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自学中医针灸零基础怎么入门有没有靠谱的视频书籍推介看看
自学中医针灸能基础怎么入门?你可以在视频上找倪海夏的针灸视频,内容讲的十分的详细,这是我个人的建议供你参考。
『贰』 学习针灸,如何快速记住穴位
可以背腧穴歌诀,歌诀朗朗上口方便记忆。使用《针灸大成》(明-杨继洲)版的腧穴歌诀挺好。咱们知道若权干穴位的定位之后,就可以开始练习下针了。持针手法在《针灸学》上有。新手一般用双手持针法,稳定,可以建立信心。破皮要快,减少痛苦什么以后再说。
『叁』 我的网盘学习针灸找穴位视频不能做为黄色封杀,在学医学
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学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简单说就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意是“网络”,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这是将脉按大小、深浅的差异分别称为“经脉”、“络脉”和“孙脉”。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属于经脉方面的,以十二经脉为主,属于络脉方面的,以十五络脉为主。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内行支脉。奇经八脉具有特殊分布和一定的作用。十五络脉是指人体十二经脉加上躯干前的任脉、躯干后的督脉各自别出的一络和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十二经脉按其循行顺序分别成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所以称其为“正经”。
经别,就是别行的正经。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多为肘、膝以上)别出(称为“离”),走入体腔脏腑深部(称为“入”),然后浅出体表(称为“出”)而上头面,阴经的经别合入阳经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称为“合”)。所以,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每一对相为表里经别组成一“合”,十二经别共组成“六合”。十二经别的功能主要是加强和协调经脉与经脉之间、经脉与脏腑之间,以及人体各器官组织之间的联系。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肆』 针灸穴位图解的配穴方法
配穴是在选穴的基础上,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加强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时应处理好主穴与配穴的关系,尽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
本经配穴法: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末涉及其它脏腑时,即选取该病变经脉上的腧穴,配成处方进行治疗。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同时远取本经之尺泽、太渊。
表里经配穴法: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即当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如,肝病可选足厥阴经的太冲配与其相表里的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
同名经配穴法:是以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为依据,以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的方法。如,牙痛可取手阳明经的合谷配足阳明经的内庭。上下配穴法: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与腰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胃病取内关配足三里,牙痛取合谷配内庭,脱肛或子宫脱垂取百会配长强。此外,八脉交会穴配合,如内关配公孙,外关配临泣,后溪配申脉,列缺配照海等,也属于本法的具体应用。
前后配穴法:前指胸腹,后指背腰。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凡治脏腑疾患,均可采用此法。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门,后取胃俞、胃仓;哮喘前取天突、膻中,后取肺俞、定喘等。
左右配穴法: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同时取用,如心病取双侧心俞、内关,胃痛取双侧胃俞、足三里等;另外,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时并用,如左侧面瘫,取左侧颊车、地仓,配合右侧合谷等;左侧偏头痛,取左侧头维、曲鬓,配合右侧阳陵泉、侠溪等。
『伍』 针灸穴位
穴位,亦称之为腧穴。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腧与“输”通,有转内输的容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腧穴学就是研究有关腧穴的位置,腧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以及用来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
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陆续发现的。远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使用砭石来砥刺放血,割刺脓疡;或用热熨、按摩、叩击体表;或在体表某一部位用火烤、烧灼等方法来减轻和消除伤痛。久之,逐渐意识到人体的某些特殊部位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这就是腧穴发现的最初过程。
腧穴与脏腑、经络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反应病证以协助诊断和接受刺激、防治疾病两方面。
『陆』 针灸初学者针哪些穴位
除躯来干部外,四肢都能试着扎。自临床普遍使用1.5寸针灸针,针头属于麦芒尖,要注意,是麦芒尖,不是马蹄尖(参考注射器尖),因为麦芒尖一般情况下,即便扎到神经也只是刺激而不割断,马蹄尖是会割断神经的。
开始一定要背五输穴和十二原穴,共计66穴,然后再背四总穴(亦或有五总穴),十五络穴等。一般这些穴位最常用且医师资格考试必考。
你自己练用碘伏(小瓶那种,2元左右)和棉签(0.5元/包)消毒取穴皮肤就成,如果你是过敏体质就捡合适的来。如果用酒精的话,首先是消毒不彻底,二是易挥发,三是不易保存且危险。至于针灸针,拿自己练不要给别人扎,谨防交叉感染血液传播疾病。
《医宗金鉴 十四经要穴主治歌》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编纂的《十四经腧穴分寸歌》是个不错的组合,有心的话自己找来看看。至于其他的书,你现在看太早,可以去当当网订本《针灸甲乙经》,或是石学敏研究组的家伙们写的《常见病实用针灸配方》。但是我还是觉得你看看针灸课本就成,因为贪多嚼不烂。
『柒』 针灸止痛的有效方法,关键是什么 是选穴、认穴、进针手法、行针手法还是其他什么呢
有一种谢氏止痛四穴法,取三间,后溪,太白,束骨四个穴位,效果挺好的。可以试试。
老针家传针灸治痛绝招——谢氏止痛四穴
我父谢永刚今年(2010)已86岁高龄,身体尚健,是四川省名老中医,针灸副主任医师,曾任四川省针灸学会理事,德高望重,曾荣获两项省级科研成果奖,一项是针灸开阖枢学说的研究,一项是走罐选点挑针法的临床应用。父亲亲切教诲,我自幼耳闻目濡,喜爱针灸。经过父子两代刻苦钻研,多年来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我父常说:我们针灸医生必须具有高度的整体观念,善取远端,善用痛外治痛,若只针患处,必是庸医。
我父总结毕生宝贵经验,治疗痛症有一绝招,取手足远端四穴针治一切痛症,其效甚著,即三间、后溪、太白、束骨四穴,左痛取右,右痛取左,若遇剧烈疼痛、顽固疼痛及左右均痛,则左右共八穴皆取之。常用直刺,针入1寸深,傍骨缘下方进针,针刺手法用雀啄刺与上下提插相交替,留针半小时至一小时,每隔10分钟须提插雀啄2分钟,针刺时嘱其活动患处,每日针治一次。无论肩颈腰腿疼痛还是头胁胸腹疼痛,多能应手而效,疼痛越剧其效越显,此法命名为谢氏止痛四穴。
89年我对北京卢鼎厚教授斜刺法甚感兴趣,卢老之法是在痛处局部及邻近斜刺,我灵机一动,突发奇想,斜刺法可否用于远端止痛穴?如改用斜刺法针刺谢氏止痛四穴,其效如何?遂试用之。方法是向上方(即腕踝方向)斜刺30度左右,针入1.5寸,疼痛剧烈者可针2寸深,针刺手法仍用雀啄刺与上下提插相交替。结果大获成功,与直刺对比,疗效之速远超老针意料之外,止痛疗效更为快捷,针入痛止,常有患者当场破涕为笑。若遇特别顽固之痛症,也可斜刺法与直刺法相结合,每穴两针,其痛必减。
我从医至今四十余载,虽早已退休,至今仍最喜用此四穴,屡用屡效,绝对经得起临床重复验证。
有一患者突发头痛,连呼痛如刀砍斧劈,剧烈难耐,抱头呻吟不止,老针为其针刺谢氏止痛四穴,一次大减,次日如法再针一次,头痛若失。
一位颈椎间盘突出合并左臂丛神经痛患者,左侧项背肩臂剧痛难忍,入夜更甚,不能入睡,中西药皆无效,各处求医,其痛依旧。老针为其针刺谢氏止痛四穴,针入痛减,再如法针治,每日一次,二周而愈。
一患者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右侧腰腿痛剧烈,不能活动,不能翻身,稍动则痛甚,日夜呻吟,入夜更剧,不能入睡,中西医治疗皆无效,老针为其针刺谢氏止痛四穴,次日疼痛稍减,继续针治,每日一次,治疗期间嘱其遵循“三少一多”静养,所谓“三少一多”即少走少坐少立多卧,共针三周,疼痛逐渐消失,未复发。
有一位晚期肝癌患者,还有一位晚期食道癌患者,都受剧痛折磨,生不如死,多次注射杜冷丁后产生耐药性,药效递减,仅能短暂止痛,老针为其针刺谢氏止痛四穴后,疼痛均有明显缓解,两位患者均称针刺之疗效超越杜冷丁,虽无力回天,谢氏止痛四穴减少了癌症痛苦,提高了临终前生存质量。
『捌』 针灸十二经中各个穴位的取穴法及功效
照海穴:坐在床上,把两只脚心对齐,在内踝下有一个小坑;
申脉穴:在足外侧内部,外踝直下方凹容陷中;
内关穴:手臂内侧,腕横纹上两寸,取穴时手握虚拳向上平放,另一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以腕横纹为准并齐,食指点按的地方就是内关穴;
外关穴:腕背横纹上2寸,尺桡骨中间,与内关相对的地方;
列缺穴:在桡骨芭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取穴时两手虎口交叉,当食指尖所到凹陷处,便是该穴;
后溪穴:把手握成拳,在第5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即是(即把手握拳,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就是该穴)。如果你坐在电脑面前,可以把双手后溪穴的这个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关节带动双手,轻松地来回滚动,即可达到刺激效果。
公孙穴: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或于第一跖骨基底前下缘,赤白肉际处取穴,距太白穴后1寸。或在第一跖骨基底之前内侧下缘凹陷中,赤白肉际处取穴;
临泣穴:在足背外侧,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
还要吗?
『玖』 针灸课这么讲
你好!讲课的形式方法可以参考很多网络视频,但是要讲好课首先自己要有不错的针灸专功底的,首先是属理论方面要熟知,技能操作也要熟练,对于每个穴位的特点、适应病症、针刺方法以及禁忌症都要明明白白地讲清楚,如果自己有临床经验那就更好了,可以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使课程更加生动实用!
关于记忆方面,每个穴位的名称都是有由来的,我们的古人真的很伟大,用了一些特定的方法为每个穴位命名,我建议在讲解每个穴位之前先为学生讲明这个穴位的由来,为什么以此命名,我在大学时候的腧穴学老师就是这么讲的,加深学生对这个穴位的印象,记得特别牢!因为有些穴位是以部位命名,有的是以作用命名等等,明白了命名由来,记住穴位名称的同时也就记住了穴位的部位或者作用,期间再穿插一些关于穴位的典故或者小故事,效果特别好,学生也会很感兴趣,我们当年都一致认为腧穴学老师的课是最受大家欢迎的课,平时爱逃课的我都没有落下过一节课,而且每次上课都认认真真记笔记生怕有地方没听到。
希望以上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