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进行中学古诗文的教学设计 论文
一、古诗词教学设计要贯穿新课程改革新的理念
我们都知道,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基本理念是我们这次课改的核心,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教师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这些理念,才能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对我们束缚。
二、在古诗词教案的目标设计中一定要体现三个维度
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往往偏重前两个目标,而忽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个目标,并且让三个目标分离开来,这种教学设计不符合课改要求。制定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设计要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三、借助有效资源,培养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中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初中生,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查《新华字典》,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新课改理念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语文教师要懂得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我们可以发动学生到图书室里看看报刊杂志或者利用网络资源等查找有关古诗词的资料,从而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苏东坡.辛弃疾……这些大诗人的很多资料学生自己可以查到的。如果长期坚持下去,这些做法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好习惯,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应该提倡。
四.了解古诗词的一些常识,学会划分节奏,让学生体验古诗词的音乐美
古诗分为古体诗、乐府诗、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划分以唐朝出现格律诗来划分。近体诗也称今体诗,它分为律诗和绝句,它们都是格律诗。而格律诗的声序排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另一种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因此,古诗词的节奏划分四言采用22,五言23,六言222,七言223,八言2222,其中3可析为12或21。而现代诗为自由诗,没有这样的限制。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我们可以这样划分:“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七言诗的划分)。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我们这样划分节奏:“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五言诗的划分)。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了解这些古诗词常识,对学生加以引导,那么就完全可以避免在课堂上闹出古诗词朗读和现代诗朗读同一个腔调的笑话来,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古诗词独特的韵律美、音乐美。
五、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品味古诗词的意境美
古诗词的意境美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难点,它既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对作品内容及情感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又要立足现实联系学生实际,联系时代依托整个作品来领悟品味;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意象,并揣摩意象,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来进行品味意境。同时要把握主人公的处境,做到这些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仅仅五句二十八个字,却写了九种事物,而九种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谐地纳入一个画面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特别是用“小桥流水人家”的和谐明丽反衬“断肠在天涯”的凄苦之情,起到了非同寻常的效果,让学生进入诗词意境,体会游子思乡的悲凉心境。
六、从古诗词中找榜样,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现在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是90后学生,他们多数是独生子女,是抱着奶瓶长大的孩子。他们聪明、时尚,他们前卫、创新,但他们唯我独尊,国家意识较为淡薄。例如明星在演唱会上穿和服表演,上海力拓案中的中国雇员出卖国家机密就是年轻一代爱国主义教育缺失的典型案例。所以做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回戌轮台”的赤胆忠心;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豪迈;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精神,都是进行爱国教育的最好名言警句,这些大诗人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是我们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师一定要好好利用。
七、鼓励学生对古诗词多元解读,教师把握好文章的价值取向
我们都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在古诗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当然,我们要注意把握诗歌内容的价值取向。例如在我在教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分析到“左牵黄,右擎苍”“亲射虎、看孙郎”,很多学生质疑一个打猎射虎的人根本不该称为英雄!当出现这个观点时我没有责怪学生,因为我考虑到他们是新世纪的学生,他们能够有环境保护意识,很值得教师高兴,所以我还表扬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当然我也趁机对他们加以引导,让他们关注诗词中的主旨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中所体现出反击敌人的豪情壮志,这才是本诗的关键。至于装备,射虎仅仅是诗人描绘主人公英姿勃发的壮士形象。经过我这么一引导,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让学生回归文本,正确掌握了诗歌的价值取向,避免了走入我文章的价值误区。
八、利用古诗歌教学,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爱情观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哪个少女不怀春”,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对异性充满了好奇,早恋现象皆皆是!君不见校园内外一对对小情侣旁若无人的唧唧我我,更有甚者怀孕几个月居然不知道。出现这样的早恋现象,除了家长和学生的原因外,生物教师、语文教师也要对学生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念。李清照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经中《关睢》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兼葭》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好好利用这些情感教育资源,在古诗词教学赏析中可以趁机教会学生正确处理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为将来美好的幸福生活树立远大的目标和志向。
以上的这些方法只是我个人对古诗词教学的一些大胆创新和尝试,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大胆创新,敢于探索,认真实践,让我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B. 在沙漠中心的教案
22 在沙漠中心
赵序行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增加语言积累,并感悟和运用。
2.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并感受作者的心理活动。
3.反复诵读课文,品味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敢于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通过教学,联系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练习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人物的思路,感受他的心理活动。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重点
1.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学会生存。
2.练习快速阅读课文,理清人物的思路,感受他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
增加语言积累,练习语言表达能力。
书面语言和口头表达能力对多数低年级学生而言,是语文学习的瓶颈,应加强训练。 多媒体课件 投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了解作家作品;增加语言积累,并感悟和运用。
2.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并感受作者的心理活动。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对沙漠描写的优美诗词句,其中有被国学大师王国维赞其为“千古壮观”之名句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了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而又一轮恍然红日出入于长河之中,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使整个画面显得雄奇瑰丽,给人以无限的向往之情。然而在当今,沙漠已经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甚至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圣埃克絮佩里在他的《人类的大地》中就揭示了这样的现实,我们今天来学习这一作品的节选——《在沙漠中心》。(板书课题)
设计(二):
多媒体展示文字内容
据统计,60年代特大沙尘暴在我国发生过8次,70年代发生过13次,80年代发生过14次,而90年代至今已发生过20多次,并且波及的范围愈来愈广,造成的损失愈来愈重。
在沙漠中心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2.速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优秀品质。
3.认识探险的真正意义,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
1.梳理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认识作者的优秀品格。
2.品味关键句子的含义,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第一课时
一、导入:探险,是充满危险的活动,当那些勇敢的探险者们身陷困境、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他们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感受?他们是否也有常人一样的恐惧?是什么使他们对探险那样着迷?让我们走进探险家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他们的情怀。
二、介绍作家作品,了解写作的背景:同学们在课前进行了课文的预习,并搜集了相关的资料,请同学们将自己了解的有关作者的情况与大家共同分享。圣埃克絮佩里,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优秀的飞行员,法国航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航空事业发展初期,飞行是十分危险的。飞机性能差,机场设施简陋,天气情报的不完全,从未有人飞行过的路线,数不清的意外,使每一次飞行都像从地狱门口经过。作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与同事们为法国开辟了多条邮政航线,为航空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受到政府的嘉奖。同时他又是一位出色的作家,虽然那时航空领域还像是一片未开垦的蛮荒之地,但却给了他全新的生活体验,使他充满了生活的激情。他把自己的飞行体验,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写入作品,为人类展现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人们评价他有飞行员的勇气,诗人的气质,儿童的纯真,思想家的深度。他的代表作之一《小王子》是人们熟知的,读过的人一定会被作品中真挚的情感和深邃的哲思所吸引。作者钟爱着他的事业,他的生命是飞行的生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他毅然参战,要求到前线执行飞行任务,在与敌人的空战中英勇牺牲。
三、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乙醚(mí) 虫豸(zhì) 硌(gè) 犁铧(lí )(huá)
脐带(qí ) 真谛(dì ) 噎(yē ) 筛糠(shāi )(kāng )
2.课文多义词语解释
“沙漠就像大理石那么光滑。”写出文中词“光滑”的意思。
词典中的意思:平滑;不粗糙。
文章中的意思:以一个比喻句写出沙漠的“平滑”,突出作者内心绝望
2.根据下列的解释,写出相关的词语。
(1)指死亡的期限。(大限 )
(2)虫子。泛指虫类小动物。这里比喻碌碌无为的人。(虫豸 )
(3)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芸芸众生 )
(4)比喻因惊吓或受冻而身体发抖。(筛糠 )
3.本文节选自 ,作者是 (奥地利)作家 (圣埃克絮佩里),其代表作有(人类的大地)、(三位大师) 、(人类群星闪耀时) 等。
4.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5.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对沙漠描写的优美诗句,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写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四、整体感知课文:1、听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意。
2、请同学们谈谈读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
1.mí zhì gè lí huá qí dì yē shāi kāng
2.(1)大限 (2)虫豸 (3)芸芸众生 (4)筛糠
3.《人类的大地》 法 圣埃克絮佩里 《夜航》《空军飞行员》《小王子》
4.痛苦—绝望—平静—乐观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合作探究
1、 是的,在那个飞机性能差、机场设备简陋、气象情报不全、救援工作还比较落后的年代里,一个人在全世界最大的沙漠里,那种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下面请同学们找一找,作者坠机后遇到了哪些困难?
2、作者在生理上产生了幻影、疲倦错乱、呼吸困难等不适的症状,那作者在心理上是否也产生了不适呢?(是的)请同学们找一找表达作者心理描写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
3、那作者为什么能从绝望、痛苦中转而变的平静、乐观的呢?同学们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4、同学们,作者的这种冒险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吗?那他是为了什么呢?
三、拓展延伸1、阅读此文,联系自己,你学到了什么?
2、什么样的生活是你向往的生活?人生怎样才算成功?
四、全班交流学习心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关键句的含义。
1、“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
2、“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
3、“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4、“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这对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也很平常。不过,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
五、课文揭示了探险的意义,联系课后练习三所给材料,说说作者是怎样理解探险的意义的?
1、“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
沙漠夜晚的低温和严重的缺水使作者感到寒冷难耐,死亡的危险更让作者感到绝望,这是作者所面临的危险的真实写照。
2、“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
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沙漠的恶劣环境和作者的感受,语气并不沉重,反而有些风趣,表现了作者镇定乐观的精神。
3、“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宝贵的露水在黎明才有,黎明代表着生的希望,所以作者说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充满希望的春天;中途站维系着飞行员的生命,所以作者说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福地。这两句话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群星”代表大自然,“在群星中寻找真理”就是在同自然的搏斗中实现生命的价值。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自己的追求的自豪。
4、“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这对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也很平常。不过,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
作者认为自己从事的职业是有意义的,他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没有虚度生命,所以即使失败,甚至牺牲生命,他也无怨无悔。
5、 “我们没看见把我们拴在井上的绳索,它像脐带一样,把我们和大地肚子连在一起。”
人与大地的关系,就像婴儿被脐带拴在大地的肚子上,体现了语气的轻松和幽默。
七、课文揭示了探险的意义,联系课后练习三所给材料,说说作者是怎样理解探险的意义的?
冒险,不是为了寻求刺激,不是为了显示个人超凡的勇气,而是出于对社会的奉献,出于造福人类的责任感。
C. 使至塞上 教案中的教学难点和重点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导语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怎样才能学好呢?或者说如何透过精炼含蓄的语言来准确把握诗歌的蕴含呢?现在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唐朝诗歌的艺术健力吧!
王维诗之宏大,李白诗之飘逸,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
(一)学习目标:1.深刻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整体感知
1.由学生简介王维(知多少算多少),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
王维,字摩洁,唐山水田园诗人, \\\'诗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
3.全体学生齐读。(注意节奏和感情,不足则纠正之)
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4.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5. 理解诗的内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6. 理解诗的意境、
(1)《使至塞上》王维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单车欲间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7.教师点拨:体会诗歌的意境,(重点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美,让二个学生进行描述)。
(备学生)点拨要点: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沓无尽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
8.全班齐诵全诗。
小结: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总结:《使至塞上》,借景写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
9.作业
①《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
②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学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③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重在体味诗句的画面感。课后练习三的内容学生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励发散思维。)
④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开放性,不求统一)
1.《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目的:
1、 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 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3、 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了解诗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简单介绍唐诗
五言绝句(五绝)
绝句
七言绝句(七绝)
文本框: 近体诗
五言律诗(五律)
律诗
七言律诗(七律)
排律
(以上图表板书在黑板,并借助课件演示,约八分钟)
2.边塞诗导入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约两分钟)
二、简介背景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 (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约八分钟)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约七分钟)
三、讲习课文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约两分钟)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约三分钟)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约两分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约八分钟)
四、总结全课
概述本节课所上内容,强调重点。
内容:
1.介绍诗歌和王维
2.介绍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3.讲了诗歌的前四句
重点:
1. 熟读成诵
2. 理解作者的情感 (板书,约三分钟)
五、布置作业
1.翻译“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预习课文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好在哪里? (约两分钟)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以提问的方式)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了王维的《使至塞上》,现在请一个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王维。
2.回顾上节课内容 (约五分钟)
二、讲解课文
1.上节课,老师让同学们翻译“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现在请同学翻译一下。
翻译:像随风飘飞的蓬草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胡天。 (约两分钟)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大漠孤烟直: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 “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约五分钟)
D. 谈谈如何进行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文教学创新
初中语文古诗词创新教学及实践
一、古诗词教学设计要贯穿新课程改革新的理念
我们都知道,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基本理念是我们这次课改的核心,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教师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这些理念,才能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对我们束缚。
二、在古诗词教案的目标设计中一定要体现三个维度
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往往偏重前两个目标,而忽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个目标,并且让三个目标分离开来,这种教学设计不符合课改要求。每次接手初一的新生(我教的是重点班),我都要有意识的考检查一下他们对于古诗词的掌握程度如何。大多数同学只要我一提诗歌题目,他们都会朗朗上口背诵出诗歌的内容,可我一问学生对这首古诗词的赏析,几乎是一问三不知。例如人人熟知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很多学生能背能写,但是根本说不出一粒粟和万颗子的关系,也无法理解丰收与饥饿之间的深层社会原因。他们对于诗词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背诵之上,完全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当然这不是学生的错,是我们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上忽略了三维目标设计要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基本要求。
三、借助有效资源,培养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中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初中生,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查《新华字典》,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新课改理念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语文教师要懂得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我们可以发动学生到图书室里看看报刊杂志或者利用网络资源等查找有关古诗词的资料,从而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苏东坡.辛弃疾……这些大诗人的很多资料学生自己可以查到的。如果长期坚持下去,这些做法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好习惯,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应该提倡。
四.了解古诗词的一些常识,学会划分节奏,让学生体验古诗词的音乐美
古诗分为古体诗、乐府诗、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划分以唐朝出现格律诗来划分。近体诗也称今体诗,它分为律诗和绝句,它们都是格律诗。而格律诗的声序排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另一种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因此,古诗词的节奏划分四言采用22,五言23,六言222,七言223,八言2222,其中3可析为12或21。而现代诗为自由诗,没有这样的限制。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我们可以这样划分:“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七言诗的划分)。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我们这样划分节奏:“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五言诗的划分)。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了解这些古诗词常识,对学生加以引导,那么就完全可以避免在课堂上闹出古诗词朗读和现代诗朗读同一个腔调的笑话来,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古诗词独特的韵律美、音乐美。
五、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品味古诗词的意境美
古诗词的意境美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难点,它既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对作品内容及情感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又要立足现实联系学生实际,联系时代依托整个作品来领悟品味;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意象,并揣摩意象,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来进行品味意境。同时要把握主人公的处境,做到这些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仅仅五句二十八个字,却写了九种事物,而九种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谐地纳入一个画面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特别是用“小桥流水人家”的和谐明丽反衬“断肠在天涯”的凄苦之情,起到了非同寻常的效果,让学生进入诗词意境,体会游子思乡的悲凉心境。
六、从古诗词中找榜样,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现在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是90后学生,他们多数是独生子女,是抱着奶瓶长大的孩子。他们聪明、时尚,他们前卫、创新,但他们唯我独尊,国家意识较为淡薄。例如明星在演唱会上穿和服表演,上海力拓案中的中国雇员出卖国家机密就是年轻一代爱国主义教育缺失的典型案例。所以做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回戌轮台”的赤胆忠心;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豪迈;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精神,都是进行爱国教育的最好名言警句,这些大诗人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是我们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师一定要好好利用。
七、鼓励学生对古诗词多元解读,教师把握好文章的价值取向
我们都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在古诗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当然,我们要注意把握诗歌内容的价值取向。例如在我在教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分析到“左牵黄,右擎苍”“亲射虎、看孙郎”,很多学生质疑一个打猎射虎的人根本不该称为英雄!当出现这个观点时我没有责怪学生,因为我考虑到他们是新世纪的学生,他们能够有环境保护意识,很值得教师高兴,所以我还表扬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当然我也趁机对他们加以引导,让他们关注诗词中的主旨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中所体现出反击敌人的豪情壮志,这才是本诗的关键。至于装备,射虎仅仅是诗人描绘主人公英姿勃发的壮士形象。经过我这么一引导,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让学生回归文本,正确掌握了诗歌的价值取向,避免了走入我文章的价值误区。
八、利用古诗歌教学,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爱情观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哪个少女不怀春”,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对异性充满了好奇,早恋现象皆皆是!君不见校园内外一对对小情侣旁若无人的唧唧我我,更有甚者怀孕几个月居然不知道。出现这样的早恋现象,除了家长和学生的原因外,生物教师、语文教师也要对学生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念。李清照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经中《关睢》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兼葭》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好好利用这些情感教育资源,在古诗词教学赏析中可以趁机教会学生正确处理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为将来美好的幸福生活树立远大的目标和志向。
当然了,以上的这些方法只是我个人对古诗词教学的一些大胆创新和尝试,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上的古诗词大受学生的欢迎,师生共同陶醉在中华文化的海洋中,其乐无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大胆创新,敢于探索,认真实践,让我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E. 征文教案怎么写
初中语文教案范文
诗五首 教案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深人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二)能力训练点
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三)德育渗透点
有的气势磅礴,景象宏伟;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人诗,发人深思。学习时注意体会。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二、学法引导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教学古诗尤应展示场景,激发情感,展开合理想象,从而培养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能力。因此,教法上以情景教学法为主,辅以朗读、比较、自学辅导、画图、想像等方法。要注意以形象人手,来体会诗的意境;要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与思想。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熟读、背诵。
2.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3.疑点: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
解决方法:教师出示资料(可以多媒体大屏幕或幻灯片的形式)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以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为主(古诗反映的背景),或彩图、录音等。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反复朗读、背诵
2.欣赏、品味名句,体会诗中情感。
3.想象作画。(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自选古曲,配乐朗诵。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学习《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望》
导语 王维诗之宏大,李白诗之飘逸,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学习他们的几首
诗。
(一)学习目标
1.深刻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诗句。
2.背诵这三首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杜甫《春望》背景
《新唐书·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二月,“李光弼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乂及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整个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
3.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1)《使至塞上》王维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单车欲间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小结: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这是唐朝诗人李白在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时,写给王昌龄的一首诗,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关怀。本诗构思巧妙,诗人以明月作信使,代为转达自己的一片情意。
“杨花”乃随风飘落之物,“子规”系泣血悲啼之鸟。景随情迁,这种哀愁气氛,是对表达“愁心”的烘托与暗示。
怎么向远去的友人表达自己的牵挂之情呢?诗人想像丰富,构思奇巧,“我寄愁心与明月”,竟遣明月做信使,转达他的慰问:你切莫因孤独而过于忧伤,现在我要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伴随你同到夜朗西。寄愁心与明月常相随,不仅表明牵挂友人命运之心无处不在,而且大有此情此心明月可以作证的意味。感情真挚,脍炙人口。后人常引用这两句诗,表达对远方挚友的慰问。
小结:通过诗人丰富的想像,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3)《春望》杜甫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二空,满目荒凉。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4.利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
(三)总结、扩展
总结:《使至塞上》,借景写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出了对友人不幸的关切;《春望》集国忧、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
诗人们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扩展:恰当的引用名句表达自己在特定情境下的心境。
第二课时
学习《登飞来峰》《论诗》
导语 上节课我们感受了王维诗的宏大、李白诗的飘逸、杜甫诗的沉郁,这节课我们再来品味王安石诗之超拔、赵翼诗之洒脱,体会赵翼评价李杜中显露出的风流。
(一)学习目标
1.深刻理解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赵翼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缘,因为;李杜,李白、杜甫;才,才华;风骚,《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事叫“风骚”。这里指在文学上的地位和深远影响。
2.
教师出示辅助理解的材料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王安石曾系统提出并积极推行一系列变法改革主张,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守旧派的强烈反对。他在新法被全部废除的宋哲宗元枯元年(公元1086年)忧愤而死,这首诗中,就体现了他革旧出新的远大政治抱负。
3.分析、体会这两首诗的意境
(1)《登飞来峰》 王安石
《登飞来峰》是写登高远览,借以抒发理想与抱负的抒情诗。全诗构思奇特,选择角度新颖:登高望远,却没有为描写景物多费笔墨,而旨在引出议论。
诗的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描写立足点之高,为接下来的议论抒情做好铺垫。诗的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借景抒情,但一反常人感受。人们常用“浮云蔽日”来比喻奸佞之人当道,君主昏庸无能。而王安石却就传统题材写出新意,抒发具有政治内容、人生哲理的深沉感慨。我不怕浮云遮住我的望远视线,因为我站在最高的层面上,可见诗人是借景抒发远大的政治抱负的。诗中景物描写采用的是虚拟之笔,所指的是社会现象,寄意深沉。全诗四句28字,包含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寓抽象义理于具体事物之中,作者的政治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神情状态,都得到充分反映,可谓言简意赅,风格遒劲豪壮。
小结:诗人奇特的构思,选择角度的新颖,不拟前人之说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2)《论诗》 赵翼
《论诗》是一首探讨诗歌创作理论的名诗,诗的前两句,“李杜文章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既充分称颂了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创作在诗歌发展道路上的巨大作用,又明确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显示出这种作用的局限性。因此,诗歌创作应当跟上时代的发展,有所开拓,有所前进。后两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强调每个时代都应该有才华出众的人物交替出现,他们都将在自己所能影响的时代里主导文学创作向前发展。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创新诗人出现的热切期望,以议论为主,以见解独到深刻取胜,在乎实的语言中阐发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很耐人寻味。
小结:作者在这首诗中提出了诗歌创作应具有时代的特点,诗人应有自己新创造的见解。这一不拟古人,敢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比较两首诗中,两位作者见解相似之处。
《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
在最高层。”两句在传统“浮云蔽日”的含义中写出新意,可见其独特的视角;《论诗》中干脆直接提出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创新见解。二者思维的独特相似,启发我们在写作中应善于独辟蹊径。
5.10分钟学生背诵默写
(三)总结、扩展
总结:见前两诗,各自总结
扩展:模拟“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诗写句子。
八、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
1.解释下列诗句,谈谈你对诗句的理解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朗西。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默写这三首古诗
第二课时
1.翻译这五首古诗,体会其用字之精练。
2.根据《春望》加以合理想像写一篇枷字左右的散文。
九、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宏大
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朗西——飘逸
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沉郁
第二课时
登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新视角
只缘身在最高层
论诗 江山代有才人出新创见
各领风骚数百年
十、课堂练习
对 雪
杜 甫
战哭金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飞。
飘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思考题
1.你知道这首诗写于什么时代吗?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2.诗人当时的境况如何?从何而知?
3.颔联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4.诗歌哪个字是诗眼?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5.试与《春望》一诗作比较阅读。
答 案
1.写于安史亡乱时期,从“战哭多新鬼”和“数州消息断”中可以看出。
2.诗人当时的境况非常贫穷,从颈联可以看出
3.点题,又渲染了当时凄凉的环境,烘托了诗人愁苦的心情。
4.“愁”字是诗眼,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F. 急急急!谁有沪教版语文的古诗元日教案(老师学生配)和ppt!要配套的!!!!有的提高悬赏!
《元日》活动目标:
1.熟悉、理解古诗,能大胆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并能有韵律的背诵古诗。
2.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感受过年的热闹喜悦的气氛。
活动准备:
1.《元日》动画图片;配乐;
2.PPT:“福”字、鞭炮、红灯笼、春联等;
3.古诗《元日》文字;
4.课前有一定过年经验,了解屠苏、桃符的意思,知道除夕是农历每年的最后一天。
活动过程:
一、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
1.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些礼物,请你们来欣赏一下。
出示PPT图片:“福”字、鞭炮、红灯笼、春联等。
2.你在什么时候看到过这些东西?(过年的时候)过年的时候我们要做什么事情?(过年的时候我们会贴福字、贴春联、拜年、放烟火、吃团圆饭等)
3.师:过年了,鞭炮放起来了,春联贴起来了,家家户户团聚在一起喝酒庆祝新年的到来。我们是这么热闹地过年,那你们想知道古人是怎样过年的?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古诗。
二、完整欣赏古诗《元日》。
1.幼儿欣赏古诗《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师:这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古诗,名字叫什么?“元日”是什么意思?(农历正月初一,新年的第一天)
3.师:你知道古人是怎样过年的吗?我们再来听一遍。你听到了一些什么?(用完整的诗句概括幼儿回答的内容)
三、欣赏配图古诗朗诵,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中热闹、欢乐的景象。
1.幼儿欣赏配图古诗朗诵,逐句出示古诗文字。
师:这首元日,写的是除夕夜和新年的第一天,仔细听听古人在除夕夜和新年的第一天都干了什么事情?
(1)师:爆竹声中一岁除。
提问:这句古诗是什么意思?在除夕夜里古人做了什么?师解释:除夕的夜晚,爆竹声四处响起,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来到了。
(2)春风送暖入屠苏。是除夕夜还是白天?师解释:春风送暖,家家团聚一堂畅饮屠苏酒。
(3)千门万户瞳瞳日。
师解释:太阳初升,光芒照亮了千家万户。
(4)总把新桃换旧符。
师解释:家家户户换上新的桃符,除旧迎新。
2.这首古诗描写了春节时热闹欢乐的景象,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来听一遍这首古诗,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教师带领幼儿朗诵古诗(结合古诗文字)。
(1)师生一起朗诵古诗。
(2)师:过年多喜庆,多热闹呀!你能把这首古诗的热闹和喜庆通过朗诵表现出来吗?(分组让幼儿进行古诗朗诵)
四、完整欣赏古诗动画,梳理幼儿对古诗的理解。
1.完整欣赏古诗《元日》的动画,进一步巩固幼儿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2.过年是这么热闹,我们小朋友能不能用彩纸做一些漂亮的东西当新年礼物送给你想送的好朋友和亲人。
附: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备注:一岁:一年 除:去,过去。屠苏:酒名,用屠苏草浸泡而成。
曈曈:日出时光亮耀眼的样子。桃:桃符;符:桃符。古代的一种习俗,用桃木板写上两个门神的名字,悬挂在大门左右,用来压邪,每年一换。
整首诗的意思:除夕的夜晚,爆竹声四处响起,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来到了,春风送暖,家家团聚一堂畅饮美酒。太阳初升,光芒照亮了千家万户,家家户户换上新的桃符,除旧迎新。这首诗描写春节时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景象。