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画坛巨匠李成有什么传世作品
(919~967),唐宗室的后代。他的艺术个性主要表现在对烟林平远景色的描专绘方面,“扫千里于咫尺,写属万顷于指下”。他的代表作有《晴峦萧寺图》和《读碑窠石图》。《晴峦萧寺图》分为远中近式构图,以主峰为中心,左右两侧山石布列均衡,左下角的骑驴人把观者的视线引入画面中心。山岩上的寒林增加了秋尽冬临的萧疏气氛。
2. 画坛巨匠阎立本都有哪些传世作品,描绘了什么内容
阎立本(600~来673),临潼(今陕西自临潼县)人,出身于贵族家庭,其爷兄皆善画并任职于朝廷。阎立本一直追随唐太宗李世民,他的绘画适应了唐初巩固政权的需要,先后画过开国立业的功臣的肖像,如《凌烟列像图》。传世作品有《步辇图》、《职贡图》、《十三帝王图》等。
《步辇图》描绘的是唐太宗接见前来迎接文成公主的吐蕃王朝的使者的情形,《职贡图》描绘了外国的进贡队伍,是“中国即安、四夷自服”的形象说明。《十三帝王图》描绘的是两汉至隋代的十三位帝王的形象。阎立本的人物画一般不画任何背景,只通过对侍从和少量器物的描绘来交代情境与衬托人物。他特别看重对人物服饰、举止、面部神情的刻画,通过这些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气质、个性和外貌特征。
阎立本的画风继承并发展了顾恺之等的“以线描画”、“以形写神”的风格。
《十三帝王图》(局部)/p>
3. 画坛巨匠范宽的创作主要受到什么思想的影响
《溪山行旅图》(约950~1027)名中正,华原人。他的艺术创作受道家美学思回想影响极大,他长期居答住在终南山,常流连于山川崖谷,领略山川之趣。他把自己对山川的感情凝聚在画笔上,为“山川传神”。他的《溪山行旅图》是古代山水画的优秀典范。
4. 画坛巨匠周昉擅长什么绘画
周昉,长安人,擅长画贵族人物肖像画及宗教壁画,亦以仕女画出名。在仕回女画上继承和发答展了张萱的艺术风格。所画仕女“衣纹劲简,色彩柔丽”,以丰腴为美,意态闲适。周昉现存的作品有《簪花仕女图》、《纨扇仕女图》、《听琴图》等。
5. 画坛巨匠李思训对整个画坛起到什么影响
李思训及其儿子李昭道继承了魏晋以来的山水画的技法,从而形成了青画中的中国山水绿山水画派。
李思训(651~716),出生于宗室之家。他的画用笔严整,画面格局宏伟,确立了山水画“青绿金碧”一派的风格,《江帆楼阁图》是体现其风格特点的代表作。画面以俯瞰的视角描绘山林江景,设色以青绿为主,线条转折处用金粉突出,具有交相辉映的艺术效果。
李思训的青绿山水画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后人把他推为“北宗”或青绿山水画派之祖。
在唐代山水画中,“水墨山水画”的出现与勃兴把山水画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王维的“泼墨山水”。
6. 画坛巨匠张萱都有哪些传世作品,描绘了什么内容
张萱,京兆人。他生长在繁华的长安,目睹了贵族豪门的生活,其作品内“于贵公子容与闺房之秀最工”。《虢国夫人游春图》(宋徽宗的摹本)描绘的是杨贵妃的二姐与一群侍女乘马结队郊游的场面。画面构图合理,宾主安排有序,既有节奏又富于变化,人物神态从容,马匹行步舒缓,显示了杨氏姐妹的浪漫情调和显赫声势。《捣练图》表现的是妇女们制作丝绢的劳动场面。全图12个人物共分3组,开端是捣丝,中间是理丝、缝合,最后是把绢拉直、熨平。画中人物的动作自然和谐,细节精微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7. 画坛巨匠吴道子都有哪些传世作品,描绘了什么内容
盛唐时期,中国的绘画进入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在绘画门类中,宗教画占主要地回位,宗教壁画比比皆是答。寺观壁画是体现当时绘画水平的重要方面,这时期最杰出的画家是吴道子。
吴道子(约689~758),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出身贫寒。早年浪迹洛阳,因绘制壁画而出名,得唐玄宗赏识。他画了一些反映玄宗宫廷生活的作品和数百幅寺观壁画。吴道子一生作品众多,所画人物、佛像、鬼神、禽兽、山水、台殿、草木皆冠绝于世。现在流传下来的他的作品仅有《鬼伯》、《搜山图》、《送子天王图》。
吴道子改变了印度佛画的面貌,创造出了一种连绵不断、能粗能细、运转自如的“兰叶描”。吴道子用这种笔法画佛像背上的圆光,一挥而就;以这种方式画人物的衣带,疏密有致,飘飘若举,人称“吴带当风”。吴道子的这种绘画技法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佛画的诞生,也是中国人物画的一个里程碑。
8. 齐白石如何从“芝木匠”到画坛巨匠
1864年1月1日,湖南湘潭县南一个叫做星斗塘的地方,一户贫穷的人家生下了一个乳名叫“阿芝”的男婴——齐白石。清贫的家境,使这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在读了不到一年的私塾后,就不得不砍柴牧牛,担起生活的重担。
有两件事对于青年时代的齐白石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一是15岁开始学雕花木匠,二是27岁时拜胡沁园、陈可藩为师,正式开始学画。从此,闻名乡里的“芝木匠”开始利用相对稳定和集中的时间来画画和读书。由于白天还要干活,齐白石读书学画的时间只能在晚上。这一时期他还十分穷困,常常饮水充饥。晚上无钱买灯油,便点松火做灯。
齐白石在40岁之前没有离开过家乡一步,主要以替人画像和刻印过活,这无论是在眼界上,还是在学问上都使他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后来在朋友的竭力劝说下,他才“五出五归”,远游南北各地,足迹遍及半个中国。祖国的壮美山河和浓郁的风土人情,开阔、丰富了这个民间画师的胸襟,提升了他的描绘境界。
60岁之后,齐白石多在北京卖画谋生。由于那时他的画风学八大山人冷逸的路子,不为当时人们所喜爱,故画价比同时期的一般画家便宜一半,也少有人问津。后来,幸遇当时声名正隆的著名画家陈师曾,陈师曾力劝齐白石改变以前的画风,用“画吾自画自。”
在陈师曾的无私帮助下,齐白石“衰年变法”,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画风和境界发生了质的飞跃,一度受到冷落的画作逐渐得到了大家的重视。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为老画家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并给予极高的荣誉。1953年,文化部授予齐白石“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9. 画坛巨匠李公麟有哪些绘画造诣
从画风上说,李公麟是文人士大夫画家。李公麟,安徽舒城人,他活跃的时代正是文人学士交往频繁、士大夫墨戏之风盛行的熙宁、元丰年间(1068~1085)。他对绘画最(局部)李公麟大的贡献是在人物故事画中体现文人意趣,在绘画形式上他大力探索“白描”这种艺术形式,他的“铁线描”由敛而放,由生而熟,含蓄而刚劲,被誉为“天下绝艺”。他的传世作品有《维摩诘图》、《五马图》、《临韦偃放牧图》、《西园雅集图》等,其中《西园雅集图》描绘了苏轼、米芾、黄庭坚等文人在驸马王诜家的花园里谈禅说道、做诗绘画的情景。这幅画的构图和表现人物的方法成为后来一些文人士大夫肖像画通行的格式。
《五马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