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班语言月儿弯弯教案反思
关于月亮这个话题,自古至今,流传着许多故事和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这些故事和传说明了历代人们对月亮充满好奇,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虽然现代科技很发达,但学生在很小的时候依然会对月亮产生好奇之心,月亮为什么这么亮,形状为什么还会变,有时圆圆,有时弯弯,月亮上都有些什么……各种各样的问题和联想,对我们这节课的创作很有帮助。引入这样的教学课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在教学中,我从学生兴趣入手,让学生从多种感官活动中,得到多种能力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比如,以讲故事比赛的形式导入,让孩子们从美丽的故事传说或者儿歌中了解月亮,加上色彩明丽生动的故事配图,引起学生心灵共振,趣味油然而生,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接下来的动手剪撕纸活动,符合低年级儿童喜欢动手的特点,充分的调动每一位孩子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加趣味性,但此环节只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月亮的形状是变化的,并不作为本课重点。欣赏月亮的美丽图片让孩子们从视觉上得到美的体验,加上对之前所学古诗歌《静夜思》等的联想,使这种美的境界又得到了升华。欣赏同龄儿童的范作,可以更好的提示学生在构图、绘画设计、色彩搭配等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但一定不要单纯的模仿,可以画一画刚才听同学所讲的有关月亮的故事情节,也可以画一画想象中月亮上面会有哪些人会发生哪些事,绘画一定要有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在孩子们开始绘画时,我选择一些有关月亮的歌曲播放,如《月亮船》等,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多感官氛围中去享受美的体验。
不足之处,在讲故事比赛环节很多同学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月亮的故事或者儿歌,大家都跃跃欲试,但是因为时间有限,只能挑选几个学生上台给大家讲故事,而且学生所讲故事长短不一,表达等原因,这一环节还是耽误了不少时间,造成后来学生的创作及展示评价时间较紧,所以以后在开展活动时要把握好课堂节奏,起到点睛的启发引领作用即可,这样后面学生创作时间就会宽松许多,学生就能自主灵活、轻松充分地展示自己才能。总之,通过实际的授课,我对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认识更深,怎样运用我手中的指挥棒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状态下进行自主有效的学习,将成为我今后课程研究的重点,希望在我的课中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对生活的激情、得到对绘画创作的快乐体验,得到艺术美的升华!
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其设置目的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这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界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这一题材本身就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足够的兴趣,而这节课的与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紧密相连,关于月亮的资料非常丰富,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人文现象,都值得探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两者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月亮的课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因此,学习这课,不仅要了解登月的知识,还要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切实开展关于月亮的科学与人文的探究活动。
【学生分析】
上这节课的班级学生上课较活跃,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该班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较强,计算机水平较好,对网络和网站知识都有了解,并且经常上网查找资料,有一定的检索、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进行分组学习,上网探究,让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为学生的网上探究提供了技术保障。大多数的学生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如在上课前让学生动手做一些与月亮有关的手工作品或画月亮图,上课时画出登月轨迹图,将较好的作品贴在墙上,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质疑登月常识及课文,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自己上网,上网过程中自主选择,培养了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归纳总结后要向协作小组和全班同学汇报,增强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做好关于这一课的课件和与月亮有关的网站。
学生:
1、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2、关于月亮的作品。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学生角度)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关于月亮的手工作品、图画等)导入月亮的世界。
2、(教师角度)准备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词(《静夜诗》、《水调歌头》、《枫桥夜泊》等)。
(朗诵诗歌)由学生诵读幻灯上关于月亮的诗歌。旨在营造良好气氛,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
(教师引导)月亮,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那皎洁、静谧的月光,时圆时方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请说一句有月亮的诗(“杨柳岸,晓风残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美好,现在我们就与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自主学习。)
⑴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获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课件上的问题。(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①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②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③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④火箭名称和飞船分别叫什么?
⑤采用什么顺序记叙了什么过程?
⑵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2、展示学生作品,培养动手能力和说话能力。
(你说我说大家说)
⑴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说明。
⑵四人小组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介绍得最准确,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
⑶展示各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并请一位同学介绍登月过程。
⑷利用月亮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迹。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观看课件中的录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⑴看登月的实况录像。
⑵说说看到这一场景的感受。
⑶质疑登月事件。
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使这节课达到高潮。
①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⑤登月舱与飞船是怎样脱离和对接的?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2、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课文,深人体会。(合作探究)
⑴探究1:同学们把登月过程准确地解说出来,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把登月的复杂过程写得清楚明白,你觉得课文写作上最值得你学习的一点是什么?
(让学生谈自己真实的体会,畅所欲言。有一点必须明确:A、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有条不紊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B、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C、用数字说明)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⑵探究2:你喜欢这篇课文吗?阅读时你有什么感觉(我就觉得很紧张,很自豪)哪一处让你最难忘,请找出来并朗读、评析。
⑶探究3: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登月意义的认识。
(辩论)据说为了这次登月,共有40万人、2万多家公司投入其中,耗资239、15亿美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只运回了几百斤的月岩、月壤,到底值不值?
(总结)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
四、你对月亮知多少
(拓展延伸到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
1、学生上网查找有关月亮的资料,也可以进入老师准备好的月亮网,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查阅。
关于“月亮”的话题,学生可以选择这一话题中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组成协作小组(以“月亮”话题为例,对文学感兴趣的可以组成月亮传说组、月亮诗歌组、月亮美称组、月亮风俗组等,对科学感兴趣的可以组成登月组、月球概况组、月球之谜组等),各个小组到网上自主选择,自主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一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网上遇到问题时能协商解决,通过有效的沟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对各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这一过程中,不仅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各兴趣小组将搜集到的制作成课件。
3、各小组从不同角度交流查阅到的资料:
⑴星空奇观
⑵月球之谜
⑶中国航天
⑷登月计划
⑸阿波罗之旅
⑹登月图集
五、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我国已进行了无真人的太空航行,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六、作业
必做题:
1、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用其中的一些词语写一段话。
2、根据练习三创设情境,写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选做题:课后继续看与月亮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做好笔记。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以及学生在网络上的探究活动和反馈,我觉得本节探究活动有一些收获:
1、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让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工具,渗透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活动过程中,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2、利用网络(INTERNET)上资源的丰富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让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和加工信息,极大地扩展了教学空间、时间和信息量的外延。
3、利用网络上超文本的特性,和人类思维的自然联想,让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索,把信息的使用和控制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自主学习。
4、网络小组协作和个别化教学可以实现有差异教育,培养与人分享、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本节课在具体的教学中也有不足:
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水平不一,在小组协作中,有的小组成员不能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信息的处理;学生网络探索的主动性不足;由于课时所限,课外探究任务的完成有些难度。
⑶ 幼儿园中班教学反思月亮是什么形状
月亮是小朋友心中很熟悉的事物,在孩子们的世界里,月亮总是以温柔善良的形象出现:月亮婆婆,月亮姐姐。那么夜晚挂在天空洒下温柔月光的月亮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月亮是什么形状的》这本绘本用可爱的卡通形像以及有趣的故事情节展示了问题的答案。因此,借助绘本我把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理解故事,知道月亮是会随着日期的变化遵循一定的规律变化;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感受阅读的乐趣。活动的重难点在于通过阅读和讲述知道月亮是如何随日期变化而变化的。 活动开始,我先出示封面,让孩子们观察并猜测故事的内容,由于孩子们之前听过《月亮的味道》,因此孩子们纷纷猜测小动物们对着月亮在讨论月亮是什么味道的。带着疑问,孩子们对于故事内容非常好奇,因此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孩子们非常投入,对于故事的理解把握得非常准确,通过故事,孩子们也对月亮的变化有了大概的了解,知道了月亮会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的变大,变成圆形之后再逐渐变小,直到变得像一条线一样再慢慢变大。故事内容非常简单,孩子们的投入也让他们很快理解了故事内容,甚至可以复述故事中的一些对话,但是由于这是一个语言活动,因此,我遵循语言活动的一般模式,又将故事完整的讲了一遍,让幼儿完整感受故事情节。 然而,由于孩子们对故事已经掌握得很好了,因此这个步骤似乎只是一个形式,没有让孩子们在原有基础上有更多的提高。另外,对于活动的重难点知道月亮会随着日期的变化遵循一定的规律变化,孩子们并不是特别清楚月亮变化和日期的关系。因此可以说本次活动的目标并没有很好的达成。
⑷ 《大家来画月亮》的教后反思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觉得早期阅读主要是要让孩子明白故事的内容,从而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学会怎样阅读的方法。那么怎么样让孩子能够对我的活动有兴趣了,那么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提问、环节……都是带动幼儿兴趣的关键。首先在每个环节中我的提问还是本着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原则让孩子逐步理解故事内容。在说课中我就有说过在什么环节主要解决什么问题,于是教师的问题也主要落在这个方面。在自由阅读环节后,出示“记录单”希望能够借助记录单让孩子能更好的理解故事内容。而且让大班上学期的孩子感受和体验到记录单的作用和记录的方法。但现在想一想是不是在幼儿自由阅读的时候给每个幼儿一个记录单,让孩子通过一边阅读一边记录的方式让孩子更好的理解故事内容,会不会更好呢?
在自由阅读时我抛出了问题:“故事里有谁?它们觉得月亮像什么?”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阅读,我本来想这个班的孩子已经学习了两年的识字阅读活动了,对我提出的问题应该一下就能很好的解决。可是当阅读完后,能够回答我出我问题的幼儿真的屈指可数,这下完了我的活动过程完全在自由阅读后打乱了。因为我原本想在自由阅读过后,我本次活动的问题应该能够解决一大半,但是……于是在共同阅读环节中,我很“吃力”的完成了本次活动。过后彭老师问我,到底是那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我很快的回答是自由阅读以后。但是我想来想去也不能够想通到底是出在了什么问题上。因为我觉得我是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阅读的啊,而且孩子们都认识了很多的字词,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啊……还是彭老师的一句话一语惊醒梦中人:“孩子在阅读时,你在干什么?你应该起到什么作用?”突然明白我只是在旁边看了看,对不太认真看书的孩子只是提醒他看一看:“你看到谁?月亮像什么?”把我的问题再提了一次。其实大部分的孩子是没有阅读能力和习惯的,有些能识字的孩子就完全去认字了忽视了对图的理解。所以像彭老师说的,阅读习惯的培养我在活动中没有体现,也让我困惑的是:自由阅读活动中教师应该处于什么角色才最合适?对于有9个动物的想法,识字的孩子也是在头脑中一过,不太能记住。我们说过孩子是抽象思维,所以我想图片可能能让孩子更好的记忆吧!同时提出我的另一个困惑:在幼儿早期阅读中,主要是让孩子识图还是让孩子识字呢?到底谁更重要些呢?
⑸ 中班教案体格月球探险的活动反思
你好
既然是反思
那就有不足
首先叫同学想想其中的不足
之后对于课程进行讲解
并对于同学进行夸奖
⑹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光是怎样传播》教案设计
一、激趣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那些光呢? 生:日光,灯光,
2、师:观察真仔细,那这些光线是怎样传播的呢?生描述。
(同意)师说:真的吗?我觉得光线可能是曲线传播的,可能是波浪线啊!
(不同意)师:看来大家的看法不统一了。
二、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
1、师:那能说说你的想法吗?(询问不同意见的同学)
生:自由说。(正面的,表示怀疑 真的?是这样吗?噢?有没有不同意见?)生:反驳
2、师:那光线究竟是怎样传播的呢?今天让我们来研究一下。(出示幻灯:光是怎样传播的)
三、设计实验验证:
1、同学们有了猜想,那接下去就要我们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我们的猜想。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用什么实验方案。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2、请同学们来汇报自己小组里讨论出来的方案。
生:拿一根弯的管子,用灯光从一头照过去,如果另外一头能看见光,就说明光是弯曲的,如果看不见那就是直射的。
生:拿几张纸,在纸上打孔,再拿一张没有打孔的纸放在最后,看光能不能通过孔射到最后一张纸上,如果能说明光是直射的。
3、师:同学生的方法真不错,那我们就选择第二位同学的方法。请小组长到我这里领取材料,我们就试试看,开始吧!(师巡回指导)
4、反馈。
师:孩子们,成功了吗?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生说实验过程,三到四组)
生1:把一张小孔板放在中间,让光源对着小孔,光斑就射在了屏上。再放第二张,让两个小孔下统一在一条直线上,第三张也是如此。
生2:把三张小孔板贴在一起,让三个小孔成一条直线,让光源射过去,光斑也可以出现
生3:把三张小孔放在桌面上,用眼睛来调整,让三个小孔成一条线。
5、师:那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三孔位于一线,光斑出现在屏上。
三孔不在一线,光斑被挡住 。
6、教师出示幻灯,演示光通过小孔射到最后一张纸上的全过程。
学生得出结论:光是直线传播的
四、进一步验证
1、师:刚才的实验已经能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了,可科学结论的得出需要反复验证,最好能用多种 方法验证,我们能用前面第一位同学说的方法来验证这个结论吗?
生:能!
2、请前面这位同学再具体说说实验方法。
3、师: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生描述或者演示)
生:用镭射笔对准管的一端,打开光源,看光是不是还能通过管子照出。
4、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让弯管变弯时,光就只能照到弯曲的地方,不能从另一端出来了。
5、师:都是这种现象吗?这个现象能说明什么?
生:光是直线传播的。
五、观察光束
1、师:你们能想办法让我们亲眼看到笔直的光柱吗?
生:把手贴近物体,上下摆动,出现光柱
生:晚上把手电射向远方,会有光柱。
生:找一个有烟的地方,然后射出光会出现光柱。
2、师:同学们的这些方法都不错,大家可以回家试一试。我这里也有一个方法能让大家看到光柱。
杯子里放点淡墨水,然后把灯贴着玻璃杯。
4、师:看到什么了?生:一道笔直的光柱
师:现在我们可以回答《光究竟是怎样传播的》这个问题了吗?(指课题)
生:可以,光是直线传播的。(板书)
六、联系生活实际
1、师:孩子们,你在生活中见过笔直的光路吗?说说在那里见过?
生:回答(车灯,舞台上的灯,阳光,大雾天的灯)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图片,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图片)。
生:这些图片都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2、师:现在我们能解释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
学生尝试回答。
七:巩固作业
1、 完成课堂作业。
2、 当堂校对作业。
教学的思:
这篇课文是光单元中的第三课,整个光单元的知识点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都很简单。如果我们教师把重点放到对知识点教学上的话,那么这节课最多20分钟就上好了,而且学生们都能很熟练的掌握“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概念。但这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起不了什么作用。因此,作为科学教师我们就要想办法,如何去深挖教学内容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根据你上的内容,我觉得在上到后面光束的时候,你完全可以学生拿出纸笔设计画一画,学生甚至可以展开联想从地球上画一束激光射到月球上。不必拘泥我们教师的答案,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我还看到过这么一个实验,在一桶水的某一个地方开一个孔,让水从孔中流出来,让后用手电筒从一定的角度照下去,我们会看到光线不是直线传播,而是会随着水流弯曲起来非常有趣。我们可以把这个实验做给学生看,这时就会颠覆学生前面得出的“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概念,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在碰撞中得到发展。
⑺ 大班到月亮上去教学反思
活动中,我以登上月球为线索,把充满奥秘的太空知识用图片的形式简单版的展示在幼儿的面前,权促进了幼儿的感官探索;把简单划一的数字分合式穿插在虚拟游戏中,既巩固了幼儿数学经验,又满足了幼儿上月球的探索欲望,让幼儿进一步认识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对促进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也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活动中,幼儿认真地追随环节要求的变化,一次次大胆地阐述自己对分合知识的理解,探究的欲望无处不在,口语表达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⑻ 苏教版科学月球之旅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完成全部教学内容,实现本节课教学目标,达到本节课教学目的,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有待再进一步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