是怎样传播》教案设计
一、激趣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那些光呢? 生:日光,灯光,
2、师:观察真仔细,那这些光线是怎样传播的呢?生描述。
(同意)师说:真的吗?我觉得光线可能是曲线传播的,可能是波浪线啊!
(不同意)师:看来大家的看法不统一了。
二、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
1、师:那能说说你的想法吗?(询问不同意见的同学)
生:自由说。(正面的,表示怀疑 真的?是这样吗?噢?有没有不同意见?)生:反驳
2、师:那光线究竟是怎样传播的呢?今天让我们来研究一下。(出示幻灯:光是怎样传播的)
三、设计实验验证:
1、同学们有了猜想,那接下去就要我们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我们的猜想。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用什么实验方案。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2、请同学们来汇报自己小组里讨论出来的方案。
生:拿一根弯的管子,用灯光从一头照过去,如果另外一头能看见光,就说明光是弯曲的,如果看不见那就是直射的。
生:拿几张纸,在纸上打孔,再拿一张没有打孔的纸放在最后,看光能不能通过孔射到最后一张纸上,如果能说明光是直射的。
3、师:同学生的方法真不错,那我们就选择第二位同学的方法。请小组长到我这里领取材料,我们就试试看,开始吧!(师巡回指导)
4、反馈。
师:孩子们,成功了吗?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生说实验过程,三到四组)
生1:把一张小孔板放在中间,让光源对着小孔,光斑就射在了屏上。再放第二张,让两个小孔下统一在一条直线上,第三张也是如此。
生2:把三张小孔板贴在一起,让三个小孔成一条直线,让光源射过去,光斑也可以出现
生3:把三张小孔放在桌面上,用眼睛来调整,让三个小孔成一条线。
5、师:那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三孔位于一线,光斑出现在屏上。
三孔不在一线,光斑被挡住 。
6、教师出示幻灯,演示光通过小孔射到最后一张纸上的全过程。
学生得出结论:光是直线传播的
四、进一步验证
1、师:刚才的实验已经能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了,可科学结论的得出需要反复验证,最好能用多种 方法验证,我们能用前面第一位同学说的方法来验证这个结论吗?
生:能!
2、请前面这位同学再具体说说实验方法。
3、师: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生描述或者演示)
生:用镭射笔对准管的一端,打开光源,看光是不是还能通过管子照出。
4、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让弯管变弯时,光就只能照到弯曲的地方,不能从另一端出来了。
5、师:都是这种现象吗?这个现象能说明什么?
生:光是直线传播的。
五、观察光束
1、师:你们能想办法让我们亲眼看到笔直的光柱吗?
生:把手贴近物体,上下摆动,出现光柱
生:晚上把手电射向远方,会有光柱。
生:找一个有烟的地方,然后射出光会出现光柱。
2、师:同学们的这些方法都不错,大家可以回家试一试。我这里也有一个方法能让大家看到光柱。
杯子里放点淡墨水,然后把灯贴着玻璃杯。
4、师:看到什么了?生:一道笔直的光柱
师:现在我们可以回答《光究竟是怎样传播的》这个问题了吗?(指课题)
生:可以,光是直线传播的。(板书)
六、联系生活实际
1、师:孩子们,你在生活中见过笔直的光路吗?说说在那里见过?
生:回答(车灯,舞台上的灯,阳光,大雾天的灯)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图片,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图片)。
生:这些图片都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2、师:现在我们能解释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
学生尝试回答。
七:巩固作业
1、 完成课堂作业。
2、 当堂校对作业。
教学的思:
这篇课文是光单元中的第三课,整个光单元的知识点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都很简单。如果我们教师把重点放到对知识点教学上的话,那么这节课最多20分钟就上好了,而且学生们都能很熟练的掌握“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概念。但这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起不了什么作用。因此,作为科学教师我们就要想办法,如何去深挖教学内容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根据你上的内容,我觉得在上到后面光束的时候,你完全可以学生拿出纸笔设计画一画,学生甚至可以展开联想从地球上画一束激光射到月球上。不必拘泥我们教师的答案,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我还看到过这么一个实验,在一桶水的某一个地方开一个孔,让水从孔中流出来,让后用手电筒从一定的角度照下去,我们会看到光线不是直线传播,而是会随着水流弯曲起来非常有趣。我们可以把这个实验做给学生看,这时就会颠覆学生前面得出的“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概念,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在碰撞中得到发展。

阅读全文

与传播教学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