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视频设计 > 探究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探究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1-01-07 08:59:24

⑴ 探究动能定理用了什么物理实验方法

探究动能定理用了(控制变量法)物理实验方法
对动能定理运用实验进行回探究,有两种方式答。一种是探究合力的功与物体动能增加量间的关系。另一种是物体运动的初速度为零,保持物体质量不变,探究合力的功与物体末速度的关系。
两种方式中都需要测出合力的功,为了测量方便,可使对物体做功的合力是便于测量的恒力,或者保持被做功物体质量不变,使合力的功倍增变化。两种方式中,都需要测量被做功物体的速度,速度的测量可运用“纸带法”、速度传感器、光电门等。

⑵ (1)“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当小车在两条橡皮筋作用下弹出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W0

(1)该是实验中要进行平衡摩擦力的操作,正常情况是纸带上打出点先逐渐增大,后间距不专变,即小车先加速属后匀速,若两端密、中间疏则说明小车后来做减速运动,这说明没有平衡摩擦力或者平衡摩擦力不够,即没有使木板倾斜或倾角太小,故A正确;
B、当小车速度达到最大时,橡皮筋处于原长状态,小车匀速运动,故B错误;
C、根据实验原理可知,当小车匀速运动时速度达到最大,因此应选择纸带上点距均匀的一段计算小车的最大速度,故C正确;
D、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橡皮绳做的功与物体获得速度的关系,这个速度是指橡皮绳做功完毕时的速度,而不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故D错误.
故选AC.
(2)①根据功能关系可知:mgsinθ?μmgcosθ=

1
2
mv2,因此质量可以约掉,故该实验中不需要测量物体的质量.
②合理绘制的L-v图象是曲线,不能得出结论W∝v2.为了更直观地看出L和v的变化关系,应该绘制L-v2图象.
故答案为:应进一步绘制L-v2图象.

⑶ 某实验小组采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动能定理”.实验的主要操作步骤如下: (1)未挂钩码前,将长木

(2)设绳子的拉力大小为F.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对小车:F=ma
对钩码:mg-F=ma
解得:F=
1
2
mg ,a=
1
2
g
B点的速度等于AC间的平均速度,为 v B =
x 3 - x 1
2T

从0到B小车动能增量为△E kB =
1
2
m
v 2B
-0=
1
2
m(
x 3 - x 1
2T
) 2 ;
从O到B绳子拉力对小车做的功为 W=Fx 2 =
1
2
mg x 2 .
(3)作出图象所示.
(4)根据运动学公式得:v 2 =2ax=2×
1
2
gx=gx
根据数学知识可知图象的斜率等于重力加速度g,为 g=
4-0
0.41-0
m/s 2 =9.75m/s 2
故答案为:(2)
1
2
mg ;
1
2
m(
x 3 - x 1
2T
) 2 ;(3)如图所示;(4)9.75(9.65~9.85之间均可)

⑷ 某兴趣小组在做“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前,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①W∝v,②W∝v2,③W∝v3.他们的实验装

每次实验物来体从不同初位置处静止自释放,量出初位置到速度传感器的位移、读出物体到传感器位置的速度.
由动能定理可知:W=

1
2
mv2,然后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需要测量的量为:物体的位移、物体的速度;
合理绘制的L-v图象是曲线,不能得出结论W∝v2.为了更直观地看出W和v的变化关系,应该绘制W-v2图象.
由W=
1
2
mv2可知,W与v2成正比,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故答案为:物体的位移、物体的速度;W-v2;一条倾斜的直线.

⑸ “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当小车在两条橡皮筋作用下弹出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W0.当用

(1)平衡摩擦力,使小车所受到的合力等于橡皮筋的拉力,是橡皮筋对小车专所做的功等于合外属力对小车做的功,故需要平衡摩擦力;实验中用到多条橡皮筋,就要求每次橡皮筋相同且被拉长的一样多,这样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才有倍数关系
(2)A、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源,故A错误.
B、实验中用到多条橡皮筋,就要求每次橡皮筋相同且被拉长的一样多,这样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才有倍数关系.故B错误
C、小车获得的动能应该等于橡皮筋对其做的功,所以小车必须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弹出.故C正确.
D、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和小车获得的动能满足:W=

1
2
mv2的关系,所以当小车质量一定时:w与v2成正比.所以最好做w与v2的关系,实验时需要画多个图象找最好的,故D正确.
故选:CD.
故答案为:(1)需要 保证每根橡皮条对小车做功相同
(2)CD.

⑹ 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为啥选取纸带上间距均匀的点

间距均匀说明速度一定了。

⑺ 实验题: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动能定理”.(1)用游标卡尺测得遮光条的宽度为d,由

(1)由于遮光条复比较小制,通过光电门的时间极短,因此可以利用平均速度来代替其瞬时速度,因此滑块经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为:v=

d
△t

(2)钩码和滑块所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钩码在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做功mgs,系统动能的增加,增量为:
1
2
(m+M)(
d
△t
)2,因此只要比较二者是否相等,即可探究合外力做功与动能改变量之间关系是否相等.
故答案为:(1)
d
△t
;(2)mgs
1
2
(m+M)(
d
△t
)2

⑻ 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步骤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来,一端源系在滑块上的细绳通过转轴光滑的轻质滑轮挂上钩码,用垫块将长木板固定有定滑轮的一端垫起。调整长木板的倾角,直至轻推滑块后,滑块沿长木板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

2保持长木板的倾角不变,取下细绳和钩码,让滑块沿长木板向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⑼ 图(a)为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实验步骤如下:①长木板适当倾斜,以平衡小车运动过程中受到的

(1)数字计时器记录通过光电门的时间,由位移公式计算出物版体通过光电门的平均权速度,
用该平均速度代替物体的瞬时速度,故在遮光条经过光电门时滑块的瞬间速度为:v=
d
△t

游标卡尺的主尺读数为9mm,游标读数为0.05×17mm=0.85mm,
所以最终读数为:9mm+0.85mm=9.85mm=0.985cm;
(2)实验前已经平衡摩擦力,故重物的重力相当于系统受到的合外力,根据动能定理则重物重力做的功等于重物和小车增加的动能,故选:B;
故答案为:(1)
d
△t
,0.985cm;(2)B.

阅读全文

与探究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